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久久人妻白浆|精品国产仑片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精品亚洲四区|中文在线一区精品


  • <dd id="kqay2"><nav id="kqay2"></nav></dd>
    <abbr id="kqay2"></abbr>
    輸入如:李,查詢百家姓
    首頁 >> 百家姓>> 魏百家姓介紹

    魏姓在新百家姓排名:第44位魏 舊百家姓排名:第30

    魏姓圖騰一、姓氏源流
    魏(Wèi)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裔孫畢萬之后,以邑為氏或以國名為氏。據(jù)《元和姓纂》、《史記·魏世家》、《通志·氏族略》等有關資料所載,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受封于畢,其孫畢萬在畢國被西戎攻滅后,投奔到晉國,成為大夫。因功,被賜魏地為邑,其后子孫以邑為氏,稱為魏氏。公元前445年畢萬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國,公元前225年被秦所滅后,亡國的魏國王族以國名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稱魏姓正宗。
    2、出自羋姓,為顓頊帝的后裔魏冉之后,后改姓魏。據(jù)《史記》等有關資料所載,戰(zhàn)國秦昭襄王時有國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異父弟魏冉,本楚人,羋姓,后改姓魏。
    3、出自外姓改姓魏:
    ① 出自高姓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慶元進士,本高氏,后改姓魏。
    ② 出自李姓改姓魏。明代有昆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進士,后改姓魏。
    4、出自少數(shù)民族改漢姓或為少數(shù)民族固有之姓:
    ① 滿族倭徹赫氏、佤族斯內氏、鄂倫春族魏拉依爾氏改漢姓為魏。
    ② 土家、蒙古、彝、回、朝鮮等族均有魏姓者。
    得姓始祖:畢萬。畢萬。據(jù)有關資料所載,魏姓為黃帝的姬姓嫡裔,他們原為畢國人。周文王的十五子畢公高受封于畢(今陜西省西安、咸陽兩地之北),后畢國為別國所滅,其后裔萬仕晉(今山西省境),成為晉國大夫。晉獻公是當時晉國一名很有雄心壯志的君主,在位期間攻克了周圍的許多小國,使晉國一度成為當時的強國之一。獻公念畢萬在晉國滅霍、耿、魏三國 * 勛卓著,于是將原是姬姓國的魏地賜給畢萬為邑。公元前445年,畢萬的后代魏斯與韓、趙兩家共同瓜分了晉國,自立諸侯,建國為魏,公元前225年,魏國即為秦所滅,亡國后的魏國王族子孫遂以國為姓。畢萬也就被后人尊為魏姓族人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魏姓最早發(fā)源于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南部一帶,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東省境內發(fā)展繁衍,也有部分居于今湖北、湖南省境。先秦時期,魏姓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以“戰(zhàn)國四大公子”之一信陵君魏無忌為代表的一批著名人物,使魏姓在當時盛極一時,家族地位十分顯赫,勢力也十分龐大。秦漢時期,魏姓子孫繼承先人遺風,歷居高官,使本族得以持續(xù)發(fā)展,并在秦時由于“秦徙天下豪富于咸陽十二萬戶”,是故魏姓也有部分遷至今陜西省境內。魏無忌的六世孫因在西漢時任巨鹿(今河北)太守,有功于朝廷受到封賞,并使其家族成為朝野所敬仰的家族,其居地巨鹿也就發(fā)展成為魏姓歷史上最著名的大郡望。與此同時,魏姓也有進入江蘇、浙江、甘肅、寧夏者。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軍閥割據(jù),相互攻伐,社會動蕩,民不聊生,加上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中原士族多受沖擊,因此魏姓大舉南遷至四川、江西、福建等地,在當?shù)匕簿臃毖?,發(fā)展壯大,名人志士也有如泉涌,如三國時期蜀之名將魏延便以勇猛善戰(zhàn)、功遷征西大將軍聞名。盛唐時,社會安定,經(jīng)濟發(fā)展,士族壯大,魏姓繁盛,人丁興旺,郡望與名人顯宦大量出現(xiàn),并且有部分族人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于福建安家,后又徙至廣東等地,使家族播遷更加廣泛,唐末,戰(zhàn)亂烽煙又起,外族入主中原,魏姓被迫再度南遷,廣泛進入到南方各地。截止宋末,魏姓人已遍布江南廣大地區(qū),繁衍于全國各地,從而使魏姓成為我國一大姓氏。元明清時期,魏姓族人已遠播于海外,成為我國諸多家族中一個比較大的著名宗族。魏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四十七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三。
    三、歷史名人 魏武子:又名魏犨,魏姓最早在歷史上出人頭地的人物,春秋時晉國大夫,其二子魏顆和魏絳,也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其先祖為庶人,與周同姓,因伐紂有功被周武王封于畢,于是以畢為姓。到畢萬時,事晉獻公,伐霍、耿,魏等國有功,封于魏,遂又以魏為姓。
      魏顆:春秋時代晉國魏犨的兒子,為人明禮敦厚,任晉國將軍之職。有一次秦桓公派遣了一位勇猛善戰(zhàn),威震當時的名將杜回,帶兵攻伐晉國,大軍在晉國輔氏(今陜西省輔邑縣)的地方扎營,準備會戰(zhàn),晉國面臨重大威脅,就派魏顆將軍出師對抗,兩軍大戰(zhàn)之下,結果出乎意料,魏顆在輔氏地方打敗了秦師,虜獲了秦國猛將杜回,為晉國立了戰(zhàn)功。為了獎勵魏顆的這次功勞,晉景公把令狐之地賞給他做了封邑。魏顆的兒子魏頡就以封邑為姓,稱令狐氏。
    魏絳:即魏莊子,魏犨之子,春秋時晉國卿。晉文公時,魏氏列為大夫,徙于霍(今山西省霍州)人。他的活動主要在晉悼公時期(公元前572年至公元前559年)。晉悼公元年(公元前573年),魏絳為司馬,執(zhí)掌軍法。
    魏 斯:戰(zhàn)國初魏國的建立者,歷史上著名的魏文侯,其在位期間獎勵耕戰(zhàn),興修水利,進行改革,使魏國日益強大,并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
    魏 冉:戰(zhàn)國時期楚國人,曾在秦任將軍,后被拜相,封于穰(今河南省鄧縣),號穰侯。
    魏相:濟陽定陶(今山東省定陶東北)人,西漢丞相,宣帝時被封為高平侯,歷任大司農(nóng)、御史大夫等職,其主張整頓吏治,考核實效。
    魏延:義陽(今河南省桐柏西)人,三國時蜀漢名將。曾隨劉備于蜀,以勇猛聞名,累遷為征西大將軍,后被封為南鄭侯。
    魏 舒:西晉任城樊(今山東省濟寧)人,晉武帝時為司徒,其人能斷大事,為時人所推崇。
    魏 收:下曲陽(今河北省晉州西)人,北齊史學家。北魏時曾任編修國史,北齊時任中書令兼著作郎,以才學聞名于世。曾編撰二十四史之一的《魏書》。
    魏徵:館陶(今屬河北?。┤?,唐代名臣,政治家,相太宗,曾任諫議大夫,敢于犯顏直諫,提出“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钡戎问烂?,曾諫二百余事,為太宗所器重,其博學多才,文采飛揚,著有《群書治要》等書。
    魏 勝:字彥威(1120-1164),淮陽軍宿遷(今屬江蘇?。┤耍纤慰菇鹈麑?。出身于農(nóng)家,早年曾為弓箭手。膽略過人,驍勇善戰(zhàn)。
    魏源:原名遠達(1794-1857),改源,字默深,湖南邵陽金潭(今湖南省隆回縣)人。道光進士,官內閣中書,晚年任高郵知州。近代著名思想家,與龔自珍齊名,時稱龔魏。他主張學習西方,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倡導變革。魏源不以詩名,但他的詩具有豐富思想內容,鴉片戰(zhàn)爭時期的許多名篇,感情熾烈,洋溢濃郁的愛國主義激情。他還有許多山水詩寫得氣象雄偉,瑰麗悅目,有的還具哲理意味。魏源的詩風格遒勁,激越奔放,但律詩用典較多,顯得費解,韻味不足。著有《古微堂詩集》和《清夜齋詩稿》。
    魏 叔:山東壽光籍。清朝乾隆時期官至引龍侯。后代現(xiàn)居壽光侯鎮(zhèn)黃橋。有一支在東北吉林扶余五家站鎮(zhèn),黑龍江省雞西市。
    魏無忌:魏國信陵君。魏安厘王之弟,有食客3000人,是當時魏家的杰出子弟。他與齊之孟嘗君、趙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并稱“四公子”。
    魏伯陽:東漢時會稽上虞(今屬浙江?。┤?,煉丹術家,著有《參同契》三卷,把“大易”、“黃老”、“爐火”三家理法參照會同契合為一,為我國思想史重要著作。
    魏了翁:四川省蒲江人,南宋著名思想家,其所著《鶴山全集》強調“正心、養(yǎng)心”,推崇朱熹學說。
    魏忠賢:明代河間肅寧(今屬河北?。┤?,少無賴,自宮后改名李進忠。萬歷時入宮為宦官,后乃復姓,賜名忠賢。熹宗即位,升為司禮秉筆太監(jiān)兼提督寶和三店。他密結大臣為援,以犬馬聲色媚帝。天啟三年(1623年)掌東廠,與熹宗乳母客氏勾結,排斥異己,專權攬政,參閱奏章,斥逐言官,縱容校尉,橫行肆虐,迫害東林黨人。次年,楊漣疏劾其二十四大罪,魏大中等七十余人又交章論其不法。遂興大獄,大臣被罷逐者數(shù)十人,凡不附己者一概斥為東林黨人,并殺楊漣、左光斗、魏大中等。自內閣、六部、四方總督、巡撫,遍置死黨,廣建生祠,時有「九千歲」之稱。思宗即位,黜職,置鳳陽。行至阜城(今屬河北省),聞逮治令,遂自縊死。
    魏良輔:豫章(今江西省南昌)人,寄居太倉(今屬江蘇省),明代戲曲家,昆腔的創(chuàng)立者。其所著《曲律》一書對以后戲曲音樂的發(fā)展產(chǎn)生巨大影響
    魏大同:山東省壽光籍,魏叔的后代。清末遷至吉林扶余五家站鎮(zhèn),民國時期考入清華大學。曾任中華民國諸多省份最高法院院長。后代有留在東北的,也有去臺灣的。詳情見扶余縣志。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魏姓族人在長期的繁衍過程中,形成了眾多的郡望,據(jù)有關史料所載,主要有兩個:
    巨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省平鄉(xiāng)西南)。相當今河北省白洋淀、文安洼以南,南運河以西、高陽、寧晉任縣以東,平鄉(xiāng)、威縣以北,山東省德州、高唐,河北省館陶之間地。漢代至北魏因襲沿用。漢后大致相當于今河北省平鄉(xiāng)以北及晉縣一帶。
    任城郡:夏商為仍國,周為任國、邿國。秦統(tǒng)一中國后置任城縣,亢父縣,西漢為任城、亢父、屬東平國。東漢章帝分東平國置任城國。三國魏置任城郡(今山東省微山縣一帶)。西晉復任城國。北朝魏孝明帝神龜元年(518年)分高平郡一部,置任城郡,治所由仲淺村移于今濟寧市任城路,并為任城郡治,隸兗州。北齊天保七年廢亢父縣。隋、唐、五代任城縣建置名稱不變,但隸屬有別。五代后周廣順二年(952年),置濟州于巨野,任城屬之。金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濟州移至任城。元至元六十二年之間,濟州治所數(shù)易巨野,任城。濟寧的名稱始于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以后雖州、府、縣時有變更。
    2、堂號
    九合堂:春秋時晉有大夫魏絳。山戎向晉請和,絳向晉君說和有五利。于是晉便和附近的少數(shù)民族山戎等締結了友好條約。8年之中,晉國九合諸侯,稱為霸主,都是魏絳的功勞。
    巨鹿堂:魏姓因巨鹿為望,故也以“巨鹿”為其堂號。
    此外,魏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敬愛堂”、“治禮堂”、“十思堂”等。

