淦(凎)[淦、凎,讀音作gàn(ㄍㄢˋ)]
一.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于地名,出自江西贛江支流淦水,屬于以居邑名稱名為氏。
據(jù)史籍《姓考》記載:淦氏,“吉州人,因水為姓。”史籍《千家姓》中記載:淦氏為“清水族。”
據(jù)江北縣淦家溝《淦氏族譜續(xù)譜》記載,遠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位金老宰相因幼主昏庸無能,便棄官告老還鄉(xiāng),后攜家小四處游歷。有一次,他來到江西中部贛江附近的淦水河畔,見此地山清水秀,便定居下來,便以淦水河的“淦”字為姓,隱姓埋名,耕讀自娛,后其生息繁衍之地被世人稱為“新淦”,后被人簡化作“新干”,最后發(fā)展成為江西境內(nèi)的大城埠(今江西吉安新干)。
淦水,源出江西省清江縣東南部的離山,北流經(jīng)紫淦山入贛江。新干淦氏傳至清乾隆年間的后期,有個叫淦農(nóng)族人率家小入川,定居于江北縣(今重慶江北區(qū)),傳衍至今,有子孫千余人。
第二個淵源:源于改姓,出自南宋朝時期的金氏官吏,屬于避難改姓為氏。
傳說,在南宋朝宋高宗趙構(gòu)時期,東北地區(qū)有一金氏官員犯了官司,為讓他躲避朝廷的罪罰,有人暗中向宋高宗趙構(gòu)說情。宋高宗當時剛偏安于臨安小朝廷不久,對廷屬官吏的所作所為都睜眼閉眼,便指了一條變通之道:讓他南下隱姓埋名,躲避朝廷懲處。
后來這位金氏官員到了江西省永修縣一帶定居,因居地臨水,便在自己的姓氏“金”前面加上“氵”偏旁,由金變淦,稱淦氏。
第三個淵源:源于改姓,出自江西鄱陽金氏,屬于因故改姓為氏,或帝王賜姓改姓為氏。
傳說,兩宋之際,江西鄱陽有一金斌賴,官至節(jié)度史。因當時大金國正與南宋王朝爭戰(zhàn),宋高宗趙構(gòu)下旨各地勤王,金斌賴也領軍前來臨安(南宋都城,今浙江杭州)。當金斌賴來到朝廷面圣時,宋高宗正在酣睡,夢中聽太監(jiān)說“金斌賴”到,他聽成諧音“金兵來”,嚇得鉆到龍桌下篩糠。后來,見進來的是屬下大臣金斌賴,宋高宗十分羞惱,就說:“愛卿,你的姓字不好!”遂提筆在“金”字前加上“氵”,改金為“淦”?;实壑?,誰敢不從?因此,金斌賴只好改姓為“淦”,一族人也只能隨之,成為淦氏一支的由來。
二.各支始祖:
淦定二:元末由進士升授通奉大夫,世居豫章臨江府新淦縣,生七子:淦仁五、淦義一、淦禮三、淦義四、淦仁四、淦義五、淦禮六。淦仁五任河南開封知府,復任湖廣岳州府。淦定二與長子淦仁五由江右遷居洞庭之君山,后避陳友諒兵燹,于元順帝年間再遷湘湄之楚沖里白沙都。淦仁五生有二子,長子淦明武任保定知府,次子淦明祿任戶部尚書,仍居臨湘印石畈牌樓坡,后更名淦家砦黃旗嶺。明洪武年間徙居巴邑,落業(yè)密松山,開基王坡洞,越十傳至淦耀選,復遷謝家山。有譜序曰:“ * 郡淦氏,其先居豫章之偶亭淦水,泊乎改名新淦,因以邑為氏。”是為新淦淦氏始祖。
三 分布:
今江西省的南昌市、永修縣、吉安市新干縣,湖南省的岳陽市,重慶市的江北區(qū),臺灣省的臺中市等地,多此淦氏族人。
四.郡望:
巴陵郡:亦稱岳陽。新石器時代,人們就在巴陵地區(qū)休養(yǎng)生息。夏商時期為荊州之城、三苗之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屬楚。周敬王五十年(公元前505年)筑起了西糜城,是為境內(nèi)建城之始。秦朝統(tǒng)一六國,岳陽市大部分地區(qū)屬長沙郡羅縣。西漢時屬長沙國下雋縣,漢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東吳孫權(quán)在今平江縣東南的金鋪觀設漢昌郡,這是岳陽市境內(nèi)之始。三國公立之時,東吳派橫江將軍魯肅率萬人屯駐于此,修巴丘邸閣城。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建立巴陵縣。漢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置巴陵郡,郡治設在巴陵城,從此岳陽城區(qū)一直作為郡治所。南朝宋元嘉十年(公元439年)置巴陵郡。隋文帝時期精簡郡縣,廢巴陵郡,建為巴州,隋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改巴州為岳州。