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崇,古音讀作sōng(ㄙㄨㄥ),亦可讀作zhōng(ㄓㄨㄥ),今音讀作chóng(ㄔㄨㄥˊ)]一.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于妊姓,出自夏朝桀時期太史令終古,屬于以先祖名稱為氏。
夏桀時期,太史令終古曾泣諫暴君夏桀,但是頭昏腦脹的夏桀卻不予理置,傷心之余的終古,便出奔商湯,使夏桀的罪狀更昭然若揭。終古的子孫后代便姓了終氏。古代“終”字通“崇”字,終氏亦稱崇氏,讀音作zhōng(ㄓㄨㄥ)。第二個淵源:源于姒姓,出自上古有崇氏部落首領崇伯鯀,屬于以氏族名稱為氏。
虞舜時期,夏的前身有崇氏部落活動在今河南嵩山一帶,其首領崇伯鯀幫助虞舜治理洪水。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王朝的建立,從大禹開始,稱夏禹。
大禹的父親崇伯鯀,是雄據(jù)大河(今黃河)南岸位于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領。
崇伯鯀的有崇氏部落,大多以氏族名稱“有崇”為姓氏,稱有崇氏,讀音作sōng(ㄙㄨㄥ),是十分古老的姓氏之一。
到商湯時期,自商朝開國以來,有崇氏就輔佐商王開創(chuàng)基業(yè),為商朝平定北方犬戎叛亂立下汗馬功勞。至商紂王帝辛執(zhí)政,崇氏兄弟二人皆封爵位,成為紂王的重要羽翼。兄崇侯虎繼父之位成為北伯侯,掌控北疆地區(qū),阻擋北方犬戎族的入侵。弟崇黑虎,封爵冀州候。當時商王朝轄下共八百諸侯,崇氏兄弟二人就統(tǒng)領四百諸侯,可見其寵勢之大。
西周中期以后,有崇氏族人按陜西方言,將姓氏讀音改作chóng(ㄔㄨㄥˊ),后省文簡化為單姓崇氏。
第三個淵源:源于羋姓,出自春秋時期熊氏楚國太子商臣之師傅潘崇,屬于以先祖名稱為氏。
在潘崇的后裔中,大多以“潘”為姓氏,稱潘氏;但也有以“崇”為姓氏者,稱崇氏,讀音作chóng(ㄔㄨㄥˊ)。今天江蘇、浙江、河南等省均有許多潘崇的后裔。
第四個淵源:源于羋姓,出自春秋時期熊氏楚國將軍崇公,屬于以先祖名稱為氏。
秦朝末年,西楚霸王項羽的麾下有一位赫赫有名的車騎大將崇公。其后代以先祖名號為氏,稱崇氏,讀音作chóng(ㄔㄨㄥˊ)。第五個淵源:源于鮮卑族,出自金國時期金睿宗完顏氏后裔,屬于避諱改名為氏。
據(jù)史籍《金史·宗端修傳》記載,金國第六位君主章宗完顏璟(女真名麻達葛,公元1168~1208年)下詔,為避金睿宗完顏宗輔(女真名訛里朵,公元1096~1135年)名諱,凡太宗完顏晟(女真名吳乞買,金國第二代君主,公元1075~1135年)諸子之宗姓皆加“山”字頭,改為崇氏,讀音作chóng(ㄔㄨㄥˊ)。第六個淵源: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jù)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崇果嚕氏,以地為氏,世居崇果魯(今黑龍江通河),后以姓氏首字的漢字諧音改為漢姓崇氏。滿族崇吉喇氏,世居烏拉、虎爾哈、瓦爾喀、訥殷等地,后以姓氏首字的漢字諧音改為漢姓崇氏、叢氏,讀音作chóng(ㄔㄨㄥˊ)。得姓始祖:終古。
崇姓的歷史十分久遠,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傳說的融氏的兒子陸終。據(jù)《元和姓纂》上說,出自夏朝太史令終古,子孫以其名字中的“終”為姓,終、崇同字,亦即崇氏。終古是后世崇氏家族的始祖,在夏桀當政時官拜太史令,因勸諫夏桀不成而出奔商湯。崇氏后人尊終古為崇氏的得姓始祖。
二.郡望堂號:
1.郡望:
彭城郡:彭城郡在秦朝時期為縣,西漢時期為楚國。漢宣帝地節(jié)元年(公元前69年)以楚國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縣(今江蘇徐州),漢黃龍元年(公元前49年)復名楚國,東漢章和二年(公元88年)又改為彭城國。南朝宋永初二年(公元421年)復為彭城郡。隋開皇(公元581~600年)初廢郡,隋大業(yè)三年(公元607年)復置。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又改為徐州,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名彭城郡。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復為徐州。歷史上的彭城郡,其統(tǒng)轄范圍大致包括今山東省微山縣、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沛縣東南部及邳縣西北部,安徽灘溪縣東部及山東微山縣一帶。彭城郡與沛郡在地域范圍上有部分重疊。
