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姓氏源流
汝(Rú)姓源出有二:
1、出自以地名為氏。古代時,中原有一條河叫汝川,就在現(xiàn)今河南省南部,至今仍叫汝河,汝姓的先祖,就生活在汝河兩岸。那是在周朝,周平王將國都遷到洛陽,開始了東周的王朝。周平王將功臣和王族分封為各地的首領,其中,有他最小的兒子,被封于汝川,并同時被封為侯爵,人稱汝侯。汝侯的后代子孫,就以封地名為氏,世代姓汝。這是汝姓主要的一支。
2、出自商代汝鳩、汝方之后,世代相傳姓汝。據(jù)《元和姓纂》上記載,《尚書》有汝九鳥,汝方。在商朝,汝鳩、汝方倆都做高官,子孫也都相傳姓汝。
汝姓始祖:汝鳩。汝氏出自以地名為氏,周朝時,中原有河名汝水(在今河南省南部,現(xiàn)稱之為汝河),住在汝水之濱的居民中,就有以這條河流為姓的,可能是出于對此河的感激之意,他們就是汝姓的始祖。相傳周朝遷都洛陽后,周平王把最小的兒子封在汝川(今河南省南部),官為侯爵,人稱汝侯。汝侯的后代就以封邑的地名為姓氏,稱為汝氏。另外,在商朝時,有賢士汝鳩、汝方,曾位居高官,后來子孫就隨之為汝氏,世代相傳。據(jù)《姓氏考源》載,周平王少子封于汝川,其后有汝氏。又《元和姓纂》載,殷賢人尚書汝鳩之后。汝氏后人奉汝鳩為汝姓的始祖。
二、遷徙分布
(缺)汝姓在大陸和臺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汝河是我國汝姓的發(fā)源地。河南省境內,有一條汝河,自古以來就有名氣,在《漢書》的“地理志”就有記述。周平王繼承王位以后,把自己的獨生子們分封于各地,自立門戶為諸侯。當時他最小的一個獨生子被封于汝川,即現(xiàn)在的汝河。后來汝侯的子孫,就“以國為氏”而姓了汝,并且從此綿延不斷地繁衍流傳下來。關于汝氏的源流,《元和姓纂》一書指出,是周平王的少子封于汝川,他的后代有汝氏。也有些學者認為汝姓的出現(xiàn)更早,在殷商時期就已經(jīng)有了的。在《尚書》上就有一位當時著名賢人汝鳩。根據(jù)《元和姓纂》上記載,尚書有汝鳩,汝方。汝姓望居天水郡(西漢置郡。相當于今天甘肅省天水、隴西以東地區(qū))、渤海郡(西漢置郡。在今天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海灣沿岸一帶)。
三、歷史名人
汝 郁:后漢和帝時為魯相。字幼異,陳國人。年五歲,母被病不能飲食,汝郁常抱持啼泣,亦不肯飲食。母憐之,強為餐飯,欺言已愈。郁察母顏色不平,輒復不食。宗 * 奇異之,因字幼異。為相時,以“德惠化人”,許多流浪無歸的農民都到他管治的地方去定居,而為時人所稱道。
汝 為:宋朝人,曾冒死當使者到金國去。后來又被奸臣秦檜所逼,逃到四川去隱居了。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天水郡:漢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肅省通渭西北)。東漢一度改為漢陽郡,移治冀縣(今甘谷東南)。魏恢復天水原名。西晉移治上邽(今天水市)。隋唐天水郡即秦州。
渤海郡:西漢置郡。在今天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海灣沿岸一帶。靺鞨粟末部為主體所建,先稱振國(震國)。唐玄宗冊封 * 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公元926年,為契丹所滅。
2、堂號(缺)
【汝姓宗祠通用對聯(lián)】
〖汝姓宗祠四言通用聯(lián)〗
渤海望族;
商湯賢臣。
——佚名撰汝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汝姓族居渤海郡。下聯(lián)典指商代賢士汝鳩、汝方為湯之賢臣。
晉卿知禮;
