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姓在新百家姓排名:第273位
■姓氏源流蓋(Gě,Gài 蓋)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姜姓,以邑名為氏。春秋時期,齊國有公族大夫王歡受封于蓋(Gě)邑(今山東省沂水縣西北),又作暐邑。他的后代子孫以封邑名為氏,稱為蓋姓。
2、出自少數(shù)民族中有蓋(Gài)姓。據(jù)《魏書》的記載,盧水胡人中有蓋姓。
3、出自蓋(Gài)樓氏復姓所改。據(jù)《魏書》的記載,又有蓋樓氏復姓改為單姓蓋氏。
得姓始祖:王歡。根據(jù)《古今姓氏書辯證》上的記載,蓋,原來是以古地名,古音多念(Gě 音),戰(zhàn)國時齊國大夫王歡被封食采于蓋邑,所以子孫以邑為姓,而姓了蓋。到了東漢末年及南北朝時期,在我國的北方,又出現(xiàn)兩支蓋(Gài)氏。根據(jù)《魏書》的記載,廬水的胡人有蓋氏,又有蓋樓氏改復姓為單姓蓋氏,因此蓋姓又有少數(shù)民族血統(tǒng)。根據(jù)《姓苑》記載,蓋氏望族出于漁陽、洛陽。古代的蓋邑,在今山東省沂水縣境內(nèi),蓋氏家族就發(fā)祥于此。蓋氏除了以戰(zhàn)國時期的齊大夫所傳的后裔為主流外,還有兩支外來的組成部分,不過,經(jīng)過多年的融合,早就不分彼此了。望族居于安陽郡,就是現(xiàn)在的河南省泌陽縣西。而《百家姓》上則注明是汝南郡,即今天的河南省汝南縣。蓋氏后人尊王歡為蓋姓的得姓始祖。
■ 由來
蓋姓在歷史上來源眾多,其主要的一支與呂姓同源,同是炎帝的后代。西周初年,炎帝裔孫呂尚封于齊,史稱齊太公,數(shù)傳至齊文公時,生公子高。公子高裔孫名傒,史稱高傒,任齊國正卿,因迎立齊桓公有功,被賜食邑于蓋(今山東長清西南),其子孫以封邑為姓,稱蓋氏。除上述一支外,蓋姓還有其他一些來源。如上古時期有一廬國,廬國有一公族名戢黎,戢黎的后代以國名為姓,稱廬氏,后來又簡寫為蓋。又如春秋戰(zhàn)國時期,齊桓公的后人中有人以盧蒲氏為姓,后來也簡寫為單姓蓋。東漢光武帝時,有姓閭丘的人奉命改姓蓋。北魏時,鮮卑人中莫蘆氏、吐伏蓋氏,也都改姓蓋。此外,在蓋姓人聚居的范陽一帶,生活著一些姓雷的人,因為族小勢弱,后來也因自己的姓氏讀音與“蓋”相近而冒姓蓋。
■ 發(fā)展
田氏代齊以后,蓋姓人散居北方一帶,至秦朝時,有博士盧敖在涿郡(今河北涿縣)定居下來,子孫留居于此,世稱涿郡蓋氏。秦朝末年,蓋敖裔孫盧綰隨漢高祖起兵反秦,因功受封為燕王,封國也在涿郡一帶。至三國時期,涿郡由魏國管轄,更名為范陽郡,郡治涿縣(亦即涿郡舊治,今河北涿縣)。從此,涿郡蓋氏又稱范陽盧氏,與博陵崔氏、趙郡李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并稱為海內(nèi)五大望族,家族勢力歷漢魏南北朝隋唐千余年不衰。后來,“范
陽”還成為蓋姓的最大郡望。蓋姓盡管來源眾多,但在發(fā)展中只有范陽蓋氏一枝獨秀。所以,天下甚至出現(xiàn)了“言蓋必稱范陽”的絕對傾向,一些出身于旁門別支的蓋姓人也冒認范陽蓋姓人的祖先為祖先。當然,也難怪他們?nèi)绱?,歷史上各朝各代中有影響的蓋姓人物。
■遷徙分布
蓋姓在大陸和臺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戰(zhàn)國時期,齊國有一地名為蓋(今山東省沂水縣),后來齊國大夫王寬被封在蓋,其子孫取邑名為姓,稱為蓋氏。據(jù)古書記載,歷史上在戰(zhàn)國時魏國曾出過蓋婁氏,后來蓋婁氏卻未能流傳下來,理應都已改成了他姓,或者簡化成了“蓋”姓(因在后期的同地出現(xiàn)了蓋婁氏改為蓋氏的例子),成為蓋氏的又一支源。根據(jù)《姓苑》記載,蓋氏望族出于漁陽、洛陽。古代的蓋邑,在今山東省沂水縣境內(nèi),蓋氏家族就發(fā)祥于此。蓋氏除了以戰(zhàn)國時期的齊大夫所傳的后裔為主流外,還有兩支外來的組成部分,不過,經(jīng)過多年的融合,早就不分彼此了。望族居于安陽郡,就是現(xiàn)在的河南省泌陽縣西。而《百家姓》上則注明是汝南郡,即今天的河南省汝南縣。
■歷史名人
蓋姓在歷史上成名較早,如《漢書》上就有兩位姓蓋的,五代后唐有太傅蓋寓……等。
蓋 延:東漢虎牙將軍。身長8尺,彎弓300斤。彭寵為太守時,任營尉。后與吳漢歸光武,拜偏將軍,從平河北。光武即位,封蓋延為虎牙將軍。
蓋 勛:東漢代人,為人正義耿直,那時董卓勢大作亂,蓋勛絕不去奉迎。
蓋寬饒:漁陽人,漢代文官,他極為剛正,看到朝廷中有不正之風,就不管得罪什么人,都要在上朝時向皇上說個明白,于是朝中人人小心風氣也清廉一時,皇親國戚也都小心翼翼。
