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觀秦蜀地圖原文
往者行省臨秦中,我亦急服叨從戎。散關(guān)摩云俯賊壘,清渭如帶陳軍容。
高旌縹緲嚴(yán)玉帳,畫角悲壯傳霜風(fēng)。
咸陽不勞三日到,幽州正可一炬空。
意氣已無雞鹿塞,單于合入蒲萄宮。
燈前此圖忽到眼,白首流落悲涂窮。
吾皇英武同世祖,諸將行策云臺功。
孤臣昧死欲自薦,君門萬里無由通。
正令選壯不為用,筆墨尚可輸微忠。
何當(dāng)勒銘紀(jì)北伐,更擬草奏祈東封。
詩詞問答
問:夜觀秦蜀地圖的作者是誰?答:陸游
問:夜觀秦蜀地圖寫于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陸游的名句有哪些?答:陸游名句大全
陸游夜觀秦蜀地圖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往者
(1).過去的事?!墩撜Z·微子》:“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墨子·魯問》:“往者可知,來者不可知?!?唐 韓愈 《復(fù)志賦》:“往者不可復(fù)兮,冀來今之可望?!?李大釗 《警 * 父老書》:“九世之深仇未復(fù),十年之膽薪何在!往者不諫,來者可追,愿我國民,從茲勿忘此彌天之恥辱可耳。”
(2).過去,從前?!妒酚洝で乇炯o(jì)》:“ 秦 以往者數(shù)易君,君臣乖亂,故 晉 復(fù)彊,奪 秦 河西 地。”《漢書·劉向傳》:“往者眾臣見異,不務(wù)自修,深惟其故,而反晻昧説天,託咎此人。” 漢 王符 《潛夫論·救邊》:“往者 羌 虜背叛,始自 涼 并 。”
(3).去的人,離開的人?!秶Z·越語上》:“送往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bǔ)民之不足?!薄睹献印けM心下》:“夫子之設(shè)科也,往者不追,來者不拒,茍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莊子·山木》:“來者勿禁,往者勿止?!?/p>
(4).死者。 宋 王安石 《答韶州張殿丞書》:“往者不能訟當(dāng)否,生者不得論曲直?!?/p>
行省
(1).古代中央政府派省官出使地方稱行省?!独m(xù)資治通鑒·宋寧宗嘉定十一年》:“乙巳, 金 曲赦 遼東 等路,以戶部尚書 瓜勒佳必喇 (舊作 谷夾必蘭 )為翰林學(xué)士承旨、權(quán)參知政事,行省于 遼東 ?!?/p>
(2).借指該省官。 宋 陸游 《縱筆》詩:“行省當(dāng)年駐隴頭,腐儒隨牒亦西游?!?朱東潤 注:“古代中央行政機(jī)構(gòu)有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稱為三省。 王炎 為樞密使,官位極高,出使 四川 ,故稱行省?!薄对贰ぐ俟僦疽弧罚骸?金 人來歸者,因其故官,若行省,若元帥,則以行省、元帥授之。”
(3). 元 代除京師附近地區(qū)直隸于中央最高行政機(jī)關(guān)中書省外,又于 河南 、 江浙 、 湖廣 、 陜西 、 遼陽 、 甘肅 、 嶺北 、 云南 等處創(chuàng)設(shè)十一行中書省,作為普遍分設(shè)全國各地區(qū)的中央政務(wù)機(jī)構(gòu),簡稱十一行省,置丞相、平章等官以總攬該地區(qū)的政務(wù)。行省遂成為地方最高行政區(qū)劃的名稱。 明 清 以后雖不采用行中書省的制度,而行省(或簡稱省)之名已在習(xí)慣上代表大行政區(qū),沿用至今。《元史·世祖紀(jì)五》:“今大師方興, 荊湖 淮西 各置行省,勢位既不相下,號令必不能一,后當(dāng)敗事?!薄睹魇贰ぢ毠僦疚濉罚骸?明 初,又於各行省置都鎮(zhèn)撫司,設(shè)都鎮(zhèn)撫,副鎮(zhèn)撫,知事。” 清 薛福成 《上李伯相論與英使議約事宜書》:“夫京師者,天下之首也,宜以全力護(hù)之;沿海、沿江各行省者,天下之肢體也,宜各自以其兵力守之。” 梁啟超 《愛國歌》之一:“泱泱哉我 中華 !最大洲中最大國,廿二行省為一家!”參見“ 行臺 ”。
