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姓氏源流
豐(Féng 豐)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春秋鄭國公族后裔,以祖名為氏。春秋時,鄭國公族后裔鄭穆之子公子豐,在鄭僖公時任大夫。他的孫子豐施、豐卷以他的名命姓,遂成豐氏。
2、出自以人名為姓,源自上古。高辛氏時有豐侯且。周代魯國有豐丘,他們的后代子孫都稱豐氏。
得姓始祖:公子豐。豐姓源出姬姓,古代春秋時期,鄭國君主鄭穆公有個兒子,名叫豐,這位公子的孫子,世稱公子豐。依據(jù)其時的習(xí)慣習(xí)慣,用祖父的名字作為姓,世代姓豐。有本古書叫《潛夫論》,記載說鄭穆公的各個兒子,后來都各自形成以名字為姓的家族。故豐氏后人奉公子豐為豐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缺)豐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豐姓源出于姬姓。春秋時期,鄭穆公有個兒子叫公子豐,在鄭僖公時任大夫,豐的孫子施,卷以他們的祖父的名為姓氏,稱為豐氏。周初,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封于酆國(今陜西省戶縣東),后人以國名為姓,稱為酆氏。后來,后人中有取酆字的左邊為姓(豐字的繁體),即豐字為姓,得豐氏。望居松陽縣(今浙江省松陽縣一帶)。豐姓是當(dāng)今較為少見的姓氏,人數(shù)不多,分布很廣,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義、景縣,山東之平邑、平度、龍口、昌樂、魚臺,內(nèi)蒙古之烏海,廣西之田林,云南之隴川、河口,四川之合川等地均有此姓。
三、歷史名人
豐 干:唐代高僧。居天臺山國清寺,晝則舂米供僧,夜則高屋吟詠?;蝌T虎巡廊唱道。人或借問,止對隨時而已,更無他語。
豐 稷:字相之(1033-1107),宋文學(xué)家。明州勤縣(今屬浙江?。┤?。仁宗嘉傷四年(1059年)進(jìn)士,為亳州蒙城縣主簿。歷真州六合縣主簿、襄州毀城縣令。以廉明稱。哲宗元佑二年(1087年)為提點利州成都路刑獄。徽宗時召為諫議大夫,遷御史中丞。奏劾章淳、蔡京,轉(zhuǎn)工部尚書,權(quán)禮部尚書。崇寧元年(1102年)出知蘇州,改越州。九月責(zé)授道州別駕,臺州安置,后稍復(fù)為朝請郎,提舉亳州太清宮。高宗建炎中溢清敏。稷歷任要職,清苦廉直。反對權(quán)臣
擅改。又博學(xué)多聞,遍注經(jīng)傳。其《孟子注》,為朱高所引。所上《崇儉愛民疏》、《揭蔡京蔡卞奸邪疏》等,針砭時弊,義正辭嚴(yán)。其文典雅得體,其詩亦寓情言志,為后人所重。今存《豐清敏公遺書》為后人所輯。生平事跡見《豐清敏公遺書》附陳地《墓志》、李樸《遺事》、《宋史》等。
豐 慶:明朝人,豐寅初的兒子,舉為進(jìn)士后當(dāng)官。豐慶為政清廉節(jié)儉,受到好評。
豐 熙:豐慶的兒子,舉為進(jìn)士后任吏部主事的要職。豐家歷代修文,到了豐坊時已有藏書上萬卷。豐坊儒雅好學(xué),文章和書法都同名。
豐 坊:明代書法家、吏部主事,鄞人,字存禮,后更名道生。博學(xué)工文,家有萬卷樓,藏書萬卷。有《易辨》等著作。
豐存芳:字公茂,宋代任太平州倅,端宗景炎初,元兵至,知州孟知縉謀以城降,存芳諫不斷??N引元兵屠其家,豐存芳不屈。同死十八人。
豐越人:豐坊的兒子,愛做詩,有詩文集《豐正元集》傳世。
豐寅初:明朝初人,學(xué)問淵博,品行端正,洪武年間被朝廷請去教導(dǎo)王族子孫。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據(jù)《通志.氏族略》記載云:豐氏望出松陽縣。