商代名賢。
——佚名撰汝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春秋時晉國大夫汝叔齊,位列九卿,《左傳》載,君子說他“于是乎知禮?!毕侣?lián)典指商代汝鳩、汝方,同為知名賢人。
〖汝姓宗祠五言通用聯(lián)〗
凜凜斥賊勇;
拳拳報國心。
——佚名撰汝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明代常州訓導汝可起,行間,宿韓生家,寇數(shù)騎突入,眾散走。惟可起整衣危坐,罵賊不屈,寇砍殺之。下聯(lián)典指南宋刺史汝為,豐縣人。赤心愛國,立志滅金。建炎中,致書宋朝判臣劉豫忘祖。后入臨安,獻恢復中原功略,又上丞相書三要,激怒秦檜。秦椴欲將他押送金國,他遂改名換姓入蜀。
〖汝姓宗祠七言通用聯(lián)〗
叔異宰相施恩化;
可起知府善德行。
——佚名撰汝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東漢魯相汝郁,以德化人,流民歸者甚眾。下聯(lián)典指明代汀州知府汝訥,吳江人。善政,威惠大行,后補安南。
〖汝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lián)〗
魯相以德化育,萬民安集;
宋臣有志恢復,三要臚陳。
——佚名撰汝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東漢陳國人汝郁,字叔異,和帝時由侍中賈逵推薦,官至魯相,以德化民,流亡外地的百姓歸家 * 千戶。下聯(lián)典指南宋豐縣人汝為,建炎年間曾上書發(fā)表對邊防的看法,以開洲刺史的身份出使金國,又致書劉豫(金人冊立的傀儡政權“齊”國皇帝),劉豫要挽留也做官,他暗中逃回南方。后又向朝中獻《恢復方略》、《上丞相書三要》?!芭F陳”,謂陳述。
汝(Rú)姓源出有二:
1、出自以地名為氏。古代時,中原有一條河叫汝川,就在現(xiàn)今河南省南部,至今仍叫汝河,汝姓的先祖,就生活在汝河兩岸。那是在周朝,周平王將國都遷到洛陽,開始了東周的王朝。周平王將功臣和王族分封為各地的首領,其中,有他最小的兒子,被封于汝川,并同時被封為侯爵,人稱汝侯。汝侯的后代子孫,就以封地名為氏,世代姓汝。這是汝姓主要的一支。
2、出自商代汝鳩、汝方之后,世代相傳姓汝。據(jù)《元和姓纂》上記載,《尚書》有汝九鳥,汝方。在商朝,汝鳩、汝方倆都做高官,子孫也都相傳姓汝。
汝姓始祖:汝鳩。汝氏出自以地名為氏,周朝時,中原有河名汝水(在今河南省南部,現(xiàn)稱之為汝河),住在汝水之濱的居民中,就有以這條河流為姓的,可能是出于對此河的感激之意,他們就是汝姓的始祖。相傳周朝遷都洛陽后,周平王把最小的兒子封在汝川(今河南省南部),官為侯爵,人稱汝侯。汝侯的后代就以封邑的地名為姓氏,稱為汝氏。另外,在商朝時,有賢士汝鳩、汝方,曾位居高官,后來子孫就隨之為汝氏,世代相傳。據(jù)《姓氏考源》載,周平王少子封于汝川,其后有汝氏。又《元和姓纂》載,殷賢人尚書汝鳩之后。汝氏后人奉汝鳩為汝姓的始祖。
二、遷徙分布
(缺)汝姓在大陸和臺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汝河是我國汝姓的發(fā)源地。河南省境內,有一條汝河,自古以來就有名氣,在《漢書》的“地理志”就有記述。周平王繼承王位以后,把自己的獨生子們分封于各地,自立門戶為諸侯。當時他最小的一個獨生子被封于汝川,即現(xiàn)在的汝河。后來汝侯的子孫,就“以國為氏”而姓了汝,并且從此綿延不斷地繁衍流傳下來。關于汝氏的源流,《元和姓纂》一書指出,是周平王的少子封于汝川,他的后代有汝氏。也有些學者認為汝姓的出現(xiàn)更早,在殷商時期就已經(jīng)有了的。在《尚書》上就有一位當時著名賢人汝鳩。根據(jù)《元和姓纂》上記載,尚書有汝鳩,汝方。汝姓望居天水郡(西漢置郡。相當于今天甘肅省天水、隴西以東地區(qū))、渤海郡(西漢置郡。在今天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海灣沿岸一帶)。
