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侄寄人面毛竹杖四原文
麥秋氣清和,槐夏日陰翳。塊然守蓬蒿,何以破昏滯。
肩輿卒輩乏,徒步腳力費(fèi)。
出門即林丘,散策空夢(mèng)寐。
賸為猶子憐,遽以此君至。
分明人面目,刻畫老根柢。
毛君又一奇,枝干不少異。
想應(yīng)開一束,妙簡(jiǎn)得三四。
今晨入吾手,夷險(xiǎn)可歷試。
芒鞋與周旋,白拂相嫵媚。
人生七十稀,況復(fù)已過二。
多謝汝扶持,無乃太晚計(jì)。
詩(shī)詞問答
問:造侄寄人面毛竹杖四的作者是誰(shuí)?答:曾幾
問:造侄寄人面毛竹杖四寫于哪個(gè)朝代?答:宋代
問:曾幾的名句有哪些?答:曾幾名句大全
參考注釋
麥秋
麥子成熟后的收割季節(jié),一般在夏季,但具體日期各地不一
清和
清靜和平?!峨`續(xù)·漢司空掾陳寔殘碑》:“ 陳寔 仲躬 者,含圣喆之清龢?!眳⒁姟?清和 ”。
(1).天氣清明和暖。 三國(guó) 魏 曹丕 《槐賦》:“天清和而濕潤(rùn),氣恬淡以安治?!?前蜀 韋莊 《和同年韋學(xué)士華下途中見寄》:“正是清和好時(shí)節(jié),不堪離恨 劍門 西?!?宋 潘元質(zhì) 《丑奴兒慢》詞:“愁春未醒,還是清和天氣。” 李大釗 《青春》:“遠(yuǎn)從 瀛島 ,反顧祖邦,肅殺鬱塞之象,一變而為清和明媚之象矣?!?/p>
(2).清靜和平。形容升平氣象。 漢 賈誼 《新書·數(shù)寧》:“大數(shù)既得,則天下順治;海內(nèi)之氣清和咸理,則萬生遂茂?!薄读簳ぶ棺銈鳌ぬ占局薄罚骸癌z 陶季直 ﹞出為冠軍司馬, 東莞 太守,在郡號(hào)為清和?!?/p>
(3).清靜和平。形容人的性情。 漢 蔡邕 《文范先生陳仲弓銘》:“君膺皇靈之清和,受明哲之上姿。”《世說新語(yǔ)·言語(yǔ)》“ 荀中郎 在 京口 ” 劉孝標(biāo) 注引《晉陽(yáng)秋》“ 荀羨 字 令則 , 潁川 人,光祿大夫 崧 之子也,清和有識(shí)裁?!薄赌鲜贰ち杭o(jì)上·武帝上》:“皇考外甚清和,而內(nèi)懷英氣?!?/p>
(4).(聲音)清越和諧?!段倪x·揚(yáng)雄<劇秦美新>》:“鏡純粹之至精,聆清和之正聲。” 李周翰 注:“聆,聽也,言天下謌謡清和之正聲?!?漢 王逸 《九思·傷時(shí)》:“聲噭?wù)A兮清和,音晏衍兮要媱?!薄段倪x·嵇康<琴賦>》:“清和條昶,案衍陸離。” 張銑 注:“言琴聲清和有調(diào)?!薄冻鯇W(xué)記》卷三十引 晉 傅玄 《蟬賦》:“聲嚖嚖以清和兮,遙自託乎蘭林?!?/p>
(5).(詩(shī)文)清新和順。 宋 蘇軾 《<邵茂誠(chéng)詩(shī)集>敘》:“余讀之,彌月不厭,其文清和妙麗,如 晉 宋 間人?!?清 袁枚 《隨園詩(shī)話補(bǔ)遺》卷七:“ 海剛峯 嚴(yán)厲孤介,而詩(shī)卻清和?!?清 姚鼐 《<恬庵遺稿>序》:“觀察出其文,讀之清和恬雅,有越俗之韻。”
(6).農(nóng)歷四月的俗稱。 明 盧象升 《與蔣澤壘先生書》之四:“家大人于清和閏月初二日抵 白登 公署?!币徽f指農(nóng)歷二月。 清 袁枚 《隨園詩(shī)話》卷十五:“ 張平子 《歸田賦》:‘仲春令月,時(shí)和氣清。’蓋指二月也。 小謝 詩(shī)因之,故曰:‘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今人刪去‘猶’字,而竟以四月為‘清和’?!?清 胡鳴玉 《訂訛雜錄·清和月》:“二月為清和。 張平子 《歸田賦》:‘仲春令月,時(shí)和氣清?!?謝靈運(yùn) 詩(shī):‘首夏猶清和?!褚运脑庐?dāng)之。”
