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行書《登南峰絕頂七言律詩軸》
作者:張雨 書體:行書 2017-03-15 10:01:25
標(biāo)簽:張雨,行書,登南峰絕頂七言律詩軸
張雨《登南峰絕頂七言律詩軸》 紙本 108.4×42.6cm 無紀(jì)年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可嘉掃描)
【釋文】: 緣云覓路作清游。身似飢鷹曉脫韝。一上怒臨飛鳥背。載盤驚天巨鰲頭。神來甲帳風(fēng)飄瓦。月墮下方鐘隱樓。為問登高能賦者。陸沉誰復(fù)灘神州。登南峰絕頂。
張雨(1283-1350)字伯雨,號句曲外史、貞居。浙江錢塘人。三十歲時入茅山(江蘇句容縣句曲山)為道士。六十歲棄去道服,埋葬冠劍,恢復(fù)儒者身份,往來江浙一帶,與當(dāng)?shù)匚膶W(xué)藝術(shù)家相與酬唱。他在文學(xué)修養(yǎng)與書法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在元代道教、佛教與文人間,頗負聲望。
張雨的書法曾得趙孟頫指授,字畫清逸舒放,明代批評家說他:“師北海(李邕),間學(xué)素師(懷素),雖非正脈,自有一種風(fēng)氣?!边@幅書法是罕見的大字行草,字形傾側(cè)動蕩,忽大忽小,用細筆寫大字,運墨燥濕互濟,鋒勢勁銳,別具縱逸峻歷之勢,尤其第二行與第四行中,一些干筆飛白的連綿草書,與懷素《自敘帖》十分接近,而楷、行、草書體的交互運用,結(jié)構(gòu)布局無拘無束,顯示他能放縱能收斂的高度技巧。 (撰稿/何傳馨)
資料參考臺北故宮博物院網(wǎng)站
關(guān)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詞典網(wǎng),回復(fù):張雨書法,可方便查詢。


張雨書法欣賞:
- 張雨·次韻天鏡上人送柑詩帖
- 張雨行書《題畫詩帖頁》
- 張雨《寄彝齋、雲(yún)林諸公五言詩札》
- 張雨行書《題張彥輔畫詩卷》
- 張雨行書《致方鳳札》
- 張雨行書《登高詩札》
- 張雨跋《趙孟頫行書三段卷》
- 張雨《賦聽泉亭詩札》
- 張雨《次韻閑止詩卷》
- 張雨行書《自書詩冊》
猜你喜歡:
- 趙孟頫《行書三段》卷,元,紙本,行書,首段縱31.1cm,橫101.5cm,二段縱31.1cm,橫100.2cm。三段縱29
- 倪瓚《跋唐人臨右軍真跡冊》紙本 1364年 縱31.8厘米 橫20.5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釋文:書畫一關(guān)紐
- 鮮于樞《王安石雜詩卷》縱50厘米 橫1025厘米 遼寧博物館藏鮮于樞《王安石雜詩卷》,書王安石雜詩四首:《題侍郎山水》、《招約之
- 鄧文原《跋鮮于樞御史箴卷》 紙本行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xué)藝術(shù)博物館藏釋文:伯機于書法用功極深,時人鮮有知者,此書規(guī)矩瘞鶴銘,觀
- 吾衍篆書題《張好好詩卷》
- 趙孟頫,作為元代書壇的領(lǐng)袖人物,一改尚意潮流,轉(zhuǎn)而深入二王傳統(tǒng)。他對二王經(jīng)典行書《蘭亭集序》尤為鐘愛,臨習(xí)中既有自己的風(fēng)格,又不失二王之神采
- 吳叡《隸書道德經(jīng)》 紙本,24.8×400.7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鑒藏印記: “項子京家珍藏” (朱文)、 “墨林秘玩” (朱文)、
- 馮子振《與無隱元晦詩》,行書,紙本,縱32.7cm,橫102.4cm。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此為馮子振親自揮毫贈與日本僧人無隱元晦的
- 康里巎巎《草書張旭筆法卷》 紙本 35.8×329.6cm 至順?biāo)哪辏?333)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草書張旭筆法卷》作于至順?biāo)哪辏?
- 《洛神賦》紙本,縱29.5公分,橫192.6公分,現(xiàn)藏天津市藝術(shù)博物館,一說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又說美國普林斯頓大學(xué)博物館趙孟
評論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