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久久人妻白浆|精品国产仑片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精品亚洲四区|中文在线一区精品


  • <dd id="kqay2"><nav id="kqay2"></nav></dd>
    <abbr id="kqay2"></abbr>
    輸入如:李,查詢百家姓
    首頁 >> 百家姓>> 酈百家姓介紹
    中華酈氏,出于黃帝之后,
    位列宋版《百家姓》第303席。

    我國迄今所知主要的酈氏堂號:
    廣野堂(陳留)、長揖堂(會稽)、永思堂(諸暨)、注經(jīng)堂(丹陽)。



    一世:黃帝。軒轅氏,始于軒轅谷(今甘肅省天水市);遷姬水(今陜西省岐山縣)、半坡(今陜西省西安市)、廟底溝(今河南省三門峽市)、仰韶(今河南省澠池縣)、王灣(今河南省洛陽市),到達熊山(今河南省新鄭市)。再遷后崗(今河南省安陽市)、三關(guān)(今河北省蔚縣),在涿鹿(今河北省涿鹿縣)聯(lián)合炎帝,打敗蚩尤的部落聯(lián)盟,建立華夏族部落聯(lián)盟。黃帝崩,歸葬橋山(今陜西省黃陵縣)。

    二世:夷彭。黃帝三妃彤魚氏(炎帝之女)生二子,揮(張姓始祖)、夷彭(酈姓始祖)。夷彭生于酉山(今湖南省沅陵縣),居住于此,是為酉山始祖,其后以酉為姓。

    三世:左人。夷彭之子也。

    …………



    九世:酈涓。據(jù)《姓源》載,夏禹主政后,封黃帝的后代涓于酈邑(今河南省內(nèi)鄉(xiāng)縣趙店鎮(zhèn)酈城村),世襲侯爵,是為內(nèi)鄉(xiāng)始祖,因以國號為氏,形成酈氏一族。

    ……

    夏商時期,酈國逐步演變?yōu)轶P戎部落,遷于驪山(今陜西省臨潼區(qū)驪山)。

    ……

    四十世:酈山。商末周初驪戎部落首領(lǐng)。幫助周武王滅商興周,成為十大功臣之一。

    周成王三十年,驪戎部落入朝進貢。周惠王五年(前672年),驪戎被晉國攻滅,其后裔聚居于新蔡(河南省固始縣)。



    五十四世:酈龐。周惠王時,封為陳留侯,世居陳留(今河南省開封市),是為陳留始祖。

    五十五世:酈敘。龐之子也。

    五十六世:酈浚。敘之子也。

    十七世:酈嘉。浚之子也。周定王、周簡王時,修政愛民,四世守廉。

    五十八世:酈燧。嘉之子也。

    五十九世:酈勰。燧之子也。

    六十世:酈蟠。勰之子也。周敬王時,仕于東周,忠君死節(jié),一門尚義。

    六十一世:酈淮。蟠之子也。

    十二世:酈皋。淮之子也。

    六十三世:酈彥。皋之子也。

    六十四世:酈崎。彥之子也。

    六十五世:酈旻。崎之子也。

    六十六世:酈迥。旻之子也。

    六十七世:酈逾。迥之子也。

    六十八世:酈徇。逾之子也。

    六十九世:酈軫。徇之子也。

    七十世:酈崇。軫之子也。



    七十一世:酈食其。蟠之十一世孫,崇之子也,戰(zhàn)國末年生于陳留。魏末王三年(前225年)秋,秦國攻滅魏國,食其家貧落魄,淪為門吏,孤傲不馴。秦二世三年(前207年)春,劉邦兵臨陳留,訪求當(dāng)?shù)睾澜?,食其跟隨劉邦,用計攻克陳留,得到大批軍糧。劉邦封食其為廣野君,出使各國諸侯;以其弟商為將,進攻秦朝。秋,兵臨武關(guān),食其勸秦將歸降,不戰(zhàn)而入咸陽,秦朝滅亡
    漢王三年(前204年)秋,楚漢戰(zhàn)爭正在進行,食其出使齊國,勸齊王田廣歸漢,齊王乃放棄戰(zhàn)備,以七十余城降漢。漢將淮陰侯韓信嫉妒食其之功,發(fā)兵襲齊,齊王認為被騙,乃烹殺食其,時年約六十有五,墓在雍邱(今河南省杞縣)。

