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姓在新百家姓排名:第37位袁 舊百家姓排名:第59位

2、出自軒轅黃帝,軒轅以土德得天下。軒轅氏,又稱玄袁氏,為少典氏之子,因其族善制作大車轅,駕車周流天下,故而稱軒轅氏。其居住地又因黃帝軒轅氏而命名軒轅之丘,軒轅氏起兵革炎帝,以車帳相結(jié)為營,因是軒轅氏發(fā)明,世稱行轅。軒轅氏初都有熊之墟(鄭州或開封),所居之地,有以轅為名之邑,后稱為袁邑。上古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意同,軒轅氏革炎成功,代炎帝而當天子,號黃帝。其后裔以邑為氏,世代相傳姓袁。后衍遷河北,這就是河北袁氏。
3、出自少數(shù)民族。據(jù)《魏書·高車傳》云:高車,蓋古赤狄之種,初號為狄歷,北方以為敕勒,諸夏以為高車丁零,其語略與匈奴同而有小異,其種有狄氏、袁紇氏、斛律氏、解批氏、護骨氏、異奇斤氏……無都統(tǒng)大帥,當種各有君長,為性粗猛,黨類同心,至于寇難,翕然相依,斗無行陣,頭別沖突,乍出乍入,不能堅戰(zhàn),其俗蹲踞褻黷,無所忌避,婚姻用牛馬納聘以為榮。俗無俗,不作酒,迎婦之日,男女相將,持馬酪熟肉節(jié)解,主人延賓,亦無行位,穹廬前叢坐,飲宴終日,復留其宿,明白將婦歸。頗諱娶寡婦而優(yōu)憐之,其畜產(chǎn)自有記識,雖闌縱在野,終無妄取。俗不清潔,喜致雷震。其死亡葬送,掘地作坎,坐尸其中,張臂引弓,佩刀挾槊,無異于生,而露坎不掩,其遷徙隨水草,衣皮食肉,牛羊畜產(chǎn),盡與蠕蠕同,唯車輪高大,幅數(shù)至多。高車之種有六:狄氏、袁(韋)紇氏、斛律氏、解批氏、護骨氏、異奇斤氏。又有十二姓:一曰泣伏利氏,二曰吐盧氏,三曰乙旃氏,四曰大連氏,五曰窟賀氏,六曰達薄氏,七曰阿侖氏,八曰莫允氏,九曰俟分氏,十曰副伏羅氏,十一曰乞袁氏,十二曰右叔沛氏。(見《北史·高車傳》。)六種之袁紇氏,袁韋形近,韋回同音,實乃回紇部族?!短茣せ丶v傳》云:回紇,其先匈奴之裔,在后魏時號鐵勒部落,依托高車,臣屬突厥,近謂為特勒,自突厥有國,東西征討,皆資其用,以制北荒。此回紇,即高車六種之袁紇氏。在以回紇為本核心的漠北十五部大聯(lián)盟,其中就有蒙古土默特的先族和圖瓦共和國的先民。唐謂之都播或都波,《蒙古秘史》寫作禿馬敦、禿巴思,《元史》寫作吐麻、禿馬。第十一姓乞袁氏,實即成吉思汗之始祖乞顏氏,或稱乞引氏。袁、顏、引,大致同音,是史官按自己的方言所注音。乞袁氏與元朝中的元是一定根據(jù)的,其后裔自謂出自蒙古族王公顯貴乞袁氏家族,隨后人以袁為姓。遷徙分布袁氏早期主要是在其發(fā)祥地河南發(fā)展繁衍,其發(fā)展中心為陳郡,尤其是汝南。秦漢時期袁氏以向外地播遷。由于戰(zhàn)亂、官職調(diào)遷等原因,陳郡袁氏與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許多支脈,如袁干的后裔有一支徙居彭城(今江蘇徐州),還有一支徙居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南);袁紹的后裔有一支徙居東陵東光(今屬河北);袁術的子孫分散于江、淮間,有一支居住在襄陽;袁渙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京兆(今陜西西安),又有一支徙居華陰。
南宋有史學家袁樞為建安人(今福建建甌),說明南宋以前,已有袁氏徙居福建。據(jù)《袁氏族譜》記載,袁安第38世孫袁志君因任廣東布政使,自江西信豐遷至廣東東莞溫塘茶園定居,為廣東袁氏開基始祖,其后裔分居興寧、梅縣、惠陽等地。閩、粵袁氏于清代開始陸續(xù)有人移居臺灣,有的又進而徙居新加坡、印尼及其他國家。歷史名人
袁 盎:字絲,漢朝楚人,個性剛直,有才干。漢文帝時名震朝廷,因數(shù)次直諫,觸犯皇帝,被調(diào)任隴西都尉,后遷徙做吳相,吳王優(yōu)厚相待。他在漢武帝“七國之亂”時,曾奏請斬晁錯以平眾怒,結(jié)果七國之亂平定后,他就被封為太常,顯貴異常。是《史記》與《漢書》兩大史書都有詳盡記載的袁氏頭一位揚名史籍的袁姓杰出人物。
袁 安:字邵公,汝南汝陽(今河南省商水西南)人,東漢名臣。少承家學,舉孝廉。曾任陰平長、任城令 ,馭屬下極嚴,吏人畏而愛之。明帝時,任楚郡太守、河南尹 ,政號嚴明,斷獄公平,在職10年,京師肅然,名重朝廷 。后歷任太仆、司空、司徒。和帝時,竇太后臨朝,外戚竇憲兄弟專權操縱朝政,民怨沸騰。袁安不畏權貴,守正不移,多次直言上書,彈劾竇氏種種不法行為,為竇太后忌恨。但袁安節(jié)行素高,竇太后無法加害于他。在是否出擊北匈奴的辯論中,袁安與司空任隗力主懷柔,反對勞師遠涉、徼功萬里,免冠上朝力爭達10余次,京師肅然,名重朝廷,為時人稱道。其后代多任大官僚,汝南袁氏成為東漢有名的世家大族。
袁 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今河南高水西北)人,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官僚世家。少時為郎,靈帝時辟為大將軍何進的椽屬。中平元年(184年)任中軍校尉。靈帝死,紹勸何進召董卓進京誅滅宦官。及何進為宦官所害,立即率兵進宮,將宦官無論少長一并殺光。董卓入京后廢少帝,他出奔冀州。初平元年(190年)與各地州牧、刺史起兵討卓,被推為盟主,號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又聯(lián)合公孫瓚迫冀州牧讓權,自領冀州牧。后利用烏桓擊敗公孫瓚,鎮(zhèn)壓黑山軍和河北地區(qū)的民變隊伍,遂占冀、青、幽、并四州,建安二年(197年)自稱大將軍,兼督州事,成為當時最大的割據(jù)勢力。紹外寬而內(nèi)忌,剛愎自用,拒絕謀臣沮授所建積蓄力量以圖天下之策,與北方另一較大割據(jù)勢力曹操爭戰(zhàn)。五年,雙方?jīng)Q戰(zhàn)于官渡,主力被曹操消滅,逃回鄴城,于七年憂郁病卒。死后,諸子爭立,均為曹操所滅。
袁 術:字公路,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北)人。后漢末年的軍事家,軍閥。袁紹兄弟,“少以俠氣聞,數(shù)與諸公子飛鷹走狗,后頗折節(jié)。舉孝廉,累遷至河南尹,虎賁中郎將?!倍咳肼尻柡?,以袁術為后將軍,袁術怕為董卓所不容,出奔南陽。之后被劉表推薦為南陽太守。之后袁術召集各路諸侯,190年攻入洛陽;在南陽時由于驕奢不修法度,成為當?shù)匕傩罩?。后袁術與袁紹起稱突,而與幽州公孫瓚結(jié)盟,遭袁紹、曹操夾擊。袁術抵擋不住,率其部眾前往九江,自領揚州刺史。后來袁術獲得東漢的傳國璽之后,便決意稱帝,197年袁術于壽春稱帝,國號仲氏,置公卿,祠南北郊;但是袁術稱帝的行為并沒有獲得各路諸侯的支持與響應,袁術不久后便受到曹操擊敗,199年吐血而死。
