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龍吟(壽尹梅津)原文
望春樓外滄波,舊年照眼青銅鏡。煉成寶月,飛來天上,銀河流影。
紺玉鉤簾處,橫犀塵、天香分鼎。
記殷云殿鎖,裁花翦露,曲江畔、春風(fēng)勁。
槐省。
紅塵晝靜,午朝回、吟生晚興。
春霖繡筆,鶯邊清曉,金狨旋整。
閬苑芝仙貌,生綃對(duì)、綠窗深景。
弄瓊英數(shù)點(diǎn),宮梅信早,占年光永。
詩詞問答
問:水龍吟(壽尹梅津)的作者是誰?答:吳文英
問:水龍吟(壽尹梅津)寫于哪個(gè)朝代?答:宋代
問:水龍吟(壽尹梅津)是什么體裁?答:詞
問:吳文英的名句有哪些?答:吳文英名句大全
參考注釋
滄波
碧波。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知音》:“閲喬岳以形培塿,酌滄波以喻畎澮?!?唐 李白 《古風(fēng)》之十二:“昭昭 嚴(yán)子陵 ,垂釣滄波間。” 明 秦夔 《同金廣信宗器游番湖》詩:“汀州遠(yuǎn)近迷云樹,東去滄波急如注。” 趙樸初 《水仙子》詞:“問歸船載著情多重?托滄波消息通?!?/p>
舊年
農(nóng)歷新年
他們過舊年更熱鬧
照眼
光亮耀眼;晃眼;強(qiáng)光刺眼
什么東西這么照眼?
青銅鏡
青銅制作的鏡子。 漢 辛延年 《羽林郎》詩:“貽我青銅鏡,結(jié)我紅羅裙?!?元 秦簡(jiǎn)夫 《趙禮讓肥》第一折:“朝來試看青銅鏡,一夜憂愁白髮多。” 清 陳維崧 《海棠春·閨詞和阮亭原韻》詞:“后堂憎殺青銅鏡,怕照見云鬟未整。”
寶月
明月。 南朝 梁 吳均 《碎珠賦》:“寶月生焉, 越 浦 隋 川,標(biāo) 魏 之美,擅 楚 之賢。” 唐 鮑溶 《懷惠明禪師》詩:“雪山世界此涼夜,寶月獨(dú)照瑠璃宮?!?明 梁潛 《元夜陪駕燕午門》詩:“銀漢橫空寶月團(tuán),六鰲飛出五云端?!?丘逢甲 《元夕無月》詩:“滿城燈市蕩春煙,寶月沉沉隔海天?!?/p>
天上
天空中。如:飛機(jī)在天上飛;月亮掛在天上。
河流
地表上有相當(dāng)大水量且常年或季節(jié)性流動(dòng)的天然水流
玉鉤
(1).玉制的掛鉤。亦為掛鉤的美稱?!冻o·招魂》“掛曲瓊些” 漢 王逸 注:“曲瓊,玉鉤也……雕飾玉鉤,以懸衣物也?!?南唐 李璟 《攤破浣溪沙》詞:“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 元 關(guān)漢卿 《緋衣夢(mèng)》第一折:“珠簾簌,玉鉤彎,紗窗靜,緑閨閑。” 清 秋瑾 《風(fēng)雨口號(hào)》:“啣泥燕子多情甚,小語依依傍玉鉤?!?/p>
(2).喻新月。 南朝 宋 鮑照 《翫月城西門廨中》詩:“蛾眉蔽珠櫳,玉鉤隔瑣窓?!?唐 李白 《掛席江上待月有懷》詩:“倏忽城西郭,青天懸玉鉤?!?宋 張?jiān)?《花心動(dòng)·七夕》詞:“斷云卻送輕雷去,疎林外,玉鉤微吐?!?明 無名氏 《還帶記·二郎誚裴》:“疎影蕩銀河,漾清光,映碧波,玉鉤斜掛,冰輪墮?!?/p>
(3).喻女人小腳。 元 吳昌齡 《端正好·美妓》套曲:“襯緗裙玉鉤三寸,露春蔥十指如銀?!?明 徐霖 《繡襦記·逑葉良儔》:“掀羅幕蕩玉鉤,弓鞋裙襯雙鳳頭?!?/p>
(4).見“ 玉鉤斜 ”。
香分