    七十二世:酈庎。食其之子也,數(shù)次帶兵協(xié)助漢王作戰(zhàn)立功,未能封侯。漢高帝十二年(前195年)三月,朝廷以食其有功于漢,封其子庎為高梁侯,后改封武遂侯。去世后,謚曰共侯。

    七十三世:酈暹。庎之子也,繼承武遂侯爵位。

    七十四世:酈珉。暹之子也,繼承武遂侯爵位。

    七十五世:酈勃。珉之子也,漢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繼承武遂侯爵位。元朔三年(前126年)去世,在位六年。

    七十六世:酈平。勃之子也,漢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繼承武遂侯爵位。元狩元年(前122年),因詐取衡山王黃金,被朝廷廢除侯爵,驚懼而亡,在位四年。武遂侯封國被廢除。

    七十七世:酈逸。平之子。

    七十八世:酈乘。平之孫也,漢宣帝元康四年(前62年),復(fù)封為武遂侯。

    七十九世:酈黃。乘之子也。

    八十世:酈莫。黃之子也。

    八十一世:酈勝。莫之子也。

    八十二世:酈輿。勝之子也。

    八十三世:酈侗。輿之子也。

    八十四世:酈邕。侗之子也。

    八十五世:酈晁。邕之子也。



    八十六世:酈炎,字文勝。食其之后裔,晁之子也,生于漢桓帝和平元年(150年),移居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是為涿州始祖。對于父母極具孝心,又有高超的邏輯、詩文、音樂才華,其推斷事理多為世人佩服。漢靈帝年間,因母親去世,悲痛過度,導(dǎo)致精神錯亂。夫人生育孩子,受驚而亡。妻家訴訟于官府,因而被捕入獄。熹平六年(177年),在獄中被折磨致死,時年二十八歲。

    八十七世:酈誦。炎之子也。時當(dāng)漢靈帝后期、漢獻帝前期。

    八十八世:酈亶。誦之子也。時當(dāng)漢獻帝后期、魏文帝年間。

    八十九世:酈尚。亶之子也。時當(dāng)魏明帝、魏廢帝年間。

    九十世:酈杼。尚之子也。時當(dāng)曹魏末年、晉武帝前期。

    九十一世:酈志,杼之子也。時當(dāng)晉武帝后期、晉惠帝年間。
    在北方游牧民族大舉進犯中原之時,西晉王朝被匈奴攻滅,東晉王朝在江南偏安一隅。涿州的酈氏家族由于連年戰(zhàn)亂,被迫分為兩支:北支酈懷留居華北,其后裔一直參與北朝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機構(gòu)。南支酈性遷往閩中,其后裔一直參與南朝漢族政權(quán)機構(gòu)。

    九十二世:酈懷。志之子也。時當(dāng)前趙年間,難舍故土,繼續(xù)留居華北,在戰(zhàn)亂中謀求生存。

    九十三世:酈肅。懷之子也。時當(dāng)后趙年間。

    九十四世:酈瑛。肅之子也。時當(dāng)前燕、前秦年間。前燕王朝時期居住涿州,秦昭宣帝攻滅前燕時,調(diào)往蜀郡(今四川省成都市),擔(dān)任太守,為官清正,剛直不阿。



    九十五世:酈紹。炎之九世孫,瑛之子也,世居范陽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后燕成武帝時期,曾經(jīng)擔(dān)任濮陽太守之職。燕惠愍帝永康元年(396年),北魏軍隊攻占常山郡(今河北省石家莊市),紹為了保全濮陽郡百姓的生命財產(chǎn),便明智地率領(lǐng)部下迎降。魏道武帝繼續(xù)給予任用,授予兗州監(jiān)軍的職位。