槐夏
指夏季?;睒溟_花在夏季,故稱。 宋 歐陽(yáng)修 《六一詩(shī)話》:“龍圖學(xué)士 趙師民 ,以醇儒碩學(xué)名重當(dāng)時(shí)……詩(shī)思尤精,如:‘麥天晨氣潤(rùn),槐夏午陰清’,前世名流,皆所未到也。” 宋 黃庭堅(jiān) 《奉送劉君昆仲》詩(shī):“平原曉雨半槐夏, 汾 上午風(fēng)初麥秋?!?/p>
陰翳
見“蔭翳”
陰翳蔽日。——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zhàn)事類》
塊然
(1).孤獨(dú)貌;獨(dú)處貌?!盾髯印ぞ馈罚骸皦K然獨(dú)坐而天下從之如一體。” 唐 李德裕 《題奇石》詩(shī):“塊然天地間,自是孤生者?!?宋 楊萬里 《感秋》詩(shī)之四:“掩卷卻孤坐,塊然與誰(shuí)語(yǔ)?” 清 紀(jì)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yáng)消夏錄三》:“兀坐秋樹根,塊然無與伍?!?/p>
(2).木然無知貌?!肚f子·應(yīng)帝王》:“於事無與親,彫琢復(fù)樸,塊然獨(dú)以其形立。” 成玄英 疏:“塊然,無情之貌也?!?明 張居正 《葬地論》:“若體魄,塊然無知,與土石等耳,雖得吉地,豈能使之通靈乎?” 清 陳確 《葬書·與同社書》:“而一人之身,榮瘁殊遭,則善惡頓易,雖百其口,何以自明?矧茲塊然者,復(fù)焉能分解?”
(3).安然?!斗Y梁傳·僖公五年》:“王世子,子也,塊然受諸侯之尊己,而立乎其位,是不子也?!?楊士勛 疏引 徐邈 曰:“塊然,安然也?!?漢 陸賈 《新語(yǔ)·至德》:“是以君子之為治也,塊然若無事,寂然若無聲。”《舊唐書·良吏傳下·呂諲》:“ 諲 性謹(jǐn)守,勤於吏職,雖同僚追賞,而塊然視事,不離案簿?!?/p>
(4).形容具體、真切。
(5).猶魁然。形容高大。 清 沉謙 《引聲歌》:“形體塊然,神明所寄?!?清 陳天華 《論中國(guó)宜改創(chuàng)民主政體》:“是雖塊然七尺之軀乎?而其能力之弱,則與未成年者相差無幾?!?/p>
蓬蒿
(1).蓬草和蒿草。亦泛指草叢;草莽?!抖Y記·月令》:“﹝孟春之月﹞藜莠蓬蒿并興?!薄肚f子·逍遙游》:“﹝斥鴳﹞翱翔蓬蒿之間?!?晉 葛洪 《抱樸子·安貧》:“是以俟扶搖而登蒼霄者,不充詘於蓬蒿之杪。” 明 李夢(mèng)陽(yáng) 《漢京篇》:“ 霍氏 門前狐夜號(hào), 魏其 池館長(zhǎng)蓬蒿。” 峻青 《秋色賦·夜宿靈山》:“看到的是滿地荒草,遍野蓬蒿?!?/p>
(2).借指荒野偏僻之處。 漢 桓寬 《鹽鐵論·通有》:“山居澤處,蓬蒿墝埆,財(cái)物流通,有以均之?!?唐 李白 《南陵別兒童入京》詩(shī):“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清 陳康祺 《郎潛紀(jì)聞》卷十三:“并世奇男淑女,慧業(yè)天生,湮沒蓬蒿,姓名翳寂,豈少也哉!”
