“王樸字文伯,東平人也”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語文 文言文 發(fā)布時間:2023-03-11 01:02:42
王樸字文伯,東平人也。少舉進士,為校書郎,依漢樞密使楊邡。邡與王章、史弘肇等有隙,樸見漢興日淺,隱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邡為大臣,與將相交惡,知其必亂,乃去郡東歸。
周世宗鎮(zhèn)澶州,樸為節(jié)度掌書記。世宗即位,遷比部郎中。世宗新即位,銳意征伐,已擾群議,親敗劉旻于高平,歸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數(shù)顧大臣問治道,選文學(xué)之士徐臺符等二十人,使作《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及《平邊策》,樸在選中。而當時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謂平定僭亂,在修文德以為先。惟樸等言用兵之策,謂江淮為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樸,及見其議論偉然,益以為奇,引與計議天下事,無不合,遂決意用之。顯德三年,征淮,以樸為東京副留守。還,拜戶部侍郎、樞密副使,遷樞密使。
世宗之時,外事征伐,而內(nèi)修法度。樸為人明敏多材智,非獨當世之務(wù),至于陰陽律歷之法,莫不通焉。樸性剛果,又見信于世宗,凡其所為,當時無敢難者,然人亦莫能加也。世宗征淮,樸留京師,廣新城,通道路,壯偉宏闊,今京師之制,多其所規(guī)為。其所作樂,至今用之不可變。其陳用兵之略,非特一時之策。至言諸國興滅次第云:“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寇,最后亡?!逼浜笏闻d,平安四方,惟并獨后服,皆如樸言。
六年春,世宗遣樸行視汴口,作斗門,還,過故相李谷第,疾作,仆于坐上,舁歸而卒,年五十四。世宗臨其喪,以玉鉞叩地,大慟者數(shù)四。贈侍中。
(選自《新五代史·周臣傳》,有刪節(jié))
5.對下列句子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歸而益治兵 治:治理
B.數(shù)顧大臣問治道 顧:召集
C.以謂平定僭亂 僭:超越本分
D.世宗臨其喪 臨:面臨
6.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直接表現(xiàn)王樸“明敏而多材智”的一組是
①知其必亂,乃去郡東歸②其陳用兵之略,非特一時之策
③外事征伐,而內(nèi)修法度 ④至于陰陽律歷之法,莫不通焉
⑤世宗臨其喪,以玉鉞叩地,大慟者數(shù)四 ⑥凡其所為,當時無敢難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⑥ D.②⑤⑥
7.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樸很有政治眼光。他最初依附樞密使楊邠,后來發(fā)現(xiàn)隱帝任用小人,而楊邠與將相關(guān)系不好,料知混亂必然要發(fā)生,就離開了他。
B.王樸在眾文士主張興修文教的情況下,主張用武,得到世宗的賞識,并被派征伐江淮,回來后,被提拔為戶部侍郎。
C.王樸不僅多才多藝,精通哲學(xué)、音律、歷法,還善于搞城市建設(shè),他規(guī)劃京師規(guī)制,將開封改造得大路通暢,壯偉宏闊。
D.王樸視察汴河口,返回時到原來的丞相李谷家拜訪,發(fā)病,倒在座位上,回家后就逝世了。世宗傷心地用玉鉞觸地。
8.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世宗雅已知樸,及見其議論偉然,益以為奇,引與計議天下事,無不合,遂決意用之。(5分)
(2)樸性剛果,又見信于世宗,凡其所為,當時無敢難者,然人亦莫能加也。(5分)
參考答案
5.D(應(yīng)為“憑吊”)
6.B(③說的是世宗,與王樸無關(guān);⑤世宗悲痛,說明兩人關(guān)系密切。不能作為王樸明敏才智的證明;⑥是說人們對王樸性格剛毅果斷的反映。與王樸明敏才智無關(guān))
7.B(張冠李戴。征伐江淮的是世宗。王樸當時做東京副留守,留守京師)
8.