    九十六世:酈嵩。紹之子也,魏道武帝、魏明元帝時,曾任天水太守。

    九十七世:酈范,字世則。嵩之長子也,魏明元帝時,任給事東宮。魏太武帝始光元年(424年),賜爵永寧男。魏文成帝興安元年(452年),升為子爵,擔(dān)任司馬,參與軍事謀劃。魏獻文帝年間,南朝大軍北伐,北魏進行抵抗。范在軍中多次獻策,擊敗宋軍,收復(fù)齊魯?shù)貐^(qū)。朝廷以戰(zhàn)功任命范為青州刺史,升為侯爵,任尚書右丞。魏孝文帝延興元年(471年),范進為公爵。某些將領(lǐng)嫉妒,向朝廷進讒言誣陷,魏孝文帝不予理睬,繼續(xù)任用。晚年歸還京師平城(山西省大同市),太和二十年(496年)因病去世,謚曰穆公。

    九十八世:酈道元,字善長。范之長子也,生于魏孝文帝延興元年(471年)。太和十七年(493年)秋季,北魏王朝遷都洛陽,道元任尚書郎。父親去世后,道元封為永寧伯。魏宣武帝景明二年(501年),朝廷以道元執(zhí)法清正,提拔為冀州鎮(zhèn)東府長史,治理三年,采取嚴(yán)厲手段,打擊 * 勢力。為政嚴(yán)酷,奸匪盜賊聞風(fēng)喪膽,紛紛外逃,冀州大治。
    正始元年(504年)之后,道元先后任穎川太守、魯陽太守、輔國將軍、東荊州刺史,建立學(xué)府,教化鄉(xiāng)民。蠻人服其威名,不敢為寇。魏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道元擔(dān)任河南尹,治理京城洛陽。由于多次得罪皇親國戚,因此招致權(quán)貴的嫉恨。
    孝昌三年(527年),雍州刺史蕭寶夤發(fā)動叛亂,權(quán)貴們慫恿朝廷任命道元為關(guān)右大使,監(jiān)視蕭寶夤。蕭寶夤發(fā)兵圍攻,道元怒目罵賊,慘遭殺害,時年五十七歲。武泰元年(528年)春,魏軍收復(fù)長安,道元還葬洛陽,朝廷追封為吏部尚書、冀州刺史。
    道元一生勤奮好學(xué),廣泛閱讀各種奇書,立志撰寫地理書籍。他在為《水經(jīng)》作注時,明確指名引用的文獻達480種,其中屬于地理類的就有109種。他在《水經(jīng)注》的序言中,對前代的地理著作給予點評,堅決反對以前的“虛構(gòu)地理學(xué)”,明確提出自己的研究方法,那就是重視野外考察的重要性。
    《水經(jīng)注》一書記載了道元在野外考察中取得的大量成果。當(dāng)時南北分裂,道元不能親自到南方,他就廣泛搜求南方的地理著作,進行對比研究,得出自己的結(jié)論。江南會稽郡的諸暨縣,有五泄飛瀑,景色奇麗,向來不為世人所知。道元將五泄記入《水經(jīng)注》后,世人方知此處絕景。
    當(dāng)時,歐洲正處在基督教會統(tǒng)治的黑暗時代,全歐洲的地理學(xué)界都找不出一個杰出的學(xué)者。道元留下了不朽巨著《水經(jīng)注》四十卷,他不僅開創(chuàng)了我國古代“寫實地理學(xué)”的歷史,而且在世界地理學(xué)發(fā)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九十九世:酈繼方。道元之長子也,東魏時期曾入朝為相。

    一百世:酈植。繼方之次子也,隋朝時期人。



    一百〇一世:酈昶,字文盛。植之子也,早年跟隨唐太宗征戰(zhàn)有功。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擔(dān)任揚州刺史。他建立學(xué)府,政教嚴(yán)明,升任司空,定居揚州(今江蘇省揚州市),是為維揚始祖。享年六十一歲,葬于維揚五指山下。

    一百〇二世:酈思仁,字純伯。昶之長子也,唐玄宗開元年間,朝廷下詔求賢,地方官府推舉思仁。唐玄宗連下五道詔書,才奉詔入京,授予翰林學(xué)士。享年九十一歲,葬于祖墓之側(cè)。

