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行書《蔡明遠帖》忠義堂帖本
作者:顏真卿 書體:行書 2018-05-16 21:07:38
標(biāo)簽:顏真卿,行書,蔡明遠帖,忠義堂帖
顏真卿《蔡明遠帖鄒游帖》 拓本 選自《忠義堂帖》 浙江省博物館藏
顏真卿《蔡明遠帖》 拓本。行書,信札。35.6×16.5厘米。凡22行,計138字。書于乾元二年( 759 年)。浙江省博物館藏南宋留元剛《忠義堂帖》本。又,收入宋《絳帖》。 此帖著錄首見北宋歐陽修《集古錄》。記述蔡明遠對顏真卿一片冰心,追攀不疲,大有心勞。因此,顏真卿致書詞懇情切,感激之情溢于書外。
和“三稿”創(chuàng)作心境不一樣,此是在較恬靜的心境中,作一般內(nèi)容的贈送文字。因此作品筆韻流蕩之律動,氣勢轉(zhuǎn)換之迅緩都與前“三稿”不同。此帖有一種疏淡的意境,脫俗的氣韻。黃庭堅尤為敬服,曾云:“筆意縱橫,無一點塵埃氣,可使徐浩服膺,沈傳師北面?!贝颂麜üP力勁健,規(guī)整近楷,略顯持重,是顏真卿處在特定政治形勢下,帶著強烈的感情,以充沛的精力一氣呵成之作。
此外,快雪堂、余清齋皆有摹刻本。
釋文:蔡明遠,鄱陽人。真卿昔刺饒州,即嘗趨事。及來江右,無改厥勤,靖言此心有足嘉者。一昨緣受替歸北,中止金陵,闔門百口,幾至糊口。明遠與夏鎮(zhèn)不遠數(shù)千里,冒涉江湖,連舸而來,不愆晷刻,竟達命於秦淮之上。又隨我於邗溝之東,追攀不疲。以至邵伯南埭。始終之際,良有可稱。今既已事方旋,指期斯復(fù)。江路悠緬,風(fēng)濤浩然,行李之間,深宜尚慎。不宣。真卿報。
關(guān)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詞典網(wǎng),回復(fù):顏真卿書法,可方便查詢。


顏真卿書法欣賞:
- 顏真卿行書《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
- 顏真卿行草《裴將軍詩》
- 顏真卿雅集《竹山堂連句》
- 顏真卿行書《祭伯父文稿》
- 顏真卿行書《鄒游帖》
- 顏真卿楷書《郭家廟碑》
- 顏真卿楷書《顏氏家廟碑》
- 顏真卿書《顏勤禮碑》碑拓對照
- 顏真卿楷書《郭虛已墓志》
- 顏真卿行書《送劉太沖敘》
猜你喜歡:
- 《陸柬之書文賦》,唐陸柬之書,行書。此卷流傳有緒,有趙孟頫、李倜、揭傒斯、危素、宋濂、孫承澤等人跋記。帖中“淵”、“世”等字均作缺筆,蓋避唐
- 《虞恭公碑》又名《溫彥博碑》,岑本文撰文,歐陽詢書,全碑計三十六行,每行七十七字,籇額為“唐故特進尚書右仆射上柱國虞恭公溫公碑”貞觀
- 【釋文】鉉今有私誠。特茲拜托。為先有袪承人劉氏。其骨肉元在貴藩醴陵門里居住。所有劉氏先已嫁事。得衡州茶陵縣大戶張八郎。見在本處居住。今有
- 【釋文】鹡鸰頌,俯同魏光乘作。朕之兄弟,唯有五人,比為方伯,歲一朝見。雖載崇藩屏,而有睽談笑,是以輟牧人而各守京職。每聽政之后,
- 李邕《晴熱帖》墨拓 見于宋拓《淳化閣帖》約書於開元二十二年(七三四)。手 札。刻本。行書。七行,行九字十字不等。 故宮博物院藏宋
- 碑陽碑陰《大智禪師碑》此碑亦名《義福禪師碑》,唐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刻碑身高二百
- 柳公權(quán)《嘗瓜帖》,行草,此書法作品筆畫圓潤自然而不失精準(zhǔn)。【釋文】:爪一顆,時新,第一割而嘗之,味又甘好,以表汝之孝也
- 顏真卿《祭伯父文稿》宋甲秀堂拓本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又稱《告伯父文稿》,全稱《祭伯父濠州刺史文》。自署書于乾元元年(7
- 懷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碑因碑首刻七佛像,又稱《七佛圣教序》。咸亨三年(672)建于京城長安弘福寺?!度厥ソ绦颉肥翘铺跒楸碚眯史◣煾拔?/div>1999年,西安碑林博物館在長安區(qū)細柳鄉(xiāng)征得,現(xiàn)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館。志石方形,長、寬均為49厘米,志題“唐故符寶郎王府君墓志并序”。志蓋長、
評論
發(fā)表評論

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

下載詞典網(wǎng)APP
用手機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