    五、宗族特征 1、魏姓族人在早期就已在南北方同時發(fā)展。
    2、魏姓家族史上名人較多,且分布于經(jīng)濟、政治、文化、軍事各個領域,為歷朝都做出了突出貢獻。
    3、魏姓人早在宋朝時就已廣播于全國,成為我國一大姓氏。
    4、魏姓家訓嚴明,頗具時代與家族特色。
    5、魏姓族人字行輩份排列有序。清光緒十六年魏子建修《魏氏族譜》山西忻州魏姓一支字行輩份為:“新文良,時懋行,昭弘知,泰憲圣,德益寧?!?br />【魏姓宗祠通用對聯(lián)】
    〖魏姓宗祠四言通用聯(lián)〗
    源自姬姓;
    望出任城。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聯(lián)
    全聯(lián)典指魏姓源流和郡望。
    系承畢萬;
    望出巨鹿。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聯(lián)
    全聯(lián)典指春秋晉國大夫畢萬,受封于魏,子孫以封地名為姓。
    書屏志畫;
    圖像表功。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唐初政治家魏徵,字玄成,巨鹿人,后遷居相州內黃,少年時孤貧,曾為道士。隋末參加瓦崗軍,李密失敗后歸唐,又被竇建德所獲,任起居舍人,后入唐為太子洗馬。太宗時升任諫議大夫,前后上諫二百多件事,多被采納,貞觀年間任秘書監(jiān),參預朝政,后任侍中(宰相),封鄭國公。曾提出“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多次勸太宗以隋亡為鑒,引用《荀子》中的話,說君似舟,民似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曾寫《十漸不克終疏》,從十個方面批評太宗沒有保持貞觀初年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太宗把它寫在屏風上,以便隨時提醒自己。著有《隋書》序論及《梁書》、《陳書》、《齊書》總論,主編《群書治要。他去世后,太宗痛哭,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去世,我失去一面鏡子!”下聯(lián)典指西漢大臣魏相,字弱翁,濟陰定陶人,舉賢良,為茂陵令,升河南太守,能抑制豪強勢力。宣帝時,歷官大司農(nóng)、御史大夫、丞相,封高平侯,主張整頓吏治。圖像被繪于麒麟閣。
    和戎著績;
    救趙全仁。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春秋魏絳,力主與戎族和好,為晉悼公采納。下聯(lián)典指戰(zhàn)國信陵君魏無忌符救趙。
    信陵世澤;
    明鑒家聲。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魏無忌,戰(zhàn)國魏昭王子,封信陵君,為“四公子”之一。下聯(lián)典指唐魏徵作《十思疏》,唐太宗引以為鑒。
    誓成宅相;
    綽有祖風。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晉魏舒,應相宅者言,年四十而顯貴。下聯(lián)典指唐魏徵五世孫魏暮,議事無所畏,上謂其有祖風。
    公忠體國;
    機警能文。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春秋時晉人魏絳,即魏莊子,歷官中軍司馬、新軍之佐、下軍之將。曾極力主張與戎族和好,被晉悼公采納,使晉國領地得以擴展。下聯(lián)典指北齊史學家魏收,字伯起,小字佛助,下曲陽人。機警能文,十五歲能寫文章。北魏時官太學博士、散騎常侍,編修國史;北齊時任中書令兼著作郎,奉詔編撰《魏書》,后官至尚書右仆射,監(jiān)修國史。為北朝三才子之一。
    鶴山受業(yè);
    虎觀談經(jīng)。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南宋思想家魏了翁(1178-1235),字華父,號鶴山。官至權工部侍郎。后知道潭州,(今湖南長沙)、紹興、福州,以資政殿大學士致仕。他推崇朱熹,近乎陸九淵,有《鶴山全集》。下聯(lián)典指東漢五官中郎將魏應,字君伯,任城人。少好學,習魯詩,舉明經(jīng),永平初為博士。時會嵇諸儒于 * 觀講論五經(jīng)同異,使應專掌問難。再遷騎都御。
    鶴山守道;
    虎觀談經(jīng)。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聯(lián)
    同上。