袁 宏:東晉文學家、史學家,其文采出眾。字彥伯,小字虎。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初入仕途,謝尚引為參軍,累遷至大司馬桓溫府記室。文筆典雅,才思敏捷,深受桓溫器重,使專掌書記。桓溫北伐,袁宏奉命作露布,倚馬疾書;頃刻間即成七紙。入為吏部郎,授東陽太守。太元初去世。袁宏原有集20卷,已佚。今存《后漢紀》30卷。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及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錄其詩、賦、序、贊、碑、銘、疏、表等20余篇。
袁 郊:字之儀,袁滋之子,陳郡汝南朗山人,唐朝文學家。咸通時,為祠部郎中。昭宗朝,為翰林學士。作有傳奇小說《甘澤謠》一卷。
袁 樞:字機仲,建安(今福建省建甌)人,南宋史學家。初任溫州判官、興化軍教授。乾道七年(1171),為禮部試官,出為嚴州教授。其后歷任太府丞、兼國史院編修官、權工部郎官兼吏部郎官、吏部員外郎、大理少卿,出知常德府、江陵府等職。喜讀《資治通鑒》,苦其浩博,乃著《通鑒紀事本末》42卷,因其文總括為239事,獨立成篇,起訖了然,為中國第一部紀事本末體史學著作。創(chuàng)造紀事本末這一新的寫史體例,兼有紀傳、編年二者優(yōu)點,使“數(shù)千年事跡經(jīng)緯明析”,對后世影響極大,明清兩代多有仿作。
袁 江:清代著名畫家。字文濤。江蘇江都(今揚州)人。善界畫。長于山水樓閣,精湛絢麗,能粗能細。初學仇十洲,中年繼而臨摹古人畫,在傳統(tǒng)基礎上創(chuàng)出自己的新路。生活在康熙年間。他后半生受當時在揚州的山西鹽商之聘,同他的從子袁耀到山西運河作畫,作品流傳在北方較多。其山水主要學宋代閻次平;畫石多鬼面皴;樓閣主要學郭忠恕,工整嚴密。后期多畫古代宮苑圖,如《梁園飛雪圖》、該圖以枚乘、江淹的梁園、兔園賦為依據(jù),極盡宮苑之壯麗 。另畫《東園勝概圖》卷,此圖用長卷形式,界畫精亞,建筑物比例適當,樹石形態(tài)若真,山影波光,層次深遠。《東園勝概圖》為其代表作。還有《漢宮秋月圖》等。
袁 耀:字昭道,江都(今江蘇揚州)人。袁江之侄。工畫山水、樓閣、界畫。畫風工整、華麗,與袁江相似。其精品有勝于袁江者。偶作花鳥,亦甚佳。乾隆十一年作《驪山避夏十二景》,乾隆四十五年作《阿房宮圖》,現(xiàn)藏南京博物院。約活動于乾隆中期。
袁 枚:字子才,號簡齋,別號隨園老人,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朝文學家。乾隆四年(1739年)進士,選庶吉士,曾任溧水、江浦、江寧等地知縣。辭官后定居江寧。其詩文不拘形式,自成一格,著有《小倉山房集》、《隨園詩話》、《隨園隨筆》等書,為“江右三大家”之一。
袁山松:西晉吳郡太守,博學能文,曾著《后漢書》百篇。他擅長音樂,與羊曇之唱樂、桓伊之挽歌,并稱“三絕”。袁宏: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東晉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其文采出眾,代表作為《后漢紀》。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湖北省 * 人,明朝學者,三袁是明朝復古派“七子”之后, * 派的代表人物。其中以袁宏道成就最著,有《袁中郎集》傳世,其善詩歌古文,反對摹古,以清新見長。
袁崇煥:字元素,明代廣東省東莞人。好談邊事。萬歷進士,因獲寧遠大捷,官至遼東巡撫。崇禎元年(1628)命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平臺召見時慷慨陳詞計畫五年復遼。結(jié)果第二年后金軍就進圍北京,這是自明與滿洲人交戰(zhàn)以來,滿洲人第一次直接攻擊帝國的心臟、皇帝本人。這樣的結(jié)果讓崇禎如夢方醒,與袁崇煥的豪言壯語形成的這種巨大反差讓崇禎想死的心都有了。崇禎對袁崇煥的看法于是急轉(zhuǎn)直下,不僅僅是失望,還有受了欺騙和愚弄后的羞辱與痛恨,故被崇禎帝處死。
袁于令:吳縣(今屬江蘇省)人,明末清初著名戲曲作家,作有傳奇八種,雜劇一種,另有小說《隋史遺文》。
袁世凱:字慰亭,亦作慰廷,尉亭,號容庵。河南省項城縣張營人,中國近代史后期最重要的歷史人物之一,他的一生堪稱這一歷史時期的縮影。清末政治腐敗,經(jīng)濟崩潰,社會動蕩,軍事上屢遭敗績,被列強瓜分殆盡,內(nèi)外交困、窮途末路的封建王朝即將壽終正寢。而袁世凱卻如魚似水,左右逢源,開始發(fā)跡并迅速崛起,用維新志士的鮮血染紅了頂戴;又翻云覆雨,縱橫捭闔,竊取辛亥革命的果實;進而變本加厲,倒行逆施,復辟稱帝。但機關算盡,卻遭致眾叛親離,在舉國反抗的浪潮中結(jié)束了罪惡的一生。
袁國平:湖南省邵陽人,原名裕,字醉涵。早年隨田漢從吏革命文藝活動。1926年加入中國 * 黨。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yè)。曾參加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歷任中國工農(nóng)革命軍第四師黨代表、中共湘鄂贛特委代理書記、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五軍政治部主任、總前委委員、第三軍團政治部主任兼第八軍政委、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執(zhí)行委員。長征到延安后,任紅軍教導師師長兼政委、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政治部主任、紅軍步兵學校政委 。1938年任新四軍總政治部主任。后在皖南事變中犧牲。
袁義達 中國姓氏群體遺傳學創(chuàng)始人,中國姓氏遺傳研究會副主任、研究員。
袁隆平(Yuan Longping,1930.9— ) 籍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生于北京。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創(chuàng)始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當代神農(nóng)”、“米神”等。郡望堂號
1、郡望
陳 郡:秦置陳郡,治所在陳縣(今河南省淮陽)。西漢淮陽國,東漢陳國,獻帝時改陳郡,均治陳縣(今淮陽)。隋唐為陳州淮陽郡。此之袁氏為淘涂裔孫直系地望。
汝南郡:漢時置郡,治所在上蔡(今屬河南省上蔡西北)。東晉治懸瓠城,即今汝南。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此之袁氏為陳郡袁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袁安。
河南郡:漢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陽(今河南省洛陽)。隋有豫州河南郡,唐為洛州河南府,轄境都遠小于漢河南郡。元為路,明為府。