秦中
(1).古地區(qū)名。指今 陜西 中部平原地區(qū),因 春秋 、 戰(zhàn)國 時地屬 秦國 而得名。也稱 關(guān)中 。《史記·封禪書》:“ 杜主 ,故 周 之右將軍,其在 秦中 最小鬼之神者?!薄稘h書·婁敬傳》:“ 秦中 新破,少民,地肥饒,可益實?!?顏師古 注:“ 秦中 謂 關(guān)中 ,故 秦 地也。” 唐 張說 《早渡蒲關(guān)》詩:“鳴鑾下 蒲阪 ,飛斾入 秦中 ?!?明 陸采 《明珠記·訪俠》:“你是長吟 洛下 ,避俗 秦中 ,隱跡 青城 ?!?/p>
(2).指 秦二世 胡亥 。 宋 洪邁 《容齋四筆·匡衡守正》:“《郊祀志》: 南山 巫祠 秦中 。 秦中 者, 二世皇帝 也。以其彊死,魂魄為厲,故祠之?!?/p>
從戎
參軍
投筆從戎
散關(guān)
即 大散關(guān) 。在 陜西省 寶雞市 西南 大散嶺 上。當(dāng) 秦嶺 咽喉,扼 川 陜 間交通,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 三國 魏 曹操 《秋胡行》之一:“晨上 散關(guān) 山,此道當(dāng)何難!” 宋 陸游 《觀長安城圖》詩:“ 三秦 父老應(yīng)惆悵,不見王師出 散關(guān) ?!?清 吳偉業(yè) 《圓圓曲》:“ 斜谷 云深起畫樓, 散關(guān) 月落開粧鏡。”參見“ 大散關(guān) ”。
軍容
本指軍隊的武器、裝備。后用以指軍隊的氣象威儀和軍人的儀容、紀(jì)律等
軍容整肅
縹緲
隱隱約約,若有若無
玉帳
(1).玉飾之帳。 晉 王嘉 《拾遺記·周穆王》:“ 西王母 乘翠鳳之輦而來……共玉帳高會。” 唐 張說 《虛室賦》:“玉帳瓊宮,圖奢務(wù)豐;朱門金穴,恃滿矜隆?!?/p>
(2).主帥所居的帳幕,取如玉之堅的意思。 北齊 顏之推 《觀我生賦》:“守金城之湯池,轉(zhuǎn)絳宮之玉帳。” 唐 李商隱 《重有感》詩:“玉帳牙旗得上游,安危須共主君憂。” 明 焦竑 《焦氏筆乘續(xù)集·玉帳》:“玉帳乃兵家厭勝之方位,主將於其方置軍帳,則堅不可犯,如玉帳然。其法,出于《黃帝遁甲》,以月建前三位取之,如正月建寅,則巳為玉帳?!?清 查慎行 《擬玉泉山大閱》詩:“野曠金鉦轉(zhuǎn),沙平玉帳鋪。”
(3).借指主將。 宋 蘇舜欽 《哭師魯》詩:“堂中坐玉帳,堂下森蛇矛?!?/p>
(4).教席前的帷帳。借指師長。 清 劉獻(xiàn)廷 《賀吳玉樞長公素臣入太學(xué)》詩:“異聞趨玉帳,奇字發(fā)金庭。”
畫角
古管樂器。傳自 西羌 。形如竹筒,本細(xì)末大,以竹木或皮革等制成,因表面有彩繪,故稱。發(fā)聲哀厲高亢,古時軍中多用以警昏曉,振士氣,肅軍容。帝王出巡,亦用以報警戒嚴(yán)。 南朝 梁簡文帝 《折楊柳》詩:“城高短簫發(fā),林空畫角悲?!?唐 陳子昂 《和陸明府贈將軍重出塞》:“晚風(fēng)吹畫角,春色耀飛旌?!薄端疂G傳》第十二回:“將臺兩邊左右列著三五十對金鼓手,一齊發(fā)起擂來,品了三通畫角,發(fā)了三通擂鼓,教場里面誰敢高聲?!?廖仲愷 《青玉案·泉州道中紀(jì)見》詞:“西風(fēng)畫角悲征戍,人意也消何處?”