猶香錢?!都t樓夢(mèng)》第八一回:“柜子里無數(shù)紙人兒。底下幾篇小帳,上面記著某家驗(yàn)過,應(yīng)找銀若干。得人家油錢香分也不計(jì)其數(shù)?!眳⒁姟?香錢 ”。
云殿
(1).高大的宮殿樓閣?!端囄念惥邸肪硭木乓?南朝 梁 王僧孺 《太常敬子任府君傳》:“時(shí)乃高闢雪宮,廣開云殿,秋牕春戶,冬燠夏清?!?/p>
(2).為云霧繚繞的居室。 唐 胡曾 《詠史詩·四皓廟》:“四皓忘機(jī)飲碧松,石巖云殿隱高蹤?!?/p>
曲江
(1).水名。指 江蘇省 揚(yáng)州市 南 長(zhǎng)江 的一段。 漢 枚乘 《七發(fā)》:“將以八月之望,與諸侯遠(yuǎn)方交游兄弟,并往觀濤乎 廣陵 之 曲江 。”參閱《初學(xué)記》卷六、 清 汪中 《述學(xué)·廣陵曲江證》。
(2).水名。即 錢塘江 。本名 浙江 ,因潮水經(jīng) 浙山 下曲折而東入海,故又名 曲江 。 清 魏源 《天臺(tái)石梁雨后觀瀑歌》:“靜中疑是 曲江 濤,此則云垂彼海立?!眳㈤啞墩憬ㄖ尽ど酱ㄒ弧ゅX塘江》。
(3).水名。即 曲江池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臨 曲江 之隑州兮,望 南山 之參差。” 唐 高適 《同薛司直諸公秋霽曲江俯見南山作》詩:“ 南山 鬱初霽, 曲江 湛不流。” 清 孫枝蔚 《東亭春暮憶舊游》詩:“縱到 曲江 誰并馬,可憐 秦 女善彈箏。”詳“ 曲江池 ”。
春風(fēng)
(1) 春天的風(fēng)
春風(fēng)十里揚(yáng)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杜牧《贈(zèng)別》
(2) 比喻和悅的神色或良好的成長(zhǎng)環(huán)境
槐省
三公的官署。 唐 黃滔 《浙幕李端公泛建溪》詩:“自顧幽沉槐省跡,得陪清顯諫垣臣?!?唐 李洞 《廢寺閑居寄懷一二罷舉知己》詩:“槐省老郎蒙主棄,月陂孤客望誰憐?!?/p>
紅塵
(1) 鬧市的飛塵,借指繁華的社會(huì)
紅塵百戲
(2) 佛教指人世間
看破紅塵
午朝
指皇帝中午登朝議事。多行于 明 朝。 明 黃瑜 《雙槐歲鈔·午朝奏事》:“ 景泰 中,午朝許大臣造膝奏事,面決可否,即施行之。” 明 葉盛 《水東日記·奏請(qǐng)午朝》:“聞禁中近習(xí)劃龍船,朝下即事射魚,酣笑為樂,或日昃始休。奈何,予因有午朝之請(qǐng)?!?/p>
晚興
至晚未衰之興致。 唐 杜甫 《題張氏隱居》詩之一:“之子時(shí)相見,邀人晚興留?!?唐 杜甫 《暮春陪李尚書李中丞過鄭監(jiān)湖亭泛舟得過字韻》:“玉尊移晚興,桂楫帶酣歌。”
春霖
連綿的春雨。 唐 薛能 《雨后早發(fā)永寧》詩:“春霖朝罷客西東,雨足泥聲路未通。” 前蜀 貫休 《春晚閑居寄陳嵩伯》詩:“春霖閉門久,春色聚庭木?!?元 周霆震 《二月十六日晚青兵逼城紅不戰(zhàn)而潰暫匿近壕小屋多走橫溪》詩:“孤藩酣春霖,戰(zhàn)艦一時(shí)集。” 聞一多 《死水·淚雨》:“那原是舒生解凍的春霖,卻也兆征了生命的哀悲?!?/p>
清曉
清晨;天剛亮的時(shí)候
清曉的微風(fēng),略帶涼意
金狨
(1).狨皮制成的鞍墊。狨毛長(zhǎng)而金黃,故稱。 宋 黃庭堅(jiān) 《次韻宋楙宗三月十四日到西池都人盛觀翰林公出遨》:“金狨繫馬曉鶯邊,不比春江上水舩?!?任淵 注:“金狨謂狨毛金色,國(guó)朝禁從皆跨狨鞍?!?/p>