(3).茼蒿的別名。見 明 李時(shí)珍 《本草綱目·菜一·茼蒿》。
何以
(1) 用什么
何以教我
(2) 為什么
何以出爾反爾
昏滯
昏亂而不順暢。 唐 玄覺 《禪宗永嘉集·發(fā)愿》:“心無亂想,不有昏滯,不生斷想?!?唐 劉知幾 《史通·敘事》:“若才乏儁穎,思多昏滯,費(fèi)詞既甚,敘事纔周?!?/p>
肩輿
代步工具,由人抬著走
導(dǎo)使睿乘肩輿,具威儀。——《資治通鑒》。胡注:“肩輿,平肩輿也,人以肩舉之而行。
徒步
(1) 用腳行走
徒步則汗出。——明· 袁宏道《滿井游記》
徒步入華山。—— 明· 顧炎武《復(fù)庵記》
徒步行軍
(2) 平民的代稱。古時(shí)平民外出無車,故稱
集中營(yíng)內(nèi),多為徒步
(3) 步兵
腳力
(1) 走路的能力;兩腿的力氣
他一天能走八、九十里,腳力很好
(2) 舊稱傳遞文書的差役或搬運(yùn)貨物的人
(3) 腳錢或給送禮的仆役的賞錢
(4) 〈方〉∶靠山;門路
人家見他有此腳力,沒有一個(gè)不巴結(jié)他的
出門
(1) 離家外出或遠(yuǎn)行
(2) 〈方〉∶出嫁
林丘
見“ 林丘 ”。
亦作“ 林坵 ”。亦作“ 林邱 ”。1.樹木與土丘。泛指山林。 南朝 宋 謝惠連 《西陵遇風(fēng)獻(xiàn)康樂》詩(shī):“零雨潤(rùn)墳澤,落雪灑林丘?!?元 薩都剌 《次張舉韻題皖山金氏繡野亭》:“最喜園林動(dòng)花竹,不妨城郭帶林丘?!?清 蔣士銓 《桂林霜·私葬》:“殺氣如煙蔽林坵,孤城半掩無人鬭?!?/p>
(2).指隱居的地方。 晉 謝安 《蘭亭》詩(shī):“伊昔先子,有懷春游,契茲言執(zhí),寄傲林丘?!?唐 杜甫 《題張氏隱居》詩(shī)之一:“澗道餘寒歷冰雪,石門斜日到林丘。” 明 謝榛 《四溟詩(shī)話》卷四:“予賦《留窮詩(shī)》,以述其志云:‘……窮自有離合,心何偏去留。踟躕兼晦朔,寂寞且林邱?!?/p>
散策
拄杖散步。 唐 杜甫 《鄭典設(shè)自施州歸》詩(shī):“北風(fēng)吹瘴癘,羸老思散策。” 宋 楊萬里 《乙酉社日偶題》詩(shī):“也思散策郊行去,其奈緣溪路未乾?!?元 王惲 《西江月·大河凝冰蔽川而下與一二僚友登白樓俯觀》詞:“散策暫辭鳧吏,倚樓來聽漁歌?!?/p>
空夢(mèng)
幻夢(mèng)。 胡萬春 《生長(zhǎng)在黃浦江邊的人》:“想不到,他們只是做了一場(chǎng)空夢(mèng)!”
猶子
侄子,又稱“侄女”;晚輩自稱
以此
(1).猶言用這,拿這。《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君因謂 武侯 曰:‘試延以公主, 起 有留心則必受之,無留心則必辭矣。以此卜之?!?劉大白 《小鳥之群》:“如果枷鎖鐐銬,是一種榮典,一定有些人以此驕人,也一定有些人唯恐求之不得?!?/p>
(2).因此?!妒酚洝ぜ静紮璨剂袀鳌罚骸爱?dāng)是時(shí),諸公皆多 季布 能摧剛為柔, 朱家 亦以此名聞當(dāng)世?!薄毒劳ㄑ浴ざ攀锱涟賹毾洹罚骸霸瓉砑{粟入監(jiān)的,有幾般便宜:好讀書,好科舉,好中,結(jié)末來又有個(gè)小小前程結(jié)果。以此宦家公子,富室子弟,到不愿做秀才,都去援例做太學(xué)生?!?/p>
明人
(1).明白人?!抖昴慷弥脂F(xiàn)狀》第四二回:“只要存了心,何時(shí)非報(bào)恩之時(shí),何地非報(bào)恩之地,明人還要細(xì)説么?” 海默 《從城里來的姑娘》:“可來了救命的明人了,你說這筆款到底該記在貸方,還是記在借方的賬上呢?”