彭城郡:指今江蘇徐州。傳堯封彭祖于此,為大彭氏國。秦置彭城縣。西漢后期一度以楚國為彭城郡,治所在彭城(今江蘇省徐州)。東漢建彭城國。以后或為彭城郡,或為徐州,均治彭城。彭城縣于元初撤銷,并入州治。此之袁氏出自陳郡,為袁生之后。
東光縣:西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以秦時胡蘇等地置東光縣,治所在今河北東光。
京兆郡:漢以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為三輔。魏改建京尹郡,“尹”為太守。唐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qū),治所在長安(今陜西省西安)。金元在陜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民國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國民黨政府成立時廢。
華陰縣:本春秋時晉地。漢高帝八年置華陰縣,以在華山之北,故名。治所在今陜西省華陰縣。
太原郡:秦漢太原郡,治所在晉陽,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隋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太原市)。以后宋、金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以來省會都在此地。
濮陽郡:濮陽古為帝丘;春秋衛(wèi)數(shù)遷至此。地在今河南省濮陽西南,古黃河南岸。漢魏為東郡治所。晉建濮陽國,改濮陽郡,均治古濮陽。北魏移濮陽郡治所于鄄城(今山東省鄄城北)。隋唐濮州濮陽郡治所均在鄄城。五代梁晉夾河苦戰(zhàn),晉王李存助建德勝二城。其后德勝北城為濮陽,就在黃河邊上。這一帶是河道變動頻繁之處,宋金之際,黃河主流南趨,濮陽便遠離黃河。
陳留郡:秦時置郡,治所在今河南省開封東南陳留城。歷代均置。1957年并入開封縣。又西漢陳留郡,治陳留縣。北魏時治浚儀,隋唐為汴州陳留郡。
襄陽郡:東漢時置郡,治所在襄陽(在今湖北省襄樊)。隋唐為襄州襄陽郡。宋為襄陽府。元改路。明清仍為府。民國廢府。此之袁氏出自汝南郡,為袁術之后。
宜春縣:隋置袁州,治宜春(今屬江西,漢即名宜春,晉為宜陽,隋恢復原名)。元為路。明清有袁州府,民國廢府。治所在今江西省宜春縣。
2、堂號
臥雪堂:東漢袁安沒作官的時候,客居洛陽,很有賢名。一年冬天,洛陽令冒雪去訪他。他院子里的雪很深,洛陽令叫隨從掃出一條路才進到袁安屋里。袁安正凍得蜷縮在床上發(fā)抖。洛陽令問:“你為什么不求親戚幫助一下?”袁安說:“大家都沒好日子過,大雪天我怎么好去打擾人家?”洛陽令佩服他的賢德,舉他為孝廉。這就是“臥雪堂”的由來。
守正堂:袁安為人嚴謹,后來作了楚郡太守。當時楚王謀反,株連了數(shù)千人。袁安處理這個案子時,審清問明,釋放了4000多人。后來外戚竇氏擅權,袁安守正不屈,所以又叫“守正堂”。
此外,袁姓堂號還有:“陳郡堂”、“汝南堂”、“彭城堂”、“陳留堂”、“懷楚堂”、“維則堂”、“介禳堂”、“介江堂”、“介祉堂”等。
宗族特征
1、在漢晉南北朝時期,代有才人出,風光貴顯千余年,為世人所敬仰。
2、字行輩份嚴謹有序。如江蘇丹徒袁姓一支字行輩份排語為:“恭寬信敏惠,仁義乃賢師,忠孝承家學,道德培?;?。”袁姓宗祠通用對聯(lián)〖袁姓宗祠四言通用聯(lián)〗
揚風惠政;
臥雪清操。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聯(lián)
疏陳五弊;
曲列三絕。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書藏萬卷;
筆掃千軍。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聯(lián)
忠臣孝子;
四世三公。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聯(lián)
倚馬才高。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聯(lián)
〖袁姓宗祠五言通用聯(lián)〗
撫射銜道義;
接武在文章。
——康有為撰袁姓宗祠通用聯(lián)
〖袁姓宗祠七言通用聯(lián)〗
到處自開詩世界;
無人不拜老神仙。
——黃之紀撰袁姓宗祠通用聯(lián)
黃初詞賦空千古;
白下江山送六朝。
——孫子瀟撰袁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明德自有達人后;
忠臣心求孝子門。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才捷當庭賦銅鼓;
節(jié)高臥雪對梅花。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聯(lián)
〖袁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lián)〗
叱逆懷忠,誰出其右;
負圖衛(wèi)主,重義予生。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聯(lián)
隋主宮人,司花美眷;
隨園女弟,小草樓居。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聯(lián)
心術不可得罪于天地;
言行要留好樣與子孫。
——袁崇煥撰袁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政得民心,后刺史稱前刺史;
春交郎手,小登科兆大登科。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水東追祖源,姓字嘗開傳帝后;
埭南立門戶,農(nóng)桑自可樂田園。
——袁家云撰袁姓宗祠通用聯(lián)袁姓典故〖袁天綱相面武則天〗
隋末唐初,四川成都人袁天綱以善相面聞名天下,他在隋大業(yè)年間,曾為杜淹、王硅、韋挺等相面,后都應驗。
相傳武則天尚在襁褓中時,袁天綱應其父親武士邽的邀請,來此做客,他一見武則天母親說:“根據(jù)夫人的骨相特征,必生貴子?!蔽涫窟炗謱⑷?a href="/cd/j/jiaren41608.htm">家人召集在一起,讓他相面,他相后來做了韓國夫人的武則天的姐姐說:“這位小姐也是大貴人,然而將來對丈夫不利。”他相武則天哥哥武元慶、武元爽:“這兩個兒子都是保家之主,將來官可至三品?!边@時乳母抱著穿著男孩服裝的武則天,袁天組一見就覺得此幼兒不同凡響,脫口說道:“這位公子神色奧妙,前途不可限量。請抱著他走動走動,我再仔細相命?!痹炀V看了會兒,又讓武則天抬頭舉目,大吃一驚道:“龍睛鳳頸,貴人中之最貴者?!痹炀V再從側(cè)面看,又驚訝道:“這個小公子未必是個男孩吧?若是女孩,就不可預測,將來一定是天下之主呀!”
