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shí)必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
荀子 《荀子·儒效》名句出處
摘自《荀子·儒效》
解釋:只聽到它而從未見到它,即使博學(xué)卻有很多謬誤,見到它而不知道它,即使有知識(shí),必然狂妄。知道它卻不實(shí)行,即使敦厚,必然困惑。
原文摘要:
亡;用俗儒,則萬乘之國(guó)存;用雅儒,則千乘之國(guó)安;用大儒,則百里之地久,而后三年,天下為一,諸侯為臣,用萬乘之國(guó),則舉錯(cuò)而定,一朝而伯。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xué)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為圣人。圣人也者,本仁義,當(dāng)是非,齊言行,不失豪厘,無它道焉,已乎行之矣。故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shí)必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不聞不見,則雖當(dāng),非仁也。其道百舉而百陷也。故人無師無法而知,則必為盜;勇,則必為賊;云能,則必為亂;察,則必為怪;辯,則必為誕。人有師有法而知,則速通;勇,則速威;云能,則速成;察,則速盡;辯,則速論。故有師法者,人之大寶也;無師法者,人之大殃也。人無師法,則隆性矣;有師法,則隆積矣。而師法者,所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之而
須毛?!吨芏Y·考工記·梓人》:“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戴震 補(bǔ)注:“頰側(cè)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鬚鬣屬也。” 王引之 《經(jīng)義述聞·周官下》:“而,頰毛也;之,猶與也。作其鱗之而,謂起其鱗與頰毛也……然則之為語詞,非實(shí)義所在矣?!迸c 戴 說不同。后人詩(shī)文中多用以形容須毛狀的東西或指雕刻的鳥、獸、龍等的須毛耆鬣。 宋 龔頤正 《芥隱筆記·荊公押而字》:“ 荊公 乃又作‘而’字二詩(shī):‘采鯨抗波濤,風(fēng)作鱗之而?!w用《周禮·考工記》?!?清 王士禛 《龍門閣》詩(shī):“出爪作之而,神奇始何代?!?清 惲敬 《吳城萬壽宮碑銘》:“之而為禽,鄂不為華,鑿堅(jiān)彫疏,旌旄委蛇?!?/p>
不見
(1)
不曾相見
老哥倆可有日子不見了
(2)
見不著;丟失
一輛新自行車轉(zhuǎn)身就不見了
不知
是指對(duì)于某種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不行
(1)
不可以,強(qiáng)調(diào)非…不可
學(xué)外語不記單詞不行
(2)
沒用,不會(huì)有用或有效
這個(gè)方法不行
(3)
不成功,無用
這孩子一定不肯吃飯,要回去,說亦不行,哄亦不行,打亦不行
(4)
——表示程度很深,猶言不得了
高興得不行
(5)
不好
他畫畫不行
(6)
指接近于死亡
老太太病得快不行了
荀子名句,荀子·儒效名句


猜你喜歡:
- 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孔子弟子《論語·八佾篇》
- 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難知。韓非及后人《韓非子·大體》
- 賈生年少虛垂淚,王粲春來更遠(yuǎn)游。李商隱《安定城樓》
- 綠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
- 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戴圣《禮記·祭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