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詩原文
水至清無魚,人至察無徒,無魚非水德,無徒勢云孤。魚豈離于水,潛淵轉(zhuǎn)江湖,人豈離于世,適將他有圖。
知一貴知二,通變乃達(dá)常,不逆復(fù)不億,抑亦先覺良。
吹芋三百人,隱笑齊宣王。
詩詞問答
問:雜詩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雜詩寫于哪個(gè)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乾隆雜詩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至清
(1).過于清澈;極其清澈。 漢 東方朔 《答客難》:“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唐 劉長卿 《送鄭說之歙州謁薛侍郎》詩:“俗變?nèi)穗y理,江傳水至清?!?/p>
(2).謂上升到天庭。清,太清,指天庭?!冻o·遠(yuǎn)游》:“超無為以至清兮,與泰初而為鄰。” 王逸 注:“登天庭也?!币徽f,至清,謂“俟時(shí)之清”。見 清 王夫之 《楚辭通釋》卷五。
(3).極其清虛的境界。即天庭?!痘茨献印ぞ裼?xùn)》:“契大渾之樸,而立至清之中。”
至察
(1).極分明。《荀子·禮論》:“至文以有別,至察以有説?!?楊倞 注:“言禮之至文,以其有尊卑貴賤之別;至察,以其有是非分別之説?!庇忠?司馬貞 曰:“説,音悅。言禮之至察,有以明鴻殺委曲之情文,足以悅?cè)诵囊病!?/p>
(2).過于明察。 漢 東方朔 《答客難》:“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p>
無徒
(1).沒有朋友;沒有同伴?!洞蟠鞫Y記·子張問入官》:“故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宋 范仲淹 《舉彭乘自代狀》:“﹝ 彭乘 ﹞博學(xué)不倦,孤立無徒,館殿之中,獨(dú)為淹久?!?/p>
(2).指無賴之輩。 宋 張齊賢 《洛陽縉紳舊聞?dòng)洝は蛑辛钺懔x》:“某四海無徒,愿在左右?!?元 關(guān)漢卿 《望江亭》第四折:“沒來由遇著無徒,使盡威權(quán)?!薄度龂萘x》第十三回:“ 李樂 、 韓暹 又連名保奏無徒、部曲、巫醫(yī)、走卒二百餘名,并為校尉、御史等官?!?/p>
(3).指無賴之行?!度⑶の嗳~兒·嗔》:“怒紛紛心腸惡,氣昂昂膽量粗,動(dòng)不動(dòng)撒無徒?!?/p>
水德
古代陰陽家稱帝王受命的五德之一。謂以水而德王。《史記·秦始皇本紀(jì)》:“ 始皇 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 周 得火德, 秦 代 周 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薄稘h書·郊祀志上》:“今 秦 變 周 ,水德之時(shí)。昔 文公 出獵,獲黑龍,此其水德之瑞?!?南朝 梁 沉約 《齊故安陸昭王碑》:“水德方衰,天命未改?!?/p>
貴知
謂貴在周知下情。 明 王文祿 《求志編》卷一:“守令之法必貴知,故曰知縣、知府,通一縣一府周知之也?!?/p>
貴在有智慧。知,“ 智 ”的古字?!秶Z·吳語》:“危事不可以為安,死事不可以為生,則無為貴知矣?!?韋昭 注:“言人不能以危易安,以死易生,則何貴於知矣?!?/p>
通變
(1).通曉變化之理?!兑住だM辭上》:“極數(shù)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孔穎達(dá) 疏:“物之窮極,欲使開通,須知其變化,乃得通也?!?宋 蘇軾 《與李端伯寶文》之二:“智識(shí)通變,而性極厚。”
(2).猶變通。不拘常規(guī),適時(shí)變動(dòng)。《文選·班固<典引>》:“通變神化,函光而未曜?!?李周翰 注:“變通神化,其光不見則難可知也?!?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通變》:“斯斟酌乎質(zhì)文之間,而櫽括乎雅俗之際,可與言通變矣?!薄段饔斡洝返谝换兀骸澳氵@漢子,甚不通變。我方纔這般與你説了,你還不?。俊?/p>
達(dá)常
古代車蓋的柄?!吨芏Y·考工記·輪人》:“輪人為蓋,達(dá)常圍三寸?!?鄭玄 注引 鄭司農(nóng) 曰:“達(dá)常,蓋斗柄,下入杠中也?!?/p>
不億
(1).超過億數(shù),形容其數(shù)甚多?!对姟ご笱拧の耐酢罚骸?商 之孫子,其麗不億?!?鄭玄 箋:“其數(shù)不徒億,多言之也?!?孔穎達(dá) 疏:“其數(shù)至多,不徒止於一億而已,言其數(shù)過億也。”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事部二》:“此在筆端游戲,偶為之可也,而動(dòng)成卷帙,其麗不億。” 清 魏源 《圣武記》卷一:“ 永鰲 言重兵萃京畿,需饟不億?!?/p>
(2).叵測,不可推測。引申指陰奸。 漢 賈誼 《新書·淮難》:“今陛下將尊不億之人,與之眾,積之財(cái)……其策安便哉!”
(3).不臆測。億,通“ 臆 ”?!墩撜Z·憲問》:“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抑亦
副詞,表示推測,可譯為“也許”、“或許”
抑亦人謀也。——《三國志·諸葛亮傳》
先覺
事先認(rèn)識(shí)覺察的人;覺悟早于常人的人
先知先覺
三百
《論語·為政》:“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刑昺 疏:“按今《毛詩序》凡三百一十一篇,內(nèi)六篇亡,今其存者有三百五篇,今但言三百篇,故曰篇之大數(shù)?!焙笠浴叭佟敝复对娊?jīng)》。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明詩》:“三百之蔽,義歸無邪。” 清 姚鼐 《<敦拙堂詩集>序》:“文士得三百之義者,莫如 杜子美 ?!眳⒁姟?三百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