松陽縣:東漢建安四年(199年)分章安縣地置松陽縣。隋開皇九年(5 * )析松陽東鄉(xiāng)地置括蒼縣。唐武德四年(621年)改置松州。八年廢州復(fù)縣;同年,省遂昌縣入松陽縣。景元二年(711年)遂昌從松陽析出。乾元二年(759年)析南鄉(xiāng)地置龍泉縣,至此,縣域基本穩(wěn)定。唐貞元間,縣治由古市遷今址。五代后梁開平四年(910年)易名長松縣;后晉天福四年(939年)改稱白龍縣。宋咸平二年(999年)復(fù)名松陽縣。1958年11月撤松陽縣并入遂昌縣。1982年1月復(fù)置松陽縣。
2、堂號
尚義堂:宋朝時候,豐有俊先后為揚(yáng)州府和鎮(zhèn)江兩處的知府。他勤政愛家,最講義氣。他朋友的女兒被人拐賣到青樓。有俊花重金贖回,給她選了一個最好的讀書人為婚,還打發(fā)她出了嫁,一直把她當(dāng)自己的女兒看待。京都尹王佐非常佩服他這種義氣。
【豐姓宗祠通用對聯(lián)】
〖豐姓宗祠四言通用聯(lián)〗
清平著頌;
忠烈衍宗。
——佚名撰豐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宋代鄞縣人豐稷,字相之,中進(jìn)士后官谷城令,清廉開明,人們稱頌他“清如水,平如衡”,官至御史中丞。曾向徽宗面奏蔡京之奸,因此得罪權(quán)貴,蔡京執(zhí)政,豐稷被除名。下聯(lián)典指豐稷之孫豐存芳,字公茂,任太平州副職。景炎初年,蒙古兵攻來,知州孟知縉打算投降,豐存芳極力勸阻,知州不聽。城破后,孟帶蒙古兵殺他全家,十八人遇害。公一孤兒幸免于難,后來子孫繁衍,人們都認(rèn)為是忠烈的善報。
法書垂世;
忠烈流芳。
——佚名撰豐姓宗祠通用聯(lián)
同上。
〖豐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lián)〗
薦牘進(jìn)賢,群稱藻鑒;
登樓遇故,獨脫火坑。
——佚名撰豐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宋代鄞縣人豐稷,任御史中丞時,所推薦的人才都知名于當(dāng)時。“藻鑒”,即鏡,指善于品評和鑒別人才。下聯(lián)典指南宋豐有俊,字宅之,豐稷四世孫,紹熙年間進(jìn)士,官至揚(yáng)州知州。他有正義感,年輕時在青樓見一年幼妓女,懷疑是老朋友的女兒,一問果然是,便告訴了京尹王佐。王佐非常贊賞他的義舉,把那女孩嫁給了一戶好人家。
豐(Féng 豐)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春秋鄭國公族后裔,以祖名為氏。春秋時,鄭國公族后裔鄭穆之子公子豐,在鄭僖公時任大夫。他的孫子豐施、豐卷以他的名命姓,遂成豐氏。
2、出自以人名為姓,源自上古。高辛氏時有豐侯且。周代魯國有豐丘,他們的后代子孫都稱豐氏。
得姓始祖:公子豐。豐姓源出姬姓,古代春秋時期,鄭國君主鄭穆公有個兒子,名叫豐,這位公子的孫子,世稱公子豐。依據(jù)其時的習(xí)慣習(xí)慣,用祖父的名字作為姓,世代姓豐。有本古書叫《潛夫論》,記載說鄭穆公的各個兒子,后來都各自形成以名字為姓的家族。故豐氏后人奉公子豐為豐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缺)豐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豐姓源出于姬姓。春秋時期,鄭穆公有個兒子叫公子豐,在鄭僖公時任大夫,豐的孫子施,卷以他們的祖父的名為姓氏,稱為豐氏。周初,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封于酆國(今陜西省戶縣東),后人以國名為姓,稱為酆氏。后來,后人中有取酆字的左邊為姓(豐字的繁體),即豐字為姓,得豐氏。望居松陽縣(今浙江省松陽縣一帶)。豐姓是當(dāng)今較為少見的姓氏,人數(shù)不多,分布很廣,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義、景縣,山東之平邑、平度、龍口、昌樂、魚臺,內(nèi)蒙古之烏海,廣西之田林,云南之隴川、河口,四川之合川等地均有此姓。