    一百〇三世:酈渾,字子厚。思仁之子也,生于唐朝中期,隱居不仕。享年六十三歲。

    一百〇四世:酈弼,字君佐。渾之子也,生于唐朝后期,與白居易友善,以作詩聞名于當(dāng)世。唐憲宗元和二年(807年),朝廷五次下詔征求,始終不肯 * ,隱居于太華山中。

    一百〇五世:酈澤,字善友。弼之次子也,生于唐朝后期,居于維揚。

    一百〇六世:酈世靖,字忠和。澤之子也,生于唐朝晚期,居于維揚。

    一百〇七世:酈宏,字時夫。世靖之次子也,生于唐朝末年,任大司空。天復(fù)年間(901年—904年)仗義盡節(jié)。后梁年間,追贈懷鎮(zhèn)伯。

    一百〇八世:酈融,字惟和。宏之子也,后梁年間,任御史大夫。

    一百〇九世:酈拯,字援之。融之次子也,后唐年間,任御史中丞。

    一百一十世:酈希亮,字君采。拯之子也,后周年間,任御史大夫。



    一百十一世:酈斌孫,字日揚。希亮之次子也,北宋初年任節(jié)度使,隨宋太祖征西,以戰(zhàn)功封侯。

    一百十二世:酈輔,字君良。斌孫之子也,宋太宗時,任國子監(jiān)丞。宋真宗時,又任翰林學(xué)士。享年一百〇六歲,是為酈氏家族最長壽者也。

    一百十三世:酈守博,字惟文。輔之長子也,北宋中期,從程明道游歷,官至敷文閣學(xué)士。

    一百十四世:酈衡,字永平。守博之子也,北宋中期,任大理評事。

    一百十五世:酈穆,字文保。衡之子也,生活于北宋后期。

    一百十六世:酈鳳,字伯翔。穆之次子也,北宋后期,任翰林學(xué)士。

    一百十七世:酈文紹,字時敏。鳳之子也,生于北宋熙寧三年庚戌十月廿一日(1070年11月26日)。北宋末年,任翰林學(xué)士。南宋初年(1127年—1132年),金兵大舉入侵,文紹和眾將領(lǐng)護衛(wèi)宋高宗南渡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隨后,全家遷居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紹興三十年庚辰三月十七日(1160年4月25日)去世,享年九十一歲,葬于會稽縣義安鄉(xiāng)(今浙江省紹興市)。



    一百十八世:酈嵩,字惟喬。文紹之長子也,南宋前期,為守護父墓,定居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是為會稽始祖。
    酈坊,字惟榮。文紹之次子也,南宋前期,任蘭溪學(xué)正,遷居蘭溪(今浙江省蘭溪市),是為蘭溪始祖。
    酈元亨,字惟乾。文紹之三子也,南宋前期,任諸暨學(xué)正,遂遷居諸暨(今浙江省諸暨市),是為諸暨始祖。元亨為提高諸暨民間整體素質(zhì),倡導(dǎo)文明禮教,當(dāng)?shù)孛繉W(xué)者多出其門。他在諸暨為官長達二十余年,享年八十二歲,葬于陶朱山。
    酈道亨,字惟通。文紹之少子也,南宋前期,任大理寺評事,遷居天臺(今浙江省天臺縣),是為臺州始祖。

    一百十九世:酈尚泉,字應(yīng)兆。元亨之少子也,南宋前期任禮部侍郎。享年八十一歲,葬于陶朱山。

    一百二十世:酈聯(lián),字道顯。尚泉之子也。南宋前期任翰林承旨。享年六十二歲,葬于縣南山。

    一百二十一世:酈公瑾,字似瑜。聯(lián)之長子也,南宋中期任翰林承旨。終年五十歲,葬于陶朱山。



    一百二十二世:酈景輔,行璽七。公瑾之少子也,南宋中期任大理寺提領(lǐng),居諸暨浣江之西(今諸暨老城區(qū)),是為浣江始祖。去世后,葬于城北鷂鷹山(酈家山)。

