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留、畱,讀音作liú(ㄌㄧㄡˊ)]
一.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于尹祁姓,出自古帝堯之子丹朱庶兄之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
在史籍《姓源·韻譜》中記載:“留姓,出自周封內(nèi)大夫食采王畿之留,以邑為氏。春秋鄭國邑,后有人為姓。”
傳說堯娶散宜氏女,生朱。朱受封于丹水(又名點心河,源出今湖北省長陽縣西堡鎮(zhèn)附近山區(qū),東流經(jīng)賀家坪、高家堰等地鎮(zhèn),在津陽口注入清江),稱丹朱。
當(dāng)堯之時,部落之間的戰(zhàn)爭仍不斷,且很激烈。堯時曾對南方的三苗進行討伐。堯本在北方,但堯的兒子丹朱卻被封于丹水,到了南方的漢水流域去了。所以有堯子丹朱伐三苗到丹水的傳說。
一說丹朱是堯之嗣子,堯說他“心既頑囂,又好爭訟”,深知其子丹朱之不肖,所以不用他,而把帝位禪讓給舜。這是后人推崇堯舜禪讓說之思想的反映。
丹朱是否果真不肖,已無可考證。但在史籍《山海經(jīng)》一書中,記載古代首領(lǐng)有帝號的不多,而丹朱卻有了帝號,稱作帝丹朱。鄭玄注釋說:“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說明丹朱在漢朝時期人們眼里,是一位在古代很有德望、聲名很顯赫的人。
但在史籍《竹書紀(jì)年》中卻記載:“舜囚堯,復(fù)偃塞丹朱,不與父相見?!笔强桃庵该鳎瑘虿粋髯佣屛挥谒此撇⒎菆蛑疽?,而是迫于舜的威力,或說是舜排斥了堯子丹朱而篡奪了堯位,說明堯并非不想傳子,堯子也不一定不肖。
這說明,當(dāng)堯之時,帝位傳子還是傳賢,家天下還是公天下,正處于激烈的社會爭斗當(dāng)中。
丹朱有九個庶兄,其中有被賜封于留邑(今江蘇沛縣)者,遂以封邑名稱為姓氏,稱留氏。
第二個淵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留邑,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
據(jù)史籍《姓源韻譜》記載:“留姓,出自周封內(nèi)大夫食采王畿之留,以邑為氏。春秋鄭國邑,后有人為姓?!?br />周王朝的王畿之留,在春秋時期屬于鄭國之留邑(今河南偃師),其住民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留氏。
在朝鮮佚史《留紀(jì)》中,也記載了留氏族人的歷史, * 國王和大臣的王號和姓名多含“留”字,是西周王畿留人被逐后,有一支族人在西漢時期(公元前37年左右)遷至東北亞地區(qū),以今遼寧省東部的桓仁滿族自治縣五女山城為都城,建立了 * 國,國王和大臣多為留氏,并建有周留城。
第三個淵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宋、元時期蒙古族留佳氏部落,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留佳氏,亦稱劉佳氏,世居察哈爾地區(qū),后冠漢姓為留氏、劉氏、雷氏等。
第四個淵源:源于滿族,出自宋、元時期蒙古族留佳氏部落,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①滿族留佳氏,亦稱劉佳氏,滿語為Lingiya Hala,世居李佳和羅、瓦爾喀、烏拉、輝發(fā)、松花江等地,后冠漢姓為留氏、劉氏、雷氏等。
②滿族留濟理氏,滿語為Linggirl Hala,漢義“黑狐皮”,世居黑龍江地區(qū),后冠有漢姓留氏、李氏、理氏等。