(1)周世宗從前就了解王樸,看到他高妙的論述后,更加認為他有奇才,召來他一同商討天下大事,都符合自己的想法,于是決心采用他的建議。(“雅”“偉”“益”各l分,句子大意2分,共5分) (2)王樸性格剛毅果斷,又被世宗所信任,凡是他所做的事情。當時沒有誰敢責備的,然而也沒有誰能能超過他。(“見信于”翻譯出被動句特點1分,“難”“莫”各1分,句子大意2分,共5分)
【參考譯文】
王樸,字文伯,東平(今山東東平縣>人。年輕時考中進士。擔任校書郎,依附于漢樞密使楊邠。楊邠和王章、史弘肇等人不和,王樸見后漢建立的時間較短。后漢隱帝(劉承佑)年少軟弱,任用小人,而楊邠作為大臣,和將相的是關(guān)系不和睦,料知他一定會作亂,于是離開揚邠回到家鄉(xiāng)。
周世宗(柴榮)鎮(zhèn)守澶州時,王樸擔任節(jié)度掌書記,周世宗即位,.王樸又改任比部郎中。周世宗剛即位,銳意征伐,排除眾議,親自在高平打敗了劉旻,回來后更加治理軍隊,慷慨豪邁,儼然有掃平天下的志向。多次看望大臣詢問治國因之道,選拔文士徐臺符等二十人,讓他們寫作《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及《平邊策》,王樸就在被選的行列中。而當時的文士都不建議皇帝急于用兵。認為平定叛亂,應(yīng)該先修德,收買民心。只有王樸認為江淮地區(qū)可以首先平定。周世宗從前就了解王樸,看到他高妙的論述后,更加認為他有奇才。召來他一同商討天下太事,都合自己的想法,于是決心采用他的建議。顯德(周世宗年號)三年,征討淮河地區(qū),任命王樸為東京副留守?;貛熀?,加封他為戶部侍郎、樞密副使,又升樞密使。
周世宗時期,對外征討,對內(nèi)修訂法度。王撲聰明,才智很高,不只當世政務(wù)。就是陰陽律歷巧等方面,也沒有不精通的。王樸性格剛直果斷,又被周世宗所信任,凡是他所做的事情,當時沒有誰敢責備的,然而也沒有誰能超過他;周世宗討伐淮河地區(qū),王樸留守京師,增廣新城,開通道路,京城更加莊嚴宏偉?,F(xiàn)在京師的情況,大多是他規(guī)劃的。他制定的音樂,至今還采用著,無法更改。他上奏的用兵方略,也不是只能用在一時的策略。他說的各國滅亡的次序:“淮南可以最先平定,并州是一定要消滅的敵人,在最后滅亡?!焙髞硭纬d起,平定天下,只有并州最后臣服。都像王樸說的一樣。
顯德六年春天,周世宗派王樸巡視汴河口,建造斗門,回京.到前任宰相李谷的府第拜訪,疾病發(fā)作,倒在座位上,抬回去后就死了,時年五十四歲。周世宗親臨了他的喪禮憑吊,用玉馘敲門地,大聲痛哭了好幾次。追贈王樸為侍中。
關(guān)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詞典網(wǎng),查詢很方便。

猜你喜歡:
- 北齊書原文:崔暹,字季倫,博陵安平人。暹少為書生,避地渤海,趙郡公琛鎮(zhèn)定州,辟為開府諮議。隨琛往晉陽,高祖與語說之,以兼丞相長史。高祖舉兵將
- 溫子升,字鵬舉,晉大將軍嶠之后也。世居江左。子升初受學(xué)于崔靈恩、劉蘭,精勤,以夜繼晝,晝夜不倦。長乃博覽百家,文章清婉。為廣陽王淵賤客,作《
- 舊唐書原文:高儉,字士廉,渤海蓚?cè)?。士廉少有器局,頗涉文史。隋司隸大夫薛道衡、起居舍人崔祖浚并稱先達,與士廉結(jié)忘年之好,由是公卿藉甚。隋軍伐
- 舊唐書原文:張鎰,蘇州人,朔方節(jié)度使齊丘之子也。以門蔭授左衛(wèi)兵曹參軍。遷屯田員外郎,轉(zhuǎn)祠部、右司二員外。母憂居喪有聞,免喪,除司勛員外。大歷