〖義犬報仇〗
早在泰豫元年(472年),宋明帝臨終時曾托孤,由袁粲、褚淵、劉倓、蕭道成共掌機密。
后廢帝元徽二年(474年),桂陽王劉休范起兵進攻建康,形勢非常危急,叛軍已攻至南掖門,朝中諸將情緒低落,都沒了主意,只顧自個兒準備逃命。這時,一向散淡的袁粲卻慷慨激昂地對將帥們說:“寇賊已進逼到家門口了,而諸位卻離心離德,我受先帝囑托,輔助幼主,本當以死報答先帝知遇之恩,今日正是我為國家而死的日子。”他令左右隨從備馬出戰(zhàn),神色悲壯。見久病、瘦弱的袁粲要去送命,一些將領再也坐不住了,他們立即重新部署兵力,終于平定了叛亂,使朝廷轉(zhuǎn)危為安。袁粲因功被授予中書監(jiān)、開府儀同三司(意即禮遇同太尉、司徒、司空相同)、領司徒。
后來,由于蕭道成掌握兵權,加上褚淵倒向蕭道成,原來四人執(zhí)政的格局被打破。蕭道成權勢日重,頗有不臣之心,他欲廢黜明帝子劉昱(后廢帝),另立新君。袁粲認為劉昱沒有大的過錯,不應該擅行廢立,但蕭道成不聽勸阻,暗中指使人殺了劉昱。袁粲聯(lián)絡劉氏宗親和親宋勢力,密謀消滅蕭道成。
升明元年(477年),荊州刺史沈攸之舉兵反對蕭道成,袁粲也積極準備選擇時間舉兵。不料,因走露了消息,蕭道成聞訊及時調(diào)動兵力圍功袁粲,袁粲與兒子袁最都死于刀劍之下。父子兩人死得很壯烈,當劊子手舉刀揮向袁粲時,袁最大叫一聲,抱著父親,請求先死,在場的士兵被這個場面震驚了。袁粲感嘆地說:“我不失為宋朝忠臣,你不失為我的孝子。”他臨死前,對袁最說:“本知一木不能止大廈之崩,但身為宋朝宰相,不得不盡力抗爭?!痹铀饕埞P明志:“臣義奉大宋,策名兩畢,今便歸魂墳垅,永就山丘”,至死也不向蕭道成低頭。當時人們曾作歌贊揚這為國盡忠的父子,鞭撻賣國求榮的褚淵:“可憐石頭城,寧為袁粲死,莫作褚淵生。”
袁粲遇難時,他的小兒子由保姆抱著投奔了他的門生狄靈慶,誰知此忘恩負義之人竟將這個小孩交給官府處置,并教訓保姆說:“聽說交出小公子可獲得重賞,而今袁氏已被殺,把小公子藏起來有什么用?”保姆哭著咒罵:“袁公昔日對你恩重如山,現(xiàn)在遇到大難投奔你,你怎能忍心為私利殺害小公子?如果天地鬼神有良知的話,我會見到你滅門的那一天?!?br />幾年后,一條狗忽然闖進狄靈慶的家,將其一家全部咬死。
〖臠婿〗
宋朝時,人們把科舉榜下選擇的女婿,稱為“臠婿”?!芭L婿”一語大概出自東晉文人袁山松,但這一說法實在沒有道理。就中榜的科舉士子來說,他們中間也有本不情愿做別人的乘龍快婿的,只是迫于權貴豪門的威逼強誘而不得不屈從。
有一位新科少年,相貌俊美,風度瀟灑,被一個極有勢力的權貴所欣慕,欲擇為已婿。這個權貴使命十幾個仆人將新科少年簇擁到自己府中。一路上,少年欣然而行,全無趨避推辭之意。到了權貴家門口,前來觀看的人們幾乎圍成人墻,里三層外三層的,好不熱鬧。
不一會兒,從里面走出一位穿金紫衣服的官員來,見了新科少年,滿臉堆笑地說:“老夫我只有一個女兒,容貌也不錯,愿與君結(jié)為秦晉之好,不知尊意若何?”
少年連忙鞠躬拜謝道:“我乃寒微之士,得以托跡高門,實乃三生有幸。只是小生已是有婦之人,待我回家后與妻子商量一下,再來答復如何?”眾人聞之,大笑而散。
——宋·范正敏《遁齋閑覽》
〖袁凱裝瘋避禍〗
袁凱在明朝初年曾任侍御史,有一次明太祖朱元璋圈錄應處決的囚犯,讓袁凱送給皇太子審核?;侍訉⒚麊蝿h減了不少,惹得朱元璋很不高興,就問袁凱:“朕與太子哪個正確?”袁凱一聽此話,大費周折,雙方都得罪不起,弄不好就要掉腦袋。急切之間,他巧妙對答:“陛下對囚犯處以極刑,從法律上說是正確的。而太子寬宥罪犯,說明太子心地仁慈?!敝煸?a href="/cd/p/pingchang6572.htm">平常對人猜忌多疑,苛暴寡恩,一聽此話,認為他在?;^。就把他關進監(jiān)獄,隨后又寬宥之。但是每逢早朝,朱元璋一見袁凱總要說“這是個滑頭”。
伴君如伴虎,袁凱深知朱元璋秉性;兇殘狠毒,許多功臣良將都被他誅殺,一定大事不妙,恐怕大禍臨頭。在一次早朝時,袁凱詭稱中風,仆倒在地不起。同僚們慌作一團,朱元璋冷冷地說:“他既然中風了,就一定失去知覺。讓我試試,看他是否假裝?!泵虖挠描F鉆鉆他,袁凱忍住痛,像死人般一動也不動。朱元璋這才相信,把他逐出朝廷,趕回家中。
袁凱回鄉(xiāng)后,知道朱元璋不會放過自己,就裝起瘋來,用鐵索鎖住自己的脖頸,毀壞自己的形體。他還叫家人用炒好的面粉和沙糖攪拌后,從竹筒里擠出來,狀似豬狗拉下的糞便,暗地里用布撒在籬笆腳下和水邊,故意讓人看見他爬著去取來吃。
后來朱元璋常念叨他:“東海跑掉了一條大鰻鱺,到哪里找回來呢?”于是派人到他家去,起用他為本郡的儒學教授,在鄉(xiāng)飲酒禮上被尊為上賓。袁凱瞪著眼睛,注目細看使者,唱起了《月兒高》一曲。使者回報皇上,朱元璋這才認為袁凱真的瘋了,便擱置下來。
〖袁知縣智取騙騾人〗
明代江西人袁道任太平縣知縣時,縣里有位老農(nóng),家住深山中。有一天,老農(nóng)用騾子馱著錢物,騎著出山去購買東西。走到半路,騾子倔強不肯走,老人正無計可施時,一年輕人騎著毛驢前來,關切地問老人:“老人家,往哪里去呀?”老人氣喘吁吁地說:“我要到縣城去,可這畜牲怎么也不肯走了?!蹦侨寺劼牬搜裕壑檗D(zhuǎn)了一轉(zhuǎn),對老人道:“我正好也要到縣城,咱們可以同行。這里離縣城還遠呢,如果不加快速度,天黑以前趕不到縣城。這樣吧,既然你的騾子不聽話,你又擺弄不住它,我的毛驢很馴服,為了早點趕到縣城,暫且跟你換一下坐騎,怎么樣?”老人覺得這年輕人真是通情達理,雖然素昧平生,卻熱心助人,便很感激地騎上毛驢。年輕人也跨上騾子,與老人邊走邊聊。走到一個三岔路口,年輕人突然揮鞭猛抽騾子,拱手一揖:“老人家,得罪了。”便飛奔而去。
老人這才知道遇到了騙子,想到大半生家產(chǎn)頃刻間被人騙走,真是悔恨萬分,無奈之下,老人便告到袁知縣那里。袁知縣聽罷案由后,沉吟不語,忽然下令把毛驢關在廳堂上,不準給它喂食,并要老人不要離開,四天后再來聽消息。老人也不知道袁知縣葫蘆里賣的什么藥,只得焦灼地等待。
四天后,袁知縣升堂,宣老人進堂問道:“你還認得離去的路嗎?”老人道:“我知道。”袁知縣說:“那好,今天就讓你找到騾子?!庇谑蔷徒须`卒牽著毛驢同老人一道來到丟失騾子的地方,然后放開毛驢任其所往。毛驢因為餓得厲害,而且熟知回家的老路,飛快奔回主人家。老人和縣衙隸卒跟進一看,老人的騾子正系在這家門前,老人指著這家院子中站著的年輕人叫道:“這就是騙我騾子的人?!彪`卒們一擁而上,將其捆綁到縣衙去見袁知縣,那人只得認罪。
〖隨園三妹〗
隨園的創(chuàng)始人袁枚,是清代著名學者、詩人,字子才,號簡齋,浙江錢塘(今杭州)人。他是乾隆年間進士,曾任溧水、江浦、沭陽、江寧等縣縣令。辭官后,僑居江寧,居于金陵(今南京)織造隋氏之園,改其名為隨園,因而自號隨園老人。隨園論詩創(chuàng)性靈之說,著有《隨園詩話》,主張詩詞要抒寫性情。他與當時的蔣土銓、趙翼,被稱為乾隆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他提倡女學,并設館招收女弟子,教之以詩,傳授性靈之說,對清代的婦女文學的發(fā)展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隨園三妹,即袁枚的三妹袁素文、四妹袁綺文和堂妹袁秋卿。她們姊妹三人都是清代著名女詩人,袁枚曾編輯她們的詩稿刊行于世,題為《三妹合稿》。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說:“余三妹皆能詩,不愧孝綽門風,而皆多坎坷少福澤?!睍r人也把隨園三妹比之為“孝綽三妹”。隨園三妹,素文遭夫虐待,綺文早寡,秋卿早逝,即所謂“多坎坷少福澤”之意。
袁素文,名機。她幼時嫁給如皋高繹祖,婚后遭丈夫虐待。繹祖嗜賭成性,暴戾佻蕩,蠻無人理,使她無法在高家呆下去,不得已而歸母家。不久,高繹祖去世,一年后她也死去。著有《素文女子遺稿》,收《三妹合稿》中。試看其詠物詩《燈》:
添盡蘭膏惜寸陰,煎熬終不昧初心。孤檠柄曲吹痕淡,細雨更殘背壁深。
有焰尚能爭皎月,無花只可耐孤吟。平生一點分明意,每為終風恨不禁。
袁綺文名杼,字靜宜。據(jù)《杭郡詩輯》記載,袁杼早寡,只好徙隨園依附其兄袁枚。其詩著有《樓居小草》。其《哭兒》詩寫得情意深摯:
容易芝蘭膝下生, 一朝緣盡夜三更。阿娘知汝《離騷》熟,苦誦《招魂》坐到明。
頃刻書堂變影堂, 舉頭明月望如霜。傷心擬拍靈床問: 兒往何鄉(xiāng)是故鄉(xiāng)?
