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姓氏源流
介(Jiè)姓源出有二:
1、出自夏朝末年大夫介之窺之后,以祖名為氏。夏朝末年夏桀在位君主(約公元前1818-公元前1766年)時,有大夫介之窺,其后代以祖名介字為姓,稱為介氏。
2、出自春秋時晉國大夫介之推之后,以祖名為氏。春秋時晉國有大夫介之推,其后代以祖名介字為姓,稱為介氏。
得姓始祖:介之窺(見上“1”)。
二、遷徙分布
(缺)介姓望居太原郡(秦置郡。漢為太原國,后又改為太原郡,治所晉陽,即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
三、歷史名人
介 象:字元則,三國時吳國會稽人,從小慕仙好道,經(jīng)用心揣摩掌握了禁氣之術,只因苦于不遇名師,于是遍歷山水。當他得知綿山乃群佛眾仙聚集之地時,于太和六年(壬子)上山尋訪名師不獲,加之連日奔波勞累之至,倒地而睡。朦朧中覺額上有陣濕熱,睜眼一看,原來是一只斑斕猛虎在舔自己。那老虎似有靈性,見他醒來便揚長而去。介象預感此山定有神仙,于是繼續(xù)前行,突然眼前現(xiàn)出一妙齡少女,楚楚動人。介象納悶,深山老林竟有如此美女,定是神仙,于是恭敬而拜。那女子隨手拈來丹經(jīng)一卷,遞于介像,言道:“你雖然悟性較好,但是血食之氣未盡,須斷谷三年;賜你一書,望用心研讀。”說完飄然而去。介象于是在綿山苦心修行,終于修成隱身術,后常下山施展法力,忽現(xiàn)忽沒,忽有忽無,變化雞、石、草、木,還不時給附近百姓鏟除盜賊。當?shù)啬贻p人跟之來到此洞,拜他為師,隱身術遂廣泛傳開。
介之推:一作介子推、介推,春秋時代晉國的貴族,晉文公的臣子。春秋時是晉國人,傳說晉公子重耳因家事內(nèi)爭,在出亡途中饑餓難行,無處覓食,從臣介子推曾割自己股熬湯奉君解饑。在外流亡19年后,重耳于公元636年返回晉國,即侯位晉文公。文公在賞賜從王者時,竟忘了賞賜有大公的介子推。介子推不愿與那些奸詐從臣,遂攜母親離開國都,輾轉(zhuǎn)上了綿山隱居。后有同情介子推者,懸書宮門為他不平,其文曰:“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怒,終不所見處所!”晉文公看了說:這是指介子推呀。由于我為王市安定大計而思慮,沒有考慮到他的功勞!遂派人四處尋找。后知介子推已死于綿山,晉文公為表自己的過失,旌表功臣,將環(huán)綿山封為介推田,號為介山。后又有傳說:介子推隱居后,晉文公曾放火燒山逼介子推出山,介不出,母子相抱被燒死。過人為紀念介子推,每年清明節(jié)前二日不舉火,進冷餐。寒食節(jié)風俗流傳至今。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太原郡:秦漢太原郡,治所在晉陽,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隋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太原市)。以后宋、金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以來省會都在此地。
2、堂號(缺)
【介姓宗祠通用對聯(lián)】
〖介姓宗祠四言通用聯(lián)〗
與母偕隱;
學道得仙。
——佚名撰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春秋時晉國貴族介之推,曾跟從公子重耳(后為晉文公)流亡國外十九年。文公歸國后,賞賜隨從臣屬,沒有賞到他,便和母親一起隱居綿山中,文公派人召他,堅持不下山。傳說文公燒山逼他出來,他終于不愿出山而被燒死。舊俗以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jié),相傳就是為了紀念介之推。下聯(lián)典指三國時吳國會稽人介象,字元則,精通五經(jīng)百家,暗地里修煉道法,傳說能隱形變化。吳主召他到武昌,對他非常尊敬,稱為“介君”,又下詔為他建宅院。
之推恥祿;
元則升天。