(2).指 明 代人。 巴金 《沉落集·沉落》:“我最近買了一部很好的 明 人小品?!?/p>
(3).指心地光明的人。參見“ 明人不做暗事 ”。
面目
(1) 相貌
面目可憎
(2) 事物的外表、形態(tài);面貌
還其本來面目
入世之面目。——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
忠烈之面目
(3) 比喻事物所呈現(xiàn)的景象
顯出廬山真面目
(4) 指面子、臉面
愧無面目見人
何面目以歸漢。——《漢書·李廣蘇建傳》
何面目見吾邑義士。——清· 邵長(zhǎng)蘅《青門剩稿》
刻畫
(1) 雕刻和繪畫
塔之基層四方各有一門,門楣原有刻畫。——郭沫若《游西安》
(2) 精細(xì)地描摹,塑造
刻畫入微
刻畫英雄人物形象
根柢
(1).草木的根。柢,即根。 漢 鄒陽(yáng) 《獄中上書自明》:“蟠木根柢,輪囷離奇?!?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宗經(jīng)》:“根柢槃深,枝葉峻茂?!?唐 章孝標(biāo) 《玄都觀栽桃十韻》:“根柢終盤石,桑麻自轉(zhuǎn)蓬?!?宋 蘇軾 《小圃五詠·人參》:“上藥無炮灸,齕嚙盡根柢?!?/p>
(2).比喻事物的根基,基礎(chǔ)。《后漢書·王充王符傳論》:“百家之言政者尚矣,大略歸乎寧固根柢,革易時(shí)敝也?!?宋 陸游 《寄題方伯謩遠(yuǎn)庵》詩(shī):“ 方侯 胸中負(fù)經(jīng)濟(jì),議論源源有根柢。”《紅樓夢(mèng)》第一一八回:“但自古圣賢,以人品根柢為重?!?魯迅 《書信集·致金肇野》:“木刻的根柢也仍是素描,所以倘若線條和明暗沒有十分把握,木刻也刻不好?!?/p>
(3).植根。 唐 鄭綮 《開天傳信記》:“夫音者始於宮,散於商,成於角徵羽,莫不根柢囊橐於宮商也?!?宋 蘇舜欽 《哀穆先生文》:“讀書益勤,為文章益根柢於道?!?清 戴名世 《<意園制義>自序》:“余之為是也,非茍易也。根柢於先儒理學(xué)之書,未之敢失也?!?/p>
一奇
(1).一個(gè)奇計(jì)。《漢書·揚(yáng)雄傳下》:“今子幸得遭明盛之世,處不諱之朝,曾不能畫一奇出一策。”《宋史·宋祁傳》:“賊若深入,以 河?xùn)| 健馬佐 鎮(zhèn) 、 定 兵,掩其惰若歸者,萬出萬全,此一奇也?!?/p>
(2).一件稀罕之物;一樁異事。 漢 劉向 《說苑·反質(zhì)》:“夫 衛(wèi) 國(guó)雖貧,豈無文履一奇以易十稷之繡哉?” 宋 陸游 《初春書懷》詩(shī)之二:“食觀《本草》雖多事,醉讀《離騷》自一奇。”
指卦之一陽(yáng)爻或數(shù)之一單數(shù)?!蛾懴笊秸Z(yǔ)錄》卷下:“兩偶一奇為少陽(yáng),兩奇一偶為少陰。”《朱子語(yǔ)類》卷六五:“天下之萬數(shù),出於一奇一偶。”《宋史·儒林傳四·蔡元定》:“數(shù)始於一奇,象成於兩偶?!?/p>
枝干
(1).樹枝和樹干。 唐 白居易 《廬山桂》詩(shī):“枝干日長(zhǎng)大,根荄日牢堅(jiān)?!?楊朔 《西江月--井岡山寫懷之二》:“那檞樹依舊無恙地挺立在山頂上,枝干顯得有點(diǎn)蒼老,生機(jī)卻是旺盛得很?!?/p>
(2).喻大宗與旁支?!缎绿茣蔷鳌罚骸盎始抑Ω?,夷芟略盡?!眳⒁姟?枝干相持 ”。
(3).謂枝附于干。喻關(guān)系密切。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詮賦》:“詩(shī)序則同義,傳説則異體,總其歸涂,實(shí)相枝干。”
(4).支干。天干地支。 宋 王應(yīng)麟 《小學(xué)紺珠·律歷·十干》:“甲乙謂之干,子丑謂之枝。枝干相配,以成六旬。”參見“ 枝 ”。
不少
(1).多。《書·大誥》:“天降割於我家不少?!?巴金 《人民友誼的事業(yè)》:“但是后來車站上一下子出現(xiàn)了不少的人?!?/p>
(2).毫無?!妒酚洝げ牧袀餍颉罚骸坝嘁运?由 、 光 義至高,其文辭不少概見,何哉?”
