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行書《珊瑚帖、復(fù)官帖》
作者:米芾 書體:行書 2017-02-17 13:56:12
《珊瑚復(fù)官二帖》,前為《珊瑚帖》,《復(fù)官帖》附之后,紙本,墨跡,行書;分別為縱26.6cm,橫47.1cm;縱 27.1cm,橫 49.9cm。 1956年由著名實業(yè)家、收藏家張伯駒先生(1897--1982年)捐獻文化部文物局撥故宮博物院藏。
米芾擅水墨山水,但米芾畫跡不存于世。今天我們唯一能見到的,也很難說是真正意義上的"米畫"-- 《珊瑚帖》,畫一珊瑚筆架,架左書"金坐"二字。此帖充滿著收得名畫寶物的狂喜之情,線條流走跌宕,神采飛揚。寫到"珊瑚一枝",不禁加重筆畫,繼而米芾突然以畫代筆,似乎還不盡興,再補之一詩"三枝朱草出金沙,來自天支節(jié)相家。當(dāng)日蒙恩預(yù)名表,愧無五色筆頭花。"愉悅之情,躍然紙上。米芾作畫大抵也像在《珊瑚帖》中一樣興之所至,隨手涂抹。在字里行間隨手涂抹的例子還見于《鐵圍山叢談》,謂米芾在寫給蔡京的一帖中訴說流離顛沛之苦,隨手在文中畫了一只小船。這是文人墨戲的表現(xiàn)。
此帖是米芾晚年之作,被認(rèn)為是米氏的"墨皇",字態(tài)尤奇異超邁,隨筆而書,神韻自然,且用筆豐肥豪健,寬綽疏朗。如元代虞集評言:"神氣飛揚,筋骨雄毅,而晉魏法度自整然也",元代施光遠稱其"當(dāng)為米書中銘心絕品,天下第一帖"。
《珊瑚帖》用的書寫材料也很特殊,用的是竹紙,淺黃色,紙上竹纖維束較多。據(jù)說這是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用竹紙寫的作品。
釋文:
《珊瑚帖》——收張僧繇天王,上有薛稷題;閻二物,樂老處元直取得。又收景溫問禮圖,亦六朝畫。珊瑚一枝(畫珊瑚筆架一座,旁書金坐二字)。三枝朱草出金沙,來自天支節(jié)相家。當(dāng)日蒙恩預(yù)名表,愧無五色筆頭花。
關(guān)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詞典網(wǎng),回復(fù):米芾書法,可方便查詢。


米芾書法欣賞:
- 米芾行書《梁簡文帝梅花賦》
- 米芾·蜀素帖
- 米芾·致伯修老兄尺牘
- 米芾·糧院帖
- 米芾行書《天馬賦》版本二
- 米芾行書《天馬賦》并序拓本
- 米芾行草10帖
- 米芾《拜中岳命作》
- 米芾·臨沂使君帖
- 米芾行書《砂步詩帖》
猜你喜歡:
- 蘇軾《啜茶帖》 書于1080年(元豐三年) 行書,藏臺灣故宮博物院。曾編入《蘇氏一門十一帖》。內(nèi)容是通音問,談啜茶,說起居,落
- 張即之《臺慈帖頁》 紙本行書 30.9×43.1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此帖結(jié)銜稱“致仕”,應(yīng)作于南宋景定年間(1260-126
- 蘇軾小楷欣賞《養(yǎng)生論》拓本,出自萬歷31年董其昌編輯《戲滿堂法帖》。紹圣二年四月八日書,蘇軾時年60歲?!娥B(yǎng)生論》原文:世或有謂
- 宋 蔣璨跋《蔡襄自書詩卷》,紙本,行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釋文: 君謨字畫名世。每自書所作詩,不惟意在揮染,亦使后人得之便可
- 米芾《寄魏泰詩帖》(即《與魏泰唱和詩帖》疑為摹本 ) 紙本 行書 縱26厘米 橫102.5厘米 香港王氏藏 米芾《與魏泰
- 【釋文】軾啟。前日少致區(qū)區(qū),重?zé)┱d答,且審臺侯康勝,感慰兼及。歸安丘園,早歲共有此意,公獨先獲其漸,豈勝企羨。但恐世緣已深,未知果脫否爾
- 《道服贊》頁,宋范仲淹書。紙本,手卷,縱34.8cm,橫47.9cm??瑫?行。后紙有文同、
- 趙構(gòu)《賜岳飛手敕》 紙本 行楷 36.7×67.5cm 紹興七(1137)年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此書17行,每行
- 【釋文】望之頓首再拜。向過婺源,山川草木,大勝饒信間。明日越芙蓉嶺,到新安,江山氣象,反不如屬縣。老兄前守霅川,而來蒞此邦,想更覺寂寞,
- 宋徽宗題《唐十八學(xué)士圖卷》,瘦金體,絹本 本幅29.4×519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宋徽宗《十八學(xué)士圖》畫面為典型的文人酬應(y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