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行書《止齋記》
作者:趙孟頫 書體:行書 2016-12-06 12:46:31
趙孟頫行書《止齋記》 紙本 上海博物館藏
《止齋記》,紙本,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此篇是行書代表作之一,書于至大元年,時年55歲(1308年)。通篇字形俊秀飄逸,而筆筆又謹守法度,體現(xiàn)了他極深的行楷功力,乃至后學(xué)無法超越。
釋文:
公受事九郡,務(wù)求簡靖。其風(fēng)概嚴而不猛,待人和而不流。有犯,惻怛以處之,毋貸。故名聲莫不聞,每語同僚,曰:爾來宦途不再,歲經(jīng)涉萬有余里,游已倦矣!安得幽間之地,葺一容膝之齋,其中惟竹與菊是植,終日燕坐,誠可樂也!因顧幕從事段從周曰:子為名其齋。諸君合辭曰:公未也。一笑而罷。他日又謂余曰:我得齋名矣,舉所得,云:行年六十,官三品,亦是人生合止時,以止扁(匾)齋可乎?子為我記之,余謝曰:公精力未衰,中外屬望,方期大用,膏澤天下,豈容止乎?且余不敏,安敢承教?公笑曰:子言侈矣,止此,于我為過,敢有他望,以重其過?其毋愧我。遂不敢復(fù)辭,勉為之說。曰:止之,時義大矣哉,嘗考諸艮乾坤之交,三索而艮。一陽居二陰之上,陽動而上進之物,既至于上則止矣。陰者,靜也,上止而下靜,故為艮。艮者,止也。其象為山,取坤地而隆其上之狀,既曰山,又有安重堅實之意,乃所謂止也。然止有兩義,有止而止者,行而止者。止而止者,時行則行,時止則止。如蹇之險而止、如蒙之坎而止,止其時也。行而止者,謂行其事也,所止者,理而已。如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此即止其所也,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彖曰: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蓋當(dāng)止而止,既不失其時;當(dāng)行而止,又皆得其所,其道安得不光明輝顯哉?由此觀之,止之為義,非特專主辭祿去位,閉門卻掃,與夫高蹈遠引,遯(遁)世無悶之謂也。歷觀前人,處止之義不同,有功成名遂,全身遠害而止者,有知足不辱,惡盈好謙而止者,有委心乘化,樂天知命而止者,如漢之留侯與二疏及晉之陶淵明是已。是止也固異,夫知進而不知退,既得患失,暨不量其才之稱否而冒之者萬萬也。然皆非圣人之止也,圣人之止何如?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噫!為能盡艮之,止之之道者,其唯圣人乎?孟子不曰,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又曰:乃所愿則學(xué)孔子也,公如處止之道,愿以孔子為法,庶無慊于孟氏矣。敢此以為止齋記。至大元年冬十月既望,東平段從周記,吳興趙孟頫書。
關(guān)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詞典網(wǎng),回復(fù):趙孟頫書法,可方便查詢。


趙孟頫書法欣賞:
- 趙孟頫行書跋《韓滉五牛圖卷》
- 趙孟頫行書《道場詩帖》
- 趙孟頫小楷《高上大洞玉經(jīng)》
- 趙孟頫《真草千字文》
- 趙孟頫《縮臨蘭亭》
- 趙孟頫楷書《四時讀書樂》
- 趙孟頫楷書《道教碑》《張留孫碑》
- 趙孟頫行書《自題秀石疏林圖卷》
- 趙孟頫行書《跋王獻之保母帖》
- 趙孟頫行書《秋聲賦》
猜你喜歡:
- 清高宗封面題簽: 陸繼善摹稧帖。內(nèi)府鑒定珍藏。陸繼善《摹禊帖》冊頁,紙本行書, 24.5×12.1cm,24.5×10.8cm,臺北
- 元 趙麟《衡唐帖》 頁,行書, 紙本墨筆 28.2x25.2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趙麟《衡唐帖》鑒藏印有“安岐儀周書畫之
- 倪瓚小楷《江南春三首》, 縱23.1厘米,橫41.7厘米,上海博物館藏。釋文:江南春三首汀洲夜雨生蘆筍,日出瞳昽簾幕靜。
- 趙孟頫小楷《無逸》,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稛o逸》沒有年款,原帖與(1301)蕭 (奭斗)隸書《無逸》、(1299)楊毅桓篆書《無逸》同裝在
- 楊維楨《沈生樂府序》頁 紙本 冊頁,縱28.3cm,橫76.8cm,行書,35行,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 【釋文】大德甲辰三月庚午遇仇伯壽許出示古今名跡,末后見此,不勝欣歡,吳郡張澤之敬書。后四十四載是為至正丁亥,張雨重觀于開元草樓,雨舊
- 薛植《致云林徵君尺牘》 紙本 26X30.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薛植《致云林徵君尺牘》,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石渠寶笈三編》
- 贈雪坡詩札。陳基生于元仁宗延祐元年,卒于明太祖洪武三年,年五十七歲。至正中,因薦為經(jīng)延檢討。嘗為人草諫章,幾獲罪,引避歸。南州用兵
- 張雨《跋吳叡篆書千字文》 上海博物館藏 【釋文】:嘗閱趙文敏公四體書千文,其小篆用漢法,未若秦篆
- 【釋文】一菴首坐:久客大慈,比得會于萬壽,深湛宏博,連辱和篇,不可虛其雅意,用韻奉謝。桷和南。堂堂相國布金寺,曾許高人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