——佚名撰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春秋時晉國貴族介之推從晉文公出亡十九年,及還,不及祿,與其母隱于綿山。下聯(lián)典指三國時吳介象,字元則,屢試神仙幻術,后成仙而去。
附錄:【介姓典故、趣事】
〖寒食節(jié)的由來〗
傳說,這個節(jié)日,是春秋時代為紀念介之推而傳下來的。
介之推是當年晉國的賢臣。他侍奉的國君叫晉文公,即公子重耳。有一次,晉國發(fā)生內(nèi)亂,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國外。介之推不畏艱難困苦,一直跟隨重耳。公子重耳流亡魏國時,途中病了,貧病交加,十分困苦。重耳全靠臣屬采摘野菜野果充饑,這次患病,野菜野果再也咽不下肚,介子推便在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熬成肉湯,獻給重耳,使重耳及早康復渡過困境。
后來,重耳做了國君,稱晉文公。開始,他對介之推在極困難時期給他的獻身幫助,還銘記在心里,但是時間久了,也就漸漸淡忘了。一次,晉文公對隨從他流亡的功臣進行封賞,竟然忘記了介之推。介之推心中十分難受,決心不再見這個忘恩負義的君主,就背著年邁的母親,逃回家鄉(xiāng)附近一個大山中,過著隱居生活。
有一天,晉文公發(fā)現(xiàn)自己左右少了介之推,回想起自己忘了獎賞這個“割股奉君”的賢臣,非常愧疚,便忙去找介之推,這才聽說他已跑到深山,隱居起來。晉文公親自跑到他隱居的山中尋找,只見山巒重疊,蔥蒼樹木,哪見介之推的影子?他在山頂呼喊,只聽見山谷的回音,不見介之推出山相見。晉文公心想,介之推是個孝子,如果放火燒山,他一定會背著母親逃出山來,如此一來就能見到他了。于是,他命令放火燒山。
正當風急,火一下蔓延數(shù)十里,連燒三日不熄,把一片青山燒成焦土,就是不見介之推出來?;鹣ê?,大家進山察看,才發(fā)現(xiàn)介之推和他的老母親相抱在一起,被燒死在深林之中。晉文公想求見介之推,不料介之推寧被燒死也不愿相見,可見心中的怨恨是多么深切。晉文公既悲且痛,悔恨之心終生難釋。
這事傳出來,人人尊敬和懷念介之推。以后便在他被燒死的這天紀念他,這天就在每年三月清明節(jié)的前一天。因為介之推是被火燒死的,大家在這天都不忍心舉火,寧愿吞吃冷食,所以,這天叫“寒食節(jié)”。
介(Jiè)姓源出有二:
1、出自夏朝末年大夫介之窺之后,以祖名為氏。夏朝末年夏桀在位君主(約公元前1818-公元前1766年)時,有大夫介之窺,其后代以祖名介字為姓,稱為介氏。
2、出自春秋時晉國大夫介之推之后,以祖名為氏。春秋時晉國有大夫介之推,其后代以祖名介字為姓,稱為介氏。
得姓始祖:介之窺(見上“1”)。
二、遷徙分布
(缺)介姓望居太原郡(秦置郡。漢為太原國,后又改為太原郡,治所晉陽,即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
三、歷史名人
介 象:字元則,三國時吳國會稽人,從小慕仙好道,經(jīng)用心揣摩掌握了禁氣之術,只因苦于不遇名師,于是遍歷山水。當他得知綿山乃群佛眾仙聚集之地時,于太和六年(壬子)上山尋訪名師不獲,加之連日奔波勞累之至,倒地而睡。朦朧中覺額上有陣濕熱,睜眼一看,原來是一只斑斕猛虎在舔自己。那老虎似有靈性,見他醒來便揚長而去。介象預感此山定有神仙,于是繼續(xù)前行,突然眼前現(xiàn)出一妙齡少女,楚楚動人。介象納悶,深山老林竟有如此美女,定是神仙,于是恭敬而拜。那女子隨手拈來丹經(jīng)一卷,遞于介像,言道:“你雖然悟性較好,但是血食之氣未盡,須斷谷三年;賜你一書,望用心研讀。”說完飄然而去。介象于是在綿山苦心修行,終于修成隱身術,后常下山施展法力,忽現(xiàn)忽沒,忽有忽無,變化雞、石、草、木,還不時給附近百姓鏟除盜賊。當?shù)啬贻p人跟之來到此洞,拜他為師,隱身術遂廣泛傳開。