一束
(1).數(shù)量詞。猶言一梱,一扎?!对?shī)·小雅·白駒》:“生芻一束,其人如玉?!?唐 杜甫 《暮秋枉裴道州手札》詩(shī):“久客多枉友朋書,素書一月凡一束?!薄秲号⑿蹅鳌返谌寤兀骸澳谴笾骺急愦蜷_那一束備中的卷子?!?柔石 《摧殘》:“沒有辦法了,米一粒也沒有了,柴一束也沒有了。”
(2).數(shù)量詞。古以帛五匹為“一束”?!抖Y記·雜記下》:“納幣一束,束五兩,兩五尋。” 鄭玄 注:“十個(gè)為束,貴成數(shù),兩兩者合其卷,是謂五兩。八尺曰尋,五兩五尋,則每卷二丈也,合之則四十尺,今謂之匹?!薄稘h書·梅福傳》:“言可采取者,秩以升斗之祿,賜以一束之帛。”參見“ 束帛 ”。
(3).數(shù)量詞。箭十二支?!痘茨献印镎撚?xùn)》:“ 齊 桓公 將欲征伐,甲兵不足,令有重罪者,出犀甲一戟;有輕罪者,贖以金分;訟而不勝者,出一束箭。” 高誘 注:“箭十二為束也?!?/p>
(4).指笙管之類的樂器。因用若干根竹管和一根總吹氣管制成,故稱。 唐 薛能 《贈(zèng)歡娘》詩(shī):“一束龍吟細(xì)竹枝,青娥擎在手中吹?!?唐 王轂 《吹笙引》:“水泉迸瀉急相續(xù),一束宮商裂寒玉?!?/p>
妙簡(jiǎn)
精選。《后漢書·儒林傳序》:“時(shí) 樊準(zhǔn) 、 徐防 并陳敦學(xué)之宜,又言儒職多非其人,於是制詔公卿妙簡(jiǎn)其選。”《三國(guó)志·魏志·高貴鄉(xiāng)公髦傳》:“宜妙簡(jiǎn)德行,以充其選。” 晉 潘岳 《夏侯常侍誄》:“設(shè)官建輔,妙簡(jiǎn)邦良。”
三四
(1).猶言再三再四。《北齊書·崔邏傳》:“握手殷勤,至于三四?!?/p>
(2).表示為數(shù)不多。 宋 歐陽(yáng)修 《歸自謠》詞:“春艷艷,江上晚山三四點(diǎn)?!?/p>
夷險(xiǎn)
(1).平險(xiǎn)。 三國(guó) 魏 曹操 《分租與諸將掾?qū)倭睢罚骸芭c諸將士大夫共從戎事,幸賴賢人不愛其謀,羣士不遺其力,是以夷險(xiǎn)平亂,而吾得竊大賞,戶邑三萬?!?康有為 《大同書》辛部第二章:“莫不夷險(xiǎn),平難,除莽,滌穢,犂巢,掃穴,奔魑,走魅,成為都會(huì),邑居相望?!?/p>
(2).平坦與險(xiǎn)阻?!段簳こ舔E傳》:“ 魏 昔與 燕 婚,既而伐之,由行人具其夷險(xiǎn)故也?!?明 李東陽(yáng) 《<北上錄>序》:“平生一二朋舊,或取而觀之,知道路之夷險(xiǎn),居起之勞逸?!薄都t樓夢(mèng)》第五十回:“坳垤審夷險(xiǎn),枝柯怕動(dòng)搖。”
(3).指國(guó)運(yùn)的平順與艱險(xiǎn)。 晉 陶潛 《五月旦和戴主簿》詩(shī):“遷化或夷險(xiǎn),肆志無窊隆。” 宋 王安石 《賀韓魏公啟》:“毀譽(yù)幾至萬端,夷險(xiǎn)常持于一意,故四海以公之用舍一時(shí)為國(guó)之安危?!?/p>
(4).猶言正與偏?!端鍟ぬ煳闹旧稀罚骸耙暼赵诎?,居上而小者,仰矚為難,平觀為易也。由視有夷險(xiǎn),非遠(yuǎn)近之效也?!?/p>
(5).謂艱險(xiǎn)。 晉 葛洪 《抱樸子·交際》:“又欲使悉得可與,經(jīng)夷險(xiǎn)而不易情,歷??喽嘭?fù)荷者,吾未見其可多得也?!薄段簳づ沓峭踣膫鳌罚骸癌z 咸陽(yáng)王 禧 ﹞謂 勰 曰:‘汝非但辛勤,亦危險(xiǎn)至極?!?勰 恨之,對(duì)曰:‘兄識(shí)高年長(zhǎng),故知有夷險(xiǎn), 彥和 握蛇騎虎,不覺艱難。’” 前蜀 韋莊 《和鄭拾遺秋日感事》詩(shī):“國(guó)運(yùn)方夷險(xiǎn),天心詎測(cè)量?!?/p>