    一百二十三世:酈哲,字克明,行曾九。景輔之長子也,南宋后期任大理寺提領(lǐng),葬于鷂鷹山。

    一百二十四世:酈宏甫,字達之,行榮六。哲之子也,南宋末年任大理寺提領(lǐng),葬于詹家山。

    一百二十五世:酈德祐,字元吉,行貴三。宏甫之次子也,生活于元朝前期,葬于十里牌。

    一百二十六世:酈政,行景七。德祐之少子也,居諸暨縣城西隅之后街。去世后葬于三十六都飛馬形。

    一百二十七世:酈經(jīng),字同文,行友九。政之子也,生活于元朝后期,葬于桐樹嶺。



    一百二十八世:酈忠(秉彝),字叔度,行尊廿七。經(jīng)之三子也,生活于明朝初期,葬于桐樹嶺。

    一百二十九世:酈潮,行震三十三。忠之長子也,生活于明朝前期,葬于桐樹嶺。

    一百三十世:酈泰四十。潮之長子也,生活于明朝前期,葬于桐樹嶺。

    一百三十一世:酈乾五十四。四十之長子也,生活于明朝前期,葬于飛鳳形。

    一百三十二世:酈坤廿一。乾五十四之子也,生活于明朝中期,葬于鷂鷹山。

    一百三十三世:酈秉六。坤廿一之次子也,生活于明朝中期,葬于桐樹嶺。



    一百三十四世:酈禮,字仰湖,行萃六。秉六之幼子也,生于嘉靖二十五年丙午四月初八日(1546年5月7日)。卒于萬歷四十三年乙卯七月十六日(1615年8月10日),享年七十歲,葬于縣城北隅鷂鷹山(酈家山)。

    一百三十五世:酈良梗,字瑞吾,行豫九。禮之四子也,生于萬歷六年戊寅四月十三日(1578年5月19日),卒于天啟七年丁卯九月初四日(1627年10月12日),終年五十歲,葬于桐樹嶺。

    一百三十六世:酈遐齡,字君所,行恒十四。良梗之次子也,生于萬歷三十四年丙午九月十三日(1606年10月14日),卒于康熙九年庚戌六月十八日(1670年8月3日),終年六十五歲,葬于板橋。

    一百三十七世:酈瑞宗,字吉士,行升廿七。遐齡之三子也,生于崇禎十年丁丑九月十三日(1637年10月30日),卒于順治十二年乙未十月二十日(1655年11月17日),時年十九歲,葬于桐樹嶺。

    一百三十八世:酈緗,字浣溪,行隆十三。瑞宗之遺腹子也,生于順治十三年丙申五月二十日辰時(1656年6月12日上午)。在母親周氏的培養(yǎng)下,就讀于諸暨縣學(xué)府,頗有成就。卒于康熙四十七年戊子二月廿六日巳時(1708年3月17日晌午),終年五十三歲,葬于梁家山。

    一百三十九世:酈毓醇,字靜涵,行臨廿一。緗之長子也,生于康熙十三年甲寅十一月初六日子時(1674年12月2日凌晨)。諸暨縣貢生,入北京國子監(jiān)。卒于乾隆十一年丙寅九月十七日亥時(1746年10月31日深夜),享年七十三歲,葬于謝家山。



    一百四十世:酈弈,字可豐,行觀十八。毓醇之三子也。生于康熙三十八年己卯七月廿五日辰時(1699年8月20日上午)。由于生活所迫,他單身一人從諸暨縣城遷居十都大馬塢,是為大馬塢酈氏始祖。卒于乾隆三十七年壬辰十一月廿五日午時(1772年12月19日中午),享年七十四歲,葬于梅花園。

    一百四十一世:酈富年,字松巖,行隨十六。弈之子也,生于雍正元年癸卯十一月初五日子時(1723年12月2日凌晨)。一生守護大馬塢家園,卒于嘉慶八年癸亥二月十九日酉時(1803年3月12日傍晚),享年八十歲,葬于白門。

