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恭?;矢溉f壽》
全文:
太平天子應(yīng)昌期,五十欣逢獻(xiàn)壽時。
華渚波澄虹爛縵,瑤光霄燭月琉璃。
野農(nóng)芹曝精誠會,仙仗衣冠拜舞隨。
正是太和充宇宙,春暉照耀萬年枝。
參考注釋
正是
(1).就是。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品藻》:“ 桓 曰:‘第一流復(fù)是誰?’ 劉 曰:‘正是我輩耳!’”《二刻拍案驚奇》卷九:“前日分散之后,我問鄰人,説是外婆家接去,想正是 馮 家了?!?茅盾 《子夜》十四:“倉皇中他看清了一個,正是 張阿新 。”
(2).恰是。 唐 溫庭筠 《楊柳枝》詞之一:“正是玉人腸絶處,一渠春水赤欄橋?!?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diào)》卷三:“今朝正是箇成婚日?!?巴金 《滅亡》第十八章:“正是黃昏時候,天色漸漸陰沉起來?!?/p>
(3).確實是。對客觀存在的真實性表示肯定。 元 關(guān)漢卿 《單刀會》第四折:“又不比九重龍鳳闕,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洪深 《趙閻王》第一幕:“這城內(nèi)便有萬千居民,正是人煙稠密,市場熱鬧?!?/p>
(4).確實是。用于表示同意別人意見時加重語氣?!度辶滞馐贰返谑呋兀骸?衛(wèi)先生 道:‘近來的選事益發(fā)壞了!’ 隨先生 道:‘正是。前科我兩人該選一部,振作一番?!?洪深 《香稻米》第二幕:“正是,我們怎么都發(fā)昏了!還不快些攙扶 雙喜 到里面去?!?/p>
(5).應(yīng)諾之詞。猶言好的?!抖膛陌阁@奇》卷九:“ 龍香 對媒婆道:‘老娘你先進(jìn)去,我在門外張一張罷?!狡诺溃骸?。’”
(6).舊小說、戲曲里的套語。目的在于引出詩詞、熟語?!毒┍就ㄋ仔≌f·碾玉觀音》:“正是:麥穗兩歧,農(nóng)人難辨?!?元 鄭廷玉 《看錢奴》第一折:“正是:虧心折盡平生福,行短天教一世貧?!薄抖膛陌阁@奇》卷二一:“正是:福無雙至猶難信,禍不單行果是真?!?/p>
太和
見“ 太和 ”。
亦作“ 大和 ”。1.天地間沖和之氣?!兑住で罚骸氨:洗蠛?,乃利貞?!贝螅槐咀鳌?太 ”。 朱熹 本義:“太和,陰陽會合沖和之氣也。”《漢書·敘傳上》:“沐浴玄德,稟卬太和。”《文選》作“太龢”。 唐 元稹 《競渡》詩:“數(shù)極鬭心息,大和蒸混元?!?清 陳夢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積為豐登之慶?!?/p>
(2).人的精神、元氣;平和的心理狀態(tài)。 唐 劉長卿 《同姜濬題裴式微余干東齋》詩:“藜杖全吾道,榴花養(yǎng)太和。” 宋 司馬光 《論燕飲狀》:“伏望陛下當(dāng)此之際,悉罷燕飲,安神養(yǎng)氣……無益奉養(yǎng)者,皆不宜數(shù)御以傷大和。” 宋 陸游 《蓬戶》詩:“白頭萬事都經(jīng)遍,莫為悲傷損太和?!?/p>
(3).謂太平。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吾子為太和之民,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薄段倪x·顏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太和既融,收華委世。” 李善 注:“太和,謂太平也。” 唐 陸贄 《貞元九年冬至大禮大赦制》:“思與海內(nèi)同臻大和?!?宋 宋祁 《宋景文公筆記·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興?!?清 唐孫華 《國學(xué)進(jìn)士題名碑》詩:“昔聞有 明 全盛日,長養(yǎng)宇宙登太和?!?/p>
(4).和睦。 清 惲敬 《答陳云渠書》:“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樂矣?!?/p>
(5). 魏 鼓吹曲名?!稌x書·樂志下》:“改《上邪》為《太和》,言 明帝 繼體承統(tǒng), 太和 改元,德澤流布也?!?/p>
(6).雅樂名。 唐 段安節(jié) 《樂府雜錄·雅樂部》:“郊天及諸壇祭祀,即奏太和、沖和、舒和三曲?!薄督鹗贰分旧稀罚骸澳巳〈髽放c天地同和之義,名之曰‘太和’?!?/p>
宇宙
(1)
(2) 包括一切天體的無限空間
(3) “宇”指無限空間,“宙”指無限時間。一切物質(zhì)及其存在形式的總體。哲學(xué)上又叫“世界”
春暉
春光,春陽。比喻母愛
鳥啼渾似惜春暉。——戴叔倫《過柳溪道院》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效《游子吟》
照耀
光芒照射
日月照耀金銀臺?!啤?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萬年枝
(1).樹名。即冬青。 南朝 齊 謝朓 《直中書省》詩:“風(fēng)動萬年枝,日華承露掌?!?唐 上官儀 《詠雪應(yīng)詔》:“幸因千里映,還繞萬年校。”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沿襲》:“萬年枝, 江 左謂之冬青?!币徽f即檍木。見 明 楊慎 《丹鉛總錄·花木》。
(2).指年代悠久的大樹。 唐 韓偓 《鵲》詩:“莫怪天涯棲不穩(wěn),託身須是萬年枝。”
乾隆名句,恭祝皇父萬壽名句


猜你喜歡:
- 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綰別離。
- 田園寥落干戈后,骨肉流離道路中。
- 智不逾奸,伐之莫勝;知不至大,奸者難拒。來俊臣《羅織經(jīng)·察奸卷第八》
- 治國之道,愛民而已。劉向《說苑·政理》
- 綠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
- 鷓鴣天(紹興己未歸休后賦)向子諲〔宋代〕
- 水調(diào)歌頭佚名〔宋代〕
- 釣魚圖為李總?cè)诸}二首·其一江源〔明代〕
- 梅僊塢小飲陸游〔宋代〕
- 贈曾子固王安石〔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