悲壯
(1) 心緒哀傷,意氣激昂
聲節(jié)悲壯
(2) 悲哀而壯烈的
悲壯的追悼大會
霜風(fēng)
(1).刺骨寒風(fēng)。 北周 庾信 《衛(wèi)王贈桑落酒奉答》詩:“霜風(fēng)亂飄葉,寒水細(xì)澄沙?!?宋 柳永 《八聲甘州》詞:“漸霜風(fēng)凄緊,關(guān)河冷落,殘照當(dāng)樓?!?元 李壽卿 《度柳翠》第三折:“斷不了你那 章臺 上霜風(fēng)淅淅, 渭城 邊煙雨霏霏。”
(2).指嚴(yán)明的風(fēng)紀(jì)。 南朝 梁 何遜 《七召·治化》:“政德洽於霜風(fēng),教義窮於足跡?!?/p>
咸陽
指 秦檜 ?!稇?zhàn)國策·秦策四》載, 齊 、 韓 、 魏 攻 秦 , 昭王 割三城以求和,且曰:“寧亡三城而悔,無危 咸陽 而悔也?!?南宋 丞相 秦檜 割地媚 金 以求偏安,事類 昭王 。 秦 都 咸陽 而 檜 姓 秦 ,故時人以“咸陽”稱之。 宋 陸游 《跋李莊簡公家書》:“﹝ 李光 ﹞每言 秦 氏( 秦檜 ),必曰‘咸陽’。憤切慨慷,形於色辭?!?清 唐孫華 《題吳長卿先生宋相譜冊子》詩:“妝點(diǎn) 錢唐 作 汴州 ,君臣燕喜竟忘讎。 咸陽 巧為 金源 計,良將先教死 杜郵 。”原注:“ 秦檜 當(dāng)國,人不敢斥言,皆呼為 咸陽 ?!?/p>
三日
(1).三天?!兑住ばM》:“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2).一個月的第三天。 三國 魏 曹丕 《與吳質(zhì)書》:“二月三日, 丕 白:歲月易得,別來行復(fù)四年。”
(3).指三月三日上巳節(jié)。 晉 潘尼 《三月三日洛水》詩:“聊為三日游,方駕結(jié)龍旂?!?/p>
幽州
(1).亦作“ 幽洲 ”。古九州之一?!吨芏Y·夏官·職方氏》:“東北曰 幽州 ?!薄稜栄拧め尩亍罚骸?燕 曰 幽州 ?!薄?燕 ”指 戰(zhàn)國 燕 地,即今 河北 北部及 遼寧 一帶。《書·舜典》:“流 共工 于 幽洲 ?!?孔 傳:“象恭滔天,足以惑世,故流放之 幽洲 北裔。”
(2).州名。 漢武帝 所置十三部刺史之一。 東漢 治所在 薊縣 (今 北京 城西南)。轄境相當(dāng)今 河北 北部及 遼寧 等地。
意氣
(1) 志向與氣概
意氣風(fēng)發(fā)
意氣揚(yáng)揚(yáng)。——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2) 精神;神色
意氣自若。——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意氣之盛。——宋· 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
(3) 志趣
意氣投合
(4) 偏激、任性的情緒
意氣用事
雞鹿塞