    一百四十二世:酈唐山,字晉陽,行復(fù)七十六。富年之子也,生于乾隆二十七年壬午十二月二十日戌時(1763年2月2日夜晚)。早年勤奮苦學(xué),成為太學(xué)生。后來購置本村田地二百余畝、外村田地一千余畝,租予各村農(nóng)民耕種,每年收取大批地租;同時占有大片山林,擁有大量木材和山區(qū)特產(chǎn)。
    經(jīng)過心經(jīng)營,唐山成為名聞諸暨的大型豪富,大馬塢酈氏門庭不斷走向興盛。卒于道光十一年辛卯正月十九日酉時(1831年3月3日傍晚),終年六十九歲,葬于泉塢茅山。

    一百四十三世:酈宜左,字宣旃,行履八十九。唐山之五子也,生于乾隆五十九年甲寅正月廿四日巳時(1794年2月23日晌午)。早年勤奮苦學(xué),后來守護家園。同治元年壬戌六月初十日午時(1862年7月6日中午)被太平軍殺害,終年六十九歲,葬于門前山。

    一百四十四世:酈君美,字國泰,行需一百〇一。宜左之三子也,生于道光四年甲申三月十四日酉時(1824年4月12日傍晚)。一生務(wù)農(nóng),守護大馬塢家園,卒于同治二年癸亥六月初三日辰時(1863年7月18日上午)被太平軍殺害,終年四十歲,葬于龍崗塢。



    一百四十五世:酈兆隆,字興初,行頤七十三。君美之長子也,生于道光二十四年甲辰九月初六日酉時(1844年10月17日傍晚)。由于家族人口增多,不得不變賣祖上購置的部分田產(chǎn),經(jīng)濟實力從此轉(zhuǎn)向衰落。辛勤勞作一生,積攢一些銀兩,為五個兒子建造樓屋五間,位于大馬塢村南側(cè)。卒于光緒三十一年乙巳正月初六日巳時(1905年2月9日晌午),終年六十二歲,葬于龍崗塢。

    一百四十六世:酈大昭,字云亭,行漸四十一。兆隆之三子也,生于光緒五年己卯十月十八日巳時(1879年12月1日晌午)。光緒后期,因災(zāi)荒離開故鄉(xiāng),前往蕭山臨浦,任浦陽江四品水上航運巡檢官員。得知父親建造房屋急需銀兩,趕緊匯去銀票三百兩,解決經(jīng)濟困難。民國二年(1913年),開始經(jīng)營南北雜貨店鋪,在夫人應(yīng)氏協(xié)助下,生意頗為興隆。
    民國十五年(1926年),夫人應(yīng)氏過早去世,大昭轉(zhuǎn)往杭州經(jīng)商,家業(yè)日趨衰落。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日寇侵占杭州,酈氏店鋪被日寇飛機轟炸,所有家產(chǎn)毀于一旦,淪為難民,被迫流亡金華、衢州、浦城等地,后來任江山汽車站站長。民國三十一年壬午九月初三日申時(1942年10月12日下午),因戰(zhàn)亂貧病交加,在江山縣城去世,時年六十四歲,葬于江山縣城西山崗。