南陽郡:春秋戰(zhàn)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qū)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qū)。戰(zhàn)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公元前263年,秦國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秦朝時期南陽郡設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以宛為治所,置南陽郡。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nèi)鄉(xiāng)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qū),后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隋大業(yè)三年(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廢除,唐天寶至德年間又曾改鄧州南陽郡改良穰縣(今河南鄧縣)為治所。元、明、清諸朝的南陽府治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濟南郡:漢朝時期高祖劉邦設有濟南國。荊楚七國亂政后改為濟南郡,治所在東平陵(今山東章丘),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臨淄市一帶。晉朝時期移治歷城(今山東濟南)。北魏時期改為齊州。宋朝政和中期升為濟南府。元朝時期則為路。明、清兩朝均為府。民國時期廢府改為山東省省會市。2.堂號:
奔商堂:夏桀無道,鑿池為夜宮,男女雜處,一月不朝。臣子崇古哭諫,夏桀不聽。崇古遂放棄夏桀,到商湯那里去了。
八.歷史名人:
崇 軍:(生卒年待考),字子云。著名西漢朝大臣。
年十八歲時入長安,從濟南步行入關,關吏與繻(帛制通行證,上寫字,分為兩半,出入時驗合)為信,令其返還時驗合。崇軍說:“大丈夫西游,終不復傳還!”棄繻而去。
后崇軍果當選為博士弟子,官至諫議大夫。后執(zhí)節(jié)出關,行使郡國。出使南越,自請“受長纓,一定捆住南越王的脖頸,把他帶到宮殿下”。
崇軍逝世時年僅二十余歲,世稱“終童”。崇 帶:(生卒年待考),著名漢朝將領。
西漢末期,崇帶任漢代校尉史。王莽篡漢后,崇帶與陳良共殺校尉,自稱廢漢大將軍。
不久,終帶害怕匈奴入侵,禍及自身,便與陳良、司馬丞、韓玄、右曲侯任商等人帶領兩千多人投靠了匈奴。崇 郁:(生卒年待考),唐朝人。著名唐朝官吏。
為人仁義,做縣官。著名詩圣杜甫和他很有交情,寫過不少詩贈送給崇郁。崇悅?cè)A:(公元1939~今),江蘇濱海人。著名 * 部一所高級工程師,專業(yè)技術 * 警監(jiān)。
主要從事半導體光電器件研制工作。主持攝像管系列產(chǎn)品靶面研究和生產(chǎn)。其中圖像存貯管等獲國家科學大會獎;碲化鋅鎘系列攝像管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 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二等獎;作為主要參加者,參與系列硅靶微光攝像管研制和生產(chǎn),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發(fā)表論文約二十萬字,其中《攝像靶負像》用靜電場理論和半導體理論,在世界上首次完整建立攝像靶負像理論模型;《攝像靶光電轉(zhuǎn)換特性》首次在世界上完整解釋光電轉(zhuǎn)換特性的物理機制。首先在國內(nèi)建立三氯乙烯預氧化處理工藝,有效消除硅單晶二次缺陷,大大提高硅靶的成品率。此項工藝也適用于其它半導體器件的生產(chǎn)。碲化鋅鎘攝像管靶面制作工藝,實際上完全可以用于制作相同材料的太陽能電池,工藝成熟,轉(zhuǎn)換效率也高。希望與有志者合作,開發(fā)新的能源。崇 剛:(公元1943~今),安徽天長人。著名地方新聞工作者。
1965年7月畢業(yè)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1967年到黃石人民廣播電臺從事記者工作,歷任電臺編辦副主任、臺黨支部副書記、副臺長、黨支部書記、總編輯等職。