(2).借指馬匹。 宋 劉之翰 《水調(diào)歌頭·獻(xiàn)田都統(tǒng)》詞:“神仙宅,留玉節(jié),駐金狨?!?/p>
閬苑
閬鳳山之苑,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舊時(shí)詩文中常用來指宮苑
一個(gè)是閬苑仙葩,一個(gè)是美玉無瑕。——《紅樓夢(mèng)》
仙貌
山人的風(fēng)姿神采。 唐 盧綸 《送道士郄彝素歸內(nèi)道場(chǎng)》詩:“羽衣風(fēng)淅淅,仙貌玉稜稜?!?/p>
生綃
未漂煮過的絲織品。古時(shí)多用以作畫,因亦以指畫卷。 唐 韓愈 《桃源圖》詩:“流水盤迴山百轉(zhuǎn),生綃數(shù)幅垂中堂?!?宋 王安石 《學(xué)士院畫屏》詩:“六幅生綃四五峰,暮云樓閣有無中?!?清 吳偉業(yè) 《永和宮詞》:“ 上林 花鳥寫生綃,禁本 鐘 王 點(diǎn)素毫。” 蘇曼殊 《調(diào)箏人將行屬繪金粉江山圖題贈(zèng)》詩之二:“送卿歸去海潮生,點(diǎn)染生綃好贈(zèng)行?!?/p>
瓊英
(1).似玉的美石?!对姟R風(fēng)·著》:“尚之以瓊英乎而?!?毛 傳:“瓊英,美石似玉者?!?三國(guó) 魏 何晏 《景福殿賦》:“楯類騰蛇,槢似瓊英?!?唐 李商隱 《一片》詩:“一片瓊英價(jià)動(dòng)天,連城十二昔虛傳?!?清 譚嗣同 《菊花石瑤華硯銘》:“投我以瓊英,以丹以黃,以莫不平。”
(2).喻美麗的花。 唐 柳宗元 《新植海石榴》詩:“糞壤擢珠樹,莓苔插瓊英?!?宋 周邦彥 《水龍吟·梨花》詞:“恨玉容不見,瓊英謾好,與何人比。” 元 無名氏 《一枝花·惜春》曲:“春陰低畫閣,梅瓣瓊英落?!?明 袁華 《花游曲》:“木蘭載春石湖里,手弄瓊英掬秋水?!?/p>
(3).喻雪花。 唐 裴夷直 《和周侍御洛城雪》:“天街飛轡踏瓊英,四顧全疑在玉京?!?金 元好問 《續(xù)夷堅(jiān)志·虞令公早慧》:“﹝ 虞令公 ﹞賦《雪花詩》云:‘瓊英與玉蕊,片片落階墀。’”
(4).比喻美女。 清 李漁 《慎鸞交·棄舊》:“不向 巫山 頂上行,那知人世有瓊英。”
(5).比喻美妙的詩文。 唐 孟郊 《同從叔簡(jiǎn)酬盧殷少府》詩:“羞將片石文,鬭此雙瓊英?!?宋 蘇軾 《南歌子·送行甫赴馀姚》詞:“且將新句琢瓊英。我是世間閑客,此閑行?!?明 海瑞 《晚霽謁張水南翰讀歸復(fù)簡(jiǎn)此》詩:“臨風(fēng)漫省瑤華遺,欲報(bào)瓊英愧不如?!?/p>
數(shù)點(diǎn)
指著事物數(shù)
媽媽在數(shù)點(diǎn)剛買來的梨子
梅信
(1).指梅雨開始的信息。 唐 皮日休 《所居首夏水木尤清適然有作》詩:“潮期暗動(dòng)庭泉碧,梅信微侵地障紅。”
(2).梅花開放所報(bào)春天將到的信息。亦暗指信函。 宋 賀鑄 《江夏寓興》詩:“朋從正相遠(yuǎn),梅信為誰開?!?宋 唐庚 《次韻行父冬日旅舍》:“異鄉(xiāng)梅信遠(yuǎn),誰寄一枝春?!眳⒁姟?梅花信 ”、“ 梅花使 ”。
年光
1.年華;歲月。 2.春光。 3.年成,年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