    〖魏姓宗祠七言通用聯(lián)〗
    穰侯家躋四貴;
    伯起名列三才。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戰(zhàn)國時秦國大臣魏冉,原為楚人,幾登相位,封于穰,號穰侯。五國破齊后,加封陶邑,富比王室,為當時“四貴”之一。下聯(lián)典指北齊史學家魏收,為三才子之一。
    兩袖清風廉太守;
    二分明月古揚州。
    ——阮元撰魏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清代乾隆進士阮蕓苔贈魏春松聯(lián)。

    〖魏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lián)〗
    兼聽則明,以古作鑒;
    通經(jīng)致用,拜夷為師。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唐初政治家魏徵(580-643),字玄成,館陶(今河北館陶)人。太宗時,任諫議大夫,敢犯顏直諫。提出“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用舟與水比君與民,勸太宗以隋亡為鑒。其諫二百余事,見于《貞觀政要》。下聯(lián)典指清代思想家、史學家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陽人。道光進士。研究經(jīng)術頗深,和龔自珍同屬“通經(jīng)致用”的今文學派。主張“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即自建船廠,炮艦,練軍經(jīng)武,以加強海防,抵御外國侵略。
    疏列御屏,契洽天子;
    治稱政譜,德薄黎民。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唐代政治家魏徵。下聯(lián)典指南宋思想家魏了翁。
    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
    負人即負國,何忍負之。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清代名人魏向恒撰書聯(lián)。
    虎觀談經(jīng),妙析異同之旨;
    鶴山授業(yè),共推理學之宗。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說東漢任城人魏應,字君伯,少年時學《魯詩》,舉明經(jīng),永平年間,歷官博士、光祿大夫,建初年間任五官中郎將。弟子有數(shù)千人,很受章帝器重,曾與諸儒在 * 觀講論五經(jīng)的同異。下聯(lián)典指南宋學者魏了翁,字華父,號鶴山,邛州蒲江人,慶元年間進士,歷官校書郎、嘉慶知府、漢州知州、禮部尚書、端明殿學士同僉書樞密院事。西父憂時,曾大白鶴山下筑室授徒,后又建鶴山書院,一時學者云集。反對佛家、老子的“無欲”說,推崇朱熹理學,著有《鶴山全集》。
    九曲朝宗,千秋俎豆馨香遠;
    一湖臨廟,萬頃波濤眉宇清。
    ——魏乾成撰魏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湖北省 * 縣淤泥湖邊魏氏宗祠聯(lián)。
    竅符救趙,戰(zhàn)國雄風,莫戀遙遙華胄;
    問難談經(jīng),傳家儒學,當思穆穆文宗。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安徽省長豐縣四里墩魏氏宗祠聯(lián)。
    【魏姓典故、趣事】
    〖結草〗
    語出《陳情表》:“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br />“結草”的典故出自《左傳·宣公十五年》,說的是晉國魏犨(又稱魏武子)當時有個寵妾叫祖姬,據(jù)說魏犨每次出征前都要交代家人說:“萬一我戰(zhàn)死,就讓祖姬改嫁,別耽誤了她的青春?!钡籂叩昧酥夭。R死前卻要家人讓祖姬殉葬。他死后,小兒子顆認為他的要求是在神智昏亂時提出來的,與他平時的主張不一致,不應該聽從,所以堅持讓祖姬改嫁了。后來顆在同秦軍杜回交戰(zhàn)中節(jié)節(jié)敗退,一直退到一片草地中間。杜回健步如飛,追殺過來??墒钱斔麣⒌讲莸刂虚g的時候,忽然步履艱難,幾次踉蹌欲倒。魏顆覺得奇怪,仔細一看,原來有一位老人正伏在草叢中,把長長的草結在一起,形成一道道絆索,杜回到了這里,就像陷入了羅網(wǎng)一樣。魏顆大喜,趕快驅車沖上前,把杜回捉住,打敗秦軍。后來魏顆才知道,原來這位老人是祖姬的父親,他因為感謝魏顆的救女之恩,特意冒著生命危險來助魏顆一臂之力。
    后遂用“結草”表示報恩。成語“結草銜環(huán)”(“銜環(huán)”是另一個典故——見下)常用來表達對對方的感恩戴德。

    〖結草銜環(huán)〗
    喻釋:舊時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
    出處:《左傳·宣公十五年》:“及輔氏之役,顆見老人結草以亢杜回,杜回躓而顛,故獲之。”唐·白居易《贖雞》詩:“莫學銜環(huán)雀,崎嶇謾報恩?!?br />典故:這句成語是由“結草”和“銜環(huán)”兩個典故結合而來的?!敖Y草”見上文。
    “銜環(huán)”典故:據(jù)古代神怪小說載:東漢楊寶在9歲時,從華陰山北捉了一只受傷的黃雀,楊寶把它帶回家飼養(yǎng),等傷好后把黃雀放了。過后,楊寶夢見黃雀化作一個黃衣童子回來報恩,自稱是西王母的使者,并口銜4枚白環(huán),說楊寶的子孫將來都會像白環(huán)一樣珍貴。后來,楊寶的兒子楊震、孫子楊秉、曾孫楊賜和玄孫楊彪果然都飛黃騰達。
    這是兩個很荒誕的故事,可能是作者杜撰出來的。因為這兩個故事都含有知恩必報的意思,所以后人把它們結合成一句成語“結草銜環(huán)”,形容感恩圖報。
    范例: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十四回:“俺田家祖上一百世的祖宗,做鬼都感激二位爺?shù)亩鞯?,結草銜環(huán),一定會報答你二位的。”