介之推:一作介子推、介推,春秋時代晉國的貴族,晉文公的臣子。春秋時是晉國人,傳說晉公子重耳因家事內(nèi)爭,在出亡途中饑餓難行,無處覓食,從臣介子推曾割自己股熬湯奉君解饑。在外流亡19年后,重耳于公元636年返回晉國,即侯位晉文公。文公在賞賜從王者時,竟忘了賞賜有大公的介子推。介子推不愿與那些奸詐從臣,遂攜母親離開國都,輾轉(zhuǎn)上了綿山隱居。后有同情介子推者,懸書宮門為他不平,其文曰:“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怒,終不所見處所!”晉文公看了說:這是指介子推呀。由于我為王市安定大計而思慮,沒有考慮到他的功勞!遂派人四處尋找。后知介子推已死于綿山,晉文公為表自己的過失,旌表功臣,將環(huán)綿山封為介推田,號為介山。后又有傳說:介子推隱居后,晉文公曾放火燒山逼介子推出山,介不出,母子相抱被燒死。過人為紀念介子推,每年清明節(jié)前二日不舉火,進冷餐。寒食節(jié)風俗流傳至今。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太原郡:秦漢太原郡,治所在晉陽,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隋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太原市)。以后宋、金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以來省會都在此地。
2、堂號(缺)
【介姓宗祠通用對聯(lián)】
〖介姓宗祠四言通用聯(lián)〗
與母偕隱;
學道得仙。
——佚名撰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春秋時晉國貴族介之推,曾跟從公子重耳(后為晉文公)流亡國外十九年。文公歸國后,賞賜隨從臣屬,沒有賞到他,便和母親一起隱居綿山中,文公派人召他,堅持不下山。傳說文公燒山逼他出來,他終于不愿出山而被燒死。舊俗以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jié),相傳就是為了紀念介之推。下聯(lián)典指三國時吳國會稽人介象,字元則,精通五經(jīng)百家,暗地里修煉道法,傳說能隱形變化。吳主召他到武昌,對他非常尊敬,稱為“介君”,又下詔為他建宅院。
之推恥祿;
元則升天。
——佚名撰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春秋時晉國貴族介之推從晉文公出亡十九年,及還,不及祿,與其母隱于綿山。下聯(lián)典指三國時吳介象,字元則,屢試神仙幻術,后成仙而去。
附錄:【介姓典故、趣事】
〖寒食節(jié)的由來〗
傳說,這個節(jié)日,是春秋時代為紀念介之推而傳下來的。
介之推是當年晉國的賢臣。他侍奉的國君叫晉文公,即公子重耳。有一次,晉國發(fā)生內(nèi)亂,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國外。介之推不畏艱難困苦,一直跟隨重耳。公子重耳流亡魏國時,途中病了,貧病交加,十分困苦。重耳全靠臣屬采摘野菜野果充饑,這次患病,野菜野果再也咽不下肚,介子推便在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熬成肉湯,獻給重耳,使重耳及早康復渡過困境。
后來,重耳做了國君,稱晉文公。開始,他對介之推在極困難時期給他的獻身幫助,還銘記在心里,但是時間久了,也就漸漸淡忘了。一次,晉文公對隨從他流亡的功臣進行封賞,竟然忘記了介之推。介之推心中十分難受,決心不再見這個忘恩負義的君主,就背著年邁的母親,逃回家鄉(xiāng)附近一個大山中,過著隱居生活。
有一天,晉文公發(fā)現(xiàn)自己左右少了介之推,回想起自己忘了獎賞這個“割股奉君”的賢臣,非常愧疚,便忙去找介之推,這才聽說他已跑到深山,隱居起來。晉文公親自跑到他隱居的山中尋找,只見山巒重疊,蔥蒼樹木,哪見介之推的影子?他在山頂呼喊,只聽見山谷的回音,不見介之推出山相見。晉文公心想,介之推是個孝子,如果放火燒山,他一定會背著母親逃出山來,如此一來就能見到他了。于是,他命令放火燒山。
正當風急,火一下蔓延數(shù)十里,連燒三日不熄,把一片青山燒成焦土,就是不見介之推出來?;鹣ê?,大家進山察看,才發(fā)現(xiàn)介之推和他的老母親相抱在一起,被燒死在深林之中。晉文公想求見介之推,不料介之推寧被燒死也不愿相見,可見心中的怨恨是多么深切。晉文公既悲且痛,悔恨之心終生難釋。
