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姓在新百家姓排名:第14位馬 舊百家姓排名:第52位
郡望堂號
1、郡望
扶風郡:漢太初元年置右扶風,為三輔之一。三國時改右扶風為扶風郡,治所在槐里(今陜西省光平東南)。隋唐扶風郡即岐州。
京兆郡:今陜西省西安。漢以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為三輔。魏改建京尹郡,“尹”為太守。唐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qū)。金元在陜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guān)。民國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國民黨政府成立時廢。
郟 縣:秦置縣,今河南省郟縣。三國時期改為龍山縣,隋文帝開皇初改龍山縣為汝南郡,歷經(jīng)唐、宋、元,元末復(fù)置郟縣歸汝州郡。
荏平縣:今屬山東省荏平縣。
臨安郡:今屬浙江省杭州市。宋建炎三年(1129年)升杭州為臨安府。
西河郡:古代所指不一。春秋衛(wèi)西境沿黃河,稱西河,即今??h、滑縣等地。戰(zhàn)國時黃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取秦今陜西黃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則以晉陜間黃河為準,西岸為西河。漢有西河郡,有今內(nèi)蒙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魏時,北部為羌胡所得,僅有晉西,治茲氏,即今山西省汾陽。唐亦曾以汾州為西河郡。
廣陵郡:秦置廣陵縣,在今江蘇揚州西北。西漢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治所在廣陵。東漢改為郡隋改江陽,治今揚州。南唐恢復(fù)廣陵原名。宋熙寧五年(1072年)并入江都。
華陰郡:古代縣名。春秋時為晉國之地,漢代時置華陰縣(因在華山之北故名華陰)。唐天寶元年(742年)改華州置華陰郡,治所在鄭縣(今陜西省華縣),乾元元年(758年)復(fù)為華州。故城在現(xiàn)在陜西省華陰縣東南。
正平郡:即今山西省新絳。春秋屬晉,戰(zhàn)國屬魏,漢為臨汾縣地,北魏置正平郡兼置東雍州。北周武成二年改為絳州。隋開皇三年州治從玉壁遷置今縣址,后改稱絳郡,附郭正平縣。唐代改郡為州。明洪武初處正平縣廢入絳州。民國初改稱新絳縣,今因之。
2、堂號
銅柱堂:漢伏波將軍馬援征阯,勝利后,在交阯立銅柱表功。到了唐朝,馬援的后裔馬總做安南都護,在原漢立銅柱的地方又立了兩根銅柱,鑄上了唐朝的威、德,說明自己是伏波將軍的后裔。到了五代時馬希范也立了銅柱。
絳紗堂:漢校書郎中馬融,才高博洽,為世之通儒。弟子常千余人。他在教室里設(shè)絳紗帳,前授生徒,后設(shè)女樂。弟子都專心聽講,沒有人顧盼女樂。
此外,馬姓的主要堂號有:“扶風堂”、“駟德堂”、“回升堂”、“孝后堂”、“睇眩堂”、“唏眩堂”、“寶善堂”、“體仁堂”、“志誠堂”、“聚未堂”、“忠孝堂”、“樹德堂”、“裕本堂”、“誠忍堂”、“刻鵠堂”、“善述堂”、“書誠堂”、“敦遠堂”、“存德堂”、“文英堂”、“監(jiān)茲堂”、“公明堂”、“衍慶堂”、“樂真堂”、“敦悅堂”、“靜業(yè)堂”、“藏拙堂”、“青云堂”、“絳帳堂”、“伏波堂”等。
宗族特征
1、馬姓在少數(shù)民族中為大姓,且在漢族人口中也屬前列之姓。據(jù)有關(guān)資料統(tǒng)計,馬姓在全國回族中屬十三大姓之一,在漢族人口中為排行第十九位的大姓。
2、馬姓多位于西北地區(qū),歷史上所出名人較多,遍布經(jīng)濟、政治、文化領(lǐng)域。
3、各支馬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河北青縣馬姓一支字行為:“有志名克立,維汝受國榮,之文允寶鎮(zhèn),世錫慶元宏。”虞東干渡馬姓祖制排行字行為:“觀德知仁孝,修身化世風,惟思豪杰士,冀冠圣賢中,經(jīng)濟治君國,詩書善厥躬,鵬飛由祖福,燕翼乃宗功,教守成名訓(xùn),家傳尚質(zhì)衷,登瀛懷睿智,顯達式英雄,宜法攀龍嗣,求多起鳳沖,寬和端本道,莊敬令聞崇,恩澤深先代,榮封勉爾忠,品量欽景哲,光耀望元通。”