③滿族完顏氏,為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于唐朝末期女真族“通用三十姓”之一,滿語為Wanggiya Hala,以部為氏。完顏氏在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建國后為金國皇姓,分宗室和非宗室兩支。明朝時期稱其為“王甲部”,世居完顏、訥圖、喀拉沁、英額、佛阿拉、新京等地。后冠有漢姓汪氏、王氏、鄢氏、張氏、完氏、顏氏、趙氏、顧氏、瀛氏、魁氏等。此外,在蒙古族、錫伯族中也有完顏氏族人,乃金國時期女真族人加入元籍者,同源同祖。清朝初期順治皇帝執(zhí)政時期,有正黃旗尚書完顏·留保,其后裔中有取漢姓留氏者。
二.遷徙分布:
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福建省、湖南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北京市、天津市等地,均有留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
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吳、越地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會稽郡受督于揚州刺史部,時領(lǐng)二十六縣,在今浙江省境內(nèi)有十八縣。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吳、會稽為二郡,會稽移治山陰(今浙江紹興),有浙閩之地。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省大部份(僅天目山、淳安縣西部小部分地區(qū)除外)、安徽省水陽江流域以東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帶及福建全省。三國時期孫吳國分設(shè)臨海(今浙江臺州)等郡后,其轄境縮小。西晉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會稽地封驃騎將軍孫秀,以郡為國,稱會稽國。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 * )平陳,省郡縣,廢會稽郡為越州,后又分山陰縣置會稽縣。清朝順治年間(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陰縣(今浙江紹興)。民國時期合會稽、山陰二縣為紹興縣。今為浙江省紹興市。
四、留姓歷史名人:
留正
1129-1206
字仲至,泉州永春人。乃五代清源軍節(jié)度使留從效六世孫。生于宋高宗建炎三年,卒于寧宗開禧二年,年七十八歲。紹興十三年,(公元一一四三年)第進士,授南恩州陽江尉。歷權(quán)中書舍人,言記注進御,非設(shè)官本意,乞免奏御。從之。主仕孝宗、光宗、寧宗三朝,累官簽書樞院密院事、右丞相、左丞相、少師觀文殿大學(xué)士等職,先后受封申國公、衛(wèi)國公、魏國公,卒贈太師,謚忠宣,紹熙初,拜左丞相,謹(jǐn)法度,惜名器,毫發(fā)不可干以私;引趙汝愚與之共政。孝宗疾革,數(shù)請車駕過宮。帝拂衣起,正引裾泣諫,退再上疏,言極激切。嘉泰元年,(公元一二o一年)封魏國公,進少師觀文殿學(xué)士。卒,謚忠宣。正著有詩、文、奏議、外制二十卷,《宋史本傳》行于世。
留正從政四十余年,清正廉明,直言敢諫;尤其是主政期間,謹(jǐn)法度,惜名器,舉賢才,而且在宮廷斗爭波譎云詭之中能寬容大度,一心為公毫發(fā)不干以私,孝宗稱其“純誠可托”,“真宰相也”,是為南宋前期一位賢相。他有詩文、奏議、外制20卷行世
留夢炎,浙江衢州(今浙江衢縣)人,字漢輔。生年不詳,卒于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宋理宗淳祐四年(1244)甲辰科狀元。
