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行書《秋聲賦》
作者:趙孟頫 書體:行書 2018-04-03 20:13:09
趙孟頫《秋聲賦》,行書,紙本,縱34.8厘米,橫182.2厘米,遼寧省博物館藏??钭R上有康熙帝玄燁御書鈐印“康熙御筆之寶”。
趙孟頫行書《秋聲賦》卷取意二王,結(jié)體頎長挺秀,筆勢沉穩(wěn)流暢;運筆以中鋒為主,間用側(cè)鋒,筆畫轉(zhuǎn)折圓勁迅疾,粗細多變,顧盼生姿,通篇布局疏朗,走勢連貫,一氣呵成,猶如瑟瑟秋風(fēng)生于毫端。將趙孟頫傳世行力作品排列對比,可以看出《秋聲賦》與《送秦少章序》和《靈隱大川濟禪師塔銘》的風(fēng)貌非常接近。尤其是《秋聲賦》中的「也J、「赴」、「童J、r鐵」諸字,與 《靈隱大川濟禪師塔銘》中的幾乎完全一致。《靈隱大川濟禪師塔銘》雖無押寫年款,但銘前有「集賢直學(xué)士、朝列大夫、行江浙等處儒學(xué)提舉趙孟頫'::」字樣,據(jù)楊載《趙文敏公行狀》,可知為大德己亥(一二九九年)—至大己酉 (一三〇九年)時期所作。《塔銘》與大德年間的書風(fēng)又有變化,更接近至大年間的健骨豐筋、體態(tài)修長的面貌。惟《靈隱大川濟禪師塔銘》的結(jié)體勁健不如《秋聲賦》,而且個別字體略為方闊肥厚,因此,《秋聲賦》的書寫時間要略晚于《靈隱大川濟禪師塔銘》。
釋文:
秋聲賦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拜,如波濤夜驚,風(fēng)雨驟至。其觸于物也,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故之兵,街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余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蓖釉唬骸靶窃履z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p>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云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憤發(fā)。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籠百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馀烈。夫秋、刑官也,于時為陰;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dāng)殺。嗟乎!草本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零。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于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質(zhì),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余之嘆息。
子昂
關(guān)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詞典網(wǎng),回復(fù):趙孟頫書法,可方便查詢。


趙孟頫書法欣賞:
- 趙孟頫楷書《元子昂玄教宗傳碑》
- 趙孟頫《雪巖和尚拄杖歌卷》
- 趙孟頫《洛神賦》
- 趙孟頫·前赤壁賦
- 趙孟頫行書《光福重建塔記》
- 趙孟頫《吳興賦》
- 趙孟頫《秋深帖》
- 趙孟頫行書《朱子感興詩并序》
- 趙孟頫《行書十札卷》
- 趙孟頫行書《歸去來并序》
猜你喜歡:
- 鄧文原《瞻近漢時二帖跋》 紙本 原本為冊頁 縱27.4厘米 橫36.3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館藏。釋文:此帖唐人書無
- 元代畫家,字仲賓,號息齋道人,薊丘(今屬北京市)人。官至集賢大學(xué)士、榮祿大夫。善畫枯木竹石,雙鉤竹尤佳。墨竹初師金代王曼慶,后學(xué)北宋文同
- 元 黃公望 題《溪山雨意圖》 紙本行書黃公望繪制的《溪山雨意圖卷》。引首是明代書法家文彭(文徵明
- 趙孟頫《違遠帖》 紙本,縱29.7cm 橫29.7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此帖中的“兄長教授學(xué)士”是趙孟頫的長兄孟邁。這通書札與宗陽宮
- 【釋文】歸去來圖作者極多惟何秘監(jiān)此作取舍萬殊動定不一非他所可比者因嘆美之遂成一絕云彭澤休官未足奇文章千載去來辭寄奴橫創(chuàng)清夷夏惟有陶潛醉不
- 柳貫跋范仲淹《道服贊》,楷書,縱34.8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 一山一寧《雪夜作》 紙本,立軸,縱89.4cm,橫30.3cm。草書,日本京都建仁寺藏。這件草書立軸作于正和四年(131
- 趙孟頫《仇鍔墓碑銘》,行楷書墨跡。卷高37.2厘米,共一百九十二行,滿行六字, 并篆題引首《有元故奉議大夫福建閔海道肅政廉訪副使仇府君墓碑銘
- 張雨《誰畫荊南精舍詩札》(疑)紙本 25.5×16.6cm 無紀年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陳君詩帖》冊,元,白珽書,紙本,行書,縱31.2cm,橫68.2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釋文:陳君才名獵獵起,對客揮毫動盈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