1992年任黃石日報社副社長、副總編輯,1995年兼任《黃石晚報》總編輯。主持編輯出版了《黃石人民廣播電臺三十年》、《鄂東漫行》、《今日黃石》等書,《一封邊防戰(zhàn)士的來信》、《走出困惑》、《舉步之勞嫌麻煩,一樓之內(nèi)寄公函》等新聞作品,曾分獲全省優(yōu)秀廣播作品二、三等獎;《散步健身法》、《大自然的報復》等科普作品,曾獲黃石市科普作品一等獎。
獲獎的論文有《中等城市臺的改革要走自己的路》、《關于批評報道“屬”的探討》、《也談報紙的商品屬性和新聞的非商品性》、《堅持抓好三個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圖文兩翼齊飛》等。崇世民:(公元1940~今),天津市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畢業(yè)于天津大學精密儀器系。現(xiàn)任中國包裝和食品機械總公司信息部主任,中國食品和包裝機械工業(yè)協(xié)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先后設計并制造出:絲扣檢查儀、塑料與粉末冶金零件 * 、卸扣機、四百克注塑機、二百五十噸油壓機及滲碳爐改裝、自動攪臘機,掛砂與澆注流水線、250千瓦中頻可控硅電爐、十二工位自動壓臘機。
參與北京焊切工具廠廠房工藝設計,北京風機二廠、天津自行車廠、天津客車廠、重慶中美合資企業(yè)噴漆車間改造工程,北京紡織機械廠的零件難加工的攻關,燕山機械廠大理石切割機研制。并通過在北京化工設備廠推廣組合作業(yè)法與窯爐改造的驗收工作。
在推廣少無切削、成組工藝、先進的工夾模具工作中寫出有價值情報資料,如“國內(nèi)外夾具發(fā)展概況”、“進一步推廣組合夾具意見”、“北京市模具行業(yè)調(diào)查報告”、“國內(nèi)外模具發(fā)表概況”等得到北京市經(jīng)委領導的好評。并于1983年獲一機部科技情報二等獎,1983~1984年分別獲一機部和北京市機械工業(yè)局推廣組合夾具先進個人稱號。
他組織翻譯二十二萬余字科技資料,為上海職工大學、北京機械工業(yè)局職工大學編印《公差與技術測量》、《液壓》、《夾具》、《工藝與機床》等書。
根據(jù)市場需要為發(fā)展我國包裝和食品機械行業(yè),經(jīng)過多年積累現(xiàn)正著手出版《中國包裝和食品機械企業(yè)大全》、《中國包裝和食品機械產(chǎn)品使用手冊》和《食品加工工藝與設備成套大全》等使用性很強、技術性較全面的書籍。崇有道:(公元1944~今),山東青州人。高級農(nóng)藝師。
畢業(yè)于山東農(nóng)學院。現(xiàn)任山東省青州市益民果樹研究所所長。
從事果樹工作二十多年,先后承擔省、地、縣科技課題十二項,其中獲省科委三等獎1項,省農(nóng)業(yè)廳二等獎、三等獎各一項、地區(qū)科委一等獎一項,縣科委二等獎四項,三等獎四項,國家專利一項。
1983年主持的濰坊地區(qū)科委“蘋果三當育苗技術研究”,把蘋果育苗時間由二~三年縮短成一年,獲得了巨大的經(jīng)濟效益,并在全國大面積推廣。
主持的“青州蜜桃綜合技術開發(fā)”使青州蜜桃面積擴大到四萬畝,產(chǎn)量增加、質(zhì)量提高,使古老品種又煥發(fā)青春。
l990年獲山東省農(nóng)業(yè)廳全省農(nóng)牧業(yè)先進工作者稱號,l991年獲山東省優(yōu)秀經(jīng)濟林工作者稱號,1992年獲濰坊市優(yōu)秀科技人員稱號,1985~l990年3次獲青州市先進工作者稱號,1979年被濰坊市直機關黨委授予模范 * 黨員稱號。
發(fā)表論文二十多篇,其中《山東省杏樹優(yōu)良品種調(diào)查初報》、《藝術蘋果生產(chǎn)技術研究》、《冬雪蜜桃高產(chǎn)高效栽培技術》等論文都有獨到的見解和精辟的論證,有兩篇論文獲中國農(nóng)學會優(yōu)秀論文獎;出版專著兩部。崇 泉:(公元1952~今),安徽人。著名中國外交家。
現(xiàn)任外經(jīng)貿(mào)部亞洲司副司長。
畢業(yè)于經(jīng)貿(mào)大學及哈佛大學商學院高級經(jīng)理班。
1980~1982年,中國駐日內(nèi)瓦聯(lián)合國機構(gòu)常駐團任隨員。
1983~1987年參加外經(jīng)貿(mào)部國際司分管聯(lián)合國技術轉(zhuǎn)讓行為守則談判。
1988~1991年駐美使館商務處任二秘。
1992~1996年新華社澳門分社經(jīng)濟部任處長,副部長、部長。
1996~至今,任外經(jīng)貿(mào)部亞洲司副司長。崇慶余:(公元1955~今),江蘇射陽人。著名當代教育家。