留夢炎為人奸詐,見風(fēng)使舵。中狀元后,歷官宗正少卿,秘閣修撰,福建提舉,吏部右侍郎,累官宣奉大夫,端明殿學(xué)士。德祐元年(1275),任同知樞密院兼參知政事,并拜為右丞相兼樞密使,總督諸路軍馬。雖受命于危難之時,但臨事退縮,稱病于家不出,直至太后親臨其家,才始出任左丞相。不久,即于端宗景炎元年(1276)降元。對此,文天祥作《為或人賦》詩云:“悠悠成敗百年中,笑看柯山局未終,金馬勝游成舊雨,銅駝遺恨付西風(fēng)。黑頭爾自夸江總,冷齒人能說褚公。龍首黃扉真一夢,夢回何面見江東?!蔽奶煜楸鴶”环螅雷婧霰亓沂志粗匚奶煜榈牟艑W(xué)與為人,待為上賓,多次派人勸降不成后,遂用酷刑,但文天祥仍堅貞不屈。一些降元宋臣請求元帝釋放文天祥為道士,元帝亦有此心,留夢炎卻阻止道:“天祥出,復(fù)為號召江南義士抗元,吾輩將置于何地?”從而堅定了元帝殺害文天祥的想法。
留夢炎后在元朝為禮部尚書,遷為翰林承旨,官至丞相。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留夢炎致仕,不久,病死家中。浙江人曾說:“兩浙有留夢炎,兩浙之羞也?!敝敝撩鞔擦粜兆訉O參加科舉考試,均需先聲明非留夢炎后代,才有考試資格。
留雙龍,男,漢族,大專文化,長沙市優(yōu)秀教師,望城縣黃金鄉(xiāng)桐林中心小學(xué)校長。小教一級教師。1965年2月18日生于望城縣黃金鄉(xiāng)龍?zhí)链澹?991年畢業(yè)于長沙市教育學(xué)院歷史產(chǎn)業(yè)。1982年參加教育工作、任教導(dǎo)主任四年、中學(xué)校長四年、中心小學(xué)校長3年,兩次評為縣化教師,一次評為縣學(xué)雷鋒優(yōu)秀個人,一篇論文獲省《程序?qū)W(xué)》課題組一等獎,有多篇語文教學(xué)、思品教學(xué)、學(xué)校管理論文獲市縣論文評比一二三等獎;1993年被評為長沙市優(yōu)秀教師。
留從效:(公元906~962年),字元范;南安桃林場人(今福建泉州永春桃城鎮(zhèn)留安村)。著名五代時期晉江王。
幼年喪父,以孝順母親、尊敬兄長名聞鄉(xiāng)里。好讀書,尤好讀兵書。少年時到泉州當(dāng)衙兵,后升為散員指揮使,是閩王王審知手下的將領(lǐng)。
留金鎖:(公元1935~今),蒙古族,內(nèi)蒙古人。著名現(xiàn)代史學(xué)家。
1955年畢業(yè)于內(nèi)蒙師大文史科。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xué)院歷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兼中國歷史學(xué)會理事、內(nèi)蒙古歷史學(xué)會理事長、國際蒙古學(xué)協(xié)會會員。
1955~1972年在內(nèi)蒙古師大歷史系任教。
1972年調(diào)到內(nèi)蒙古語文歷史研究所工作,曾任歷史研究室副主任、歷史研究所副所長、所長等職。
1983年被評為內(nèi)蒙古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2年開始享受政府特殊津帖。
二十多年從事蒙古史研究工作,主持編寫并審定三卷本《蒙古族通史》,著有《十三~十七世紀(jì)蒙古歷史編纂學(xué)》、《蒙古歷史概要》、《成吉思汗傳》等。校注蒙文《白史》、《水晶鑒》、《黃金史綱要》,撰寫論文多篇。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恢復(fù)組建了內(nèi)蒙古歷史學(xué)會,結(jié)合地方史編寫,組織召開三次全區(qū)性的地方史學(xué)術(shù)討論會。
現(xiàn)任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蒙古學(xué)百科全書》副總編、內(nèi)蒙古民族教育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內(nèi)蒙古師大蒙古史研究所兼職教授。
留展型:(公元1959~今),福建石獅人。著名地方貪賄官員。
原福建省泉州市石獅土地規(guī)劃管理局局長,因巨貪受賄六百萬元而潛逃,至今仍被通緝。
五.家乘譜牒:
清源留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F(xiàn)被收藏在福建省泉州市博物館。