古塞名。在今 內(nèi)蒙古 磴口 西北 哈隆格乃峽 谷口,是古代貫通 陰山 南北的交通要沖。 漢 時筑城塞于此。后亦泛指西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稘h書·匈奴傳下》:“ 漢 遣 長樂 衛(wèi)尉 高昌侯 董忠 、車騎都尉 韓昌 ,將騎萬六千,又發(fā)邊郡士馬以千數(shù),送單于出 朔方 雞鹿塞 ?!?清 趙翼 《己卯元日早朝》詩:“ 雞鹿塞 俱編屬國, 麒麟閣 已畫功臣?!币嗍∽鳌?雞鹿 ”、“ 雞塞 ”。《文選·班固<封燕然山銘>》:“遂凌 高闕 ,下 雞鹿 ?!?李善 注引《后漢書》:“ 竇憲 與 南匈奴 萬騎出 朔方 雞鹿塞 ?!?唐 李商隱 《寄太原盧司空三十韻》:“ 雞塞 誰生事?狼煙不暫停?!?南唐 李璟 《浣溪沙》詞:“細(xì)雨夢回 雞塞 遠(yuǎn),小樓吹徹玉笙寒。”
單于
漢時匈奴人對其君主的稱呼。泛指外族首領(lǐng)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唐· 盧綸《塞下曲》
單于使衛(wèi)律治其事。——《漢書·李廣蘇建傳》
蒲萄宮
見“ 葡萄宮 ”。
前此
在此以前
較前此之仳離。——《廣東軍務(wù)記》
不過前此數(shù)法。——清· 洪亮吉《治平篇》
到眼
見到,看見。 唐 曹鄴 《從天平節(jié)度使游平流園》詩:“池塘靜於寺,俗事不到眼?!薄缎蜁V·謝萬》:“獨(dú)‘鯁恨’一帖尤著見於世。其亦 魏 晉 已來流傳到眼者,類多哀悼語,此其然也?!薄独蠚堄斡洝返谄呋兀骸斑@過往的人,凡是江湖上朋友,他到眼便知?!?/p>
白首
(1).猶白發(fā)。表示年老?!妒酚洝し饿虏虧闪袀髡摗罚骸?范雎 、 蔡澤 世所謂一切辯士,然游説諸侯至白首無所遇者,非計策之拙,所為説力少也。” 前蜀 韋莊 《與東吳生相遇》詩:“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淚滿纓?!?元 錢應(yīng)庚 《春草碧·次韻酬復(fù)孺》詞:“西園長記前游,乘興重來看蘭藥。白首友於情,同憂樂。” 明 馮惟敏 《不伏老》第三折:“青春易邁,白首無成。獨(dú)坐無聊,老懷難遣。” 清 吳敬梓 《移家賦》:“羨白首之詞臣,久赤墀之記注?!?/p>
(2).謂男女相愛誓愿白頭偕老。 宋 陳師道 《送內(nèi)》詩:“三歲不可道,白首以為期?!?明 何景明 《送崔氏》詩:“深言匪曲衷,白首為所誤?!?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青蛙神》:“妾向以君儇薄,未必遂能相白首?!?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十:“純潔的初戀,信托的心,白首的約,不辭的別?!?/p>
流落
窮困失意,在外漂泊
流落他鄉(xiāng)
英武
英俊勇武
世祖
(1).帝王的廟號之一。一般用于開國之君。《后漢書·光武帝紀(jì)上》:“ 世祖光武皇帝 諱 秀 ,字 文叔 ?!?李賢 注:“《禮》:‘祖有功而宗有德?!?光武 中興,故廟稱 世祖 。”后來 晉武帝 司馬炎 、 元 忽必烈 、 清 福臨 等帝王的廟號皆稱 世祖 。
(2).指祖先。 漢 王充 《論衡·自紀(jì)》:“世祖 勇 任氣,卒咸不揆於人?!?/p>