徐州師范大學副院長、副教授。崇慶余副教授是徐州師范大學首批中青年學術人才,1983年畢業(yè)于徐州師范大學之后,一直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
先后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和省級刊物上發(fā)表中共三代領導集體的研究論文三十余篇,其中八篇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中心的《中國現(xiàn)代史》、《中國政治》、《中國外交》、《社會主義經(jīng)濟理論與實踐》、《 * 理論》等期刊全文轉(zhuǎn)載,產(chǎn)生一定的社會影響。
出版《再鑄輝煌——1992年的中國》、《同舟共進——王昆侖、屈武、朱學范評傳》兩本。相近現(xiàn)代史史料學會理事、江蘇省黨史學會常務理事、江蘇省政治會理事。
1999年1月江蘇省教委第二屆優(yōu)秀社科成果三等獎,2000年6月獲江蘇省“五個一”工程獎。崇輝林:(公元1962~今),湖南臨湘人。著名中共地方黨務工作者。
現(xiàn)任臨湘市交通局黨委委員、紀委書記。主要業(yè)績:1978年參加工作,1991年調(diào)臨湘縣交通局。
撰寫了多篇有價值的文章。多次被中央、省、市內(nèi)部刊物采用,其中撰寫的《對當前農(nóng)村女黨員隊伍現(xiàn)狀的思考》被評為1991年縣黨建學會優(yōu)秀論文二等獎,《重視培養(yǎng)和發(fā)展農(nóng)村女黨員》1991年在縣首屆領導干部調(diào)查報告征文中榮獲三等獎,《湖區(qū)發(fā)展壯大集體經(jīng)濟的有效途徑》獲“改革開放與湖南經(jīng)濟發(fā)展研討會”征文榮譽獎,并被收入《中國現(xiàn)代管理科學研究文庫》一書;《共譜國道文明曲》被收入《中國黨政干部改革論壇》,《試論毛 * 正確對待犯錯誤干部的主要思想及重要意義》被收入《中國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科學研究文庫》和《世紀之光》兩部大型文獻叢書。
被《人民公路報》授予1995年優(yōu)秀通訊員稱號。1984年、1987年被評為岳陽市保密工作先進個人;1988年被縣政府授予記功獎勵,被省委辦公廳授予省優(yōu)秀機要員稱號;1992年被市政府授予記功獎勵;1993年被評為市人事工作先進個人;1994年被市政府授予三等功獎勵,并被評為市組織工作先進個人。
1995年、1996年被市政府授予嘉獎;1996年、1997年分別被岳陽市政府評為107國道文明路創(chuàng)建工作先進個人和授予二等功獎勵;1997年、1998年被評為市優(yōu)秀紀檢監(jiān)察干部。
1998年在抗洪搶險中成績突出,被岳陽市交通委員會榮記三等功一次,并被評為岳陽市治理公路“三亂”、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個人;1998年、1999年被市政府授予嘉獎。
第一個淵源:源于妊姓,出自夏朝桀時期太史令終古,屬于以先祖名稱為氏。
夏桀時期,太史令終古曾泣諫暴君夏桀,但是頭昏腦脹的夏桀卻不予理置,傷心之余的終古,便出奔商湯,使夏桀的罪狀更昭然若揭。終古的子孫后代便姓了終氏。古代“終”字通“崇”字,終氏亦稱崇氏,讀音作zhōng(ㄓㄨㄥ)。第二個淵源:源于姒姓,出自上古有崇氏部落首領崇伯鯀,屬于以氏族名稱為氏。
虞舜時期,夏的前身有崇氏部落活動在今河南嵩山一帶,其首領崇伯鯀幫助虞舜治理洪水。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王朝的建立,從大禹開始,稱夏禹。
大禹的父親崇伯鯀,是雄據(jù)大河(今黃河)南岸位于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領。
崇伯鯀的有崇氏部落,大多以氏族名稱“有崇”為姓氏,稱有崇氏,讀音作sōng(ㄙㄨㄥ),是十分古老的姓氏之一。
到商湯時期,自商朝開國以來,有崇氏就輔佐商王開創(chuàng)基業(yè),為商朝平定北方犬戎叛亂立下汗馬功勞。至商紂王帝辛執(zhí)政,崇氏兄弟二人皆封爵位,成為紂王的重要羽翼。兄崇侯虎繼父之位成為北伯侯,掌控北疆地區(qū),阻擋北方犬戎族的入侵。弟崇黑虎,封爵冀州候。當時商王朝轄下共八百諸侯,崇氏兄弟二人就統(tǒng)領四百諸侯,可見其寵勢之大。
西周中期以后,有崇氏族人按陜西方言,將姓氏讀音改作chóng(ㄔㄨㄥˊ),后省文簡化為單姓崇氏。
第三個淵源:源于羋姓,出自春秋時期熊氏楚國太子商臣之師傅潘崇,屬于以先祖名稱為氏。
在潘崇的后裔中,大多以“潘”為姓氏,稱潘氏;但也有以“崇”為姓氏者,稱崇氏,讀音作chóng(ㄔㄨㄥˊ)。今天江蘇、浙江、河南等省均有許多潘崇的后裔。
