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瑯琊臺刻石》
作者:李斯 書體:篆書 2014-02-22 18:52:57
瑯琊臺刻石 故宮博物院藏拓本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東巡所到之處多立石刻碑,以宣揚他的統(tǒng)一業(yè)績。李斯為之書《瑯琊臺刻石》《泰山刻石》和《嶧山刻石》。刻石為標準體,孫過庭《書譜》說“篆尚婉而通”。李斯被人們視為“小篆極則”。王澍評其書法“筆法敦古,于簡易中正有渾樸之氣,不許人以輕心掉之。”清楊守敬跋《瑯琊臺刻石》說:“嬴秦之跡,惟此巍然,雖磨泐最甚,而古厚之氣自在,信為無上神品?!惫暑H為世重。
石刻原在山東諸城東南百六十里山下,東南西三面環(huán)海,據(jù)《山左金石志》載:“乾隆間泰州官 懋讓知事見石裂,熔鐵束之,得以不頹。”清道光中,鐵束散,石碎。後毛澂知縣事,筑亭覆之。光 緒廿六年四月前後一次大雷雨,此石毀失。一九二一至一九二二年,王培裕前後兩次列瑯琊臺搜 尋,將散碎石塊湊合,所幸傷損很少。後移置縣署,并題識得石始末,有孟昭鴻、柯昌泗等刻跋。 解放俊移置山東博物館。一九五九年移置中國歷史博物館。
《瑯琊臺刻石》,高一二九厘米,寬六七·五厘米,厚三七厘米。今存原石本十三行,八十六字, 并原空一行,計十四行。清初所傳拓本,只二世詔十二行,凡八十四字。後阮元遣書佐至其地,剔 秦篆於榛莽中,拓之多得首行“五夫”二字。凡十三行,八十六字。
碑刻銘文:
維二十八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萬物之紀。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義,顯白道理。東撫東土,以省卒士。事已大畢,乃臨于海?;实壑Γ趧诒臼隆I限r(nóng)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摶心揖志。器械一量,同書文字。日月所照,舟輿所載。皆終其命,莫不得意。應時動事,是維皇帝??镲啴愃?,陵水經(jīng)地。憂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方伯分職,諸治經(jīng)易。舉錯必當,莫不如畫?;实壑?,臨察四方。尊卑貴賤,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務貞良。細大盡力,莫敢怠荒。遠邇辟隱,專務肅莊。端直敦忠,事業(yè)有常?;实壑拢娑ㄋ臉O。誅亂除害,興利致福。節(jié)事以時,諸產(chǎn)繁殖。黔首安寧,不用兵革。六親相保,終無寇賊。驩欣奉教,盡知法式。六合之內(nèi),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功蓋五帝,澤及牛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關(guān)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詞典網(wǎng),回復:李斯書法,可方便查詢。


李斯書法欣賞:
猜你喜歡:
- 《馮煥神道闕》刻于東漢永寧二年(公元121年),石在四川渠縣北新興鄉(xiāng)趙家坪道旁。分東西兩闕。石高120厘米、寬約80厘米,隸書,
- 《安國墓祠題記》 東漢永壽三年刻 公元1980年嘉祥宋山出土 此刻
- 陽泉使者舍熏爐銘,銘文13行凡47字,西漢。是器傳為西漢時期銅器,無詳細考據(jù)資料。其銘文書法點畫圓勻平直近乎篆,結(jié)體
- 東漢隸書《孫仲隱墓志》 山東高密新發(fā)現(xiàn)漢《孫仲隱墓志》作者:于書亭 李儲森 公元一九八三
- 《尹宙碑》全稱《 漢故豫州從事尹府君銘 》。東漢隸書碑刻。篆額已殘,止存從、銘兩字。熹平六年(177年)四月立于河南鄢陵。碑主人尹宙,字
- 史晨前后碑(日本三井紀念美術(shù)館藏本局部) 東漢隸書。此碑為并刻于一石的兩碑。又稱《史晨前、后碑》、《史晨前碑》
- 《賢良方正殘石》拓片 可嘉提供《賢良方正殘石》,著名的《安陽殘石》之一,為《子游殘碑》上截。高41cm,
- 2002年6-7月發(fā)現(xiàn)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里耶鎮(zhèn)里耶古城1號井,共36000多枚。主要內(nèi)容是秦洞庭郡遷陵縣的檔案,涉及廣泛,有
- 《袁安碑》東漢篆書碑刻。全稱《漢司徒袁安碑》。東漢永元四年立。在今河南境內(nèi),碑石已殘,每行末一字及碑額均已損佚,現(xiàn)存碑石高1.53米,寬0.
- 東漢 陽嘉二年題記 長95cm 寬50cm 重慶南川市雷劈石崖墓出土 釋文:陽嘉二年王師(阝巿)作,直四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