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鉉《千字文殘卷》
作者:徐鉉 書體:篆書 2015-05-05 12:39:21
標(biāo)簽:


徐鉉(傳)篆書《千字文殘卷》,紙本,縱27.7厘米,橫上90.5厘米,橫下81.2厘米。黑龍江博物館院藏。
此《千字文》非徐鉉真跡,實為宋人偽托。據(jù)《石渠寶笈》著錄,此件篆文中有數(shù)處避宋代皇帝名諱或嫌名諱,如“匡”、“恒”、“桓”、“昚”等字均有改變。故知此件最早為南宋孝宗(趙昚)時偽托或臨本。此卷現(xiàn)殘存后部二十七行,另外四行殘存二十五字,共存三百零五字。末行款署“廣陵徐鉉書”。此卷雖系南宋人偽托或臨摹仿,但它是一件較早的古人篆書墨跡精品,筆法精熟,流暢自然,起筆處多用頓筆,或垂腳飄動,或懸針短秀,婉約中蘊(yùn)清勁,結(jié)體嚴(yán)美,多雜以象形,韻致頗為古雅。
后紙尚有“勅魏杞”三字,勅書左端寫“乾道丙戌(宋孝宗乾道二年,公元一一六六年)三月初八日賜徐鉉古篆千文一卷”宋楷字一行,似為元以前人移并到一起的,又有明豐坊詩跋與釋文。
此卷曾經(jīng)元喬仲山、明袁忠徹、項元汴及清內(nèi)府遞藏。溥儀出宮時攜往長春,后散落至殘。并有“喬簣成氏”、“吳興”、“書詔之寶”、雙龍圓印(偽?。┮约绊椩辍⑶〉戎T鑒藏印璽。見于《石渠寶笈三編》等書著錄。
關(guān)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詞典網(wǎng),回復(fù):徐鉉書法,可方便查詢。


徐鉉書法欣賞:
猜你喜歡:
- 柳公權(quán)《劉沔神道碑》 楷書 大中2年(848) 12月全稱:“唐故光祿大夫守太子太傅致仕上柱國彭城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贈司徒劉公神
- 《董秀墓志》全稱《唐故董府君墓志銘》。唐開元三年(715)二月八日入土,公元2003年新出土。墓志銘文為魏碑體向行楷轉(zhuǎn)變時的經(jīng)典之作,單
- 唐楷書《李輔光墓志銘并序》清拓本,崔元略撰寫志文;崔巨雅書,唐元和10年(815)4月25日葬。清乾隆年間陜西高陵出土,經(jīng)折裝剪裱,墨紙尺寸
- 柳公權(quán)《伏審帖》 行書 【釋文】:伏審姊姊八月定發(fā),弟與廿八弟同從行,遠(yuǎn)聞不勝忭躍。今日元七來,望弟速到極也。愿
- 李陽冰《般若臺銘》 篆書,高近4米,寬近2米,4行,每字長約40厘米。寬25厘米,在福建會城烏石山。全文24個篆字:“般若臺 大唐大歷七年著
-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跡本(傳), 紙本,冊裝,每頁29.3×14.2厘米, 日本私人藏。 《真草千字文》墨跡本為日本
- 【釋文】神仙起居法。行住坐臥處,手摩脅與肚,心腹痛快時,兩手腸下踞,踞之澈膀腰,背拳摩腎部,才覺力倦來,即使家人助,行之不壓頻,畫夜無窮
- 自從佛教傳入中土以后,寫經(jīng)書法應(yīng)運(yùn) 而生,以至于成為除壁畫、造像藝術(shù)之外又一 絢麗奪目的宗教文化勝景?!?轉(zhuǎn)輪圣王經(jīng)》此卷前后題跋共
- 此志文字結(jié)體嚴(yán)謹(jǐn)、平整,筆畫精到而又舒展有度,與《不空和尚碑》相比,沒有其靈動穩(wěn)健、起伏統(tǒng)一之感,更多是穩(wěn)重,猶如謙謙君子,含而不露,惟
- 顏真卿早年書作——唐王琳墓志 顏真卿作品傳世多矣,千百年來學(xué)者論及者,皆其中年以后所書。一九九七年偃師出土的唐《郭虛已墓志》為顏真卿于天
評論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