第四個淵源:源于羋姓,出自春秋時期熊氏楚國將軍崇公,屬于以先祖名稱為氏。
秦朝末年,西楚霸王項羽的麾下有一位赫赫有名的車騎大將崇公。其后代以先祖名號為氏,稱崇氏,讀音作chóng(ㄔㄨㄥˊ)。第五個淵源:源于鮮卑族,出自金國時期金睿宗完顏氏后裔,屬于避諱改名為氏。
據(jù)史籍《金史·宗端修傳》記載,金國第六位君主章宗完顏璟(女真名麻達葛,公元1168~1208年)下詔,為避金睿宗完顏宗輔(女真名訛里朵,公元1096~1135年)名諱,凡太宗完顏晟(女真名吳乞買,金國第二代君主,公元1075~1135年)諸子之宗姓皆加“山”字頭,改為崇氏,讀音作chóng(ㄔㄨㄥˊ)。第六個淵源: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jù)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崇果嚕氏,以地為氏,世居崇果魯(今黑龍江通河),后以姓氏首字的漢字諧音改為漢姓崇氏。滿族崇吉喇氏,世居烏拉、虎爾哈、瓦爾喀、訥殷等地,后以姓氏首字的漢字諧音改為漢姓崇氏、叢氏,讀音作chóng(ㄔㄨㄥˊ)。得姓始祖:終古。
崇姓的歷史十分久遠,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傳說的融氏的兒子陸終。據(jù)《元和姓纂》上說,出自夏朝太史令終古,子孫以其名字中的“終”為姓,終、崇同字,亦即崇氏。終古是后世崇氏家族的始祖,在夏桀當政時官拜太史令,因勸諫夏桀不成而出奔商湯。崇氏后人尊終古為崇氏的得姓始祖。
二.郡望堂號:
1.郡望:
彭城郡:彭城郡在秦朝時期為縣,西漢時期為楚國。漢宣帝地節(jié)元年(公元前69年)以楚國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縣(今江蘇徐州),漢黃龍元年(公元前49年)復名楚國,東漢章和二年(公元88年)又改為彭城國。南朝宋永初二年(公元421年)復為彭城郡。隋開皇(公元581~600年)初廢郡,隋大業(yè)三年(公元607年)復置。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又改為徐州,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名彭城郡。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復為徐州。歷史上的彭城郡,其統(tǒng)轄范圍大致包括今山東省微山縣、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沛縣東南部及邳縣西北部,安徽灘溪縣東部及山東微山縣一帶。彭城郡與沛郡在地域范圍上有部分重疊。
南陽郡:春秋戰(zhàn)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qū)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qū)。戰(zhàn)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公元前263年,秦國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秦朝時期南陽郡設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以宛為治所,置南陽郡。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nèi)鄉(xiāng)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qū),后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隋大業(yè)三年(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廢除,唐天寶至德年間又曾改鄧州南陽郡改良穰縣(今河南鄧縣)為治所。元、明、清諸朝的南陽府治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濟南郡:漢朝時期高祖劉邦設有濟南國。荊楚七國亂政后改為濟南郡,治所在東平陵(今山東章丘),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臨淄市一帶。晉朝時期移治歷城(今山東濟南)。北魏時期改為齊州。宋朝政和中期升為濟南府。元朝時期則為路。明、清兩朝均為府。民國時期廢府改為山東省省會市。2.堂號:
奔商堂:夏桀無道,鑿池為夜宮,男女雜處,一月不朝。臣子崇古哭諫,夏桀不聽。崇古遂放棄夏桀,到商湯那里去了。
八.歷史名人:
崇 軍:(生卒年待考),字子云。著名西漢朝大臣。
年十八歲時入長安,從濟南步行入關,關吏與繻(帛制通行證,上寫字,分為兩半,出入時驗合)為信,令其返還時驗合。崇軍說:“大丈夫西游,終不復傳還!”棄繻而去。
后崇軍果當選為博士弟子,官至諫議大夫。后執(zhí)節(jié)出關,行使郡國。出使南越,自請“受長纓,一定捆住南越王的脖頸,把他帶到宮殿下”。
崇軍逝世時年僅二十余歲,世稱“終童”。崇 帶:(生卒年待考),著名漢朝將領。
西漢末期,崇帶任漢代校尉史。王莽篡漢后,崇帶與陳良共殺校尉,自稱廢漢大將軍。
不久,終帶害怕匈奴入侵,禍及自身,便與陳良、司馬丞、韓玄、右曲侯任商等人帶領兩千多人投靠了匈奴。崇 郁:(生卒年待考),唐朝人。著名唐朝官吏。
為人仁義,做縣官。著名詩圣杜甫和他很有交情,寫過不少詩贈送給崇郁。崇悅?cè)A:(公元1939~今),江蘇濱海人。著名 * 部一所高級工程師,專業(yè)技術 * 警監(jiān)。
主要從事半導體光電器件研制工作。主持攝像管系列產(chǎn)品靶面研究和生產(chǎn)。其中圖像存貯管等獲國家科學大會獎;碲化鋅鎘系列攝像管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 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二等獎;作為主要參加者,參與系列硅靶微光攝像管研制和生產(chǎn),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發(fā)表論文約二十萬字,其中《攝像靶負像》用靜電場理論和半導體理論,在世界上首次完整建立攝像靶負像理論模型;《攝像靶光電轉(zhuǎn)換特性》首次在世界上完整解釋光電轉(zhuǎn)換特性的物理機制。首先在國內(nèi)建立三氯乙烯預氧化處理工藝,有效消除硅單晶二次缺陷,大大提高硅靶的成品率。此項工藝也適用于其它半導體器件的生產(chǎn)。碲化鋅鎘攝像管靶面制作工藝,實際上完全可以用于制作相同材料的太陽能電池,工藝成熟,轉(zhuǎn)換效率也高。希望與有志者合作,開發(fā)新的能源。崇 剛:(公元1943~今),安徽天長人。著名地方新聞工作者。
1965年7月畢業(yè)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1967年到黃石人民廣播電臺從事記者工作,歷任電臺編辦副主任、臺黨支部副書記、副臺長、黨支部書記、總編輯等職。
1992年任黃石日報社副社長、副總編輯,1995年兼任《黃石晚報》總編輯。主持編輯出版了《黃石人民廣播電臺三十年》、《鄂東漫行》、《今日黃石》等書,《一封邊防戰(zhàn)士的來信》、《走出困惑》、《舉步之勞嫌麻煩,一樓之內(nèi)寄公函》等新聞作品,曾分獲全省優(yōu)秀廣播作品二、三等獎;《散步健身法》、《大自然的報復》等科普作品,曾獲黃石市科普作品一等獎。
獲獎的論文有《中等城市臺的改革要走自己的路》、《關于批評報道“屬”的探討》、《也談報紙的商品屬性和新聞的非商品性》、《堅持抓好三個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圖文兩翼齊飛》等。崇世民:(公元1940~今),天津市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畢業(yè)于天津大學精密儀器系。現(xiàn)任中國包裝和食品機械總公司信息部主任,中國食品和包裝機械工業(yè)協(xié)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先后設計并制造出:絲扣檢查儀、塑料與粉末冶金零件 * 、卸扣機、四百克注塑機、二百五十噸油壓機及滲碳爐改裝、自動攪臘機,掛砂與澆注流水線、250千瓦中頻可控硅電爐、十二工位自動壓臘機。
參與北京焊切工具廠廠房工藝設計,北京風機二廠、天津自行車廠、天津客車廠、重慶中美合資企業(yè)噴漆車間改造工程,北京紡織機械廠的零件難加工的攻關,燕山機械廠大理石切割機研制。并通過在北京化工設備廠推廣組合作業(yè)法與窯爐改造的驗收工作。
在推廣少無切削、成組工藝、先進的工夾模具工作中寫出有價值情報資料,如“國內(nèi)外夾具發(fā)展概況”、“進一步推廣組合夾具意見”、“北京市模具行業(yè)調(diào)查報告”、“國內(nèi)外模具發(fā)表概況”等得到北京市經(jīng)委領導的好評。并于1983年獲一機部科技情報二等獎,1983~1984年分別獲一機部和北京市機械工業(yè)局推廣組合夾具先進個人稱號。
他組織翻譯二十二萬余字科技資料,為上海職工大學、北京機械工業(yè)局職工大學編印《公差與技術測量》、《液壓》、《夾具》、《工藝與機床》等書。
