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行書《東方朔答客難并自書詩卷》
作者:董其昌 書體:行書 2016-07-11 08:29:09
董其昌《書東方朔答客難并自書詩卷》紙本行書 26×334cm 崇禎元年(1628年) 遼寧省博物館藏
《東方朔答客難并自書詩》卷為董其昌晚年佳作。作品縱26厘米,橫334厘米。此卷分為兩部分,前半為《東方朔答客難》,后半為自書五言古詩一首,均有烏絲欄界格,款記“戊辰八月”。此“戊辰”年為1628年,董其昌時年74歲。此卷現(xiàn)藏遼寧省博物館。這件作品書寫輕松自如,平淡中蘊奇秀,用筆圓潤精妙,法存筆端,真正是瀟灑出塵、游刃有余。在書寫上,他行筆輕捷,轉(zhuǎn)折自如,用筆精到,沒有拙滯之筆;用墨也非常講究,枯濕濃淡,盡得其妙;在章法上,字距密,行距疏,布局疏朗勻稱,與平淡率真的書風(fēng)相和諧,具有清潤虛靈、古淡散逸之美。董其昌善于在平淡中求變化、于灑脫中求雅逸,正合他“漸老漸熟,反歸平淡”之意。
“難”是西漢東方朔首創(chuàng)的一種古文體。據(jù)《漢書》本傳,東方朔向武帝上書,“陳農(nóng)戰(zhàn)強國之計”,遭到冷遇,他便作《答客難》,用來 * 。文中假設(shè)有客話難東方朔,譏他官微位卑而務(wù)修圣人之道不止,他進(jìn)行答辯。先說武帝時與戰(zhàn)國時士人處境不同,遭遇自然而異;進(jìn)而說修身是士人本分,不能因時而異;最后說士人的境遇因時而異自古而然。全篇帶有詼諧的特點,發(fā)泄了他懷才不遇的牢騷情緒。
董其昌的書寫能結(jié)合自己的個性,力追帖學(xué)風(fēng)神。此作行中兼楷,用筆有顏真卿的率意,體勢有米芾的欹側(cè),布局得趙孟頫之風(fēng)神,輕捷自如而風(fēng)華自足,反映出一種人格風(fēng)范??傊?,他力追古法,體現(xiàn)了自然秀雅的書法風(fēng)格,創(chuàng)造出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氣象。品讀這件作品,有如清風(fēng)拂面,令人心氣爽然。從作品中,我們能感受到董其昌所具有的聰慧和機(jī)巧??涤袨樵u價董其昌書法“如休糧道士”。要知“休糧道士”的遠(yuǎn)離塵世、嫻靜安詳、不動聲色也是一種美。這種美雖然不同于剛毅之美,卻也是一種難得的境界。
釋文:
客難東方朔曰:“蘇秦、張儀一當(dāng)萬乘之主,而身都卿相之位,澤及后世。今子大夫修先王之術(shù),慕圣人之義,諷誦詩書百家之言,不可勝記,著于竹帛;唇腐齒落,服膺而不可釋,好學(xué)樂道之效,明白甚矣;自以為智能海內(nèi)無雙,則可謂博聞辯智矣。然悉力盡忠,以事圣帝,曠日持久,積數(shù)十年,官不過侍郎,位不過執(zhí)戟。意者尚有遺行邪?同胞之徒,無所容居,其故何也?”
東方先生喟然長嘆,仰而應(yīng)之曰:“是故非子之所能備。彼一時也,此一時也,豈可同哉?夫蘇秦、張儀之時,周室大壞,諸侯不朝,力政爭權(quán),相擒以兵,并為十二國,未有雌雄。得士者強,失士者亡,故說得行焉。身處尊位,珍寶充內(nèi),外有倉麋,澤及后世,子孫長享。今則不然:圣帝德流,天下震懾,諸侯賓服,威震四夷,連四海之外以為帶,安于覆盂;天下平均,合為一家,動發(fā)舉事,猶運之掌,賢不肖何以異哉?遵天之道,順地之理,物莫不得其所;故綏之則安,動之則苦;尊之則為將,卑之則為虜;抗之則在青云之上,抑之則在深淵之下;用之則為虎,不用則為鼠;雖欲盡節(jié)效情,安知前后?夫天地之大,士民之眾,竭精馳說,并進(jìn)輻湊者,不可勝數(shù);悉力慕之,困于衣食,或失門戶。使蘇秦、張儀與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得掌故,安敢望侍郎乎!傳曰:‘天下無害,雖有圣人,無所施才;上下和同,雖有賢者,無所立功?!试唬簳r異事異。
“雖然,安可以不務(wù)修身乎哉!《詩》曰:‘鼓鐘于宮,聲聞于外。’‘鶴鳴九皋,聲聞于天’。茍能修身,何患不榮!太公體行仁義,七十有二,乃設(shè)用于文武,得信厥說。封于齊,七百歲而不絕。此士所以日夜孳孳,修學(xué)敏行,而不敢怠也。譬若鹡鸰,飛且鳴矣。傳曰:‘天不為人之惡寒而輟其冬,地不為人之惡險而輟其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煊谐6?,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道其常,小人計其功?!痹娫疲骸Y義之不愆,何恤人之言?’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纊充耳,所以塞聰。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舉大德,赦小過,無求備于一人之義也。枉而直之,使自得之;優(yōu)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蓋圣人之教化如此,欲其自得之;自得之,則敏且廣矣。