三、歷史名人
豐 干:唐代高僧。居天臺山國清寺,晝則舂米供僧,夜則高屋吟詠?;蝌T虎巡廊唱道。人或借問,止對隨時而已,更無他語。
豐 稷:字相之(1033-1107),宋文學(xué)家。明州勤縣(今屬浙江?。┤?。仁宗嘉傷四年(1059年)進(jìn)士,為亳州蒙城縣主簿。歷真州六合縣主簿、襄州毀城縣令。以廉明稱。哲宗元佑二年(1087年)為提點利州成都路刑獄。徽宗時召為諫議大夫,遷御史中丞。奏劾章淳、蔡京,轉(zhuǎn)工部尚書,權(quán)禮部尚書。崇寧元年(1102年)出知蘇州,改越州。九月責(zé)授道州別駕,臺州安置,后稍復(fù)為朝請郎,提舉亳州太清宮。高宗建炎中溢清敏。稷歷任要職,清苦廉直。反對權(quán)臣
擅改。又博學(xué)多聞,遍注經(jīng)傳。其《孟子注》,為朱高所引。所上《崇儉愛民疏》、《揭蔡京蔡卞奸邪疏》等,針砭時弊,義正辭嚴(yán)。其文典雅得體,其詩亦寓情言志,為后人所重。今存《豐清敏公遺書》為后人所輯。生平事跡見《豐清敏公遺書》附陳地《墓志》、李樸《遺事》、《宋史》等。
豐 慶:明朝人,豐寅初的兒子,舉為進(jìn)士后當(dāng)官。豐慶為政清廉節(jié)儉,受到好評。
豐 熙:豐慶的兒子,舉為進(jìn)士后任吏部主事的要職。豐家歷代修文,到了豐坊時已有藏書上萬卷。豐坊儒雅好學(xué),文章和書法都同名。
豐 坊:明代書法家、吏部主事,鄞人,字存禮,后更名道生。博學(xué)工文,家有萬卷樓,藏書萬卷。有《易辨》等著作。
豐存芳:字公茂,宋代任太平州倅,端宗景炎初,元兵至,知州孟知縉謀以城降,存芳諫不斷??N引元兵屠其家,豐存芳不屈。同死十八人。
豐越人:豐坊的兒子,愛做詩,有詩文集《豐正元集》傳世。
豐寅初:明朝初人,學(xué)問淵博,品行端正,洪武年間被朝廷請去教導(dǎo)王族子孫。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據(jù)《通志.氏族略》記載云:豐氏望出松陽縣。
松陽縣:東漢建安四年(199年)分章安縣地置松陽縣。隋開皇九年(5 * )析松陽東鄉(xiāng)地置括蒼縣。唐武德四年(621年)改置松州。八年廢州復(fù)縣;同年,省遂昌縣入松陽縣。景元二年(711年)遂昌從松陽析出。乾元二年(759年)析南鄉(xiāng)地置龍泉縣,至此,縣域基本穩(wěn)定。唐貞元間,縣治由古市遷今址。五代后梁開平四年(910年)易名長松縣;后晉天福四年(939年)改稱白龍縣。宋咸平二年(999年)復(fù)名松陽縣。1958年11月撤松陽縣并入遂昌縣。1982年1月復(fù)置松陽縣。
2、堂號
尚義堂:宋朝時候,豐有俊先后為揚(yáng)州府和鎮(zhèn)江兩處的知府。他勤政愛家,最講義氣。他朋友的女兒被人拐賣到青樓。有俊花重金贖回,給她選了一個最好的讀書人為婚,還打發(fā)她出了嫁,一直把她當(dāng)自己的女兒看待。京都尹王佐非常佩服他這種義氣。
【豐姓宗祠通用對聯(lián)】
〖豐姓宗祠四言通用聯(lián)〗
清平著頌;
忠烈衍宗。
——佚名撰豐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宋代鄞縣人豐稷,字相之,中進(jìn)士后官谷城令,清廉開明,人們稱頌他“清如水,平如衡”,官至御史中丞。曾向徽宗面奏蔡京之奸,因此得罪權(quán)貴,蔡京執(zhí)政,豐稷被除名。下聯(lián)典指豐稷之孫豐存芳,字公茂,任太平州副職。景炎初年,蒙古兵攻來,知州孟知縉打算投降,豐存芳極力勸阻,知州不聽。城破后,孟帶蒙古兵殺他全家,十八人遇害。公一孤兒幸免于難,后來子孫繁衍,人們都認(rèn)為是忠烈的善報。
法書垂世;
忠烈流芳。
——佚名撰豐姓宗祠通用聯(lián)
同上。
〖豐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lián)〗
薦牘進(jìn)賢,群稱藻鑒;
登樓遇故,獨脫火坑。