詩中描寫的是兒子死前的情景。袁杼兒名執(zhí)玉。執(zhí)玉9歲時能詩,12歲時入學,15歲秋試畢得病。病危時,他已瞑目,既而忽強睜眼問母親:唐詩“舉頭望明月”的下句是什么?母親回答是“低頭思故鄉(xiāng)”。他聽了母親的回答,哭著死去。“傷心欲拍靈床問:兒往何鄉(xiāng)是故鄉(xiāng)?”寫的就是這件事。全詩表現(xiàn)的是母愛深情。
袁秋卿,名棠,字秋卿,又字云扶,袁枚的堂妹,揚州汪孟翊的妻子?;楹?,夫妻和諧,情感甚篤。不幸的是,秋卿因難產(chǎn)而死。袁香亭為此在詩中說:
最苦高堂念,懷中小女兒。至今傳死信,未敢與親知。
書遠摹多誤,人稠語屢歧。調(diào)亭兩邊意,暗泣淚如絲。
“懷中小女兒”,即指分娩之難而言。秋卿詩著有《繡余吟稿》和《楹書閣遺稿》,收入《三妹合稿》中。其《七夕》詩,寫得清絕而有韻味:
遙見微云海上生,接來一帶鵲橋橫。幾家簾摧針樓月,何處人吹玉管笙?
傳說女郎今夕會,果然風露此時清。嫦娥似亦憐深意,影照銀河分外明。
〖袁世凱捐官被騙〗
袁世凱青年時期,有一次從河南項城老家投奔在京供職的叔父袁保恒。一天外出飽覽京都風光,走在路上忽然有人叫住了他。來人自稱姓倪號幼岑,曾在袁世凱嗣父的署中做事,且曾與世凱晤談多次。袁世凱當時年紀尚小,加之署中幕僚頗多,這個倪幼岑究竟是哪一位,讓袁世凱有些茫然。倪幼岑得知袁世凱初抵京師,便拉著他直奔酒樓為其洗塵。袁世凱此次進京的目的就是想捐個功名,以求出路。
到了酒樓一落座,袁世凱便打聽起倪幼岑的職業(yè)來,巧的是倪在吏部做事。見袁世凱很關心捐功名的情況,倪幼岑便把有關捐官情況給他講解了一番,建議袁世凱先報捐實缺小京官,遇有機會通過保恒叔父再謀求外任,這樣做比起走正常捐官途徑來事半功倍。如果可能,他還可以通過在吏部做主管的舅父按照皖賑例報捐,只需花費六成捐銀外加三百兩手續(xù)費就能辦妥。袁世凱大喜過望。兩人約定次日下午先送手續(xù)費到倪的寓所。
第二天下午,袁世凱來到倪公館,把拜帖送了進去。不一會兒,倪幼岑迎了出來,熱情邀請袁世凱到內(nèi)堂落座,告訴他事情已經(jīng)辦妥,捐的是工部營繕司主政,一共花費1500兩紋銀。袁世凱為了保險起見決定先付半數(shù)捐款,待拿到執(zhí)照再付清余款。倪幼岑收下銀子后答應3日后送執(zhí)照過府。
過了約定日期,卻不見倪幼岑來訪,袁世凱不由著急起來,跑去一看,倪公館的牌子已經(jīng)不見了。向房東一打聽,才知道倪幼岑已于前一日搬走了,他也不在吏部供職,只是個販古董的。袁世凱此時方才醒悟遇到了騙子。
〖袁世凱的馭人術〗
電視連續(xù)劇《走向共和》對袁世凱的“顛覆性”刻畫,讓許多觀眾感到了“震懾”,據(jù)說這是為了要“善待先人”。不過我想袁世凱在世時對后人會不會“善待”他,并不是很在意,否則他也就不會“視四萬萬人的尊嚴如無物”,悍然稱帝了。實際上,和理想主義的孫中山不同,袁并無大政治家的胸懷與抱負,總以權謀手段取一時之勢而自以為得計。他雖然不至于對國泰民安深惡痛絕,但首先要滿足的,還是自己對權位的野心。
“不學多術”的袁世凱發(fā)跡的最關鍵一步,是“小站練兵”。有一次他對張之洞透露自己的練兵秘訣道:“練兵的事,看起來很復雜,其實也很簡單,主要的是要練成‘絕對服從命令’。我們一手拿著官和錢,一手拿著刀,服從就有官有錢,不服從就吃刀?!碑敃r在“新式陸軍”中,每棚(相當于班)都供奉有袁的肖像,朝夕焚香跪拜。袁又經(jīng)常派人到各營演說,向士兵灌輸袁世凱是所有士兵的衣食父母,大家都是袁世凱養(yǎng)活之類的鬼話,以至于部隊中彌漫著對袁世凱的個人迷信,“但知有袁宮保,而不知有朝廷”,更不用說國家民族了。
對士兵是這樣,對重要干部,袁則另有一套籠絡控制的手段。如袁手下有一個文案阮忠樞,有一次結(jié)識了妓女小玉,欲納為妾,結(jié)果遭到袁的痛罵。事過之后袁卻秘密派人將小玉贖出,并購置了房舍和各項陳設,然后帶阮過去,這時天色已晚,阮隨袁進入一個院中,只見房中鋪陳異常華麗,堂上紅燭高燒,擺著豐盛的酒席。及至進入屋里,看見自己朝思暮想的小玉,方才恍然大悟,從此對袁更加忠實效勞,甚至在袁稱帝失敗,落到了國人皆曰可殺的地步的時候,阮還在四處活動讓袁留任大總統(tǒng)。
袁世凱對他的許多心腹,高一級的如有“北洋三杰”之稱的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次一級的如曹錕、張作霖等都使用過類似手段。據(jù)袁世凱的女兒回憶,有一次時任師長的張作霖由東北來京謁見,當時袁的辦公室內(nèi)陳列著四塊打簧金表,樣子極其精致的。袁在和張談話時發(fā)現(xiàn)張不時地注視離他座位很近的這四塊金表,當場就送給了他。北洋軍之所以除了袁之外,誰都無法駕馭,這套馭人之術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但是,當一些新型人物出現(xiàn)之后,袁世凱的這套百試不爽的馭人之術開始失效。袁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后,極想籠絡眾望所歸的宋教仁,他派人暗中了解宋的體型,送去的西裝,比宋自己定做的還要合體。他還送交通銀行五十萬元的支票一本,請宋自由支用,但宋教仁只留下衣服,支票卻讓人退還給袁,并修書一封曰:“綈袍之贈,感銘肺腑。長者之賜,仁何敢辭。但惠贈五十萬元,實不敢受。仁退居林下,耕讀自娛,有錢亦無用處。原票奉璧,伏祈鑒原?!边@件事是使袁對宋起了殺機的一個重要原因。
馭人之術失效,標志著袁無法再隨意羈縻他人為自己效勞。后來的史家多認為“刺宋”是袁走向末路的開始,這還是很有道理的!