根據(jù)市場需要為發(fā)展我國包裝和食品機械行業(yè),經(jīng)過多年積累現(xiàn)正著手出版《中國包裝和食品機械企業(yè)大全》、《中國包裝和食品機械產(chǎn)品使用手冊》和《食品加工工藝與設備成套大全》等使用性很強、技術性較全面的書籍。崇有道:(公元1944~今),山東青州人。高級農(nóng)藝師。
畢業(yè)于山東農(nóng)學院。現(xiàn)任山東省青州市益民果樹研究所所長。
從事果樹工作二十多年,先后承擔省、地、縣科技課題十二項,其中獲省科委三等獎1項,省農(nóng)業(yè)廳二等獎、三等獎各一項、地區(qū)科委一等獎一項,縣科委二等獎四項,三等獎四項,國家專利一項。
1983年主持的濰坊地區(qū)科委“蘋果三當育苗技術研究”,把蘋果育苗時間由二~三年縮短成一年,獲得了巨大的經(jīng)濟效益,并在全國大面積推廣。
主持的“青州蜜桃綜合技術開發(fā)”使青州蜜桃面積擴大到四萬畝,產(chǎn)量增加、質(zhì)量提高,使古老品種又煥發(fā)青春。
l990年獲山東省農(nóng)業(yè)廳全省農(nóng)牧業(yè)先進工作者稱號,l991年獲山東省優(yōu)秀經(jīng)濟林工作者稱號,1992年獲濰坊市優(yōu)秀科技人員稱號,1985~l990年3次獲青州市先進工作者稱號,1979年被濰坊市直機關黨委授予模范 * 黨員稱號。
發(fā)表論文二十多篇,其中《山東省杏樹優(yōu)良品種調(diào)查初報》、《藝術蘋果生產(chǎn)技術研究》、《冬雪蜜桃高產(chǎn)高效栽培技術》等論文都有獨到的見解和精辟的論證,有兩篇論文獲中國農(nóng)學會優(yōu)秀論文獎;出版專著兩部。崇 泉:(公元1952~今),安徽人。著名中國外交家。
現(xiàn)任外經(jīng)貿(mào)部亞洲司副司長。
畢業(yè)于經(jīng)貿(mào)大學及哈佛大學商學院高級經(jīng)理班。
1980~1982年,中國駐日內(nèi)瓦聯(lián)合國機構(gòu)常駐團任隨員。
1983~1987年參加外經(jīng)貿(mào)部國際司分管聯(lián)合國技術轉(zhuǎn)讓行為守則談判。
1988~1991年駐美使館商務處任二秘。
1992~1996年新華社澳門分社經(jīng)濟部任處長,副部長、部長。
1996~至今,任外經(jīng)貿(mào)部亞洲司副司長。崇慶余:(公元1955~今),江蘇射陽人。著名當代教育家。
徐州師范大學副院長、副教授。崇慶余副教授是徐州師范大學首批中青年學術人才,1983年畢業(yè)于徐州師范大學之后,一直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
先后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和省級刊物上發(fā)表中共三代領導集體的研究論文三十余篇,其中八篇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中心的《中國現(xiàn)代史》、《中國政治》、《中國外交》、《社會主義經(jīng)濟理論與實踐》、《 * 理論》等期刊全文轉(zhuǎn)載,產(chǎn)生一定的社會影響。
出版《再鑄輝煌——1992年的中國》、《同舟共進——王昆侖、屈武、朱學范評傳》兩本。相近現(xiàn)代史史料學會理事、江蘇省黨史學會常務理事、江蘇省政治會理事。
1999年1月江蘇省教委第二屆優(yōu)秀社科成果三等獎,2000年6月獲江蘇省“五個一”工程獎。崇輝林:(公元1962~今),湖南臨湘人。著名中共地方黨務工作者。
現(xiàn)任臨湘市交通局黨委委員、紀委書記。主要業(yè)績:1978年參加工作,1991年調(diào)臨湘縣交通局。
撰寫了多篇有價值的文章。多次被中央、省、市內(nèi)部刊物采用,其中撰寫的《對當前農(nóng)村女黨員隊伍現(xiàn)狀的思考》被評為1991年縣黨建學會優(yōu)秀論文二等獎,《重視培養(yǎng)和發(fā)展農(nóng)村女黨員》1991年在縣首屆領導干部調(diào)查報告征文中榮獲三等獎,《湖區(qū)發(fā)展壯大集體經(jīng)濟的有效途徑》獲“改革開放與湖南經(jīng)濟發(fā)展研討會”征文榮譽獎,并被收入《中國現(xiàn)代管理科學研究文庫》一書;《共譜國道文明曲》被收入《中國黨政干部改革論壇》,《試論毛 * 正確對待犯錯誤干部的主要思想及重要意義》被收入《中國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科學研究文庫》和《世紀之光》兩部大型文獻叢書。