“今世之處土,時雖不用,塊然獨居,廓然無徒;上觀許由,下察接輿;計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與義相扶,寡偶少徒,固其時也。子何疑于予哉?若燕之用樂毅,秦之任李斯,酈食其之下齊,說行如流,曲從如環(huán);所欲必得,功若丘山;海內(nèi)定,國家安;是遇其時者也,子又何怪之邪?語曰:‘以管窺天,以蠡測海,以筵撞鐘,’豈能通其條(理)貫,考其文理,察其音聲哉?由是觀之,譬鼱鼩之襲狗,孤豚之咋虎,至則靡耳,何功之有?今以下愚而非處士,雖欲勿困,固不得已,此適足以明其不知權(quán)變,而終惑于大道也?!?/p>
* 太常園中八月梅花大開,詩以表異。
大遠(yuǎn)江南信,先標(biāo)水部詩。名花真創(chuàng)見,帝力本無時。香挾湘蘭發(fā),清含塞角吹。仙家慙幻術(shù),官閣動吟思。何事蟬號露,偏欣雀啅枝。金飚從勁厲,玉樹獨華滋。驟訝園丁報,將謀驛使馳。生荑差足擬,雕葉未為奇。姑射神如下,孤山鶴也疑。白華仍晰補,黃落失騷悲。積素臨楓岸,飛英墮槿籬。催妝殊早計,赴隴異恒期。冷艷心堪許,幽芳眾豈知。冰壺舒夜蕊,黍谷變春姿。天瑞徵調(diào)鼎,濡翰共譜之。
戊辰八月晦,其昌 。
此卷后另紙有自書五言古體詩《 * 太常園中八月梅花大開,詩以表異》一首,款署:“戊辰八月晦。其昌”。 * 為董氏同里,此段書法與前《答客難》雖內(nèi)容無關(guān),但用筆如出一轍,因知為同一時間所寫。戊辰是崇禎元年(1628年),時董氏七十四歲,居家鄉(xiāng)。此卷行書,用筆精到,瀟灑流麗,以虛為實,并可從放大的局部中充分可以看到他用墨的妙處。
關(guān)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詞典網(wǎng),回復(fù):董其昌書法,可方便查詢。


董其昌書法欣賞:
- 董其昌行書《自題林和靖詩意圖軸》
- 董其昌行書《武帝歌卷》
- 董其昌《行書女蘿繡石壁五言詩條幅》
- 董其昌行書《自題佘山游境圖軸》
- 董其昌·題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 董其昌三跋《米芾蜀素帖》
- 董其昌行書《七言詩立軸 》
- 董其昌·梁武帝書評卷
- 董其昌行草跋《張旭草書古詩四帖卷》
- 董其昌楷書《恭讀翰林院箴軸》
猜你喜歡:
- 鄺露《草書卷》 11.6 x 196 cm 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 鄧爾疋篆書題跋:鄺海雪真跡[
- 唐寅《蜀葵圖扇面》金箋 16.3×45.8cm 上海博物館藏 釋文:端陽風(fēng)物最清嘉,猩色戎葵亂著花。雄黃更擾菖蒲酒,杯里分明一片霞。
- 張鳳翼題周天球《桃花書屋書法卷》,行書。
- 沈周《行書自作詩卷》紙本行書 34×97.3cm 南京博物院藏釋文:老夫裹足人,游事與我譬。山川夢中物,皓然空白頭。之子本
- 劉基(劉伯溫)跋《趙孟頫飲馬圖卷》,楷書,紙本,遼寧省博物館藏釋文:天廄馬,神龍姿,目如明星耳如錐。拳花鬉毛云陸
- 程嘉燧《行楷書詩扇面》 上海博物館藏 【資料來源】轉(zhuǎn)自《上海博物館藏明清書
- 解縉《草書詩帖》冊 紙本 十七開半 每開30.7×22.6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釋文】:綠槐火道集昏鴉,敕他傳宣坐賜條
- 邢侗《草書手札》紙本 27.8×10.2cm 浙江省博物館藏 釋文:蟹生者,僅
- 王鐸,楷書《一覺庵銘》,1646年,拓本,此柳體楷書藏于現(xiàn)存河南孟津縣王鐸故居。在書法上王鐸是一位各體皆能、風(fēng)格多樣的書法全才。無論
- 李葂《行書七言詩鏡片》,紙本,行書, 24.2×28.3cm, 揚州博物館藏。釋文:雨疏煙澹草迷離,生計因循路更岐。春服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