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老子 《老子·德經(jīng)·第四十一章》名句出處
摘自《老子·德經(jīng)·第四十一章》
解釋:上士聽了道的理論,努力去實(shí)行;中士聽了道的理論,將信將疑;下士聽了道的理論,哈哈大笑。
原文摘要: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jìn)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zhì)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上士
(1) 軍銜,軍士的最高一級(jí)
(2) 指賢能之士
上士忘名,中士立名
聞道
(1).領(lǐng)會(huì)某種道理?!墩撜Z·里仁》:“朝聞道,夕死可矣?!?唐 韓愈 《師說》:“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明 李贄 《卓吾論略》:“吾父子儻亦聞道於此,雖萬里可也?!?/p>
(2).聽說。 唐 杜甫 《秋興》詩之四:“聞道 長安 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元 秦簡夫 《趙禮讓肥》第二折:“豈不聞道是哀哀父母劬勞?!?李木庵 《東山吟》:“聞道時(shí)危黨錮急,傷心不許問家國?!?/p>
中士
(1) 軍銜的一級(jí),軍士中的第二等級(jí),低于上士,高于下士
(2) 一般人
若存若亡
有時(shí)記在心里,有時(shí)則忘記掉?!独献印罚骸吧鲜柯劦溃诙兄?;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后用以形容若有若無,難以捉摸。 漢 馬融 《長笛賦》:“微風(fēng)纖妙,若存若亡?!?晉 干寶 《搜神記》卷一:“ 超 當(dāng)其夢(mèng)也,精爽感悟,嘉其美異,非常人之容,覺寤欽想,若存若亡?!?明 李贄 《史綱評(píng)要·三皇五帝紀(jì)·人皇氏》:“后世人天路隔,心量淺隘,上世之事,若存若亡矣?!?/p>
下士
(1) 低于中士而高于一等兵的軍士
(2) 下士的官職或職位;下士軍銜
大笑
笑的動(dòng)作或情況
那惹人愛的容顏?zhàn)兂闪宋⑿?而微笑又變成了大笑
老子名句,老子·德經(jīng)·第四十一章名句


猜你喜歡:
- 再題云林石室乾隆〔清代〕
- 橫林望見惠山,寄懷尤延之三首楊萬里〔宋代〕
- 瀟湘八景·其一·山市晴嵐釋德洪〔宋代〕
- 山中寄韋鉦于鵠〔唐代〕
- 諸葛孔明祠二首·其二江源〔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