蓋文達、蓋文懿:唐朝的兩位學者,研究儒學,當時稱為“二蓋”。
蓋方泌:清朝人。以拔貢任陜西州判。喜慶年間,任商州知府。時匪徒屢擾商州,方泌募兵出擊、群匪逃竄,不敢再入商州境,使當?shù)鼐用癜簿?a href="/cd/l/leye99066.htm">樂業(yè),以功升遷臺灣知府。所至有聲望,史稱良吏。
蓋叫天:現(xiàn)代京劇表演藝術家。他宗法京劇武生李春來而有所發(fā)展,注意造型優(yōu)美,講究表現(xiàn)人物精神氣質,形成了 武戲文唱的蓋派藝術風格。擅長的劇目有《武松》、《三岔口》、《一箭仇》等。
■郡望堂號
1、郡望
漁陽郡:秦時置郡。治所在今北京市密云縣西南。
安陽郡:后魏置郡。治所在今河南省泌陽縣西。
洛 陽:戰(zhàn)國時秦襄王置洛陽縣,以在洛水之陽而名,屬三川郡。西漢時為河南郡治。東漢建為都城。三國魏及后來的西晉、北魏、五代后唐皆建都于此。隋唐五代中梁晉漢周及北宋亦以洛陽為陪都。
汝南郡:漢高帝時置郡。相當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qū)。
2、堂號
多士堂、崇賢堂:唐朝時候,蓋文達、蓋文懿兄弟二人都是名儒,人們見他一門多士 ,稱二蓋。蓋文達博覽群書,尤其精于三家《春秋》,由文學殿學士升諫議大夫,拜崇賢學士。蓋文懿為國子監(jiān)助教,曉譬密征,遠近敬仰,拜國子博士。
■蓋姓宗祠通用對聯(lián)
〖蓋姓宗祠四言通用聯(lián)〗
宗開蓋邑;
秀毓安陽。
——佚名撰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全聯(lián)典指蓋姓的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云臺圖像;
瀛洲列名。
——佚名撰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東漢要陽人蓋延,字巨卿,跟從劉秀平定河北,任偏將軍。劉秀建東漢后,任他為虎牙將軍、左馮翊,封安平侯,圖像被繪于云臺閣。下聯(lián)典指唐代信都人蓋文達,博覽群經(jīng),尤其精通《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轂梁傳》)。貞觀初年,由秦王文學館學士升諫議大夫,又官祟賢館學士,為“瀛洲十八學士”之一。
任司隸尉;
治黃老言。
——佚名撰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漢蓋寬饒對策高第,官司隸校尉。下聯(lián)典指漢蓋公善治黃老之言,曹參為齊相,問以治道曰:“治道貴清凈而民自定?!?br />
春秋傳學;
二蓋馳聲。
——佚名撰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漢·蓋公,善治黃老之言。下聯(lián)典指唐·蓋文達、蓋文懿,以儒學稱,時號“二蓋”。
春秋傳學;
達懿馳名。
——佚名撰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同上。
名高司馬;
望出漁陽。
——佚名撰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漢·蓋寬饒。下聯(lián)典指東漢·蓋勛。
〖蓋姓宗祠七言通用聯(lián)〗
治黃老三齊致聘;
講春秋二蓋馳名。
——佚名撰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西漢膠西人蓋公,精通黃(帝)、老(子)學說。曹參為齊相時,派人請他,他對曹參說:“治理國家,貴在清靜,百姓自然會安定?!辈軈⒄账脑捜プ?,果然使齊國大治。下聯(lián)典指唐代信都人蓋文達、蓋文懿,當時號稱“二蓋”。蓋文懿在高祖時任國子助教,以《春秋》等儒家經(jīng)典教授王公子弟。后官至國子博士。
云臺武臣超一世;
瀛洲學士重千斤。
——佚名撰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東漢虎牙將軍蓋延,字巨卿,要陽人。累戰(zhàn)功拜左馮翊,封安平侯。下聯(lián)典指唐代國子博士蓋文懿,與同代文學家館館博士蓋文達并稱“二蓋”。唐代崇文館學士蓋文達,博涉經(jīng)史,尤精春秋三家。
英名蓋世三岔口;
杰作驚人十字坡。
——田漢撰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當代戲劇家田漢贈蓋叫天聯(lián)。
〖蓋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lián)〗
經(jīng)名貫通,眾稱二蓋;