    〖魏忠賢專權〗
    明朝中期以后,皇帝經(jīng)常不上朝,大權由宦官掌握。明神宗時候,一些正直的士大夫,反對奸臣和宦官把持朝政,形成“東林黨 ”。明熹宗時候,宦官魏忠賢專權,利用錦衣衛(wèi)和東廠殘害百姓。東林黨揭露魏忠賢的專橫跋扈,遭到魏忠賢迫害。統(tǒng)治階級內部斗爭激烈,預示著明王朝的衰敗。
    明武宗時的太監(jiān)劉瑾,權勢很大。當時北京城內外都說有兩個皇帝,一個是坐皇帝,一個是立皇帝;一個朱皇帝,一個劉皇帝。明熹宗時候,魏忠賢獨攬朝政。他可以直接批閱奏章和傳布圣旨,對文武百官有生殺予奪的權力。一些逢迎拍馬的官員,稱呼他為“九千歲”。魏忠賢的爪牙遍布各地,誰說他一句壞話,就會遭到殺身之禍。東林黨人楊漣上書揭露魏忠賢的罪惡。國子監(jiān)的學生1000多人也上書請求懲辦魏忠賢。魏忠賢把楊漣等人投入獄中,嚴刑拷打。楊漣仍不屈服,最后慘死獄中。東林黨的其他領袖,也大都被殺害。東林黨在各地講學的書院,全被拆毀。