〖袁世凱為什么要刺殺宋教仁〗
宋教仁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資產(chǎn)階級政治家,他憎惡封建君主專制,在中國長期不懈地推行西方資產(chǎn)階級民主 * 。1912年1月l日,以孫中山為首的南京臨時政府正式宣告成立,家教仁擔任新政府法制局總裁。他充分發(fā)揮自己在法律、政治方面的特長。協(xié)助孫中山制定了一系列法令,用以鞏固新生的資產(chǎn)階級政權。然而軟弱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黨人經(jīng)不起國內(nèi)外敵對勢力的壓力,南京臨時政府只存在三個月就夭折了。3月11日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職,宋教仁被任命為農(nóng)林總長。由于衷世凱獨載專制,目空一切,宋教仁憤然謝絕了衷的一再挽留,于當年7月宣布辭職。
為了革新政治,建立真正的民主 * ,宋教仁辭職后積極主張由議會中的多數(shù)黨組閣,實行責任內(nèi)閣制,企圖以此來限制袁的權力。而要組織政黨閣,就必須有一個大的政黨。這年5月間,民社與統(tǒng) * 、國民協(xié)進會、國民公會等幾個小黨派聯(lián)合成立了共和黨,擁護在世凱,反對同盟會。為了與之相抗衡,宋教仁征得孫中山等人同意,以放棄同盟會“平均地權”的綱領為代價,于當年8月在同盟會的基礎上聯(lián)合統(tǒng)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共和實進會以及國民公黨等幾個中間黨派,組成了國民黨。由于宋教仁不斷擴充國民黨的力量,因而使國民黨在人上占據(jù)了優(yōu)勢。1912年底,國會大選開始,國民黨在全國大選中獲肚,取得了多數(shù)席位,宋教仁作為國民黨的領袖,自然成了政黨內(nèi)閣的組閣人。為了盡快實現(xiàn)民主 * 的理想,宋教仁親臨長江各省演講,尖銳地抨擊袁世凱專制政治的黑暗,積極宣傳責任內(nèi)閣的主張。他向大家描繪未來 * 共和國繁榮昌盛的美好前景,聽者人人振奮,所到之處掌聲雷動。
宋教仁的行動危及了袁世凱的統(tǒng)治地位。早國會選舉前,袁世凱就試圖拉攏宋教仁。曾贈他5萬元交通銀行支票,要他放棄責任內(nèi)閣制的主張,教仁不為所動,以“退居林下,耕讀自娛,有錢亦無處”為由退回支票。(另有說法:教仁收了支票但將其用于在南方的宣傳,擴大國民黨的影響——歷史風云網(wǎng)注)袁見收買不成.便開始密切監(jiān)視宋教仁的行蹤:當他得知宋教仁擁黎逐袁計于收買流氓,布置歹徒,對宋教仁下了毒手。
〖袁世凱稱帝〗
1915年11月在袁世凱的授意下,國民代表大會終于通過以“君主立憲”為國體的決議。此后,袁世凱的心腹們又強迫各地代表在統(tǒng)一擬定的推戴書上簽了名。
袁世凱見到推戴書后,心中竊喜,表面上卻一再假意推讓,一直到第二天,才發(fā)表公告,表示“遵從民意,勉為其難了”,只好接受帝位。
1915年12月13日,袁世凱在中南海居仁堂接受百官朝賀。此后,袁世凱大封爵位,改中華民國為 * ,確定以“洪憲”為年號,以1916年為洪憲元年。
袁世凱當上皇帝后,遭到了來自社會各界的譴責,被搞得焦頭爛額;各地的反袁護國戰(zhàn)爭風起云涌,袁世凱處于眾叛親離的境地,對此他深感絕望。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被迫宣布取消帝制,仍稱大總統(tǒng)。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在全國人民反對的怒潮中,憂懼而死。屈指算來,他總共只做了八十三天的洪憲皇帝。
〖袁世凱送龍袍〗
1916年,袁世凱正式稱帝,改民國五年為“洪憲元年”。他做皇帝之前,總統(tǒng)府給他特制了一件龍袍,龍袍上有龍九條,蜿蜒全身。袁世凱看了不悅,認為著九條龍是散龍,龍氣不團結(jié),于是又命重做一件九條龍團結(jié)在一起的龍袍。龍袍作成以后,袁世凱試穿了兩次,進行登基演習。但到了登基那天,全國討袁四起,袁世凱不敢穿龍袍,而是穿了總統(tǒng)服當了皇帝。袁世凱做了八十三 * 帝,一直不敢把龍袍穿出來。
袁世凱滿57歲生日這一天,他特地請來了京劇老生劉鴻聲給自己唱《軋龍袍》,他很欣賞劉的唱功,心想自己的龍袍雖好,但沒機會穿出來,不如送給他算了。就對劉鴻聲說:“我這里有一件龍袍,就送給你?!睆拇?,劉鴻聲外出唱《軋龍袍》,就穿了袁大總統(tǒng)送給他的龍袍,一時名聲大噪,觀眾都前來觀看袁的龍袍究竟是何等豪華?