猜你喜歡:
- 赫舍里[赫舍里,讀音作hè se lǐ(ㄏㄜˋ ㄙㄜ ㄌㄧˇ),滿語為Heseri Hala]一.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源于滿族,出自唐朝時
- 鈄[dou] 【姓氏源流】 鈄姓源流純正,起源有一:出自姜姓,炎帝之后,以器皿為氏。戰(zhàn)國時,田氏代齊之后,原來齊國的國君康公被放逐到海上
- 伯牙吾臺伯牙吾臺系蒙古姓氏,亦寫作玉里伯牙吾氏或玉里伯岳吾臺惕氏,漢族姓為俞。伯牙吾臺(即玉里伯牙吾)是元朝蒙古欽察部國主后裔,祖籍內(nèi)蒙
- (1)姓氏大[大,讀音作dā(ㄉㄚ),亦可讀古音為dū(ㄉㄨ),但不可讀作dà(ㄉㄚˋ)]一.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源于姜姓,出自上古炎帝后
- 貂東漢名人貂禪
- 佀(si)姓簡介 佀氏是華夏八大古姓之一,是>所載佀氏得姓由來已久,據(jù)>記載,黃帝有子二十五得姓者為十二人,分別以國名.地名.官職名等取姓,
- 朝[朝、晁,讀音作cháo(ㄔㄠˊ),不可讀作zhāo(ㄓㄠ)]一.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源于姬姓,出自上古周朝時期周景王的幼子子朝,屬于以
- 索suǒ【名】(會意。意為用繩子把木頭束起。于省吾認為是繩索。本義:大繩子)同本義〖largerope〗。后泛指各種繩索索,草有莖葉可作繩索
- 坎出自子姓,以地名為姓。宋微子后有坎氏??惨?。春秋時周地,在今河南省鞏縣東。望族出于稚陽,今河南商丘縣南。
- 岡[岡,讀音作gāng(ㄍㄤ)]一.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源于盤古氏,出自盤古氏后裔湯氏之孫史倉氏之后的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據(jù)王圻在《
- 盤[盤,讀音作pán(ㄆㄢˊ)]一.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源于盤古氏,出自上古傳說中開天辟地的盤古氏,屬于以先祖名號為氏。據(jù)史籍《述異記》記
- 一、姓氏源流勞(Láo 勞)源流純正,源出有一:起源于漢代,是一個以山為氏的姓。在今天的山東省青島市東面的海面上,有一個有名的風景勝地——嶗
- 一、姓氏源流查(Zh?。┬赵闯鲇兴模?、出自姜氏,為炎帝的后裔,起源于春秋時期的齊國公族,以邑名為氏。齊國的君主齊頃公的兒子被封于楂,他的后
- 郭爾里中華姓府:世居德雨吉阿庫哩,滿洲八旗姓。
- 彩[彩,讀音作cǎi(ㄘㄞˇ)]一.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源于姬姓,出自黃帝之子采,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據(jù)典籍《唐韻》記載:“彩,姓?!边@在
- 簡介耿姓的來源主要有兩支,其中較早的一支與地名有關(guān)。相傳在今河南溫縣東部一帶,在商朝時被稱為邢,由于與耿字的讀音相近也稱耿。在其第14任國王
- 一、姓氏源流顓孫(Zhuān sūn 顓孫)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出自媯姓,以祖名為氏。據(jù)《尚友錄》載:“陳公子顓孫仕晉,子孫氏焉。”春秋時
- 問[問,讀音作wēn(ㄨㄣ),不可讀作wèn(ㄨㄣˋ)]一.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湯后裔苑氏衍派問弓氏、問薪氏,屬于以官職稱
- 【一、姓氏源流】惠(xi)姓源出有三:1、源于黃帝的后代,以祖字為氏。遠古時,黃帝之孫叫顓頊,顓頊之孫叫吳回,吳回有個兒子叫陸終,陸終的第二
- 薇極罕見姓。
評論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