將行
(1).率領(lǐng)隨從的人?!俄n非子·內(nèi)儲說上》:“ 中山 之相 樂池 ,以車百乘使 趙 ,選其客之有智能者,以為將行。”《漢書·司馬相如傳下》:“使 句芒 其將行兮,吾欲往乎南娭?!?顏師古 注:“將行,將領(lǐng)從行也?!?/p>
(2).官名。 秦 置。 漢景帝 時改為大長秋,掌皇后宮事?!稘h書·百官公卿表上》:“將行, 秦 官。 景帝 中六年更名大長秋,或用中人,或用士人?!?顏師古 注引 應(yīng)劭 曰:“皇后卿也?!?/p>
云臺
(1).高聳入云的臺閣?!痘茨献印m真訓(xùn)》:“云臺之高,墮者折脊碎腦,而蟁蝱適足以翱翔?!?晉 郭璞 《客傲》:“夫欣黎黃之音者,不顰蟪蛄之吟;豁云臺之觀者,必閟帶索之歡?!?唐 王勃 《七夕賦》:“君王廼馭風(fēng)殿而長懷,俯云臺而自矯?!?宋 張輯 《洞仙歌·代壽張辰川》詞:“問因何五馬,踏月云臺。秋色里,卻賞煙霞袖手?!?/p>
(2). 漢 宮中高臺名。 漢光武帝 時,用作召集群臣議事之所,后用以借指朝廷。 南朝 梁 沉約 《為武帝與謝朏敕》:“今方復(fù)引領(lǐng) 云臺 ,虛己 宣室 。” 唐 高適 《宋中遇劉書記有別》詩:“白身謁明主,待詔登 云臺 ?!?宋 范成大 《寄贈泉石使李元直入覲》詩:“諸公上 云臺 ,一葉渺 湘浦 。”
(3). 漢 宮中高臺名。 漢明帝 時因追念前世功臣,圖畫 鄧禹 等二十八將于 南宮云臺 ,后用以泛指紀(jì)念功臣名將之所。 唐 杜牧 《少年行》:“捷報 云臺 賀,公卿拜壽巵。” 清 洪昇 《長生殿·剿寇》:“擁大將,氣雄哉,合圖畫上 云臺 ?!?/p>
(4).山名。在 陜西省 華陰縣 境。即 西岳 華山 的北峰。古代隱者和道家多居于此。 唐 李白 《古風(fēng)》之十九:“邀我登 云臺 ,高揖 衛(wèi)叔卿 ?!?王琦 注引 慎蒙 《名山記》:“ 云臺峯 在 太華山 東北?!?清 厲鶚 《嚴(yán)朗屋寫小像為杜子春事索題》詩之二:“ 云臺峯 頂約驂鸞,杞犬芝童覓最難?!?/p>
(5).山名。在 四川省 蒼溪縣 東南,接 閬中縣 界。一名 天柱山 。
(6).山名。在 江蘇省 連云港市 境內(nèi)。原為海中小島,稱 郁洲 , 明 代始與大陸相連。山上有水簾洞遺跡。 李希凡 《云臺小記》:“ 云臺山 屹立在 黃海 之濱……所謂‘花果山’者,只是 云臺 一百多個山頭中的一陵?!?/p>
(7).道觀名。 唐 李商隱 《送從翁從東川弘農(nóng)尚書幕》詩:“ 錦里 差隣接, 云臺 閉寂寥?!?馮浩 箋注:“所謂 云臺觀 也?!?宋 劉克莊 《水龍吟·己亥自壽》詞之二:“愿 云臺 任滿,又還因任,賽 汾陽 考?!?/p>
孤臣