    魏忠賢生祠遍地
    所謂“閹黨”并非一個政黨,而是晚明天啟年間以魏忠賢為首的一個擅權亂政的幫派。
    魏忠賢是司禮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兼東廠總督太監(jiān),他利用當時的皇帝明熹宗的昏庸,把持朝政,網(wǎng)羅親信,結成政治幫派,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正如《明史》所說:“自內閣六部至四方總督巡撫,遍置死黨?!本褪沁@幫宵小之徒內外呼應上下結合,擅權亂政,打擊異己,把天啟年間的政治局面搞得畸形而恐怖,后人稱為“閹黨專政”。中國歷史上宦官專政屢見不鮮,然而晚明史上的“閹黨專政”有著十分獨特的地方,那就是大大小小的官員們演出了一幕幕魏忠賢個人崇拜的丑劇。個人崇拜在那個時代并不奇怪,奇怪的是個人崇拜的對象并非皇帝,而是太監(jiān)。這不能不說是畸形的政治現(xiàn)象,把那個時代那種制度的丑惡暴露無遺。
    魏忠賢個人崇拜最為突出的標志是,朝廷內外眾多的官僚掀起為魏忠賢建造生祠的運動。祠,即祠堂,原本是祭祀死去的祖先或先賢的宗廟。為活著的人建造的祠堂,稱為“生祠”,是那個專制時代畸形心理的產(chǎn)物,以滿足祭者和被祭者各自的政治功利目的。
    始作俑者是浙江巡撫潘汝楨。他在天啟六年閏六月初二日向皇帝提議,為魏忠賢建立生祠。他的奏疏這樣寫道:“東廠魏忠賢,心勤體國,念切恤民,鑒此兩浙歲遭災傷,頓蠲茶果鋪墊諸費,舉百年相沿陋習積弊一旦厘革,不但機戶翻然更生,凡屬茲土莫不途歌巷舞,欣欣相告,戴德無窮,公請建祠,用致祝厘”。通篇都是顛倒黑白的拍馬溜須之詞,為魏忠賢涂脂抹粉無所不用其極,把虛構的“途歌巷舞”的大好形勢統(tǒng)統(tǒng)歸功于魏忠賢。這種獻媚之舉正中魏忠賢下懷,所得到的“圣旨”——其實就是魏忠賢的意思——如此寫道:“據(jù)奏,魏忠賢心勤為國,念切恤民……宜從眾請,用建生祠,著于地方營造,以垂不朽”。明熹宗還為這個生祠賞賜匾額——“普德”,這不僅明白無誤地表明皇帝完全同意為魏忠賢建造生 祠,而且以題寫祠額的方式親自為建生祠推波助瀾。此例一開,善于鉆營的官僚敏銳地察覺到魏忠賢和皇帝的態(tài)度趨之若鶩,唯恐落后,紛紛在各地為魏忠賢建立生祠,一時間似乎形成了一場政治運動。應天巡撫毛一鷺建生祠于蘇州虎丘,薊遼總督閻鳴泰建生祠于薊州、密云、昌平、通州、涿州、河間、保定,宣大總督張樸建生祠于宣府、大同,山西巡撫曹爾楨建生祠于五臺山,如此等等。
    那些熱衷于建生祠的官僚們完全把魏忠賢當作一個偶像來崇拜,極度做作虔誠之態(tài)反襯出這些宵小之徒的不良動機。請看薊遼總督閻鳴泰在請建生祠的奏疏中說些什么:“人心之依歸,即天心之向順,恭照廠臣魏忠賢安內攘外,舉賢任能,捐金捐俸,恤軍恤民,非但學識綱常之際猶萃其全,且于兵農(nóng)禮樂之司共濟其盛,治平績著,覆載量弘”云云。對于如此功比天高的神人,皇帝當然要批準為他建生祠了,還特別賞賜了祠額“廣恩”,仿佛不如此就不足以表彰魏忠賢的“治平績著,覆載量弘”。薊州生祠建成之際,舉行了迎接魏忠賢“喜容”(偶像)的典禮:巡撫劉詔行五拜三叩頭禮,與迎接皇帝別無二致。兵備副使耿如杞看-到魏忠賢的“喜容”一副帝王相——“垂旒執(zhí)笏”,頗有反感,只作長揖而不拜,因而遭到劉詔的參奏,魏忠賢立即派錦衣衛(wèi)緹騎把耿如杞逮捕入獄。這就更加助長了宵小之徒的崇拜氣焰。天津巡撫黃運泰為魏忠賢建生祠,迎接魏忠賢“喜容”的儀式,隆重程度超過薊州,當時人如此寫道:“五拜三叩頭,乘馬前導,如迎詔儀。及像至祠所安置迄,(黃)運泰列拜丹犀,率文武諸官俱五拜三叩頭,(黃)運泰至像前萬福,口稱某名某年某事蒙九千歲(按:指魏忠賢)扶植,叩頭謝:又某年某月蒙九乙千歲升拔,則又叩頭謝。致詞畢,就班,仍五拜三叩頭。旁觀者皆汗下浹踵,(黃)運泰揚揚甚得意也?!?a href="/cd/l/liyi99230.htm">禮儀之隆重比祭祀歷代帝王有過之而無不及,阿諛奉承言辭之露骨、肉麻之極。
    如此這般,魏忠賢的生祠不但遍布各地,而且建到了京城:工部郎中曾國楨建生祠于盧溝橋畔,巡視五城御史黃憲卿建生祠于宣武門外,順天府尹李春茂建生祠于宣武門內:而且建到了皇帝祖墳邊上:孝陵衛(wèi)指揮李之才建生祠于孝陵前,河道總督薛茂相建生祠于鳳陽皇陵旁。短短一年中,一共建造了魏忠賢生祠四十處,建生祠之風愈刮愈猛,魏忠賢個人崇拜的浪潮也越發(fā)高漲。
    被人們頂禮膜拜的魏忠賢偶像是什么模樣呢?前面已經(jīng)提到,那個“喜容”是“垂旒執(zhí)笏”的帝王相。朱彝尊有更具體的描繪:“祠以宏麗相尚,瓦用琉璃,像加冕服。有沉檀塑者,眼耳口鼻手足宛轉一如生人,腸腑則以金玉珠寶充之,髻空一穴,簪以四時花朵?!?br />人為地把一個活人偶像化、神圣化,供奉起來,作為崇拜的對象,因而其褒頌之詞當然是無以復加的,比如:“至圣至神,中乾坤而立極:乃文乃武,同日月以長明。” 由此可見當時風靡全國的建生祠運動,所營造的對魏忠賢的個人崇拜已經(jīng)發(fā)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硬要把一個政治小丑打扮成“至圣至神”的模樣,如同乾坤日月一般。令人齒冷的是,參與吹捧的官僚未必不知道魏忠賢原是個吃喝嫖賭無所不為的地痞流氓,傾家蕩產(chǎn)之后自閹入宮,充當一個低賤的“小火者”,憑借他的陰謀與權術,一步步爬到了宮內太監(jiān)的頂層。后來記載這段歷史的學者對此無不感慨系之,李遜之針對官僚們阿諛魏忠賢的現(xiàn)象說:“疏語皆揚詡贊嘆,幾同勸進,旨亦駢語相答,稱頌唯恐不至?!敝扉L祚也說:“竊觀一刑余之人,而天下貢諛獻媚,人心昧理之徒翕然附和而崇敬之,稱其功如周召(周公召公),頌其德如禹湯(夏禹成湯),以致遍地立祠,設像而祝厘焉。嗚呼,當此歲浸民匱之日,一祠之費奚若數(shù)萬金哉!
    飛甍連云,巍然獨峙于勝境;金碧耀日,儼如天上之王宮。各題其額,則曰:崇德茂勛,普惠報功。兩翼其坊,則曰:三朝捧日,一柱擎于?!?br />在滾滾熱浪中,魏忠賢個人崇拜愈來愈離譜。不知從那里冒出一個無聊文人——國子監(jiān)生陸萬齡,獻媚唯恐落后,居然向皇上提出以魏忠賢配祀孔子,以魏忠賢之父配祀孔子之父,在國子監(jiān)西側建立魏忠賢生祠。這個最高學府的學生如同癡人說夢般信口胡謅什么“督廠魏忠賢提不世之貞心,佐一朝之乾斷,披丹開導”云云,還說魏忠賢芟除東林黨猶如孔子之誅少正卯,魏忠賢編《三朝要典》猶如孔子之筆削《春秋》,因此,“其功不在孟子之—下?!彪x奇荒誕,登峰造極。
    一個尊奉孔子為大成至圣先師的讀書人竟然恬不知恥地要讓文盲閹豎配祀孔子,以為魏忠賢的所作所為可以和孔予孟子比肩,簡直是斯文掃地,辱沒先師!居然還博得了一些人的喝彩叫好,可見魏忠賢個人崇拜導致道德淪喪到了毫無是非可言的地步。
