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蕉《書法十講》第五講 運筆問題
2017-04-20 13:16:29
今天所講的是關于運筆問題,本問題包括筆法、墨法兩項。筆法是談使轉(zhuǎn);墨法是談肥瘦。使轉(zhuǎn)關于筋骨,筋骨源于力運;肥瘦關于血肉,血肉由于水墨。而筆法、墨法的要旨,又盡于“方”、“圓”、“平”、“直”四個字。方圓于書道,名實相反,而運用則是相成,體方用圓;體圓用方。又劃欲平、豎欲直,說來似乎平常,實是難至。
本來在書學上筆法二字的解釋,其涵義的分野,古人不大分別清楚。全部――包括孫過庭所創(chuàng)的“執(zhí)”、“使”、“轉(zhuǎn)”、“用”四個字在內(nèi)的含義,大部分須靠學者的天才、學力上的悟性去領解,幾乎不大容易在嘴巴里清清楚楚地講出來,或者在筆尖下明明白白的地下來。歷史上記載,鍾繇得蔡邕筆法于韋誕,既盡其妙,苦于難于言傳。他曾經(jīng)說:“用筆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三句話就完了。此外如衛(wèi)夫人也說:“自非通靈感物,不可與談斯道”。不差,孟子也曾經(jīng)說過:“大匠能與人規(guī)矩,不能使人巧”。書學上的點劃與結(jié)構(gòu),正好比規(guī)矩,是可以圖說的;而這個“巧”字倒是很抽象,是屬于精神和純熟的技術方面的,是無從圖說的。因此,玄言神話,紛然雜出,初學者既感到神秘萬分,俗士更相信此中必有不傳之密。其實呢,“道不遠人”,又正好應著孟子所謂“子歸而求之,有余師”的一句話。鍾繇、衛(wèi)夫人的談話是老實的,種種讬于神話的故事,亦無非是表示非常慎重而已。試看,王羲之說:“夫書者,玄妙之技也,自非達人君子,不可得而述之”。又說“書弱紙強筆,強紙弱筆;強者弱之,弱者強之。遲速虛實,若輪扁斫輪,不徐不疾,得之于心而應之于手,口所不能言也”。魯公初問筆法要義于張長史,長史曰:“倍加工學臨寫,書法當自悟耳?!睂O虔禮云:“夫心之所達,不易盡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難形于紙墨?!贬屴q光云:“書法猶釋氏心印,發(fā)于心源,成于了悟,非口手所傳”。
對于一輩有心而沒有天才,或者有天才而學力未至的學者,因為悟性與學詣程度的懸殊,有時卻苦于無從說起,倒不是做老師的矜持固閟。一方面,又正恐聰明學者的自誤,不肯專誠加功,于是讬于神話,出于鄭重。而對于一輩附庸風雅,毫無希望,來已不誠的閑談客人,不高興嚕蘇,只好冷淡對之,樂得省省閑話了。除此之外,也有附驥之徒,托師門以自重,說道曾得某師指教筆法,而某師得之某名家,以自高身價者,此又作別論。
因此,如《法書要錄》所載,傳授筆法,從漢到唐,共二十三人。又別書所載,不盡相同的傳授系統(tǒng)說法,只可資為談助,并不能像地球是圓的、父親是男的一樣可信。固然,那不同的系統(tǒng)中人物,都是歷代名家,又大都是屬于自族父子、親戚、外甥、故舊門生。因為有一點諸位可以相信:“就有道而正焉”,古人的精神,正和我們一樣,“君子無常師”,他們每個人的老師,也何止一個人呢。
今世所傳古人書論,從漢到晉,這一時期中,多屬后人讬古,并不可靠。但雖屬偽讬,或者相傳下來,并非絕無淵源,其中精要之語,千古不刊。不能就因為偽讬而忽視,所以,現(xiàn)在丟開考證家的觀點來講。
現(xiàn)在,言歸正傳。孫過庭“執(zhí)”、“使”、“轉(zhuǎn)”、“用”四字的創(chuàng)說,比昔人籠統(tǒng)言“筆法”、“用筆”、“運筆”分析的大為進步,所以,我為了講演明了起見,取來分屬三講:――第三講的執(zhí)筆問題,(執(zhí)謂淺深長短之類)――本講的運筆問題,(使謂縱橫牽掣之類,轉(zhuǎn)謂鉤繯盤紆之類)――第六講的結(jié)構(gòu)問題,(用謂點劃向背之類)。本講以運筆問題包舉筆法、墨法。一則因為筆墨關系,本屬相連。再者,古人書論,亦多屬二者并舉,――在三講中引前或不引后,亦正須同學們前后參看的地方。
“夫用筆之法,先急廻后疾下,如鷹望鵬逝?!敝v筆法最早的是秦丞相李斯。李斯說:“信之自然,不得重改?!痹w孟頫所謂:“文章精到尚可改飾,字畫落筆,更不容加工,求以益之,適以壞之。”正是闡明此意。到后漢蔡邕的九勢說得更為具體,他說:“藏頭護尾,力在字中?!庇薪忉尣仡^說:“圓筆屬紙,令筆心常在點劃中行?!边@便是后世“折紁股”、“如壁坼”、“屋漏痕”、“錐畫沙”、“印印泥”、“端若引繩”一類話之祖,也便是觀斗蛇而悟筆法的故事的理由。后世各家賣弄新名詞、創(chuàng)新比喻、造新故事,其實都不出老蔡的這八個字。他又解釋護尾說:“劃點勢盡力收之?!边@又是米老“無往不收,無垂不縮。”兩句名言所本。蔡邕所謂“藏頭護尾”,我覺得篆隸應當如此,楷正用筆也是如此。這樣看來, 后世各家的議論,盡管花樣翻新,正好比孫悟空,一筋斗十萬八千里路,卻終于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