清源留安留劉氏族譜,著者待考,明嘉靖戊戌十七年(公元1538年)木刻活字印本?,F(xiàn)被收藏在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福建省泉州市博物館。
一.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于尹祁姓,出自古帝堯之子丹朱庶兄之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
在史籍《姓源·韻譜》中記載:“留姓,出自周封內(nèi)大夫食采王畿之留,以邑為氏。春秋鄭國邑,后有人為姓。”
傳說堯娶散宜氏女,生朱。朱受封于丹水(又名點心河,源出今湖北省長陽縣西堡鎮(zhèn)附近山區(qū),東流經(jīng)賀家坪、高家堰等地鎮(zhèn),在津陽口注入清江),稱丹朱。
當(dāng)堯之時,部落之間的戰(zhàn)爭仍不斷,且很激烈。堯時曾對南方的三苗進行討伐。堯本在北方,但堯的兒子丹朱卻被封于丹水,到了南方的漢水流域去了。所以有堯子丹朱伐三苗到丹水的傳說。
一說丹朱是堯之嗣子,堯說他“心既頑囂,又好爭訟”,深知其子丹朱之不肖,所以不用他,而把帝位禪讓給舜。這是后人推崇堯舜禪讓說之思想的反映。
丹朱是否果真不肖,已無可考證。但在史籍《山海經(jīng)》一書中,記載古代首領(lǐng)有帝號的不多,而丹朱卻有了帝號,稱作帝丹朱。鄭玄注釋說:“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說明丹朱在漢朝時期人們眼里,是一位在古代很有德望、聲名很顯赫的人。
但在史籍《竹書紀(jì)年》中卻記載:“舜囚堯,復(fù)偃塞丹朱,不與父相見?!笔强桃庵该鳎瑘虿粋髯佣屛挥谒此撇⒎菆蛑疽?,而是迫于舜的威力,或說是舜排斥了堯子丹朱而篡奪了堯位,說明堯并非不想傳子,堯子也不一定不肖。
這說明,當(dāng)堯之時,帝位傳子還是傳賢,家天下還是公天下,正處于激烈的社會爭斗當(dāng)中。
丹朱有九個庶兄,其中有被賜封于留邑(今江蘇沛縣)者,遂以封邑名稱為姓氏,稱留氏。
第二個淵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留邑,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
據(jù)史籍《姓源韻譜》記載:“留姓,出自周封內(nèi)大夫食采王畿之留,以邑為氏。春秋鄭國邑,后有人為姓?!?br />周王朝的王畿之留,在春秋時期屬于鄭國之留邑(今河南偃師),其住民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留氏。
在朝鮮佚史《留紀(jì)》中,也記載了留氏族人的歷史, * 國王和大臣的王號和姓名多含“留”字,是西周王畿留人被逐后,有一支族人在西漢時期(公元前37年左右)遷至東北亞地區(qū),以今遼寧省東部的桓仁滿族自治縣五女山城為都城,建立了 * 國,國王和大臣多為留氏,并建有周留城。
第三個淵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宋、元時期蒙古族留佳氏部落,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留佳氏,亦稱劉佳氏,世居察哈爾地區(qū),后冠漢姓為留氏、劉氏、雷氏等。
第四個淵源:源于滿族,出自宋、元時期蒙古族留佳氏部落,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①滿族留佳氏,亦稱劉佳氏,滿語為Lingiya Hala,世居李佳和羅、瓦爾喀、烏拉、輝發(fā)、松花江等地,后冠漢姓為留氏、劉氏、雷氏等。
②滿族留濟理氏,滿語為Linggirl Hala,漢義“黑狐皮”,世居黑龍江地區(qū),后冠有漢姓留氏、李氏、理氏等。