    魏忠賢個人崇拜在短短幾年中風靡朝廷上下內外,席卷全國,光憑個人再大的能耐也難成氣候,必定要有制度與權力的保障。有熹宗皇帝、熹宗乳母客氏以及眾大臣由內而外由上而下的密切配合,方能形成一種社會現(xiàn)象。帝制時代,皇帝的權力至高無上,難以制衡。一種難以制衡的權力是危險的,它會導致權力崇拜,并引向迷信的程度。因此在那個時代出現(xiàn)皇帝個人崇拜是不足為奇的。然而魏忠賢是一個目不識丁的刑余之人,何以能成為個人崇拜的對象?這是值得深長思之的問題關鍵在于皇帝和它賴以存在的專制制度,是熹宗本人把皇帝的權力讓給了他,使他能以皇帝代言人的身份出現(xiàn)于朝廷,手中掌握著生殺予奪的大權。
    熹宗朱由校即位時虛度十六歲,在此之前的歲月中父親(光宗朱常洛)沒有受到太子應有的教育,作為太子的長子,熹宗所受的教育更遜一籌。無怪乎明清史專家孟森說:“熹宗為至愚至昧之童蒙。” 朱東潤甚至認為熹宗是“文盲兒子”,“一字不識,不知國事”。這種說法未免有點夸張,但點到了要害,熹宗確實是明朝諸帝中最無知無能的一個。從他處理李選侍及移宮事件的一系列言行看來,說他是一個白癡似乎有點冤枉。不過他對于政治不感興趣,倒是不爭的事實。他一向貪玩,最大的愛好就是做木匠泥水匠。要是不當皇帝的話,他肯定能成為一名能工巧匠。問題在于他對于當皇帝,對于日理萬機地處理朝政,絲毫不興趣。
    每當他與親信太監(jiān)潛心于斧砍刀削之時,非平素親昵近臣不得窺視。魏忠賢每每乘熹宗興致勃勃埋首于泥木工時,從旁傳奏緊急公文。熹宗一面經(jīng)營鄙事,一面心不在焉地說:“你們用心去行,我已知道了?!?既然皇帝聽任大權旁落而無所顧惜,便為魏忠賢提供了極佳時機,使他以司禮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兼總督東廠太監(jiān)的身份操縱自如地把持朝政,并且把熹宗服侍舒服妥帖心滿意足。熹宗因而對他愛護備至信任有加,對他的擅權百般容讓,在詔旨中與魏忠賢平起平坐,動輒稱“朕與廠—臣”如何如何(所謂“廠臣”即總督東廠的魏忠賢)。熹宗對他的褒獎是至高無上的:“爾忠賢之念急公家,勛高磐石......故特舉爾大節(jié),載在汗青,以作楷一時,流芳百世。念爾自佐朕垂衣而治,六載于茲矣。夙興以圖,心力為悴……朕用是耳目四達,政事肇新。皆賴爾任勞任怨于一身,展經(jīng)展綸于三事,苦心茂績,軼古冠今。”這毫無疑問是內閣輔臣代皇帝擬的諭旨,但畢竟是皇帝意旨的體現(xiàn),正如朱長祚在引用這段諭旨時所加的按語說:“逆擋之蠱惑圣聰,事事歸功于己,而輔惡之諂媚權閹,言言稱頌其美?!币虼藯顫i彈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時指出:朝廷上下只知有魏忠賢不知有皇上,“宮中府中(宮廷和政府)大事小事,無一不是魏忠賢專擅,即章奏之上,反覺皇上為名,忠賢為實”。
    魏忠賢的一步步發(fā)跡,直至控制朝政,宮內有一個不同尋常的女人——熹宗的乳母客氏,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這個客氏實在是一個不簡單的女人。她姓客,名巴巴,一名印月,原本是保定府定興縣人侯巴兒(又名侯二)之妻,十八歲時生下兒子后被選入宮充任朱由校(即后來的熹宗)的乳母。此人極為妖艷,朱由校大婚之前,她已“先邀上淫寵”。在熹宗心目中,客氏遠遠超出乳母的概念,是集各種女性角色于一身的不可須臾或缺的伴侶。熹宗即位不過十天,便封客氏為奉圣夫人,出入形影不離。及至熹宗完婚,忙于和后妃過從,客氏心中不悅,熹宗不得不用重賞撫慰,寵幸較前更甚。客氏偶爾外出,用八抬大轎,威風顯赫比后妃有過之而無不及。魏忠賢為了竊權,千方百計巴結客氏;客氏也想利用魏忠賢以鞏固自己的地位,兩人一拍即合,關系非同一般。而且配合得非常默契:“忠賢告假,則客氏居內:客氏告假,則忠賢留中。” 當時人說,熹宗“內有客氏保護起居,旦夕不相離;外有忠賢曲意逢迎,巧會旨趣”,“而忠賢素所寵信,氣指頤使,驟列大-,且倚客氏,表里為奸,事權一旦把握”。魏忠賢的肆虐,如危害皇后所生長子,迫害裕妃、成妃,任用可以任意操縱的王體乾為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等,多是客氏一手促成的。這個客氏在宮中稱為“老祖太太千歲”,往來乘坐小轎由宦官鳴鑼開道,儼然”‘熹宗八母”之一。她與魏忠賢“對食”,策劃種種陰謀,直至使熹宗“無后”,政治野心非同小可。后世歷史學家把他們二人相提并論,稱為“客魏”,是“客”在前“魏”在后,實在是深知其中三昧的畫龍點睛之筆。
    有了熹宗和客氏的縱容與支持,如果沒有一大批宵小之徒吹喇叭抬轎子,魏忠賢個人崇拜決不可能發(fā)展到如此地步。魏廣微、顧秉謙等內閣大臣,把政府大權拱手相讓,甘心淪為幫兇與附庸,人們譏諷為“門生宰相”“魏家閣老”,造成“內外一體”“宮府一體”的局面。
    推而廣之,掌握人事權的吏部、都察院,掌握軍權的兵部等要害部門的大臣,以及地方封疆大吏,幾乎個個以爭當魏忠賢親信甚至于兒義子為榮,獻媚諂附無所不用其極。對于他們個人而言,是道德與氣節(jié)的淪喪,是丑惡靈魂的大暴露;對于整個社會而言,這幫吹鼓手演出了一幕幕個人崇拜的大合唱,敗壞了社會風氣。這幫人的數(shù)量是不小的,《明史》的“閹黨傳”只列舉了一些代表人物,如魏廣微、顧秉謙、崔呈秀、劉志選、曹欽程、王紹徽、霍維華、閻鳴泰、賈繼春、田爾耕、許顯純等。崇禎初年清查“閹黨逆案”的結果,一共清查出首逆同謀六人,交結近侍十九人,交結近侍次等十一人,逆孽軍犯三十五人,諂附擁戴軍犯十五人,交結近侍又次等一百二十八人,祠頌四十四人,共計二百五十八人,如果加上“漏網(wǎng)”五十七人,那么共計三百一十五人。可見“閹黨”聲勢之大。
    在一個皇帝、一個女人、一幫吹鼓手的推波助瀾下,魏忠賢的“無上名號”愈來愈多愈來愈高,也愈來愈離奇:廠臣、元臣、上公、尚公、殿爺、祖爺、老祖爺、千歲、九千歲,對于九千歲魏忠賢似乎還不滿意,因而有些人干脆叫他“九千九百歲”。呂毖《明朝小史》說:“太監(jiān)魏忠賢,舉朝阿諛順指者但拜為干父,行五拜三叩頭禮,口呼九千九百歲爺爺。”
    歷史上“千歲”、“九千歲”時有所聞,“九千九百歲”聞所未聞,距離“萬歲”僅一步之遙,魏忠賢個人崇拜已經(jīng)達到它所能達到的頂峰了。如果熹宗不是在天啟七年死去,瘋狂的魏忠賢個人崇拜運動將會發(fā)展到何種地步,是難以預料的。
    人們在驚詫之余,必然會問一句:難道偶然的嗎?歷史學家批判的鋒芒不僅應該觸及具體個人的靈魂,而且應該觸及一種制度一個時代固有的劣根性。別以為魏忠賢個人崇拜是歷史上的特例。只有要專制政治的土壤,形形色色的個人崇拜就不可能絕跡。