(1).孤立無助或不受重用的遠(yuǎn)臣。 南朝 梁 江淹 《恨賦》:“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墜心,遷客海上,流戍隴陰?!?唐 柳宗元 《入黃溪聞猿》詩:“孤臣淚已盡,虛作斷腸聲?!?明 王世貞 《鳴鳳記·封贈忠臣》:“鯁骨孤臣,芳年俊英,塤箎連奏同聲?!?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哭主》:“孤臣 左良玉 ,遠(yuǎn)在邊方,不能一旅勤王,罪該萬死?!?清 丘逢甲 《離臺詩》之一:“宰相有權(quán)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參見“ 孤臣孽子 ”。
(2).孤陋無知的臣子?!段倪x·張衡<東京賦>》:“ 由介 以 西戎 孤臣,而悝 穆公 於宮室?!?薛綜 注:“孤臣,孤陋之臣也。”《資治通鑒·晉元帝太興四年》:“ 導(dǎo) ( 王導(dǎo) )忠素竭誠,輔大業(yè),不宜聽孤臣之言,惑疑似之説,放逐舊德,以佞伍賢。”
昧死
冒死,不避死罪
昧死以聞。——《戰(zhàn)國策·趙策》
自薦
自己推薦自己
毛遂自薦
君門
猶宮門。亦指京城。 三國 魏 曹植 《當(dāng)墻欲高行》:“愿欲披心自説陳,君門以九重,道遠(yuǎn) 河 無津。”《新唐書·劉蕡傳》:“君門萬重,不得告訴,士人無所歸化,百姓無所歸命?!?前蜀 韋莊 《東林寺再遇僧益大德》詩:“若向君門逢舊友,為傳音信到云霄?!薄抖膛陌阁@奇》卷四十:“萬里君門遠(yuǎn),乘輿驀地逢,天顏有喜親承奉。”
萬里
萬里(1916- ) : 中國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山東東平人。1936年加入中國 * 。曾任冀魯豫地委書記、南京市軍管會經(jīng)濟(jì)部部長。建國后,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城市建設(shè)部部長、中共北京市委書記兼北京市副市長、鐵道部部長、中共安徽省委第一書記、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wù)院副總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無由
沒有門徑或機(jī)會
相見無由
正令
(1).即使;縱使。 宋 陸游 《示子遹》詩:“ 元 白 纔倚門, 溫 李 真市鄶,正令筆扛鼎,亦未造三昧?!?/p>
(2).正常的時令。《醫(yī)宗金鑒·運(yùn)氣要訣·五運(yùn)氣令微甚歌》“重感於邪証不輕”注:“運(yùn),五運(yùn)也,主四時,在天則有寒熱溫涼之正令,在地則有生長收藏之正化。”
(3).政令。政府公布的法令?!盾髯印し窍唷罚骸肮嗜恃源笠?,起於上,所以道於下,正令是也。” 王先謙 集解“正,或為政?!?/p>
不為
(1).不做;不干?!对姟ばl(wèi)風(fēng)·淇奧》:“善戲謔矣,不為虐兮?!薄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骸盀殚L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宋 曾鞏 《寄歐陽舍人書》:“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為;又以其子孫之所請也,書其惡焉則人情之所不得,於是乎銘始不實?!?/p>