③滿族完顏氏,為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于唐朝末期女真族“通用三十姓”之一,滿語為Wanggiya Hala,以部為氏。完顏氏在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建國后為金國皇姓,分宗室和非宗室兩支。明朝時期稱其為“王甲部”,世居完顏、訥圖、喀拉沁、英額、佛阿拉、新京等地。后冠有漢姓汪氏、王氏、鄢氏、張氏、完氏、顏氏、趙氏、顧氏、瀛氏、魁氏等。此外,在蒙古族、錫伯族中也有完顏氏族人,乃金國時期女真族人加入元籍者,同源同祖。清朝初期順治皇帝執(zhí)政時期,有正黃旗尚書完顏·留保,其后裔中有取漢姓留氏者。
二.遷徙分布:
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福建省、湖南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北京市、天津市等地,均有留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
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吳、越地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會稽郡受督于揚州刺史部,時領(lǐng)二十六縣,在今浙江省境內(nèi)有十八縣。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吳、會稽為二郡,會稽移治山陰(今浙江紹興),有浙閩之地。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省大部份(僅天目山、淳安縣西部小部分地區(qū)除外)、安徽省水陽江流域以東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帶及福建全省。三國時期孫吳國分設(shè)臨海(今浙江臺州)等郡后,其轄境縮小。西晉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會稽地封驃騎將軍孫秀,以郡為國,稱會稽國。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 * )平陳,省郡縣,廢會稽郡為越州,后又分山陰縣置會稽縣。清朝順治年間(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陰縣(今浙江紹興)。民國時期合會稽、山陰二縣為紹興縣。今為浙江省紹興市。
四、留姓歷史名人:
留正
1129-1206
字仲至,泉州永春人。乃五代清源軍節(jié)度使留從效六世孫。生于宋高宗建炎三年,卒于寧宗開禧二年,年七十八歲。紹興十三年,(公元一一四三年)第進士,授南恩州陽江尉。歷權(quán)中書舍人,言記注進御,非設(shè)官本意,乞免奏御。從之。主仕孝宗、光宗、寧宗三朝,累官簽書樞院密院事、右丞相、左丞相、少師觀文殿大學(xué)士等職,先后受封申國公、衛(wèi)國公、魏國公,卒贈太師,謚忠宣,紹熙初,拜左丞相,謹(jǐn)法度,惜名器,毫發(fā)不可干以私;引趙汝愚與之共政。孝宗疾革,數(shù)請車駕過宮。帝拂衣起,正引裾泣諫,退再上疏,言極激切。嘉泰元年,(公元一二o一年)封魏國公,進少師觀文殿學(xué)士。卒,謚忠宣。正著有詩、文、奏議、外制二十卷,《宋史本傳》行于世。
留正從政四十余年,清正廉明,直言敢諫;尤其是主政期間,謹(jǐn)法度,惜名器,舉賢才,而且在宮廷斗爭波譎云詭之中能寬容大度,一心為公毫發(fā)不干以私,孝宗稱其“純誠可托”,“真宰相也”,是為南宋前期一位賢相。他有詩文、奏議、外制20卷行世
留夢炎,浙江衢州(今浙江衢縣)人,字漢輔。生年不詳,卒于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宋理宗淳祐四年(1244)甲辰科狀元。