    【中國人民解放軍魏姓開國將軍生平簡介】

    魏鎮(zhèn)少將
    魏鎮(zhèn)(1895-1973),字屏藩,湖南省邵東縣魏家橋長沖口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師范,1918年入保定軍官學校,保定軍校第八期、陸軍大學特叁期畢業(yè)。直皖戰(zhàn)爭爆發(fā),任國民革命軍中尉排長,參加過北閥戰(zhàn)爭。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1927年后任國民革命軍第19師第4團營長、團長。其時,紅軍第四師副師長宋濤,在海陸豐被粵軍圍擊,逃往湖南,至魏處,被魏留任副團長。事發(fā),魏掩護資助其走避香港。
    抗日戰(zhàn)爭時期,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fā),被調往廣西31軍135師任副師長,兼405旅旅長。次年臺兒莊戰(zhàn)役前夕,奉命率405旅離開廣西,擔任津浦路的正面戰(zhàn)斗,與日軍狄州立13師團對峙,組織3次伏擊,消滅不少日軍,為臺兒莊戰(zhàn)役的勝利作出了貢獻。隨后奉調武漢代理135師師長。8月率部在霍邱、張家土旁等地與日軍作戰(zhàn),突接“母逝、妻亡、女夭,速歸”的電報,魏深感敵氛方熾,國難正殷,不以奔喪之私,貽誤戎機,含悲率部激戰(zhàn)獲全勝。10月與138師合編為135師,任師長,10月30日奉令突圍。任188師師長,奉調廣西整訓。1940年1月1日,率師參加昆侖關戰(zhàn)役,與日軍激戰(zhàn)4天,5日在山墟與日軍第五師一聯(lián)隊拼殺一晝夜,日軍逃向南寧時,僅剩殘兵300左右。戰(zhàn)后,當?shù)亟?a href="/cd/j/jinian23374.htm">紀念碑以志其功。
    解放戰(zhàn)爭時期,1946年蔣介石撕毀和平協(xié)定,重開內戰(zhàn),魏不愿同室操戈。時白崇禧委以第48軍軍長之職,魏置之不顧,即回邵陽,任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qū)專員兼寶永警備司令部司令,邀宋濤任副司令。任內率警備部隊清剿土匪,安定社會秩序,修建邵陽公醫(yī)院,多方抑止國民黨特務的 * 活動,多次營救中共邵陽中心縣工委書記龍仲,釋放地下工作人員和進步人士;支持《勁報》的進步言論;向中心縣工委提供軍政情報,在司令部院內掩護中共地下黨員開展活動。1949年1月任湖南省軍管區(qū)副司令,兼任寶永警備司令部司令,以桂系的舊關系,與白崇禧虛與委蛇,勸其勿忘“兩廣事件”的教訓,其時廠國民 * 防部令湖南征兵3萬,魏在程潛省長的支持下,以未撥征兵經(jīng)費為由故意推延,后撥來金元券,魏又電:“券不頂用,速撥銀幣”。當時國庫金銀已密運臺灣,白束手無策,只好允予“寬限時日”,致使征兵未成。8月5日魏與宋濤在邵陽率部起義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1兵團副司令員,第55軍副軍長。1950年12月率部赴廣西剿匪,勝利完成任務。1956年2月轉業(yè),任湖南省人民委員會參事室副任。是湖南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73年逝世,終年78歲。
    魏天祿少將
    魏天祿(1908-——),湖北省天門縣人。1928年加入中國 * 黨。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任紅3軍7師21團連指導員,第20團政治委員,第6師18團政治委員。紅2、6軍團會師以前,紅3軍供給部部長是盧金山,紅2、6軍團會師后,盧金山逃跑,由范炳生繼任2軍團供給部部長。范炳生犧牲后,周佐漢繼任2軍團供給部部長。周在打下津市后搞腐化,而且2軍團供給部會計科科長也因腐化墮落被槍斃。為了加強黨對部隊后勤工作的領導,紅2、6軍團供給部開始建立政治委員制度,魏天祿任紅2軍團供給部政治委員,紅2、6軍團組成紅二方面軍時,紅2軍團供給部改為紅二方面軍供給部,任政治委員。參加了湘鄂西、湘鄂川黔蘇區(qū)反“圍剿”和長征。1936年入陜北紅軍大學學習。
    抗日戰(zhàn)爭時期,調到新四軍,歷任新四軍第1支隊1團政治處組織股股長,第1支隊政治部組織科科長,第2團政治處主任,挺進縱隊政治部主任,第6師16旅政治部主任。
    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華中軍區(qū)直屬隊政治部主任。參加了天目山和蘇中、淮海、渡江等戰(zhàn)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華東軍區(qū)海軍后勤部政治委員,吳淞要塞區(qū)副政治委員,淞滬基地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工程部政治委員。是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魏傳統(tǒng)少將
    魏傳統(tǒng)(1908-1996),四川省達縣人。1926年加入中國 * 主義青年團,1927年大革命失敗,魏傳統(tǒng)離開達縣中學,到農(nóng)村從事農(nóng)民運動。1928年由團轉為中國 * 黨黨員。1933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任紅四方面軍第33軍政治部秘書長、宣傳科科長,第5軍政治部教育科科長,西路軍政治部敵工科科長。參加了川陜蘇區(qū)反“圍剿”和長征。
    抗日戰(zhàn)爭時期,1938年后任八路軍總政治部宣傳科科長兼干部教育科科長。
    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四川省委秘書長,中央軍委總政治部秘書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秘書長兼宣傳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政治部副主任,解放軍藝術學院副院長兼副政治委員、院長,中朝友好協(xié)會副會長,中國文聯(lián)長四屆委員,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第二、三屆常務理事,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總政治部宣傳顧問,中國老年書法研究會常務會長,1984年11月中國楹聯(lián)學會成立時任首屆會長。是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六屆全國政治協(xié)商會議常務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晚年常寫五言、七言絕句,他寫詩自稱“八次過關未斷頭”。1996年8月2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著有詩選《追思集》等傳世。
    魏佑鑄少將
    魏佑鑄(1919-——),山東省萊蕪縣人。就讀于濟南私立東魯中學、北平市立一中。當時以“鼎九”、“魯舟”的筆名在《北京晨報》發(fā)表愛國文章。1935年參加“一二·九”運動。1936年加入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937年到蘇魯邊區(qū)從事抗日工作,同年參加中國 * 黨。1938年參加八路軍。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任蘇魯邊區(qū)抗日義勇總隊政治指導員,蘇魯豫游擊3支隊政治教導員,蘇魯豫支隊3大隊營政治教導員。1940年任新四軍3師7旅24團政治處副主任、主任。
    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東北野戰(zhàn)軍6縱團政治委員,三下江南作戰(zhàn)時與敵軍坦克遭遇,部隊不知所措。當即穩(wěn)定隊伍,指揮部隊用 * 和 * 包將敵軍坦克炸毀。1948年任6縱16師政治部副主任,1949年任第四野戰(zhàn)軍第47軍127師政治部主任。參加了平津、廣東、海南島等戰(zhàn)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因肺結核病離職休養(yǎng),1953年任海南軍區(qū)兼43軍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任 * 政治部組織部部長。1956年任47軍政治部主任,后升任軍副政治委員。1961年任海南軍區(qū)第二政治委員。1967年任廣西軍區(qū)第三政治委員,1968年任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革命委員會副主任。1970年任 * 政治部副主任,1975年任新疆軍區(qū)政治部主任,1977年任新疆軍區(qū)副政治委員,1980年任烏魯木齊軍區(qū)副政治委員,1982年任蘭州軍區(qū)副政治委員。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魏國運少將
    魏國運(1914-——),湖北省監(jiān)利縣人。1931年加入中國 * 主義青年團。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1934年由團轉入中國 * 黨。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任紅3軍4師12團排長,紅2軍團連政治指導員。參加了湘鄂西、湘鄂川黔蘇區(qū)反“圍剿”和長征。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任八路軍前方總指揮參謀處參謀,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1分校隊長,八路軍前方總指揮部參謀處股長、科長,軍委總總參謀部1處5科副科長。
    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新四軍5師13旅參謀長,中原軍區(qū)參謀處副處長,江漢軍區(qū)鄂中軍分區(qū)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湖北軍區(qū)荊州軍分區(qū)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參加了中原突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湖北軍區(qū)荊州軍分區(qū)政治委員,空軍師政治委員, * 空軍指揮所政治部主任,武漢軍區(qū)空軍政治部主任,空軍政治學校校長兼政治委員,空軍工程部部長。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魏洪亮少將
    魏洪亮(1915-1990),江西省興國縣人。1930年加入中國 * 主義青年團。同年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1931年由團轉入中國 * 黨。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任彭楊步兵學校政治營連政治指導員,紅1軍團政治部巡視員,無線電隊政治委員,紅1師13團總支書記。長征結束后,任紅1軍團紅1師13團任團政治委員,參加了土地革命戰(zhàn)爭的最后一戰(zhàn)——山城堡戰(zhàn)斗。這次戰(zhàn)斗,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和紅15軍團,均派部隊參戰(zhàn)。當時13團團長不在,13團由魏洪亮指揮。按部署,13團于夜間兩次突擊均沒奏效。急得紅1師師長陳賡跑到13團詢問情況。這時3連連長王茂全(后授少將銜)來報告,3連有個司號員,在第二次突擊時一直摸到了敵人碉堡底下。陳賡立即命令這個司號員擔任第叁次突擊的向導。紅4師12團團長鄧克明(后授少將銜)帶著三挺重機槍路過,聽說魏洪亮兩次失利,主動讓三挺重機槍配合進攻。幾分鐘之后,突擊成功了,13團在戰(zhàn)斗中繳獲了九挺重機槍,俘敵300多人。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任冀中軍區(qū)第33大隊政治委員,第23團團長,第9軍分區(qū)政治委員、司令員。任冀中軍區(qū)9分區(qū)司令員時,有一次日軍來襲,其夫人攜幼子躲入地道,因洞中黑暗,空氣稀薄,幼子啼哭不止,夫人為不暴露地道的位置,死死捂住幼子的嘴,幼子不幸窒息而亡。
    解放戰(zhàn)爭時期,冀中軍區(qū)獨立第8旅旅長,1946年漕河頭戰(zhàn)斗,華北易耀彩的野戰(zhàn)軍第8旅和魏洪亮的獨立第8旅,以奔襲的手段在一夜零半天的時間里,全殲敵第3總隊3個團和直屬隊4600多人,打了個漂亮的殲滅戰(zhàn),受到中央軍委的嘉獎。1949年任第2野戰(zhàn)軍第18軍54師師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江西軍區(qū)政治部主任,中南軍區(qū)工程兵政治部主任, * 炮兵副司令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0年5月24日因病逝世,終年75歲。