(2).謂收成不好?!赌印るs守》:“令民家有三年畜蔬食以備湛旱、歲不為?!?王念孫 《讀書雜志·墨子六》:“‘歲不為’,猶《玉藻》言年不順成也。”《淮南子·本經(jīng)訓(xùn)》:“是故上下離心,氣乃上蒸,君臣不和,五穀不為?!?高誘 注:“不為,不成也?!?/p>
(3).不算,不是。 南朝 宋 顏延之 《陶徵士誄》:“夫璿玉致美,不為池隍之寶;桂椒信芳,而非園林之實?!?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先破后承,始開終結(jié),內(nèi)分八股,股股相對,繩墨不為不嚴(yán)矣。”
(1).不因為。《荀子·天論》:“天行有常,不為 堯 存,不為 桀 亡?!?漢 東方朔 《答客難》:“天不為人之惡寒而輟其冬,地不為人之惡險而輟其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宋 周邦彥 《浣溪沙》詞:“不為蕭娘舊約寒,何因容易別 長安 ?!?/p>
(2).不為了?!稘h書·揚(yáng)雄傳下》:“蓋聞圣主之養(yǎng)民也,仁霑而恩洽,動不為身?!?顏師古 注:“言憂百姓也。”
筆墨
(1) ∶指文字或文章
我們的心情難以用筆墨來形容
筆墨酣暢
(2) 筆和墨
淚珠和筆墨齊下。——清· 林覺民《與妻書》
尚可
合格的,能通過檢查的
何當(dāng)
(1).猶何日,何時?!队衽_新詠·古絕句一》:“何當(dāng)大刀頭,破鏡飛上天。” 晉 干寶 《搜神記》卷十六:“故見鄙姿,逢君輝光。身遠(yuǎn)心近,何當(dāng)暫忘。” 唐 李商隱 《夜雨寄北》詩:“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卻話 巴山 夜雨時?!?郁達(dá)夫 《奉懷》詩:“何當(dāng)剪燭 江 南墅,重試清談到夜分?!?/p>
(2).猶何妨;何如。 唐 武元衡 《長安敘懷寄崔十五》詩:“聞?wù)h 唐生 子孫在,何當(dāng)一為問窮通?” 宋 蘇軾 《龜山辯才師》詩:“何當(dāng)來世結(jié)香火,永與名山供井磑?!?/p>
(3).猶安得,怎能。 唐 岑參 《阻戎瀘間群盜》詩:“帝鄉(xiāng)北近日, 瀘口 南連蠻。何當(dāng)遇 長房 ,縮地到京關(guān)?!?宋 王安石 《次韻答陳正叔》之二:“何當(dāng)水石他年住,更把韋編靜處開。” 清 錢謙益 《玉堂雙燕行送劉晉卿趙景之兩太史謫官》詩:“何當(dāng)鳴梧比丹鳳,且愿銜花效黃雀?!?/p>
(4).猶何況。 唐 王昌齡 《江上聞笛》詩:“不知誰家子,復(fù)奏 邯鄲 音,水客皆擁棹,空霜遂盈襟。羸馬望北走,遷人悲 越 吟。何當(dāng)邊草白,旌節(jié) 隴 城陰?!?宋 蘇軾 《無題》詩:“年光與時景,頃刻互衰變。何當(dāng)血肉身,安得常強(qiáng)健!” 明 陳所聞 《金落索·閨怨》套曲:“ 姮娥 尚悔偷靈藥,風(fēng)雨何當(dāng)憶故人?”