〖袁世凱與煙草史上的“三個第一”〗
袁世凱以竊國大盜的臭名昭著于世,因為他十分善于鉆營。在任清朝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和民國大總統(tǒng)時,為彌補財政虧空,在中國煙草發(fā)展史上,創(chuàng)了三個第一。
其一為征收煙酒稅。1911年,袁世凱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第二年年,在直隸省實行加抽煙酒稅,并極力向全國推廣。他在給光緒皇帝的奏折中言:“煙酒二項為民間嗜好所需,無關養(yǎng)生本計,重征尚無妨礙?!蓖ㄟ^試辦數(shù)月之后,“解征之款,已有十數(shù)萬兩?!笔找娌恍?,得到了光緒皇帝的認可,旨定直隸煙酒稅專供練兵餉需,“每年額征銀十萬兩,本不容絲毫短絀?!币院笥种贫恕吨彪`加抽煙酒稅章程》,詳細規(guī)定了征稅的辦法。直隸煙稅有一定的影響,后來逐漸為其他省所效仿。
其二為開辦煙廠。自1890年,紙煙輸入中國以來,“中國之利源外溢者歲不下數(shù)萬金”,嚴重影響了官僚資產(chǎn)階級的利益,在袁世凱等人的倡導、支持下,1902年,在天津成立了北洋煙草公司。這是中國第一家由民族資本興辦的機制卷煙廠,也是清代唯一官商合辦的煙草工業(yè)。在興辦過程中,事無巨細,袁世凱都——過問。公司興辦之初,頗有發(fā)展之勢。但由于公司掌權的封建官僚營私舞弊,負債累累,開辦不到4年,便宣告破產(chǎn)。
第三為實行全國煙酒公賣,袁世凱竊取民國大總統(tǒng)以后,揮霍無度,后來又圖謀稱帝“盡耗于無形之暗支”。為彌補財政虧空,財政總長周學熙及其幕僚倡議國家管理煙酒公賣。這項建議得到袁世凱的同意,于1915年5月批準公布了《全國煙酒公賣暫行簡章》,特設全國煙酒公賣局。這是中國第一次煙草專賣。其實所謂公賣,當時只是增加和整頓煙稅,并沒有把市場管理起來。
袁世凱所首創(chuàng)的證煙稅,辦煙廠、實行煙酒公賣雖然出于維護其權力的個人目的,但也為中國卷煙工業(yè)和煙草專賣事業(yè)奠定了基礎,在中國煙草發(fā)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袁姓遷徒史
袁姓最早發(fā)源于今河南淮陽一帶,世居陽夏,至西漢時,其子孫世代為官,地位顯赫,成為當?shù)匾淮笸?,陽夏是袁氏的祖居地,該地晉代屬陳留,所以袁氏以陳留郡最望。此后,遷徙各地的袁氏多為陳留分支,他們都以‘陳留”為其堂號,至東漢,遷居汝南的袁氏發(fā)展形成了當?shù)氐囊淮笸濉奈簳x南北朝至隋唐,汝南袁氏后裔,因仕途、避難等原因形成眾多支系,在北方的廣大地區(qū)及江南的許多地方,經(jīng)過不斷的繁衍、發(fā)展,成為當時望族,形成了彭城、京兆、東光、太原、華陰、襄陽、濮陽、宜春等郡望。袁姓南遷始于唐代以前,至宋時,已成為南方的一大望族,其中以浙江、江蘇、江西分布最多,袁氏入閩始于宋代以前,宋代以后便自福建遷入廣東等地,明、清之際袁姓已遍布我國廣大地區(qū),在廣西、云南等省境的瑤族中,袁為大姓。
宋代,政治格局為之一變,士族門閥制度徹底被掃蕩干凈,“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在這個歷史轉(zhuǎn)折中,自東漢末年至唐代,興盛了幾百年的陳郡袁氏早已湮沒無聞。此后的袁氏子弟再也沒能憑家族關系、無任何功勞即獲取重要官職,淪為尋常百姓的袁氏家族成員,很快適應了社會變遷,靠著個人努力和機遇,在社會上出人頭地。
據(jù)有關資料,袁姓位居中國大陸地區(qū)第33位,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54%。在北方,河南、河北是袁姓聚居地;南方,袁姓人口在四川、江蘇、江西、福建、浙江等地所占比例很高??傮w而言,南方袁姓人口超過北方。在臺灣省的百家姓中,袁姓居第94位,他們大多是清朝時期和1949年左右從中國大陸遷居來此,主要聚居在臺北、新竹、南投、嘉義、臺南等地。在國外,袁姓僑居地集中在東南亞各國及歐美一些國家;袁世凱的后代僑居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
【中國人民解放軍袁姓革命英烈生平簡介】
袁國平將軍
袁國平(1906.5-1941.1.12),原名袁裕,字醉涵,湖南省寶慶(今邵東)縣人。 出生于一個貧苦農(nóng)民家庭。1922年春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因積極參加長沙學生運動,被選為湖南省學聯(lián)執(zhí)行委員。1924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10月入黃埔軍校第四期政治科學習。1926年1月加入中國 * 黨??谷諔?zhàn)爭時期,在安徽省涇縣茂林地區(qū),曾發(fā)生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袁國平就是在這次事變中壯烈犧牲的新四軍重要將領之一。
大革命時期,1922年春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因積極參加長沙學生運動,被選為湖南省學聯(lián)執(zhí)行委員。1925年11月在上海參加“南國社”。1926年1月考入廣州黃埔軍校第四期政治科,同年7月隨軍北伐,任國民革命軍左翼宣傳隊第4隊隊長。10月調(diào)國民革命軍第11軍政治部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參加了平定夏斗寅叛亂的戰(zhàn)斗。后任國民革命軍第4軍52師74團1營3連政治指導員。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1927年先后參加了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起義失敗后,在廣東花縣將起義軍余部編為工農(nóng)革命軍第4師,任師黨代表、師黨委書記。1929年任中共湘鄂贛特委委員兼宣傳部長,紅5軍代政治委員,紅五軍政治部主任,紅3軍團政治部主任,紅1方面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兼紅3軍團政治部主任,同時兼紅8軍政治委員、政治部主任等職。在任期間,親自撰寫了《怎樣鞏固湖南的蘇維埃政權》和《擴大紅軍》兩篇文章,在《紅軍日報》上發(fā)表,為紅色政權的建立和鞏固,為工農(nóng)武裝的建立和壯大提供了許多有益的經(jīng)驗。參加了第一至第四次反“圍剿”作戰(zhàn),兩次入閩作戰(zhàn),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隨軍參加長征。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任抗日紅軍大學訓練部部長,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政治部主任和二分校(即慶陽步兵學校)政治委員,中共隴東特委書記兼八路軍駐隴辦事處主任,1938年1月任新四軍政治部主任兼中共中央東南局委員、宣傳部部長、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常務委員等職。一生主要從事部隊政治工作,重視部隊政治工作,在作戰(zhàn)中注重整肅部隊紀律,搞好政治理論學習,大大增強了部隊戰(zhàn)斗力。組織編寫了《新四軍工作十講》,選編了《蘇聯(lián)紅軍政治工作輯要》等教材;協(xié)助葉挺、項英領導新四軍進行建軍、統(tǒng)戰(zhàn)和向敵后展開;兩次主持召開新四軍政治工作會議,起草、頒發(fā)《新四軍政治工作組織綱要草案》;成立文藝宣傳隊,親自為《新四軍軍歌》作詞,大振軍威。為新四軍的政治工作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紅三軍團的一些老同志回憶說:“我們軍團之所以成為一支能征善戰(zhàn)的主力,因為有兩個了不起的人物,一是有杰出的軍事家 * ,二是有出色的政治家袁國平?!泵?* 曾稱贊“袁政治開展,經(jīng)驗亦多。”陳毅曾贊揚說:“袁國平是一個好的宣傳鼓動者,有才干?!?br />1941年1月6日,新四軍在安徽涇縣茂林地區(qū),遭到國民黨軍隊包圍,這就是國民黨反動派蓄意制造的“皖南事變”。當戰(zhàn)場的指揮重擔落在他身上時,他臨危不懼,指揮新四軍戰(zhàn)士血戰(zhàn)7晝夜。1月12日在突圍中不幸4處中彈,第二天戰(zhàn)士輪番背著他繼續(xù)突圍,他擔心連累戰(zhàn)士,毅然對著自己的頭部扣響了板機,壯烈犧牲,年僅35歲。為了表達對他的景仰和懷念,人們將其遺骸于1955年6月19日移葬在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
【中國人民解放軍袁姓當代將軍簡介】
袁守芳上將
袁守芳,吉林省吉林市人。1958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 * 黨黨員。1980年入讀解放軍政治學院基本系。
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師政治部主任,軍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991年1月任濟南軍區(qū)政治部副主任。1995年任濟南軍區(qū)政治部主任。1996年任總政治部主任助理,11月任總政治部副主任。是中國 * 黨第十四屆中央紀律委檢查委員會委員,第十五屆、第十六屆候補中央委員。1988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95年晉升為中將軍銜。2000年6月21日晉升為上將軍銜。
袁俊中將