元代董元直的《書訣》,集古人成說,羅列甚全,一向公認為書法的最高原則。現(xiàn)在我摘錄其關于筆法者,諸位可作一對比。
無垂不縮:謂直下筆,即下渡上,至中間垂直,則垂而頭圓。又謂之垂露,如露水之垂也。
無往不收:謂波撥處,即往當緩回,不要一撥便去。
如折釵股:圓健而不偏斜,欲其曲折圓而有力。
如壁坼:用筆端正,寫字有絲連處,斷頭起筆,其絲正中,如新泥壁坼縫,尖處在中間,其布置之巧。
如屋漏痕:寫字之點,如空屋漏孔中水滴一點圓,正不見起止之跡。(云間按:屋漏痕,如屋漏水于壁上之痕,言其痕之委婉圓潤,非只言漏水點滴。)
如印印泥;如錐畫沙:自然而然,不見起止之跡。
左欲去吻:左邊起筆,不要多嘴。
右欲去肩:右邊轉(zhuǎn)角,不要露肩,古人謂之“暗過”。
線里藏鍼:力藏在點劃之內(nèi),外不露圭角。東坡所謂:“字外出力中藏棱”者也。
種種說法,無非為伯喈八字 * 解。唐代徐鉉工小篆,映日視之,書中心有一縷濃墨正當其中,至曲折處亦無偏側(cè),即此可見其作篆用筆中鋒之至。
從來講作字,沒有不尚力的。可見這一種力如果外露,便有兵氣、江湖氣,而失卻了士氣。字須外柔內(nèi)剛,東坡所謂“字外出力”不過是形容多力,不可看誤。米襄陽作努筆,過于鼓努為力,昔賢譏為“仲由未見孔子時習氣”,此語可以深味。書又貴骨肉停勻,肥瘦得中。否則,與其多肉不如多骨。衛(wèi)夫人筆陣圖中有幾句名言:“下筆點劃波掣、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若初學,先大書,不得從小?!乒P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圣,無力無筋者病?!彼纸庹f,心手的緩急、筆意的前后說:“有心急而執(zhí)筆緩者,有心緩而執(zhí)筆急者,若執(zhí)筆近而不能緊者,心手不齊,意后筆前者敗。若執(zhí)筆遠而急,意前筆后者勝?!?div id="lbd1zro" class="pagelist">
關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詞典網(wǎng),回復:白蕉書法,可方便查詢。


猜你喜歡:
- 一法:四圍者,不可四周密閉。四面圍起的字四周不可密閉。二法:上包下者,內(nèi)畫宜
- 當寫完一幅書法作品的正文,接下來就是題款和鈐印。別看題款不起眼,但它卻是一幅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款題得好,能為作品增色不少。但有的人卻因?qū)︻}
- 歐體是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創(chuàng)作的一種楷書字體,其字體被稱為"歐體",與顏(真卿)體,柳(公權(quán))體,趙(孟頫)體并駕齊驅(qū)。其特點是方圓兼施,以方
- 臨摹碑帖注意事項(溥慶)1.習字要有計劃,尤須持之以恒。每天須有一定時間學習。臨摹時間的長短,隨各人要求而定。如欲成為書法家,至少十年八
- 現(xiàn)在講到結(jié)構(gòu)問題。結(jié)構(gòu)就是講點劃、位置、多少、疏密、陰陽、動靜、虛實、展促、顧盼、節(jié)奏、回折、垂縮、左右、偏中、出沒、倚伏、牡牝、向背、推讓
- 田英章硬筆行書間架結(jié)構(gòu)28法,學硬筆行書書法的書友不凡看看。所謂間架結(jié)構(gòu),即為構(gòu)圖和造型,每書一字,筆畫之間的關系當為首要。因果相承
- 一、《張遷碑》簡介 《張遷碑》,全稱《漢故城長蕩陰令君表頌》,亦稱《張遷表頌》。明初出土,,先置于樂平州學,建國初移置于山
- 第二講 選帖問題 現(xiàn)在講到選帖問題了,這是一個初學者最需要及早地、適當?shù)亟鉀Q的問題。初學者往往把這個問題去請教“先進者”是必要的,但
- 田英章硬筆楷書間架結(jié)構(gòu)28法,學硬筆書法的書友不凡看看。所謂間架結(jié)構(gòu),即為構(gòu)圖和造型,每書一字,筆畫之間的關系當為首要。因果相承
- 注意要點:一、首先應從字的筆畫特征上進行分析和分類練習,通過同一類范字筆畫若干種主要寫法的對照比較,逐步掌握其要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