(5).猶合當(dāng),應(yīng)當(dāng)。 唐 杜甫 《畫鷹》詩:“絛鏇光堪摘,軒楹勢可呼。何當(dāng)擊凡鳥,毛血灑平蕪。” 宋 王安石 《送潘景純》詩:“明時正欲精蒐選,榮路何當(dāng)力薦延?!本﹦ 堆汩T關(guān)》第一場:“決勝千里辨輸贏,單注著 黃巢 今日何當(dāng)敗?!?/p>
(6).猶何嘗。 晉 傅玄 《秦女休行》:“百男何當(dāng)益,不如一女良。”
勒銘
(1).鐫刻銘文。 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濁漳水》:“祠東側(cè)有碑,隱起為字,祠堂東頭石柱,勒銘曰: 趙 建武 中所修也?!?宋 陸游 《夜泊水村》詩:“腰間羽箭久凋零,太息 燕然 未勒銘。” 清 陳康祺 《郎潛紀(jì)聞》卷一:“會 飲馬川 西,忽得 明成祖 勒銘紀(jì)功之石於石崖。”
(2).指刻在金石上的銘文。《晉書·郭璞傳》:“ 會稽 當(dāng)出鐘,以告成功,上有勒銘?!?宋 楊億 《成都》詩:“ 張載 勒銘堪作戒,莫矜 函谷 一丸封?!?清 林則徐 《杭嘉湖三郡觀風(fēng)告示》:“由制義以及弦詩對策,仿闈試而略有變通,加經(jīng)解而迨論史勒銘,備眾體而學(xué)兼今古?!?/p>
(3).喻建立功勛?!逗鬂h書·隗囂傳》:“夫以二子之賢,勒銘兩國,猶削跡歸愆,請命乞身, 望 之無勞,蓋其宜也?!?明 梁辰魚 《浣紗記·允降》:“上 稽山 看妖氛清盡,勒銘歸國?!?/p>
北伐
(1).向北方進(jìn)軍征討?!蹲髠鳌べ夜拍辍罚骸?齊侯 不務(wù)德而勤遠(yuǎn)略,故北伐 山戎 ,南伐 楚 ,西為此會也?!薄赌鲜贰に蚊鞯奂o(jì)》:“﹝ 沉攸之 ﹞率眾北伐。”《三國演義》第四四回:“吾自離 鄱陽湖 ,便有北伐之心,雖刀斧加頭,不易其志也!”
(2).特指1926年至1927年國民革命軍的北伐戰(zhàn)爭。這是第一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在中國 * 領(lǐng)導(dǎo)下,以國共合作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為基礎(chǔ)進(jìn)行的一次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統(tǒng)治的革命戰(zhàn)爭。因這次戰(zhàn)爭從 廣東 出師北伐,所以叫北伐戰(zhàn)爭。 許地山 《人非人》:“他想:她也是一個北伐進(jìn)行中的革命女同志,雖然沒有何等的資格和學(xué)識,卻也當(dāng)過好幾個月戰(zhàn)地委員會底什么秘書長一類的職務(wù)。” 陳毅 《哭葉軍長希夷同志》詩:“脫穎自北伐,初勝 湘江 曲。秋風(fēng)掃落葉,鐵軍聲威立。”
草奏
(1).草擬奏章?!稘h書·王莽傳上》:“ 竦 者博通士,為 崇 草奏,稱 莽 功德。” 唐 戴叔倫 《贈司空拾遺》詩:“ 陳琳 草奏才還在, 王粲 登樓興不賒?!薄端问贰ば⒆诩o(jì)一》:“﹝ 史浩 ﹞亟入為帝言,太子不宜將兵。乃為草奏,因中宮以進(jìn)。”
(2).草擬的奏章。 唐 李嘉祐 《奉酬路五郎中院長新除工部員外見簡》詩:“詞鋒偏卻敵,草奏直論兵?!?唐 杜甫 《承聞河北諸道節(jié)度入朝歡喜口號絕句》之七:“衣冠是日朝天子,草奏何時入帝鄉(xiāng)?!?/p>
東封
漢 司馬相如 臨終前作《封禪文》,盛頌 漢 德宏大,請 武帝 東幸封 泰山 、禪 梁父 、以彰功業(yè)。 相如 卒后八年, 武帝 從其言,東至 泰山 行封禪事。事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后因以“東封”謂帝王行封禪事,昭告天下太平。 南朝 陳后主 《入隋侍宴應(yīng)詔》詩:“太平無以報,愿上東封書。” 宋 陸游 《道室雜題》詩之三:“服之刀圭齒髮換,要看東封告太平?!?明 高明 《琵琶記·杏園春宴》:“時清莫報君恩重,惟有一封書上勸東封?!?章炳麟 《時危》詩之三:“笑殺后來 陳叔寳 ,獻(xiàn)書猶自請東封?!?/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