宋朝恭宗趙顯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改岳州為岳州路。元朝至正二十九年(公元1369年),改岳州路為岳州府。清朝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清政府開辟岳州為通商口岸。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改巴陵縣為岳陽縣。1964年10月,設立岳陽專署。1975年12月恢復岳陽市建制,屬岳陽地區(qū)管轄。1983年岳陽市升為省轄市,1986年2月實行市管縣。
吉 州:亦稱吉安府。
巴 郡: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時期,古巴人就在該地繁衍生息,并立國建都。
五.鬻族班輩:
湖南巴陵淦氏字輩:
老派:“明念志廷萬玉尚興承立大邑是馨香”;
新派:“承先思佑啟修譜志榮昌忠孝能垂訓賢良自發(fā)祥”。
六.歷史名人:
淦 安:(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靖州知府。
淦克順:(公元1949~今),江西永修人。著名地方外科醫(yī)生。
永修縣人民醫(yī)院副主任醫(yī)師。曾任外科副主任,現(xiàn)任醫(yī)院業(yè)務副院長,中華醫(yī)學會九江分會會員。兼任永修縣政協(xié)常委,民革永修縣副主委。
淦克生:(公元1958~今)。江西永修人。
經(jīng)濟師。1974年在永修縣白蓮湖魚場工作,1977年在新余鐵路工程段,歷任線路工、團總支副書記、團委書記。其間,多次被段評為先進工作者,被南昌鐵路分局評為優(yōu)秀黨員。
1984年任新余鐵路地區(qū)團委書記,1985年任南昌鐵路分局團委常委。同年10月調(diào)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永修縣支公司工作,歷任股長、副經(jīng)理,現(xiàn)任經(jīng)理、黨支部書記。
淦家凰:(公元1959~今),江西永修人。著名基礎教育家。
1988年于江西電視大學畢業(yè)。曾任永修九合中學教務主任,永修縣教委教研室中學語文教研員,江西永修三中教務處副主任,中學一級教師。
全國毛 * 教育思想研究會會員,中國社會心理學會中學教育與研究中心會員,全國青年教師聯(lián)誼會會員,中國華東修辭學會會員,江西省中學語文研究會會員,九江市中學語文研究會理事。
一.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于地名,出自江西贛江支流淦水,屬于以居邑名稱名為氏。
據(jù)史籍《姓考》記載:淦氏,“吉州人,因水為姓。”史籍《千家姓》中記載:淦氏為“清水族。”
據(jù)江北縣淦家溝《淦氏族譜續(xù)譜》記載,遠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位金老宰相因幼主昏庸無能,便棄官告老還鄉(xiāng),后攜家小四處游歷。有一次,他來到江西中部贛江附近的淦水河畔,見此地山清水秀,便定居下來,便以淦水河的“淦”字為姓,隱姓埋名,耕讀自娛,后其生息繁衍之地被世人稱為“新淦”,后被人簡化作“新干”,最后發(fā)展成為江西境內(nèi)的大城埠(今江西吉安新干)。
淦水,源出江西省清江縣東南部的離山,北流經(jīng)紫淦山入贛江。新干淦氏傳至清乾隆年間的后期,有個叫淦農(nóng)族人率家小入川,定居于江北縣(今重慶江北區(qū)),傳衍至今,有子孫千余人。
第二個淵源:源于改姓,出自南宋朝時期的金氏官吏,屬于避難改姓為氏。
傳說,在南宋朝宋高宗趙構(gòu)時期,東北地區(qū)有一金氏官員犯了官司,為讓他躲避朝廷的罪罰,有人暗中向宋高宗趙構(gòu)說情。宋高宗當時剛偏安于臨安小朝廷不久,對廷屬官吏的所作所為都睜眼閉眼,便指了一條變通之道:讓他南下隱姓埋名,躲避朝廷懲處。
后來這位金氏官員到了江西省永修縣一帶定居,因居地臨水,便在自己的姓氏“金”前面加上“氵”偏旁,由金變淦,稱淦氏。
第三個淵源:源于改姓,出自江西鄱陽金氏,屬于因故改姓為氏,或帝王賜姓改姓為氏。
