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對畫亭》
全文:
不問四家及六法,愛看林態(tài)與峰姿。
迎人蒼翠意無盡,正是夏山如滴時。
參考注釋
不問
(1).不慰問?!吨芏Y·秋官·大行人》:“出入三積,不問壹勞?!?/p>
(2).不過問;不詢問?!妒酚洝り愗┫嗍兰摇罚骸?漢王 以為然,乃出黃金四萬斤,與 陳平 ,恣所為,不問其出入。” 唐 李商隱 《賈生》詩:“可憐夜半虛前夕,不問蒼生問鬼神?!?宋 曾鞏 《兜率院記》:“至于浮屠人雖費如此,皆置不問,反傾府空藏而棄與之?!?夏衍 《不愁沒有工作》:“但是 上海 就是這樣的可以放置不問了嗎?”
(3).不管;無論。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耕田》:“凡耕:高下田,不問春秋,必須燥溼得所為佳?!薄抖鼗妥兾募ぱ嘧淤x變文》:“雀兒出來,不問好惡,拔拳即搓?!?元 關漢卿 《救風塵》第三折:“不問官妓私科子,只等有好的來你客店里,你便來叫我。”
(4).不依法處分;不追究刑事責任。 唐 韓愈 《論淮西事宜狀》:“朕即赦 元濟 不問,迴軍討之?!?明 沉德符 《野獲編·兵部·武弁殺邑令父子》:“乃父子俱死箠楚,寧非衣冠奇禍,何以置 興 不問? 興 尋病,得伏枕死?!?毛澤*東 《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斗爭》:“在這個問題上,必須實行鎮(zhèn)壓與寬大相結合的政策,即首惡必辦,脅從者不問,立功者受獎的政策,不可偏廢?!?/p>
六法
(1).謂規(guī)、矩、權、衡、準、繩。 北齊 劉晝 《新論·適才》:“規(guī)、矩、權、衡、準、繩,六法殊形,而各有任?!?/p>
(2). 南朝 齊 謝赫 《古畫品錄》謂繪畫有六法:一氣韻生動,二骨法用筆,三應物象形,四隨類賦彩,五經營位置,六傳移模寫。見 唐 張彥遠 《歷代名畫記·論畫六法》。后以為 中國 繪畫的總法則和代稱。 清 姚鼐 《題句容學博馮墨香小照》詩:“君實精六法,自摹山水樂?!?林紓 《跋戴文節(jié)遺墨》:“ 文節(jié) 之精於六法,未必不有所授。” 郁達夫 《為靄民先生題經公頤淵畫松》詩之二:“六法通靈力有餘,暮年點筆勢凌虛?!?/p>
(3).佛教謂六法戒。其說不一,撮其要者有:(1)謂染心相觸,盜人四錢,斷畜生命,小妄語,非時食,飲酒;(2)謂不淫,不盜,不殺,不虛誑語,不飲酒,不非時食;(3)謂不尊敬佛,為尊敬法,不尊敬僧,不尊敬戒,不尊敬定,不尊敬諸善知識。
(4).佛教稱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等六念為“六法”。 宋 沉遘 《章獻皇太后忌日齋文》:“伏愿往憑六法,超脫五門?!?/p>
乾隆名句,對畫亭名句


猜你喜歡:
- 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劉禹錫《樂天見示傷微之敦詩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詩以寄》
- 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李毓秀《弟子規(guī)·謹》
- 人情送匹馬,買賣不饒針!佚名《增廣賢文·下集》
- 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孟子《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四節(jié)》
- 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
- 西江月向滈〔宋代〕
- 送陳元履葉蘭〔元代〕
- 寄題鹿伯可見一堂范成大〔宋代〕
- 次韻宋尚書山居十五詠茶巖方岳〔宋代〕
- 汎舟碧浪湖二首·其二吳文企〔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