遠近宗仰,博洽三家。
——佚名撰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全聯(lián)典指唐代國子博士蓋文懿,與同代文學家館館博士蓋文達并稱“二蓋”。唐代崇文館學士蓋文達,博涉經(jīng)史,尤精春秋三家。
威重虎牙,肖玉容于云閣;
文蜚風采,列金馬于瀛洲。
——佚名撰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東漢·蓋延。下聯(lián)典指唐·蓋文達。


猜你喜歡:
- 一、姓氏源流熊(Xióng)姓源出有三:1、出自黃帝后裔。據(jù)《世本》、《古今姓氏書辨證》及《元和姓纂》等所載,黃帝七世孫有季連,為羋姓,其后
- 一、姓氏源流賁(Bēn,F(xiàn)éi 兩支,字同音異,源流有別)姓源出有三:1、出自春秋魯國縣賁父,以祖字為姓。據(jù)《名賢氏族言行類稿》及《元的姓纂
- 金姓簡介 金姓的姓源較多,最早的一支源于上古時的少昊帝,即東漢應劭《風俗通義》所云:金姓是“少昊金天氏之后”。少昊是古代東夷族首領,東夷族
- 肩吾晉,《袁宏集》有北海太守肩吾民。見《通志》及《水甫先生復姓志》。
- 姓氏源流紀(Jǐ)姓源出有二:1、出自姜姓。據(jù)《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所載,西周初年,追念先圣先王的功德,封炎帝的一個后代于
- 一、姓氏源流邰(Tái)姓源出有有二:1、源于姜姓,是周族始祖棄的后代,以國名為氏。邰姓始于堯舜時期,邰氏的始祖就是上古時期有大功于民族進化
- 玉【源】①相傳顓頊之后有玉氏。②春秋時楚國有掌玉璽之官,稱玉尹,因以為氏。③漢武帝時公玉帶(齊南人)之后,改公玉氏為玉氏。④西域人姓。元時翰
- 一、姓氏源流章(Zhāng)姓源出有四:1、出自姜姓,為炎帝神農(nóng)氏的后裔,以國名為氏,始祖蓋為姜子牙。據(jù)《姓氏辨證》、《通志·氏族略》、《元
- 一、姓氏源流?。↙óng)姓源出有二:1、出自以地名為姓。春秋時期魯國有個地方叫隆邑,后來居住在這里或封地在這里的人便以地名為姓,稱隆姓。`
- 溯源 (一)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公后裔刑官之后代,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 ⌒淌?,出自上古理掌刑法的官職,稱刑人,其后代以先輩職務名稱為
- 俸俸姓發(fā)源于廣西靈川府
- 慕容[慕容,讀音作mù róng(ㄇㄨˋ ㄖㄨㄥˊ)]一.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源于漢朝慕容氏,屬于以寺廟名稱為氏。第二個淵源:源于高辛氏,
- 冒姓受姓于元末明初,泰州蒙古貴族德新,避兵亂,其子受姓“冒”,長子冒致中,張士誠劫持到蘇州,封妥督丞相,拒不受,從孟瀆渡江至如皋東陳河西“家
- 一、姓氏源流子車(Zǐ chē,Zǐ jū 子車)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出自春秋時秦國公族子車(古讀 Zǐ jū,今讀 Zǐ chē)氏之后
- 歷史淵源「經(jīng)」源出: 出自嬴姓。以謚號為氏。據(jù)《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以謚為氏》所載,春秋時期,秦穆公稱霸希榮,謚號為“繆”(同“母
- 一、姓氏源流 廖(Liào 飂)姓古老多支,源出有六:1、出自己姓,為上古時期廖叔安之后裔,以國名為氏。據(jù)《左傳·昭公二九年》及《風俗通》等
- 在中國眾多的姓氏中,姒姓可以說是一個小姓氏,分布在各地的姒姓后裔不足2000人。據(jù)史料考證,姒姓是一個有著4000多年歷史的姓氏。姒姓的祖先
- 一、姓氏源流禹(Yǔ)姓源出有二:1、出自姬姓,以人名為姓氏。傳說禹為我國古代部落聯(lián)盟領袖,也是歷史上“三皇”之一,亦稱大禹、夏禹、戎禹。他
- 一.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的禽滑厘之后,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的禽滑厘是墨子的弟子,他的字為慎子,其后代以他的字
- 一、姓氏源流艾(ài)姓源出有四:1、出自于夏后氏,禹王之后,以祖字為氏。夏朝少良當國時,有大臣汝艾(一作女艾),其后人以祖字為姓,遂成艾姓
評論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