——佚名撰豐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宋代鄞縣人豐稷,任御史中丞時,所推薦的人才都知名于當(dāng)時。“藻鑒”,即鏡,指善于品評和鑒別人才。下聯(lián)典指南宋豐有俊,字宅之,豐稷四世孫,紹熙年間進(jìn)士,官至揚(yáng)州知州。他有正義感,年輕時在青樓見一年幼妓女,懷疑是老朋友的女兒,一問果然是,便告訴了京尹王佐。王佐非常贊賞他的義舉,把那女孩嫁給了一戶好人家。


猜你喜歡:
- 奇[奇,讀音作qí(ㄑㄧˊ)]一.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源于蒙古族,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①
- 一、姓氏源流鐘離(Zhōng lí 鍾離)源出有二:1、出自嬴姓,以國名為氏。周代時,伯益的后人有封國鐘離國(在今安徽省臨淮關(guān)一帶),春秋時
- 一、姓氏源流刁(Diāo)姓源出有六:1、出自姬姓,以國為氏。周文王時,有同姓國雕國,其國人多姓雕氏,后簡稱刁。2、以技為氏。《漢書》所載:
- 一、郡望堂號萬俟(Mò qí 萬俟)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出自鮮卑族拓跋氏,北魏有十大貴族,“萬俟”(Mò qí 音莫奇)為其中之一。萬俟本
- 博[博,讀音作bó(ㄅㄛˊ)]一.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中期郜國人孫陽,屬于以先祖稱號為氏。據(jù)典籍《韻會》、《廣韻》等記載
- 筵據(jù)傳,從山西洪桐縣遷入河北省石家莊。
- 一、姓氏源流虎(Hǔ,Māo)姓源出有二:1、出自上古舜臣“八元”之一伯虎的后人,以虎為氏。據(jù)古史傳說,伯虎,又名**,是帝嚳高辛氏的大臣。
- 一、姓氏源流狄(Dí)姓源出有四:1 是以族命名的姓氏。源于周代。周代的時候狄族活動于齊、魯、晉、衛(wèi)之間。后世的子孫于是以族名為自己的姓氏,
- 姓氏起源: 姓氏源流 厙姓系出厙狄氏。北周時有厙狄氏,后改為厙姓?!逗鬂h書》載有金城太守厙均?!逗鬂h書·注》載:“羌中有厙姓,音舍?!蓖?/div>丌官春秋時各國有掌丌(通笄)之官,稱丌官。其后以官為氏為丌官氏??鬃又蘧托肇⒐?。一、姓氏源流鮑(Bào 鮑)姓源出有三:1、出自姒姓,為春秋時夏禹裔孫敬叔之后,以邑(國)名為氏。據(jù)《姓苑》記載:“系出姒姓。夏禹后。春秋時怕怕進(jìn)步 男,1952年7月生,湖南城步人。中共城步縣委組織部主任。莽努特蒙古族姓氏,現(xiàn)漢姓為何氏。期[期,讀音作qī(ㄑㄧ)]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君主帝乙之子子期,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子期氏,《左傳·定四年》中記載:直漢武帝時有直不疑。一、姓氏源流禹(Yǔ)姓源出有二:1、出自姬姓,以人名為姓氏。傳說禹為我國古代部落聯(lián)盟領(lǐng)袖,也是歷史上“三皇”之一,亦稱大禹、夏禹、戎禹。他格晉朝有將領(lǐng)格增,為李矩手下,反抗匈奴族建立的漢國。繩現(xiàn)在還有此姓氏招姓氏由來:通志氏族略:春秋晉步招之后,以名為氏。漢有大鴻臚招猛,明有招奇佐,清有招子庸等名人??ね锰枺耗虾?ぁ v史名人:招猛, 招奇佐密[密,讀音作mì(ㄇㄧˋ)]一.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源于姞姓,出自商朝時期密須國,屬于以國名為氏。商朝時期,有密須國(今甘肅靈臺),傳說
評論
發(fā)表評論

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

下載詞典網(wǎng)APP
用手機(jī)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