三、歷史名人
汝 郁:后漢和帝時為魯相。字幼異,陳國人。年五歲,母被病不能飲食,汝郁常抱持啼泣,亦不肯飲食。母憐之,強為餐飯,欺言已愈。郁察母顏色不平,輒復不食。宗 * 奇異之,因字幼異。為相時,以“德惠化人”,許多流浪無歸的農民都到他管治的地方去定居,而為時人所稱道。
汝 為:宋朝人,曾冒死當使者到金國去。后來又被奸臣秦檜所逼,逃到四川去隱居了。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天水郡:漢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肅省通渭西北)。東漢一度改為漢陽郡,移治冀縣(今甘谷東南)。魏恢復天水原名。西晉移治上邽(今天水市)。隋唐天水郡即秦州。
渤海郡:西漢置郡。在今天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海灣沿岸一帶。靺鞨粟末部為主體所建,先稱振國(震國)。唐玄宗冊封 * 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公元926年,為契丹所滅。
2、堂號(缺)
【汝姓宗祠通用對聯(lián)】
〖汝姓宗祠四言通用聯(lián)〗
渤海望族;
商湯賢臣。
——佚名撰汝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汝姓族居渤海郡。下聯(lián)典指商代賢士汝鳩、汝方為湯之賢臣。
晉卿知禮;
商代名賢。
——佚名撰汝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春秋時晉國大夫汝叔齊,位列九卿,《左傳》載,君子說他“于是乎知禮?!毕侣?lián)典指商代汝鳩、汝方,同為知名賢人。
〖汝姓宗祠五言通用聯(lián)〗
凜凜斥賊勇;
拳拳報國心。
——佚名撰汝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明代常州訓導汝可起,行間,宿韓生家,寇數(shù)騎突入,眾散走。惟可起整衣危坐,罵賊不屈,寇砍殺之。下聯(lián)典指南宋刺史汝為,豐縣人。赤心愛國,立志滅金。建炎中,致書宋朝判臣劉豫忘祖。后入臨安,獻恢復中原功略,又上丞相書三要,激怒秦檜。秦椴欲將他押送金國,他遂改名換姓入蜀。
〖汝姓宗祠七言通用聯(lián)〗
叔異宰相施恩化;
可起知府善德行。
——佚名撰汝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東漢魯相汝郁,以德化人,流民歸者甚眾。下聯(lián)典指明代汀州知府汝訥,吳江人。善政,威惠大行,后補安南。
〖汝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lián)〗
魯相以德化育,萬民安集;
宋臣有志恢復,三要臚陳。
——佚名撰汝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東漢陳國人汝郁,字叔異,和帝時由侍中賈逵推薦,官至魯相,以德化民,流亡外地的百姓歸家 * 千戶。下聯(lián)典指南宋豐縣人汝為,建炎年間曾上書發(fā)表對邊防的看法,以開洲刺史的身份出使金國,又致書劉豫(金人冊立的傀儡政權“齊”國皇帝),劉豫要挽留也做官,他暗中逃回南方。后又向朝中獻《恢復方略》、《上丞相書三要》?!芭F陳”,謂陳述。


猜你喜歡:
- 寒[寒,讀音作gàn(ㄍㄢˋ),亦可讀作hán(ㄏㄢˊ)]一.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源于姬姓,出自黃帝之裔姙(任)姓伯明氏之子寒浞,屬于以部