    一百四十七世:酈咸樞,字偉仁,行咸一百〇六。大昭之少子也,民國十一年壬戌六月初一日未時(1922年7月24日午后)生于諸暨縣云石鄉(xiāng)大馬塢村。早年隨父母、兄長漂泊于蕭山、應(yīng)店街、杭州。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日寇侵占杭州,父親、長兄流亡他鄉(xiāng),二兄遭日寇轟炸身亡,被迫流落湖州、蕭山。三十一年(1942年)夏,日寇進犯浙贛,被迫流亡金華、衢州、浦城、江山,尋找父親、長兄。喪父之后,于三十三年(1944年)夏季返回諸暨,參加新四軍浙東縱隊金蕭支隊,走上革命道路。
    三十四年(1945年),參加漁櫓山、三江口戰(zhàn)斗。秋季,奉命隨部隊離開浙東,渡杭州灣,經(jīng)江蘇,撤到山東根據(jù)地。三十五年(1946年),參加泰安、宿北戰(zhàn)役。三十六年(1947年),參加萊蕪、孟良崮、戰(zhàn)役。三十七年(1948年),參加開封、濟南戰(zhàn)役;年底加入中國 * 黨,任中原、華東兩大野戰(zhàn)軍司令部的機要聯(lián)絡(luò)員,負責(zé)傳遞 * 、陳毅等領(lǐng)導(dǎo)人的文件,并參加了淮海戰(zhàn)役。三十八年(1949年)4月至5月,跟隨百萬雄師強渡長江,參加解放南京、鎮(zhèn)江、蘇州、杭州、上海的渡江戰(zhàn)役。
    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偉仁先后任通訊員、班長、排長、連長、三野司令部機要聯(lián)絡(luò)員,轉(zhuǎn)戰(zhàn)南北,三次負傷;先后榮獲抗日戰(zhàn)爭紀(jì)念章、淮海戰(zhàn)役紀(jì)念章、渡江戰(zhàn)役紀(jì)念章、解放戰(zhàn)爭勛章、人民功臣勛章。新中國成立后,調(diào)入南京軍區(qū)司令部工作。1950年5月至7月,參加舟山戰(zhàn)役。1951年至1953年,參加金蕭地區(qū)清剿國民黨殘匪的戰(zhàn)斗,以及諸暨大西區(qū)的土改鎮(zhèn)反斗爭。1954年8月,參加南京抗洪救災(zāi)的戰(zhàn)斗,榮立二等功。1955年1月,參加一江山島戰(zhàn)役。
    1956年秋,奉命赴青海省西寧市,參加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開發(fā)建設(shè)工作,任西寧市商業(yè)局黨委書記。1966年夏,十年動亂開始,被剝奪職務(wù)靠邊站。1972年11月,由于倍受迫害,被迫攜家人離開西寧,返回故鄉(xiāng)浙江諸暨。1973年3月,全家定居于諸暨城關(guān)。1974年起,參與當(dāng)?shù)鼐游瘯ぷ鳌?978年2月參加諸暨縣群英大會。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由青海省西寧市商業(yè)局撥亂反正,改為離休干部待遇。由于歷經(jīng)戰(zhàn)爭負傷、高寒氣候、十年動亂、家庭負擔(dān),健康狀況逐年衰弱。共和國四十五年甲戌十二月十四日亥時(1995年1月14日22時10分),終因病情沉重,在諸暨市城關(guān)鎮(zhèn)去世,享年七十三歲。由子女以及大馬塢酈氏宗族合力,終得葉落歸根,魂歸故鄉(xiāng)大馬塢村晚山。

    一百四十八世:酈林春,行豐四十六。咸樞之長子也,生于共和國十二年辛丑十二月初三日亥時(1962年1月8日深夜)。自幼隨父母輾轉(zhuǎn)于青海西寧、浙江衢州,頻繁轉(zhuǎn)學(xué)。1972年11月隨父母返回故鄉(xiāng)諸暨。1978年畢業(yè)于諸暨中學(xué);1981年畢業(yè)于紹興師范專科學(xué)校。
    1981年8月走上教育崗位,先后在白門初中、豐山初中、三都交通職校任教;1987年3月13日加入中國 * 黨。1990年5月,遷居望云路三都教工宿舍樓。1992年9月起,先后在安平初中、暨陽初中、城南初中任教。1995年7月,被浙江省教育委員會評為《中學(xué)生天地》省級優(yōu)秀導(dǎo)讀員。12月,遷居健康路飲服公司宿舍樓。1999年7月,獲得中學(xué)一級教師資格證書。2005年7月,畢業(yè)于浙江教育學(xué)院漢語言文學(xué)函授班,并調(diào)入江東小學(xué)任教。
    自幼愛好收藏古今錢幣,多年來收集了夏商周時期直至共和國時期的錢幣近三千個品種。2002年7月,開始學(xué)習(xí)電腦知識,并在多家論壇擔(dān)任版主。2005年5月,加入諸暨市新四軍研究會,先后參與《諸暨抗日戰(zhàn)爭史》、《諸暨軍事志》、《苧蘿五泄名勝志》的編纂工作。2006年7月,遷居諸暨市苧蘿東路金鳳小區(qū),并加入紹興市越文化研究會。2007年夏季開始,前往上海市圖書館查閱民國時期的《浣江酈氏宗譜》,同時通過各種途徑,查找故鄉(xiāng)大馬塢村唐山公以下各支男女后裔,主持重修《浣江大馬塢酈氏宗譜》。



