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懷原文
柳影板陰綠繞村,日長細(xì)得話詩情。迎風(fēng)紫燕忽雙去,隔雨黃鸝又一聲。
筆黑生涯成冷淡,筍蔬盤饌易經(jīng)營。
世間微利真刀蜜,有底驅(qū)馳取重輕。
詩詞問答
問:書懷的作者是誰?答:趙子覺
問:書懷寫于哪個朝代?答:宋代
趙子覺書懷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柳影
柳樹婆娑的身影。 南朝 梁簡文帝 《傷離新體》詩:“柳影長橫路,槐枝深隱人。” 前蜀 顧夐 《虞美人》詞:“憑欄愁立雙蛾細(xì),柳影斜搖砌?!?宋 陳造 《陪盱眙王使君東游》詩之二:“纜解鷗飛處,船移柳影中。” 元 胡祗遹 《陽春曲·春景》曲:“一簾紅雨桃花謝,十里清陰柳影斜?!?清 厲鶚 《疏影》詞序:“湖上見柳影,因賦此闋。”
詩情
(1).作詩的情緒、興致。 唐 劉禹錫 《秋詞》之一:“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宋 陸游 《瀼西》詩:“亦知憂吏責(zé),未忍廢詩情?!?清 王夫之 《東閣梅》詩:“香國 揚(yáng)州 錦陣豪,詩情偏向峭寒高。”
(2).詩一般的美妙意境。 郭小川 《春歌》之一:“不是我舍不得花費(fèi)筆墨,只因?yàn)榇禾斓脑娗樘珴馓唷!?/p>
迎風(fēng)
(1) 面對著風(fēng)吹的方向
迎風(fēng)飛翔
(2) 隨著風(fēng)吹去的方向
彩旗迎風(fēng)招展
紫燕
亦作“ 紫鷰 ”。1.古代駿馬名。《西京雜記》卷二:“ 文帝 自 代 還,有良馬九匹,皆天下之駿馬也……一名紫燕騮?!?/p>
(2).泛指駿馬?!段倪x·顏延之<赭白馬賦>》:“將使紫鷰駢衡,緑虵衛(wèi)轂?!?呂向 注:“紫鷰、緑虵……皆駿馬名也。” 唐 李白 《天馬歌》:“回頭笑紫燕,但覺爾輩愚?!?明 何景明 《七述》:“馬則驊騮、赤驥、紫燕、青驥,漉漉師師,駪駪騤騤?!?/p>
(3).燕名。也稱越燕。體形小而多聲,頷下紫色,營巢于門楣之上,分布于 江 南。見 宋 羅愿 《爾雅翼·釋鳥三》。 唐 顧況 《悲歌》:“紫燕西飛欲寄書,白云何處逢來客?!?明 徐霖 《繡襦記·追奠亡辰》:“忍看寄壘人家雙紫燕,母子自喃喃引數(shù)飛?!?/p>
黃鸝
鳥名。身體黃色,自眼部至頭后部黑色,嘴淡紅色。叫的聲音很好聽,常被飼養(yǎng)作籠禽。吃森林中的害蟲,對林業(yè)有益。也叫鸧鹒或黃鶯。 南朝 梁 何遜 《石頭答庾郎丹》詩:“黃鸝隱葉飛,蛺蝶縈空戲。” 唐 杜甫 《絕句》之二:“兩箇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曹禺 《王昭君》第一幕:“四月天,黃鸝低鳴?!?/p>
生涯
(1) 指從事某種活動或職業(yè)的生活
從石磊溝回來以后, 黃老媽媽就重又過起了討飯生涯。——《黨員登記表》
(2) 指賴以維持生活的產(chǎn)業(yè)、財物
生涯罄盡
冷淡
(1) 不熱情
他受到十分冷淡的接待
(2) 不熱鬧
在小教堂里他看起來好像最冷淡,但已被深深地感動了
盤饌
盤盛肴饌的統(tǒng)稱。 唐 韓愈 《醉贈張秘書》詩:“ 長安 眾富兒,盤饌羅羶?nèi)??!?唐 白行簡 《三夢記》:“見十?dāng)?shù)人,兒女雜坐,羅列盤饌,環(huán)繞之而共食?!?宋 辛棄疾 《鷓鴣天》詞:“日高盤饌供何晚,市遠(yuǎn)魚鮭買未回。”
易經(jīng)
中國儒家經(jīng)典之一,分《經(jīng)》、《傳》兩部分,《經(jīng)》據(jù)傳為周文王所作,由卦、爻兩種符號重疊演成64卦、384爻,依據(jù)卦象推測吉兇。今本《易經(jīng)》通過釋經(jīng)表達(dá)哲學(xué)觀點(diǎn),包含世界觀、 * 學(xué)說和豐富的樸素辯證法,從而在中國哲學(xu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世間
人世間;世界上。《百喻經(jīng)·觀作瓶喻》:“諸佛大龍出,雷音徧世間?!?晉 陶潛 《飲酒》詩之三:“有飲不肯飲,但顧世間名。” 唐 裴铏 《崑崙奴》:“其警如神,其猛如虎,即 曹州 孟海 之犬也。世間非老奴不能斃此犬耳。” 宋 陸游 《高枕》詩:“高枕閑看古篆香,世間萬事本茫茫。” 明 袁宏道 《寄散木》:“凡藝到極精處,皆可成名,強(qiáng)如世間浮泛詩文百倍。” 楊朔 《滇池邊上》:“自古以來,人們常有個夢想,但愿世間花不謝,葉不落,一年到頭永遠(yuǎn)是春天。”
微利
薄利。 宋 劉子翚 《諭俗》詩:“錐刀剝微利,舞智欺惸獨(dú)?!?宋 范成大 《重送文處厚因寄蜀父老》詩之一:“江山連檣迭鼓行,不爭微利即爭名?!?葉圣陶 《窮愁》:“遂謀之母,將為負(fù)販,謀微利?!?/p>
刀蜜
見“ 刀頭蜜 ”。
有底
知道底細(xì)或內(nèi)情而有把握
驅(qū)馳
(1) 策馬快奔
軍中不得驅(qū)馳
(2) 盡力奔走效勞
逐許先帝以驅(qū)馳。——諸葛亮《出師表》
(3) 驅(qū)使
驅(qū)馳氈裘之長。——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取重
得到重視。 宋 蘇舜欽 《應(yīng)制科上省使葉道卿書》:“故儒其名者,必奔走貴勢之門,以希光寵而取重焉。” 清 侯方域 《南省試策一》:“彼方有所挾以取重於人主,而人主又嘗自恃其往日之英斷,以為彼有所不敢肆也?!?/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