(6).指險(xiǎn)峻。 清 方東樹 《答葉溥求論古文書》:“天地、風(fēng)云、日星、河岳、草木、禽獸、蟲魚、花石之高曠夷險(xiǎn)、清明黲露、奇麗詭譎,一切可喜可駭之狀,以為之情?!?/p>
歷試
屢試,多次考驗(yàn)或考察?!犊讌沧印ふ摃罚骸?堯 既得 舜 ,歷試諸難。” 晉 葛洪 《抱樸子·接疏》:“以長(zhǎng)才而遇深識(shí),則不待歷試,而相知之情已審矣。” 宋 蘇軾 《上神宗皇帝書》:“自古用人,必須歷試,雖有卓異之器,必有已成之功?!?宋 沉括 《夢(mèng)溪筆談·故事二》:“大理法官,皆親節(jié)案,不得使吏人……蓋欲士人躬親職事,格吏奸,兼歷試人才也?!?/p>
芒鞋
亦作“ 芒鞵 ”。用芒莖外皮編織成的鞋。亦泛指草鞋。 唐 張祜 《題靈隱寺師一上人十韻》:“朗吟揮竹拂,高揖曳芒鞋?!?宋 蘇軾 《宿石田驛南野人舍》詩(shī):“芒鞵竹杖自輕軟,蒲薦松牀亦香滑?!薄段饔斡洝返谒娜兀骸懊⑿て粕筋^霧,竹笠沖開嶺上云?!?聞一多 《死水·大鼓師》:“一角斜陽(yáng)倒掛在檐下,我躡著芒鞋,踏入了家村?!?/p>
白拂
白色的拂塵。 晉 法顯 《佛國(guó)記》:“在右邊執(zhí)白拂而侍?!?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羯若鞠闍國(guó)》:“ 拘摩羅王 作 梵王 之儀,執(zhí)白拂而右侍。” 唐 李白 《自梁園至敬亭山見會(huì)公談陵陽(yáng)山水兼期同游》詩(shī):“開堂振白拂,高論橫青云。” 宋 陸游 《余得木杖于秦望山中今三十年矣隴蜀萬里未嘗相舍戲賦長(zhǎng)句贈(zèng)之》:“青鞋白拂真相稱, 湘 竹溪藤誤得名?!?/p>
嫵媚
姿態(tài)美好可愛
嫵媚懺弱
人生
(1) 人一生中的活動(dòng)
(2) 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gè)過程
人生自古誰(shuí)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 文天祥《過零丁洋》
(3) 與人的關(guān)系生疏,不熟悉
人生地疏
況復(fù)
亦作“況復(fù)”。1.更加;加上。 隋煬帝 《白馬篇》:“本持身許國(guó),況復(fù)武功彰。” 唐 杜甫 《寄杜位》詩(shī):“干戈況復(fù)塵隨眼,鬢髮還應(yīng)雪滿頭?!?明 梁辰魚 《于虎丘殿階遇張?jiān)氯荨非骸把鄄M,況復(fù)香肩偷憑。”
(2).何況,況且?!蛾悤そ倐鳌罚骸皼r復(fù)才未半古,尸素若茲。” 唐 馬總 《意林·傅子》:“蜘蛛作羅,蜂之作窠,其巧亦妙矣,況復(fù)人乎?” 唐 劉駕 《寄遠(yuǎn)》詩(shī):“得書喜猶甚,況復(fù)見君時(shí)?!?/p>
(3).仿佛,好像。 唐 寒山 《詩(shī)》之一三四:“呼之迴面視,況復(fù)不相識(shí)?!?/p>
多謝
(1) 表示感謝的客套話
(2) 囑咐;勸告
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玉臺(tái)新詠·古詩(shī)為焦仲卿妻作》
扶持
(1) 扶著
(2) 幫助,支撐照料
相互扶持,共渡難關(guān)
堂上阿奶仗汝扶持。——清· 袁枚《祭妹文》
無乃
表示委婉反問。不是;豈不是
無乃爾是過與。——《論語(yǔ)·季氏》
無乃不可乎。——《左傳·僖公三十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