    【中國人民解放軍魏姓當代將軍生平簡介】
    魏金山中將
    魏金山(1927.4.5-——),山東省蓬萊縣平暢鄉(xiāng)魏家村人。1945年參加八路軍。同年加入中國 * 黨。
    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華東野戰(zhàn)軍連指導員、第三野戰(zhàn)軍師作戰(zhàn)參謀。參加了萊蕪、孟良崮、濟南、淮海、渡江等戰(zhàn)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zhàn),任中國人民志愿軍師作戰(zhàn)訓練科副科長?;貒?,任華東軍區(qū)軍訓處參謀,南京軍區(qū)軍訓處科長,團長,師政治委員,軍政治委員,南京軍區(qū)政治部主任,總參謀部政治部主任,海軍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1993年12月退役。是中國 * 黨第十二、十三、十四屆中央委員,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校官軍銜。榮獲 * 解放勛章。1988年被授予海軍中將軍銜。
    魏治國少將
    魏治國(1928.11-——),滿族,黑龍江省巴彥縣巴彥鎮(zhèn)人。1946年初中畢業(yè),同年參加東北民主抗日聯(lián)軍。1948年6月加入中國 * 黨。
    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lián)軍戰(zhàn)士、班長、排長,東北野戰(zhàn)軍某師宣傳隊副政治指導員,第四野戰(zhàn)軍某師保衛(wèi)干事。參加了遼沈、平津、衡寶、廣西等戰(zhàn)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營副政治教導員,解放軍某海軍基地軍訓科副科長、海軍艦隊軍訓處科長。1958年入海軍潛水艇學校指揮系學習,1960年10月畢業(yè)留校,歷任教務科副科長、科長、訓練部副部長。1978年秋回海軍部隊,先后任海軍汕頭水警區(qū)副司令員、司令員,驅逐第2支隊政治委員。1981年起任海軍廣州基地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海軍東海艦隊副政治委員。在海軍工作的38年間,到過祖國的所有海域,并兩次率領編隊航至南中國海最南端的曾母暗沙,一次到西太平洋組織水面艦艇、水下潛水艇與海軍航空兵進行合同戰(zhàn)術演練。
    1988年9月被授予海軍少將軍銜。
    魏子卿少將
    魏子卿(1937.4.15-——),河南省睢縣人。解放軍總參謀部測繪研究所衛(wèi)星大地測量學家。
    1960年畢業(yè)于中國人民解放軍測繪學院?,F(xiàn)擔任西安測繪研究所研究員。早期從事測繪專用電子計算機的研制。20世70年代,從事海上大氣折光修正研究,為我國首次洲際導彈實驗提出折射修正方案。主持長測程氣體激光測距儀的研制和測試。在我國首先開展衛(wèi)星多普勒定位研究,提出我國衛(wèi)星多普勒大地網(wǎng)布設方案,研制成功平差程序。主持完成全國多普勒網(wǎng)平差。20世紀80年代,在國際上較早開展GPS研究;完成精密GPS絕對定位研究,提出單頻數(shù)據(jù)消電離層定位模式,定位精度屬國際先進水平。提出全國GPS大地網(wǎng)的布設方案,主持完成全國一級GPS網(wǎng)整體平差,制定“全國天文大地網(wǎng)和空間網(wǎng)聯(lián)全平差”總體技術方案。主持制定廣域差分GPS網(wǎng)技術方案,從事我國導航衛(wèi)星系統(tǒng)的研究。作為主要完成人的研究成果“全國衛(wèi)星多普勒網(wǎng)的布測和平差計算”和“全國GPS一級網(wǎng)的研究與建立”。分別榮獲1990年和1996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1年3月被授予文職少將軍銜。
    魏長安少將
    魏長安(1938.3-——),山東省臨朐縣人。1957年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9年加入中國 * 黨。大專文化。
    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戰(zhàn)士、保密員、排長、政治指導員、師政治部保衛(wèi)科干事、團政治處保衛(wèi)股股長、營政治教導員、團政治處主任、團副政治委員、團政治委員、師政治部主任、軍副政治委員, * 任江西省軍區(qū)政治委員?,F(xiàn)任江蘇省軍區(qū)政治委員。曾在解放軍政治學院基本系學習深造。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

    【近代民主革命魏姓高級將領(領導人)、革命烈士生平簡介】
    魏金龍烈士
    魏金龍(1880-1911),福建省連江縣丹陽鎮(zhèn)朱山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自幼一眼失明,擅長打獵,彈無虛發(fā),人稱“獨眼龍槍”。他與林西惠、陳發(fā)炎三人結拜為兄弟,與林西惠一起游獵,互相交流拳術槍法。并于1906年同時加入透堡“廣福會”組織,后擁吳適為“大歌”,改稱“光復會”,成為中國同盟會的一個革命團體。時常一起談論政治時勢,更加堅定革命信念,并以超群的拳術、槍法教練革命同志,共圖革命大業(yè)。1911年4月27日(宣統(tǒng)三年,辛亥三月廿九日)參加廣州起義(黃花崗之役),隨黃興攻打兩廣總督署,奮勇爭先,隨后轉入巷戰(zhàn),不幸中彈犧牲,時年32歲。葬于廣州黃花崗,為七十二烈士之一。
    0
    糾錯

    猜你喜歡:

    • 工[工,讀音作gōng(ㄍㄨㄥ)]一.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源于贏姓,出自東夷部落首領少昊之子殷,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工氏是從贏姓中分離出來
    • 爨古滇人的姓氏
    • 一、姓氏源流滑(Huá)姓源流較純正,源出有一: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據(jù)《英賢傳》載,“同公族后有滑氏?!睋?jù)《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載,西
    • 郭琿中華姓府:世居黑龍江,滿洲八旗姓。
    • 一、姓氏源流晁(Cháo)姓源出有二:1、源于姬姓,是周景王小兒子朝的后代,以祖名為氏。周景王的太子早死,景王最崇愛小兒子王子朝,于是打算將
    • 一、姓氏源流萇(Cháng 萇)姓源出有二:1、出自周代周敬王時大夫萇弘之后,以祖名為氏。據(jù)《左傳·昭公十七年》載,周敬王時有大夫名萇弘,他
    • 延山東省廣饒縣大王鎮(zhèn)延集村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為延姓,傳為山西省洪桐縣遷來.續(xù)有族譜
    • 稻①姓考:周時秦伯稻之后。 ②姓氏考略:周時有稻人之官,掌治田種稻之事,其后以官為氏。 ③千家姓;晉陵族。
    • 乞北魏鮮卑后人 望族之后
    • 千(仟)[仟,讀音作qiān(ㄑㄧㄢ)]一.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閔損,屬于以先祖名字簡改為氏。春秋末期魯國閔損、
    • 筱 讀音:XIǎO 罕見姓,同“小”,多用于人名。 當代筱姓名人:【筱春芳】男,1935年2月生,湖南省湘陰縣人。湖南省湘鄉(xiāng)
    • 欣①姓解:力摘切。 ①姓氏辯登:姓苑曰,魯人
    • 設 ①唐書突厥傳:突厥以部別典兵者曰設大臣。 ②姓氏考略:以官為氏。
    • 一.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師曠之后,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據(jù)史籍《古今姓氏書辨證》中記載:“云:師曠之后。宋潭州曠元
    • 董姓簡介董姓是一個古老的姓,董姓的由來,有兩種說法:其中一支持起源很早,相傳黃帝的已姓子孫中有個叫叔安的,被封于飂(又作蓼,在今河南唐河縣)
    • 一、姓氏源流蕭(Xiāo)姓源出有四:1、出自大禹賢士伯益后裔。據(jù)有關資料所載,古代嬴姓各部族首領伯益之后作士于蕭,便以蕭為姓,其后代延襲姓
    • 委 ①通志氏族略:周禮有委人,其后以官為氏。 ②風俗通:漢時有太原太守委進。 ③千家姓:太原族。 王子、王父、王官、王人、王史、王叔
    • 俊湖北省麻城有此姓
    • 薩回族中的薩姓取自波斯語的回回名譯音。如元代著名詩詞作家薩都刺之弟薩野芝(元江西建昌路總管)之于薩仲禮(元福建省中書檢校)、薩仲明(曾為
    • 一、姓氏源流刁(Diāo)姓源出有六:1、出自姬姓,以國為氏。周文王時,有同姓國雕國,其國人多姓雕氏,后簡稱刁。2、以技為氏?!稘h書》所載:

    評論

    發(fā)表評論
    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
    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
    詞典網(wǎng)app
    下載詞典網(wǎng)APP
    用手機掃一掃
    手機版 百家姓 詞典網(wǎng) 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