翛然軒原文
不著人間一點塵,翛然一室貯幽人。清宵甕下酒中圣,白晝筆頭詩泣神。
芳草惜鋤憐綠凈,落花慵掃愛紅勻。
棋聲隔斷華胥路,自把博山燒暮春。
詩詞問答
問:翛然軒的作者是誰?答:白玉蟾
問:翛然軒寫于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翛然軒是什么體裁?答:七律
問:白玉蟾的名句有哪些?答:白玉蟾名句大全
參考注釋
人間
指整個人類社會;世間
要留清白在人間。——明· 于謙《石灰吟》詩
人間四月芳菲盡。——宋· 沈括《夢溪筆談》
一點
(1) 漢字的一種筆畫。常指書畫中的點畫
(2) 表示甚少或不定的數(shù)量
做一點事
(3) 一方面,一部分
抓住一點,不及其余
(4) 一小時
下午一點
翛然
無拘無束貌;超脫貌?!肚f子·大宗師》:“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成玄英 疏:“翛然,無係貌也?!?前蜀 韋莊 《贈峨嵋李處士》詩:“如今世亂獨翛然,天外鴻飛招不得。” 明 歸有光 《南云翁生壙志》:“翁為人有風(fēng)致,可謂翛然于生死之際,則予之所謂命者,又不足為翁道也?!?冰心 《寄小讀者》十一:“有時夜半醒來,萬籟俱絕,皓月中天,翛然四顧,覺得心中一片空靈?!?/p>
迅疾貌。 宋 司馬光 《館宿遇雨懷諸同舍》詩:“佳雨濯煩暑,翛然生曉涼?!?/p>
幽人
(1).幽隱之人;隱士?!兑住ぢ摹罚骸奥牡捞固?,幽人貞吉?!?孔穎達 疏:“幽人貞吉者,既無險難,故在幽隱之人守正得吉?!薄逗鬂h書·逸民傳序》:“ 光武 側(cè)席幽人,求之若不及。” 清 顧炎武 《與胡處士庭訪北齊碑》詩:“策杖向郊坰,幽人在巖戶?!?/p>
(2).指幽居之士。 宋 蘇軾 《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詩:“幽人無事不出門,偶逐東風(fēng)轉(zhuǎn)良夜。”
清宵
清靜的夜晚。 南朝 梁 蕭統(tǒng) 《鐘山講解》詩:“清宵出 望園 ,詰晨屆 鐘嶺 。” 宋 柳永 《輪臺子》詞:“一枕清宵好夢,可惜被鄰鷄喚覺?!?清 洪昇 《長生殿·制譜》:“幽夢清宵度月華,聽《霓裳羽衣》歌罷?!?王統(tǒng)照 《號聲·司令》:“然而這幾十個壯年團丁仿佛受了什么暗示,在初熱的清宵也有些意外的感觸,無復(fù)平日的笑談高興了?!?/p>
甕下
謂醉于酒甕下。 唐 李瀚 《蒙求》詩:“ 阮宣 杖頭, 畢卓 甕下。” 唐 李端 《晚春過夏侯校書值其沉醉戲贈》詩:“本是墻東隱,今為甕下仙?!眳⒁姟?甕眠 ”。
中圣
酒醉的隱語。 唐 李白 《贈孟浩然》詩:“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宋 秦觀 《次韻夏侯太沖秀才》:“或時得名酒,亭午猶中圣?!?明 屠隆 《綵毫記·脫靴捧硯》:“臣雖中圣,敢不奉詔,愿給筆札?!?/p>
白晝
在白天;在光天化日之下
白晝見鬼
筆頭
(1).筆上用以書寫的部分。 唐 杜牧 《池州清溪》詩:“何物賴君千遍洗,筆頭塵土漸無痕?!?宋 楊萬里 《新路店道中》詩:“染得筆頭生五色,急將描取入詩筒。”《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七五回:“順手拿起一枝筆……拔去筆套一看,卻又是沒有筆頭的?!?/p>
(2).謂寫作。 唐 陸馀慶 子《嘲父》詩:“ 陸?zhàn)N慶 ,筆頭無力觜頭硬,一朝受辭訟,十日判不竟?!?宋 朱淑真 《讀史》詩:“筆頭去取萬千端,后世遭它恣意瞞?!?/p>
(3).指書面。 王西彥 《病人》:“我們在筆頭上和口頭上,不是總愛高呼文化下鄉(xiāng)嗎?”
芳草
(1).香草。 漢 班固 《西都賦》:“竹林果園,芳草甘木。郊野之富,號為近 蜀 。” 后蜀 毛熙震 《浣溪沙》詞:“花榭香紅煙景迷,滿庭芳草緑萋萋?!?明 沉鯨 《雙珠記·家門始終》:“萬古千愁人自老,春來依舊生芳草?!?/p>
(2).比喻忠貞或賢德之人?!冻o·離騷》:“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王逸 注:“以言往日明智之士,今皆佯愚,狂惑不顧?!?宋 劉攽 《泰州玩芳亭記》:“《楚辭》曰:‘惜吾不及古之人兮,吾誰與玩此芳草?’自詩人比興,皆以芳草嘉卉為君子美德。”
棋聲
(1).弈棋中落子發(fā)出的聲音。 宋 方岳 《深雪偶談》:“觀中人皆闔戶晝睡,獨聞棋聲?!?/p>
(2).棋藝卓越的名聲?!抖膛陌阁@奇》卷二:“卻是棋聲傳播,慕他才色的咽乾了涎唾,只是不能勝他,也沒人敢啟齒求配?!?/p>
隔斷
(1) a 把一個結(jié)構(gòu)(如房屋、房間或圍欄)的一部分同另一部分分開
(2) 用分隔物(如墻)把…分成幾部分
華胥
(1).人名。傳說是 伏羲氏 的母親。 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瓠子河》:“ 瓠河 又左逕 雷澤 北,其澤藪在 大成陽縣 故城西北十餘里,昔 華胥 履大跡處也?!?唐 司馬貞 《補<史記·三皇本紀(jì)>》:“ 太皥 庖犧氏 ……母曰 華胥 ,履大人跡於 雷澤 ,而生 庖犧 於 成紀(jì) 。” 庖犧 ,即 伏羲 。
(2).《列子·黃帝》:“﹝ 黃帝 ﹞晝寢,而夢游於 華胥氏 之國。 華胥氏 之國在 弇州 之西, 臺州 之北,不知斯齊國幾千萬里。蓋非舟車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國無帥長,自然而已;其民無嗜欲,自然而已…… 黃帝 既寤,怡然自得?!焙笥靡灾咐硐氲陌矘泛推街?,或作夢境的代稱。 宋 王安石 《書定林院窗》詩之一:“竹鷄呼我出 華胥 ,起滅篝燈擁燎爐?!?清 黃遵憲 《寄懷左子興領(lǐng)事》詩:“十載勛名輔英簜,一家安樂寄 華胥 。” 郭沫若 《卓文君》第一景:“四處都是愁城?何處是 華胥 國境?幾次想,仰我三尺長劍,令我魂兒飛升!”
博山
博山爐的簡稱。 南朝 宋 鮑照 《擬行路難》詩之二:“ 洛陽 名工鑄為金博山,千斲復(fù)萬鏤,上刻 秦 女?dāng)y手仙?!?宋 楊萬里 《和羅巨濟山居十詠》之七:“共聽茅屋雨,添炷博山云?!?清 趙翼 《七十自述》詩:“半篝殘火聽譙鼓,一縷名香裊博山。”
暮春
春天最后一段時間,指農(nóng)歷三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