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魏碑《孔羨碑》
作者:不詳 書體:隸書 2017-05-19 18:19:56
《孔羨碑》。又名《魯孔子廟碑》、《修孔子廟碑》、《封孔子廟碑》等,刻于三國魏黃初元年(220)。
碑現(xiàn)置山東曲阜孔廟同文門內。該碑拓本縱188cm,橫84cm,隸書,22行,行40字。額篆書“魯孔子廟之碑”6字。碑文記魏文帝曹丕稱帝后之黃初元年,詔封孔子二十一世孫孔羨為宗圣侯,以奉孔子之祀,并命擴修舊廟,設吏卒以守衛(wèi)之事。文后有宋嘉祐七年(1062)張稚圭正書題云:“魏陳思王曹植詞,梁鵠書”十字。
此碑為魏初著名碑刻之一,與《大饗群臣碑》、《上尊號碑》、《受禪表》并稱。其結體嚴整而不板滯,書風淳古而高遠,氣勢凌厲而磅礴,與漢末以方筆取勝的《鮮于璜碑》、《張遷碑》等一脈相承。清顧南原《隸辨》謂,“魏隸可珍者四碑,此為之冠”,當為的論。楊守敬《平碑記》云:“此碑以方正板實勝,略不滿者,稍帶寒儉氣,六代人分楷多宗此種,惟北齊少似之者。”可以窺見此碑對北朝方嚴靈秀的楷書的形成和發(fā)展,是有淵源關系的。
宋拓本十八行第十字『體』字未損,五行『當』字完整。明拓本『體』字右下角『豆』字損,又右上角『曲』右下微損。清初拓本『體』字亦如此。乾嘉間拓本『體』字只存『骨』旁。以后『骨』字泐盡。
國家圖書館藏此本『體』之右半全泐,『骨』旁已損,系略晚于乾嘉的清中期拓本。一冊,十七開半,每半開四行,行七字,跋一開半。外框高32.5厘米,寬19厘米;內框高26.5厘米,寬16.3厘米。張祖翼舊藏,有張祖翼題簽及題跋。鈐『磊闇曾藏』、『古泉』、『磊盦審定金石』、『磊翁』、『誦清寓賞』、『享之千金』、『定承收藏』、『古朱方吳氏印』、『定臣所有金石之記』、『磊堪題記』等印。
宋嘉祐七年,張稚圭刻題記于碑末,謂碑為梁鵠書,但無可靠證據(jù)。張氏并謂:『昔人評其書云:「龍震虎威,氣雄力厚,魏刻之冠。」』洪適《隸釋》云:『魏隸可珍者四碑,此為之冠。』明趙崡稱其『結法古質遒健』。楊守敬《評碑記》謂:『此碑以方正板實勝,略不滿者,稍帶寒儉之氣,六代人分楷多宗此種,唯北齊少似之者。』
關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詞典網(wǎng),回復:三國書法,可方便查詢。


猜你喜歡:
- 【釋文】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頓首、頓首。頃遘姨母哀,哀痛摧剝,情不自勝。奈何、奈何!因反慘塞,不次。王羲之頓首、頓首?!兑棠柑罚锌?/div>【釋文】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 鴨頭丸帖,行草,摹本。王獻之書。絹本,縱二六·一厘米,橫二六·九厘米。二行,十字。北魏《元顯儁墓志》石灰石質,通高35厘米,長75厘米,寬56.5厘米。上面為志蓋,用陰線刻滿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的龜甲紋樣,龜甲中央陰刻正慈香造像記拓片 《慈香造像記》,全稱《比丘尼慈香慧政造窟碑記》。這是“龍門二十品”中唯一在古陽洞之外的一品,它位于老龍窩北王羲之 《游目帖》又名《蜀都帖》紙本 摹本, 紙本。11行,102字。草書 日本廣島安達萬所藏,毀于火。釋文:全稱《牛景悅為亡人李景仲造石浮圖記》。北齊天保三年(五五二年)七月刻。正書,十四行,行十二字。《中國書法大辭典》著錄。 選自榮寶齋出魏尚書江陽王次妃石(婉)夫人墓志銘(永平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石婉墓志,全稱《江陽王次妃石夫人墓志》。永平元年(公元感8年)十《黃庭經(jīng)》和《樂毅論》是王羲之小楷代表作品。《黃庭經(jīng)》末署“永和十二年(356)五月”,大約在寫蘭亭集序之后三年,現(xiàn)在留傳的只是后世的摹孫保造像記拓片 《孫保造像記》,全稱《北海王國太妃高為孫保造像題記》。約刻于太和,景明年間。在古陽洞頂部。正書,5行,一行《范式碑》全稱《漢廬江太守范式碑》,又稱《范巨卿碑》。隸書,三國·魏青龍三年(235)正月立。僅存上截,12行,行6~15字
評論
發(fā)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