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摹《王羲之一門書翰》《萬歲通天帖》
作者:王羲之等 書體:行草 2019-02-27 16:45:46
《萬歲通天帖》又稱唐摹《王羲之一門書翰》、《王氏寶章集》。硬黃紙本,行草書,379x26.4厘米,是東晉王羲之等七人十帖的唐摹法書精品,現(xiàn)藏于遼寧省博物館。
該帖在唐武后萬歲通天二年(697年)傳至王羲之后裔王方慶家。王家將書跡十卷,凡28人的書帖進(jìn)覽武后。其中7人(王羲之、王薈、王徽之、王獻(xiàn)之、王慈、王志皆王氏一門)十帖為唐人所摹,傳之后世。宋代被岳珂收藏,元時在其幾世孫仲遠(yuǎn)處,明歸華夏,輾轉(zhuǎn)入清內(nèi)府,現(xiàn)藏遼寧省博物館。
宋代《秘閣續(xù)帖》、明代華夏《真賞齋帖》、文徵明《停云館帖》、王肯堂《郁岡齋帖》、清代《三希堂法帖》曾刻錄。 其中以真賞齋為精刻而有名。
《萬歲通天帖》上有北宋“史館新鑄之印”朱文方印、“穎川禎”朱文半印、“居仁文府”白文印、“臨濮侯裔世家”白文方印、“種杏軒”白文方印、南宋“紹”“興”朱文連珠印。元“王芝”朱文長方印、“王芝”白文橢圓印、“王芝私印”白文方印、華幼武“春草堂審定記”等印。帖后有宋代岳珂、元代張雨、明代文徵明、董其昌名家題跋。
《萬歲通天帖》摹本初藏北宋建隆史館,歷經(jīng)北宋宣和內(nèi)府,南宋紹興內(nèi)府,及韓莊敏家。又為岳珂收藏,并著錄于《寶真齋法書贊》;元代曾為王芝、岳飛五世孫岳浚、張雨、無錫華幼武秘藏,明代傳至華幼武后裔華夏,藏于真賞齋。清代入清內(nèi)府收藏;1922年溥儀攜往長春,1948年由鄭洞國率部在長春起義時,交于負(fù)責(zé)接收的解放軍部隊(duì),1954年收藏于遼寧省博物館。
《萬歲通天帖》目錄如下:
第一帖:王羲之《姨母帖》,行書;
第二帖:王羲之《初月帖》,草書;
第三帖:王薈《癤腫帖》,行草書;
第四帖:王薈《翁尊體帖》(《郭桂陽帖》),行草書;
第五帖:王徽之《新月帖》,行書;
第六帖:王獻(xiàn)之《廿九日帖》,行楷;
第七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王琰牒》、《在職帖》),行楷;
第八帖:王慈《柏酒帖》,行草書;
第九帖:王慈《汝比帖》,草書;
第十帖:王志《喉痛帖》(《一日無申帖》)行書。共七人十帖。
卷尾有“萬歲通天二年王方慶進(jìn)呈原跡”的銜名。
啟功認(rèn)為:“《萬歲通天帖》次序與《寶真齋法書贊》、《真賞齋帖》微異。原有人數(shù),按《舊唐書》所記,三組為三十九人,今卷所存僅五分之一;如按竇蒙《述書賦·注》所說‘凡二十八’,則今卷也僅存四分之一。”
關(guān)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詞典網(wǎng),回復(fù):王羲之等書法,可方便查詢。


猜你喜歡:
- 《都下帖》,傳王羲之書,麻紙摹本,縱27.7厘米?,F(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五行半,四十五字又五半字。鈐有繪“御府寶繪”、“群玉中秘”、“
- 王羲之《瞻近龍保帖》(唐人臨本)。紙本,縱二五厘米 橫三七·五厘米。草書。英國大英圖書館藏。釋文:[瞻近無緣省]告但有
- 《樂毅論》是三國時期魏夏侯玄(泰初)撰寫的一篇文章,文中論述的是戰(zhàn)國時代燕國名將樂毅及其征討各國之事。傳王羲之抄寫這篇文章,是書付其 * 奴的
- 【釋文】彥先羸瘵,恐難平復(fù),往屬初病,慮不止此,此已爲(wèi)慶。承使唯男,幸爲(wèi)複失前憂耳。吳子楊往初來主,吾不能盡。臨西複來,威儀詳跱。舉動成觀,
- 孫秋生造像記拓片 《孫秋生造像記》,全稱《孫秋生劉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記》,在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南壁。北魏宣武帝(元恪?。┚懊?/div>北魏《司馬昞妻墓志銘》 ,墨拓,尺寸:50×50cm。北魏延昌三年(514)正月刻,楷書,20行,行21字。原石已佚。(備注:上北魏《劉懿墓志》拓本(局部),33.8×32.8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清出土初拓本。第一行第十二字起至第十行第一字斜斷一道。石清道光初年出王獻(xiàn)之《十二月割帖》 選自上海圖書館藏《寶晉齋法帖-卷一》宋拓本。釋文:十二月割至不?中秋,不復(fù)不得相,未復(fù)還,慟理為神龍本(馮承素摹本)【釋文】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龍門二十品之《鄭長猷造像題記》,造像龕位于古陽洞口上方南側(cè),共六龕,均為圓券形淺龕。分上、中、下三排,每排兩龕,其大小不等。圓楣拱
評論
發(fā)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