- 長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用法文言實詞 長 文言翻譯 cháng(1)<形>長,與“短”相對?!秳駥W(xué)》:“登高而招,臂非加~也,而見者遠?!薄吨G太
- 《孟子少時》的文言文原文:孟子少時,東家殺豬,孟子問其母曰:“東家殺豬何為?”①母曰“欲唆汝?!逼淠缸曰诙栽唬骸昂蠎讶咽怯?,席不正不坐,割
- 文言文-柳家河譯文亙古蜀道,漫訴奇緣。酒旗飄香,商旅紛繁。世人駐足,永生無怨。坡緩如腹,峰犀似箭。古道遺風,飛瀑濕云。杜甫曰:“山分積草嶺【
- 羅藝傳文言文練習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羅藝,字子延,本寰陽人也,寓居京兆之云陽。父榮,隋監(jiān)門將軍。藝性桀黠,剛愎不仁,勇于攻戰(zhàn),善
- 余姚縣海塘記宋·王安石自云柯而南,至于某,有堤若干尺,截然令海水之潮汐不得冒其旁田者,知縣事謝君為之也。始堤之成,謝君以書屬予記其成之始,曰
- 春,二月,曹操攻黎陽,與袁譚、袁尚戰(zhàn)于城下,譚、尚敗走,還鄴。諸將欲乘勝攻之,郭嘉曰:“袁紹愛此二子,莫適立也。今權(quán)力相侔,各有黨與,急之則
- 共工怒觸不周山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從前,共工和顓頊爭奪帝位,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怒而用頭去撞不周山,天柱折了,系地的繩子斷了
- 初二語文文言文通假字識記總結(jié)初二語文文言文通假字識記總結(jié)1、便要還家《桃花源記》2、身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3、詘右臂支船《核舟記》4、
- 盧多遜①,懷州河內(nèi)人。曾祖得一、祖真啟皆為邑宰;父億,字子元,少篤學(xué),以孝悌聞。多遜,顯德初,舉進士,解褐秘書郎、集賢校理,遷左拾遺、集賢殿
- 中考語文文言文山居秋暝考點譯文:一場新雨過后,青山特別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氣格外的涼爽。明月透過松林撒落斑駁的靜影,清澈的泉水在巖石上叮咚流
- 足自當止文言文翻譯足自當止選自《滹南遺老集》的王若虛,原文:“王導(dǎo)戒之,答曰:足自當止?!贝笠鉃椤蓖踟┫?"王導(dǎo)"或&q
- 明史原文:歐陽德,字崇一,泰和人。甫冠舉鄉(xiāng)試。之贛州,從王守仁學(xué)。不應(yīng)會試者再。嘉靖二年策問論守仁,德與魏良弼等直發(fā)師訓(xùn)無所阿,竟登第。除知
- 文言文句式復(fù)習專題掌握了文言文句式,就等于是掌握了一把打開文言文寶庫和鑰匙,只要同學(xué)們自己注意實詞和虛詞,一般情況下,是可以將文言文翻譯出來
- 楊師厚,潁州斤溝人也。少事河陽李罕之,罕之降晉,選其麾下勁卒百人獻于晉王,師厚在籍中。師厚在晉,無所知名,后以罪奔于梁,太祖以為宣武軍押衙、
- 《百丈山記》選自《朱文公文集》,寫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的夏天。通篇狀物寫景,準確而形象,細致而生動,表現(xiàn)出作者精細的觀察能力和運用語
- 高中語文教材必修1-5文言文背誦篇目高中語文古文篇一: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1-5文言文原文人教版必修一文言文原文燭之武退秦師左傳九月甲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