留夢炎為人奸詐,見風(fēng)使舵。中狀元后,歷官宗正少卿,秘閣修撰,福建提舉,吏部右侍郎,累官宣奉大夫,端明殿學(xué)士。德祐元年(1275),任同知樞密院兼參知政事,并拜為右丞相兼樞密使,總督諸路軍馬。雖受命于危難之時,但臨事退縮,稱病于家不出,直至太后親臨其家,才始出任左丞相。不久,即于端宗景炎元年(1276)降元。對此,文天祥作《為或人賦》詩云:“悠悠成敗百年中,笑看柯山局未終,金馬勝游成舊雨,銅駝遺恨付西風(fēng)。黑頭爾自夸江總,冷齒人能說褚公。龍首黃扉真一夢,夢回何面見江東?!蔽奶煜楸鴶”环螅雷婧霰亓沂志粗匚奶煜榈牟艑W(xué)與為人,待為上賓,多次派人勸降不成后,遂用酷刑,但文天祥仍堅貞不屈。一些降元宋臣請求元帝釋放文天祥為道士,元帝亦有此心,留夢炎卻阻止道:“天祥出,復(fù)為號召江南義士抗元,吾輩將置于何地?”從而堅定了元帝殺害文天祥的想法。
留夢炎后在元朝為禮部尚書,遷為翰林承旨,官至丞相。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留夢炎致仕,不久,病死家中。浙江人曾說:“兩浙有留夢炎,兩浙之羞也?!敝敝撩鞔擦粜兆訉O參加科舉考試,均需先聲明非留夢炎后代,才有考試資格。
留雙龍,男,漢族,大專文化,長沙市優(yōu)秀教師,望城縣黃金鄉(xiāng)桐林中心小學(xué)校長。小教一級教師。1965年2月18日生于望城縣黃金鄉(xiāng)龍?zhí)链澹?991年畢業(yè)于長沙市教育學(xué)院歷史產(chǎn)業(yè)。1982年參加教育工作、任教導(dǎo)主任四年、中學(xué)校長四年、中心小學(xué)校長3年,兩次評為縣化教師,一次評為縣學(xué)雷鋒優(yōu)秀個人,一篇論文獲省《程序?qū)W(xué)》課題組一等獎,有多篇語文教學(xué)、思品教學(xué)、學(xué)校管理論文獲市縣論文評比一二三等獎;1993年被評為長沙市優(yōu)秀教師。
留從效:(公元906~962年),字元范;南安桃林場人(今福建泉州永春桃城鎮(zhèn)留安村)。著名五代時期晉江王。
幼年喪父,以孝順母親、尊敬兄長名聞鄉(xiāng)里。好讀書,尤好讀兵書。少年時到泉州當(dāng)衙兵,后升為散員指揮使,是閩王王審知手下的將領(lǐng)。
留金鎖:(公元1935~今),蒙古族,內(nèi)蒙古人。著名現(xiàn)代史學(xué)家。
1955年畢業(yè)于內(nèi)蒙師大文史科。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xué)院歷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兼中國歷史學(xué)會理事、內(nèi)蒙古歷史學(xué)會理事長、國際蒙古學(xué)協(xié)會會員。
1955~1972年在內(nèi)蒙古師大歷史系任教。
1972年調(diào)到內(nèi)蒙古語文歷史研究所工作,曾任歷史研究室副主任、歷史研究所副所長、所長等職。
1983年被評為內(nèi)蒙古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2年開始享受政府特殊津帖。
二十多年從事蒙古史研究工作,主持編寫并審定三卷本《蒙古族通史》,著有《十三~十七世紀(jì)蒙古歷史編纂學(xué)》、《蒙古歷史概要》、《成吉思汗傳》等。校注蒙文《白史》、《水晶鑒》、《黃金史綱要》,撰寫論文多篇。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恢復(fù)組建了內(nèi)蒙古歷史學(xué)會,結(jié)合地方史編寫,組織召開三次全區(qū)性的地方史學(xué)術(shù)討論會。
現(xiàn)任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蒙古學(xué)百科全書》副總編、內(nèi)蒙古民族教育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內(nèi)蒙古師大蒙古史研究所兼職教授。
留展型:(公元1959~今),福建石獅人。著名地方貪賄官員。