- 念[念,讀音作niàn(ㄋㄧㄢˋ)]一.姓氏淵源:單一淵源:源于羌族,出自漢朝末期鮮卑族拓拔部念氏部族,屬于以部族稱謂為氏。據(jù)史籍《通志·氏
- 一、姓氏源流黎姓源出有四:1、出自九黎的后裔。據(jù)《風俗通義》等所載,九黎,古時為我國南方土生土長的龐大種族之一,相傳為少昊(傳說中古代東夷首
- 柯氏,系出姬姓。吳王柯廬之后??ねX塘,一說濟陽。永康柯氏,原籍福建莆田。祖居地河頭村 屬古麗鎮(zhèn)。始祖為柯錦樹,清光緒后期因經(jīng)商來遷永康河頭
- 在中國的版圖上,芮姓的分布是非常廣泛的,芮姓歷史悠久,有史記記載芮姓出自姬姓,芮姓起源于山西。最初是以國名為姓,后來因戰(zhàn)敗,芮姓子孫就以封地
- 歹姓,是中國乃至世界華人中的稀有姓氏,而楚雄是云南最大的歹姓分布區(qū)。漫長的歲月、變遷的歷史、政治的運動以及政權的更迭會改變一個民族的生存狀態(tài)
- 樓姓起源一、姓氏源流樓(Lóu 樓)姓源出有三:1、出自姒姓,為西周時夏代少康之后,以祖上封號為氏。樓、婁同源于姒姓,黃帝歷五世而生禹,禹治
- 雞作為廣東佛山四大“土著”姓氏之一的雞姓,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少了!在廣西防城與東興之間的江平鎮(zhèn)一條村里,那條村的人都姓雞
- 梅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一、姓氏源流梅(Méi)姓源出有二:1、出自子姓,為商
- 一、尋根溯祖 1、春秋時,鄭國有個大夫居住在鄭國都城的西門,他的后代子孫就以西門命姓,稱西門氏。 2、戰(zhàn)國時,有魏國鄴(今河北鄰漳縣西南鄴鎮(zhèn)
- 一、姓氏源流第五(Dì wǔ)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出自田姓,源自漢代遷徙齊國公族所改。據(jù)《姓氏考略》載:“齊田氏后,漢時齊諸田徙至京兆房陵
- 笱笱曉葵 1956年4月生,湖北松滋人,大學文化,主治醫(yī)師。系 * 縣集郵協(xié)會會刊主編。主集祖國風光、民俗風情、文化藝術、動植物、名人等專
- 過[過,讀音作guō(ㄍㄨㄛ),不可讀作guò(ㄍㄨㄛˋ)]一.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源于姬姓,出自黃帝之裔姙(任)姓,屬于以部落名稱為氏。
- 一、姓氏源流風(Fēng 風)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出自伏羲之后,以風為氏。據(jù)《帝王世紀》云:“伏羲氏,風姓也?!庇帧吨駮o年》曰:“太昊伏
- 漳[漳,讀音作zhāng(ㄓㄤ)]一.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源于姬姓,出自黃帝賜封的十二個基本姓氏之一妊姓,屬于因故改姓為氏。據(jù)史籍《元和姓
- 一、姓氏源流喻(Yù)姓源出有三:1、出自俞姓,為遠古黃帝時代醫(yī)官俞柎,被賜姓喻氏。據(jù)《姓苑》載,遠古黃帝時,有個醫(yī)官叫俞柎,他就是喻姓的祖
- 抄[抄,讀音作chāo(ㄔㄠ)]一.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古老的蒙古乞牙惕系(乞顏部),屬于以先族名字漢化為氏。據(jù)史籍《忙豁
- 還還姓,主要分布于江蘇。
- 擺回族中的擺姓,早期見于唐天寶元年(742年)進入中國,在長安(西安)縣子午巷(化覺巷)任掌教的西域回部人擺都而的。及至元代,在至元二十
- 氏氏姓,《吳志》記有“北海氏儀”,是春秋時齊國大夫的一位公子。
評論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