這事傳出來,人人尊敬和懷念介之推。以后便在他被燒死的這天紀念他,這天就在每年三月清明節(jié)的前一天。因為介之推是被火燒死的,大家在這天都不忍心舉火,寧愿吞吃冷食,所以,這天叫“寒食節(jié)”。


猜你喜歡:
- 姓氏源流別(Bié)姓源流純正,源出有一:按《辭?!方忉專簞e子,古代指天子諸侯的嫡長子以外的兒子。曾鞏《公侯議》:“天子之嫡子繼世以為天子,
- 斗[斗、鬦、鬬,讀音作dòu(ㄉㄡˋ),亦可讀作dǒu(ㄉㄡˇ)]一.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源于羋姓,出自春秋時期夏禹后裔楚國公族斗伯比,屬
- 藥根據(jù)不同地域,有yao和yue兩種讀音。相傳為炎帝后代,是由炎帝后裔姜姓人分衍而來。另外,藥姓人還有其他來源,如傳說古代巴郡蠻及突厥、
- 饒姓是中國眾多姓氏之一,《百家姓》也有收錄此姓。饒姓源起華北,出現(xiàn)時間約在戰(zhàn)國,至今已有2200年以上的歷史,而后由北向南發(fā)展,并在江西繁衍
- 一、姓氏源流仇(Qiú)姓源出有三:1、出自九姓,源出殷末三公之一的九吾氏。夏代時,九吾氏為諸侯,商代立國號九,商末,紂王殺九侯。其族人避居
- 蹇[蹇、謇、褰、搴、𧝱、䙭、𧛓,讀音作jiǎn(ㄐㄧㄢˇ)]←有的古體字顯示不出來一.姓氏淵源
- 楊姓是當今中國大陸第六大姓,人口眾多,分布廣泛,在臺灣排名第十楊姓譜牒修撰的歷史相當悠久。漢代劉歆在《七略》中提到與他同時的楊雄有《家牒》,
- 橋相傳黃帝死后葬在橋山(今陜西黃陵縣),其子孫中留有守陵的,就以山名為姓。東漢有太尉橋玄。后橋姓有一支改為喬姓。
- 占占姓是現(xiàn)代人對詹姓的誤用, 應該為“詹”姓,現(xiàn)代人喜好簡化字,就出了這個姓。
- 【孟氏起源】中國的孟氏,發(fā)源于春秋的魯國公族。魯國的開國君主是周公旦的長子伯禽,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那么孟氏應該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孫。孟姓的得
- 留[留、畱,讀音作liú(ㄌㄧㄡˊ)]一.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源于尹祁姓,出自古帝堯之子丹朱庶兄之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在史籍《姓源·
- 丹[丹,讀音作dān(ㄉㄢ)]一.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源于尹祁姓,出自堯帝之子丹朱,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以血緣背景論,丹氏追本溯源,源頭乃
- 中叔中叔氏是春秋時中叔圍的後代。
- 一、姓氏源流仉(Zhǎng)姓源出有二:1、出自黨姓,由掌氏后人音訛所改。黨姓,原本為春秋時魯國大夫黨氏之后。古代黨姓的黨,讀音(Zhǎng
- 一、姓氏源流終(Zhōng 終)姓源出有二:1、出自高陽氏,是黃帝孫顓頊的后裔,以祖字為氏。據(jù)《元和姓纂》載,顓頊有子老童,老童生子吳回,吳
- 炅 炔姓氏源流 桂姓出自姬姓,是周王胄的后裔。據(jù)《桂氏家乘序》的記載,周王的后裔姬季楨曾經(jīng)任過秦國的博士。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姬季楨被
- 很現(xiàn)為漢族姓氏
- 點新聞聯(lián)播曾介紹江蘇省南京市有一家庭生一男沒有跟父母姓,而取父母都有的筆劃另姓點。
- 姓氏源流從(Cóng 從)姓源出有二:1、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東周平王小兒子名叫精英,被封在樅國,在今安徽省桐城東南,為侯爵稱樅侯。樅侯的
- 【尹姓源流】尹姓的起源有二:1、出自少昊的后代,以邑為姓。據(jù)《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等所載,據(jù)說少昊為古代東夷族的首領,號金天氏。東夷族以鳥為
評論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