原福建省泉州市石獅土地規(guī)劃管理局局長,因巨貪受賄六百萬元而潛逃,至今仍被通緝。
五.家乘譜牒:
清源留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F(xiàn)被收藏在福建省泉州市博物館。
清源留安留劉氏族譜,著者待考,明嘉靖戊戌十七年(公元1538年)木刻活字印本?,F(xiàn)被收藏在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福建省泉州市博物館。


猜你喜歡:
- 一、姓氏源流皇(Huáng)姓源出有二:1、出自上古三皇之后,以祖上身份“皇”為氏。據(jù)《風(fēng)俗通義》載:“三皇之后,因氏焉?!惫糯傅摹盎省?/div>①路史:齊太公后有紹氏。②千家姓:太原族。徐離百家姓里有的復(fù)姓。一、尋根溯祖軒轅復(fù)姓為黃帝嫡孫,出自有熊氏,亦稱為帝鴻氏。黃帝曾居于軒轅之丘,故而得姓軒轅,黃帝的后代子孫遂稱軒轅氏。一說黃帝作軒冕之服,教應(yīng)氏淵源1、應(yīng)氏出自姬姓。周武王第四子應(yīng)叔被封于應(yīng)(應(yīng)國故都在今河南省平頂山市新華區(qū)滍陽鎮(zhèn)),為應(yīng)侯,子孫以封國為姓,遂為應(yīng)氏。2、歷史上,習(xí)(Xí )姓源出有二:1、源于姬姓,以國名為姓。中國古代春秋時期有諸侯國習(xí)國(今陜西丹鳳武關(guān)),滅國后,其公族有的以原國名命姓,遂為習(xí)姓。姓氏源流康(Kāng)姓源出有五:1、出自姬姓,為康叔后裔,以祖上謚號(或曰封邑名)為氏。據(jù)《通志·氏族略》所載,周武王少弟康叔謚號“康”,冠姓是指因出生,婚姻,收養(yǎng)等法律程序而產(chǎn)生授與姓氏或增加姓氏的人類行為。一般來說,是種權(quán)力象征。冠姓來源虔信自文字歷史開始。種類則約有授與和一、姓氏源流通(Tōng)姓源出有二:1、出自徹姓,因避帝諱改姓。秦漢時期,上蔡(今天的河南省上蔡西南)的鄉(xiāng)間有一個讀書人,很有學(xué)識見地,后如花“如花”一姓的淵源要追溯到唐代。當(dāng)時有一個生產(chǎn)珍品玉器的作坊,名曰“如花坊”,坊中的能工巧匠皆為女性,她們雕琢的工藝品巧奪天工,深得格晉朝有將領(lǐng)格增,為李矩手下,反抗匈奴族建立的漢國。姓氏起源 顧姓是源于夏代顧國的姓。顧姓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姓氏,最早的一支形成于夏末商初,出自顧(今河南范縣);還有一支形成于西漢初期,出自會稽頡來源主要有兩支,其中較早的一支與黃帝時的史官倉頡有關(guān),是由他的名字而來的。另外春秋時鄭國有位名叫羽頡的人,他的后代也以頡為姓。歷史上形稅[shui]【姓氏源流】 稅姓源流純正,起源主要有一:源于古國名。據(jù)《中華姓氏大詞典》所載:“源古稅國,在蜀?!焙卑蜄|《稅氏家譜》載:姓[xing] 【姓氏源流】 姓姓起源有二: ?、?、源于春秋時蔡國。春秋蔡國公爵后裔有人名公孫姓,其后世子孫以祖名為姓,稱姓氏?! 、?、寰寰啟定 1941年9月生,中專文化,四川省通江縣第三建筑有限責(zé)任公司董事長。唐姓由來1、出自祁姓和姬姓,為黃帝軒轅氏之后。相傳帝堯是黃帝軒轅氏的玄孫,姓伊祁,名放鄖,堯是他的謚號。他最初被封于陶,后來遷于唐,所以被稱姓氏源流別(Bié)姓源流純正,源出有一:按《辭?!方忉專簞e子,古代指天子諸侯的嫡長子以外的兒子。曾鞏《公侯議》:“天子之嫡子繼世以為天子,【林姓起源】 1、林姓出自子姓,血緣始祖相傳源自名臣比干,“三代孤忠”的他以忠正敢言而聞名,后被暴君紂王挖心,他的夫人媯氏逃難到今天河南衛(wèi)一、姓氏源流扶(Fú)姓源出有三:1、出自上古時候,大禹建立了夏朝。大禹的手下有個叫作扶登氏的大臣,扶登氏的后代以扶為姓氏,是扶姓的最早起源
評論
發(fā)表評論

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

下載詞典網(wǎng)APP
用手機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