傳說,兩宋之際,江西鄱陽有一金斌賴,官至節(jié)度史。因當時大金國正與南宋王朝爭戰(zhàn),宋高宗趙構(gòu)下旨各地勤王,金斌賴也領軍前來臨安(南宋都城,今浙江杭州)。當金斌賴來到朝廷面圣時,宋高宗正在酣睡,夢中聽太監(jiān)說“金斌賴”到,他聽成諧音“金兵來”,嚇得鉆到龍桌下篩糠。后來,見進來的是屬下大臣金斌賴,宋高宗十分羞惱,就說:“愛卿,你的姓字不好!”遂提筆在“金”字前加上“氵”,改金為“淦”?;实壑?,誰敢不從?因此,金斌賴只好改姓為“淦”,一族人也只能隨之,成為淦氏一支的由來。
二.各支始祖:
淦定二:元末由進士升授通奉大夫,世居豫章臨江府新淦縣,生七子:淦仁五、淦義一、淦禮三、淦義四、淦仁四、淦義五、淦禮六。淦仁五任河南開封知府,復任湖廣岳州府。淦定二與長子淦仁五由江右遷居洞庭之君山,后避陳友諒兵燹,于元順帝年間再遷湘湄之楚沖里白沙都。淦仁五生有二子,長子淦明武任保定知府,次子淦明祿任戶部尚書,仍居臨湘印石畈牌樓坡,后更名淦家砦黃旗嶺。明洪武年間徙居巴邑,落業(yè)密松山,開基王坡洞,越十傳至淦耀選,復遷謝家山。有譜序曰:“ * 郡淦氏,其先居豫章之偶亭淦水,泊乎改名新淦,因以邑為氏。”是為新淦淦氏始祖。
三 分布:
今江西省的南昌市、永修縣、吉安市新干縣,湖南省的岳陽市,重慶市的江北區(qū),臺灣省的臺中市等地,多此淦氏族人。
四.郡望:
巴陵郡:亦稱岳陽。新石器時代,人們就在巴陵地區(qū)休養(yǎng)生息。夏商時期為荊州之城、三苗之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屬楚。周敬王五十年(公元前505年)筑起了西糜城,是為境內(nèi)建城之始。秦朝統(tǒng)一六國,岳陽市大部分地區(qū)屬長沙郡羅縣。西漢時屬長沙國下雋縣,漢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東吳孫權(quán)在今平江縣東南的金鋪觀設漢昌郡,這是岳陽市境內(nèi)之始。三國公立之時,東吳派橫江將軍魯肅率萬人屯駐于此,修巴丘邸閣城。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建立巴陵縣。漢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置巴陵郡,郡治設在巴陵城,從此岳陽城區(qū)一直作為郡治所。南朝宋元嘉十年(公元439年)置巴陵郡。隋文帝時期精簡郡縣,廢巴陵郡,建為巴州,隋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改巴州為岳州。宋朝恭宗趙顯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改岳州為岳州路。元朝至正二十九年(公元1369年),改岳州路為岳州府。清朝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清政府開辟岳州為通商口岸。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改巴陵縣為岳陽縣。1964年10月,設立岳陽專署。1975年12月恢復岳陽市建制,屬岳陽地區(qū)管轄。1983年岳陽市升為省轄市,1986年2月實行市管縣。
吉 州:亦稱吉安府。
巴 郡: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時期,古巴人就在該地繁衍生息,并立國建都。
五.鬻族班輩:
湖南巴陵淦氏字輩:
老派:“明念志廷萬玉尚興承立大邑是馨香”;
新派:“承先思佑啟修譜志榮昌忠孝能垂訓賢良自發(fā)祥”。
六.歷史名人:
淦 安:(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靖州知府。
淦克順:(公元1949~今),江西永修人。著名地方外科醫(yī)生。
永修縣人民醫(yī)院副主任醫(yī)師。曾任外科副主任,現(xiàn)任醫(yī)院業(yè)務副院長,中華醫(yī)學會九江分會會員。兼任永修縣政協(xié)常委,民革永修縣副主委。
淦克生:(公元1958~今)。江西永修人。
經(jīng)濟師。1974年在永修縣白蓮湖魚場工作,1977年在新余鐵路工程段,歷任線路工、團總支副書記、團委書記。其間,多次被段評為先進工作者,被南昌鐵路分局評為優(yōu)秀黨員。