被《人民公路報》授予1995年優(yōu)秀通訊員稱號。1984年、1987年被評為岳陽市保密工作先進個人;1988年被縣政府授予記功獎勵,被省委辦公廳授予省優(yōu)秀機要員稱號;1992年被市政府授予記功獎勵;1993年被評為市人事工作先進個人;1994年被市政府授予三等功獎勵,并被評為市組織工作先進個人。
1995年、1996年被市政府授予嘉獎;1996年、1997年分別被岳陽市政府評為107國道文明路創(chuàng)建工作先進個人和授予二等功獎勵;1997年、1998年被評為市優(yōu)秀紀檢監(jiān)察干部。
1998年在抗洪搶險中成績突出,被岳陽市交通委員會榮記三等功一次,并被評為岳陽市治理公路“三亂”、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個人;1998年、1999年被市政府授予嘉獎。


猜你喜歡:
- 姓氏由來:稀罕姓,今北京、上海等地有之。歷史名人:愈國佐
- 叱干鮮卑古姓,今陜西彬縣有叱干姓。
- 一、姓氏源流寇(Kòu)姓源出有三:1、出自己姓,以官名為氏。上古周朝時,昆吾人的后人蘇忿生為周武王司寇,其子孫以官名為姓,相傳姓寇。2、出
- 奧[奧,讀音作ào(ㄠˋ)]一.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源于官位,出自漢朝時期秘書監(jiān),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據(jù)史籍《東觀漢記》記載:“桓帝時,初
- 心心姓乃一個較晚出現(xiàn)的姓氏,來源待考,似乎與心理學有關。
- 卓氏,生卒年不詳。原為趙國邯鄲(今河北邯鄲)人。其祖父輩經(jīng)營冶煉鐵礦致富,后來秦國打敗趙國,流放富豪,卓氏也在其中。趙國被擄獲的人中,只有卓
- 矯[矯、蟜,讀音作jiǎo(ㄐㄧㄠˇ)]一.姓氏淵源:單一淵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矯父之后,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據(jù)史籍《風俗通義
- 一、姓氏源流高堂(Gāo táng)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出自春秋時齊國卿士高敬仲傒之后,以邑名為氏。據(jù)《通志·氏族略》、《類稿·五七》、《
- 一、姓氏源流濮(Pú)姓源出有四:1、出自有虞姓,是舜的后代,以地名為氏。虞舜為炎黃部落首領時,將他的子孫散封于濮地,其后代遂以地名為姓,形
- 布[布,讀音作bù(ㄅㄨˋ)]一.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源于姬姓,出自戰(zhàn)國時期趙國大夫布子,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據(jù)史籍《風俗通》記載,戰(zhàn)國時
- 姓氏源流 潘(Pān)姓源出有四:1、出自羋姓,[mǐ ]為春秋時楚國公族潘崇之后,以祖名為氏。據(jù)《通志·氏族略》所載,顓頊后裔陸終生有六子
- 賀賴鮮卑古姓,今“賴”姓始祖。
- 一、姓氏源流房(Fáng)源出有二:1、起源于姬姓,出自陶唐氏,是堯的后代,以國名為氏。堯的兒子開始被封于丹水,史稱丹朱。“天下者,天下人之
- 一、姓氏源流 丘、邱(Qiū)姓同源,源出有四:1、出自姜姓,以地名為氏,是姜太公的后裔。西周初年,太師呂尚(姜姓,呂氏,名望)因輔佐武王滅
- 己上古五帝中的少昊相傳是黃帝的己姓子孫,死后被尊為西方大帝。
- 巴佳剌老滿洲部族
- 戶根據(jù)古代取姓和分姓的原則, 戶姓的一大部分應由其它字形字音相近的姓氏,因為避禍或避戰(zhàn)亂而轉(zhuǎn)來,其中有一部分應是從房姓改成。
- 歷史來源 「山」源出: 1、出自姜姓,為烈山(又作列山)氏之后。據(jù)《風俗通》上記載說:“山氏,是古代烈山氏的后代”,相傳,炎帝為上古時姜
- 華 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九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四七。尋根溯源華姓來源有三:1、出自子姓。據(jù)《名賢氏
- 一、姓氏源流祝(Zhù)姓源出有四:1、出自姬姓,為黃帝之裔。據(jù)《元和姓纂》、《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所載,黃帝之后,周武王封其于祝(故城在
評論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