袁俊(1924-2004),江蘇省啟東縣人。1940年參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國 * 黨。1941年參加新四軍。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任蘇中軍區(qū)連政治指導員、副股長、區(qū)長等職。參加了車橋戰(zhàn)斗和如皋遭遇戰(zhàn),擔任區(qū)長期間為抗日部隊提供了有力保障。
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華中野戰(zhàn)軍營政治教導員,華東野戰(zhàn)軍營長、團副參謀長,第三野戰(zhàn)軍團參謀長等職。參加了高郵、七戰(zhàn)七捷、鹽城、萊蕪、孟良崮、魯南突圍、平漢線、確山、豫東、淮海、渡江等戰(zhàn)役戰(zhàn)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團長、團長,1952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zhàn),任中國人民志愿軍團長、副師長兼師參謀長?;貒?,任師參謀長、副師長、師長、軍長,1979年畢業(yè)于軍事學院。后任沈陽軍區(qū)副司令員,南京高級陸軍學校校長,陸軍指揮學院院長,**副校長兼研究生院院長等職。參加了解放舟山群島的戰(zhàn)斗和抗美援朝作戰(zhàn)。經(jīng)常深入部隊和邊防一線調(diào)查研究,經(jīng)常深入教學科研一線現(xiàn)場辦公,為加強部隊建設,為保衛(wèi)祖國邊防,為培養(yǎng)我軍中級指揮人才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是中國 * 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十二、十三屆中央候補委員。
1955年被授予校官軍銜。榮獲 * 獨立自由勛章、 * 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勛榮譽章。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2004年4月25日因病在沈陽逝世,享年80歲。中國人民解放軍袁姓開國將軍
袁子欽中將
袁子欽(1908-1968),又名袁致卿。福建省上杭縣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1930年加入中國 * 黨。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任紅四軍第二縱隊政治部宣傳員,第31團連政治委員,第10師政治部宣傳股股長,第13軍39團地方工作團主任,第13師政治部組織科科長,紅五軍團政治部組織部黨務科科長、組織科科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二分校政治部主任,抗大總校組織部副部長、部長,抗大總校政治部主任,第六分校政治委員,太行軍區(qū)政治部副主任兼組織部部長。
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太行軍區(qū)政治部主任,晉冀魯豫軍區(qū)第下三縱隊副政治委員,華北軍區(qū)第15縱隊政治委員,第18兵團60軍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三兵團軍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干部部組織統(tǒng)計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長,總政治部秘書長、干部部長,總政治部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68年2月2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60歲。
袁升平中將
袁升平(1912-2003),江西省吉安縣人。1929年加入中國 * 主義青年團,同年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1930年轉(zhuǎn)入中國 * 黨。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任游擊隊班長,贛南獨立團排長、連長,紅軍衛(wèi)生學校政治教員、政治指導員,紅1軍團第1師13團總支部書記,1團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獨立團副營長,晉察冀軍區(qū)第一軍分區(qū)一、二、三團政治委員,第一支隊政治委員,陜甘寧晉綏聯(lián)防教導第二旅政治部主任、旅副政治委員。
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遼西、遼吉、遼北軍區(qū)政治部主任,東北人民解放軍第七縱隊政治部主任,第12縱隊政治委員,第四野戰(zhàn)軍40軍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國人民志愿軍軍政治委員,志愿軍干部部副部長,華北軍區(qū)政治部副主任, * 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濟南軍區(qū)第二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第二政治委員, * 政治委員。是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 * 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九屆中央委員。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2003年8月2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猜你喜歡:
- 一、姓氏源流農(nóng)(Nóng 農(nóng))源出有三:1、出自神農(nóng)氏,是炎帝的后裔,以王父字為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神農(nóng)氏后人入朝為農(nóng)正官,職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
- 一、姓氏源流邴(Bǐng)姓源出有三:1、始于春秋,以封地名為姓,是晉大夫邴豫的后代。據(jù)《通志》載,邴是春秋時的一個城邑,故城址在今河南成武
- 姓氏源流烏(Wū)姓源出有四:1、出自姬姓,是以官職命姓。據(jù)《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相傳少昊作東夷部族首領時,以鳥名任命職官,有烏鳥一職
- 姓氏起源出自風姓。春秋時期有風姓國叫須句國(在今山東東平縣西北),是太昊伏羲氏的后代,國人稱為須句氏,后來改稱須氏?! 〕鲎粤d姓。商代有個小
- 一、姓氏源流靳(Jìn)姓原出有二:1、出自羋姓,以邑名為氏。戰(zhàn)國時候,楚國有個大夫叫作“尚”,為人隨和,很得楚懷王和王后的寵愛。后來尚被分
- ōu一 姓氏源流歐姓的起源有二:1 出自歐冶氏,與區(qū)同出于一個源流。春秋的時候有匠人叫歐冶子,因為他居住在歐余山,又以冶煉鍛造兵器出名,所以
- 鬼鬼氏,《古今人表》中有鬼臾區(qū)。
- 鄣罕見姓氏
- 一、姓氏源流闞(Kàn 闞)姓源出有二:出自姜姓,以封地名為氏。春秋時期,齊國有一個大夫名止,被封于闞(今山東省汶上縣西南),世稱闞止,他的
- 一 姓氏源流桑氏的來源有三: 1 、我國的桑氏,根據(jù)考證,是由窮桑氏而來的,十分的源遠流長。關于桑氏的源流,《姓譜》及《萬姓統(tǒng)譜》都有記載:
- 一、姓氏源流東(Dōng 東)姓源出有四:1、出自舜有七友東不訾之后為東氏。據(jù)《集韻》載,舜帝七友之一東不訾之后。七友為:雄陶、方回、續(xù)牙、
- 一、姓氏來源巴(B?。┬赵闯鲇腥?、出自鳳姓,以水為姓。據(jù)《姓氏考略》和《路史》載,上古時伏羲氏有個后裔叫后照,定居于巴水,即今四川省東部
- 紇干陜西姓。
- 克[克,讀音作kè(ㄎㄜˋ)]一.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時期周夷王之臣克,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耸鲜且粋€十分古老的姓氏,三
- 一、姓氏源流仇(Qiú)姓源出有三:1、出自九姓,源出殷末三公之一的九吾氏。夏代時,九吾氏為諸侯,商代立國號九,商末,紂王殺九侯。其族人避居
- 一、姓氏源流糜(Mí 麋)姓源出有三:1、出自封疆,以地名為氏。春秋戰(zhàn)國時,楚國有大夫受封于南郡糜亭,其后代子孫以封地名為氏,稱糜氏。據(jù)《周
- 絳①姓苑:晉穆公遷都於絳,后以邑為氏。 ②千家姓:太原族。
- 泊[泊,讀音作bàn(ㄅㄢˋ),不可讀作bó(ㄅㄛˊ)]一.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源于羋姓,出自春秋時期的夏禹后裔楚國公族,屬于以國名或封邑
- 一、姓氏源流厲(Lì 厲)姓源出有四:1、出自姜姓,源于西周,以謚號為氏。周宣王姬靜執(zhí)政時,齊國君主姜無忌去世,謚號為“厲”,史稱齊厲公。齊
- 北[北,讀音作běi(ㄅㄟˇ)]一.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源于姜姓,出自地名,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相傳,黃帝與蚩尤大戰(zhàn)之后,把蚩尤部落整個遷
評論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