1984年任新余鐵路地區(qū)團委書記,1985年任南昌鐵路分局團委常委。同年10月調(diào)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永修縣支公司工作,歷任股長、副經(jīng)理,現(xiàn)任經(jīng)理、黨支部書記。
淦家凰:(公元1959~今),江西永修人。著名基礎教育家。
1988年于江西電視大學畢業(yè)。曾任永修九合中學教務主任,永修縣教委教研室中學語文教研員,江西永修三中教務處副主任,中學一級教師。
全國毛 * 教育思想研究會會員,中國社會心理學會中學教育與研究中心會員,全國青年教師聯(lián)誼會會員,中國華東修辭學會會員,江西省中學語文研究會會員,九江市中學語文研究會理事。


猜你喜歡:
- 楊姓是當今中國大陸第六大姓,人口眾多,分布廣泛,在臺灣排名第十楊姓譜牒修撰的歷史相當悠久。漢代劉歆在《七略》中提到與他同時的楊雄有《家牒》,
- 俄[俄,讀音作é(ㄜˊ)]一.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源于風姓,出自遠古伏羲大帝之妹女媧氏,屬于以先祖名字轉(zhuǎn)意為氏。女媧氏又稱俄祖,是中國上古
- 一、姓氏源流蕭(Xiāo)姓源出有四:1、出自大禹賢士伯益后裔。據(jù)有關資料所載,古代嬴姓各部族首領伯益之后作士于蕭,便以蕭為姓,其后代延襲姓
- 一、姓氏源流?。↙óng)姓源出有二:1、出自以地名為姓。春秋時期魯國有個地方叫隆邑,后來居住在這里或封地在這里的人便以地名為姓,稱隆姓。`
- 佟佳[佟佳,讀音作tóng jiā(ㄊㄨㄥˊ ㄐㄧㄚ),滿語為Tongjia Hala]一.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國時期女
- 蠹春秋鄭國同姓貴族的后代
- 吳劉湖南攸縣有此姓,為璧聯(lián)姓.
- 郭爾羅斯中華姓府:以部為氏,蒙古八旗姓。
- 答[答,讀音作dá(ㄉㄚˊ)]一.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源于回族,出自西域古波斯人,屬于帝王賜姓為氏0?;刈逯械拇鹗?,據(jù)始修于清嘉慶五年(公
- 里安一、尋根溯祖 1、出自羋姓。春秋時,楚莊王封他的小兒子蘭為里安邑大夫,蘭的后代子孫遂以邑名為姓,稱里安氏。 2、亦出自羋姓。
- 造造姓相傳為周穆王時名臣造父的后代,他以善于駕車和養(yǎng)馬著名,曾駕車助周穆王平定徐偃王叛亂。他的后代,便有人以他的名字為姓。另外,相傳古代
- 謝姓起源一、是出自姜姓,為炎帝后裔申伯之后。據(jù)《姓譜》、《元和姓纂》等所載,相傳上古部落首領炎帝,傳至商未有后裔孤竹君,其長子伯夷與弟叔齊一
- 白馬[白馬,讀音作bái mǎ(ㄅㄞˊ ㄇㄚˇ)]一.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源于子姓,出自西周初期的商王朝末臣微子啟,屬于以歷史事件為氏。據(jù)
- 一、姓氏源流壽(Shòu 壽)姓源出有二:1、起源于春秋時期,出自姬姓。周太王子仲雍的曾孫名周章,居于吳。周武王克商以后,遂封其地,建立吳國
- 相里相里(xiang li) 出自"理"氏,商末有理徵孫仲師,遭難改為"里"氏,至晉國大夫里克,被惠公所殺,其妻攜小兒子季連逃居相城,以
- 甕姓匯宗:其一,上古有為土陶者,藝佳,做大容器,稱之甕,其祖制后裔以甕為姓,其二,先民有居山中者,山勢如甕,圍山而居者則以甕為姓。
- 族譜介紹姓氏考略:漢官有侍中常侍,后人以官為氏;又,侍其氏改為侍氏,其后盛于泰縣。明朝有侍錦,清河人,正德年間任福寧州訓導。侍①姓氏考略:漢
- 一、尋根溯祖軒轅復姓為黃帝嫡孫,出自有熊氏,亦稱為帝鴻氏。黃帝曾居于軒轅之丘,故而得姓軒轅,黃帝的后代子孫遂稱軒轅氏。一說黃帝作軒冕之服,教
- 一、姓氏源流伍(Wǔ)姓源出有二:1、出自羋姓,為黃帝時大臣伍胥之后,以祖名為氏。據(jù)《玄女兵法》載,黃帝為部落首領時,其下有大臣名伍胥,其后
- 一、姓氏源流鄢(Yān)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出自妘姓,以國名、居住地為氏。相傳帝顓項玄孫名陸終,生有六子,第四子名求言,夏代時,求言的后人
評論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