    附:丹陽酈氏淵源:

    118、酈元亨,字惟乾。文紹之三子也,南宋前期,任諸暨學(xué)正,遂遷居諸暨(今浙江省諸暨市),是為諸暨始祖。元亨為提高諸暨民間整體素質(zhì),倡導(dǎo)文明禮教,當(dāng)?shù)孛繉W(xué)者多出其門,在諸暨為官長達二十余年。配馮氏,生二子:義泉、尚泉。惟乾公享年八十二歲,葬于陶朱山。

    119、酈尚泉,字應(yīng)兆。元亨之少子也,南宋前期任禮部侍郎。配吳氏,生一子:聯(lián)。應(yīng)兆公享年八十一歲,葬于陶朱山。

    120、酈聯(lián),字道顯。尚泉之子也。南宋前期任翰林承旨。配呂氏,生二子:公瑾、公著。道顯公享年六十二歲,葬于縣南山。

    121、酈公瑾,字似瑜。聯(lián)之長子也,南宋中期任翰林承旨。配張氏,生五子:景賢、景明、景秀、景華、景輔。子孫遍布諸暨各地。似瑜公終年五十歲,葬于陶朱山。
    酈公著,字似昭。聯(lián)之少子也,生活于南宋中期。配王氏,生二子:景鮮、景研。似昭公終年八十一歲,葬于金雞山。

    122、酈景研,公著少子也,生活于南宋后期。生一子:洪。



    123、酈洪,字正大,景研之子也。南宋末年,任殿前都領(lǐng)。生子倫。其后,洪被誥贈為龍虎上輔軍護國將軍,并尊奉為丹陽始祖。

    124、酈倫,字天敘,洪之子也。南宋末年,任紹興郡守。驚聞老父身殉國難,便將家眷安頓在浙江諸暨縣太平村(今屬諸暨市直埠鎮(zhèn)),自己帶子德一和德二,千里追尋老父遺骸到丹陽,因悲憂致疾,身亡于丹陽古寧寺。

    125、酈德一、酈德二,倫之子也。兄弟倆將祖父和父親葬于運河南邊的馬莊村。德一、德二為守祖墓,祭先靈,便定居在丹陽陵口基莊。從此,酈氏在丹陽繁衍生息,人丁興旺。德二配王氏,生子顯一、顯二。

    126、酈明袞,行顯一;酈明表,行顯二。居住基莊。明表生子祥一、祥三。

    127、酈瑞,行祥一,遷居酈巷。酈琦,行祥三,居住基莊。琦生二子:仁一、仁二。

    128、酈天爵,行仁二。遷居陵口。生一子:禮一。

    129、酈聚誠,行禮一。享年一百〇三歲。生二子:信一、信二。

    130、酈都,行信二。生六子:瑢三、瑢五、瑢六、瑢八、瑢九、瑢十。

    131、酈瑢八,生五子:旸九、旸十五、旸十九、旸二十三、旸二十七。

    132、酈圻,行旸九,生二子:鎬、銘。

    133、酈鎬,遷居?xùn)|蔡。生三子:濂、湘、溪。酈銘,遷居邵巷。

    134、酈濂、酈湘、酈溪,子孫世居陵口東蔡村。溪生一子:寵。

    135、酈寵,生二子:嘉麟、嘉鳳。



    136、酈嘉麟、酈嘉鳳,兄弟二人生活于明代末年。他倆在大運河邊的永濟庵擺攤謀生,時值嚴(yán)冬,滴水成冰,河面封凍,船只受阻,忽見一書生衣單食乏,受困于此。問后方知他也姓酈,浙江諸暨人。兄弟倆念其同族一脈,便邀至家中款待數(shù)日,臨別時又以川資相助。
    時隔三年后,兄弟倆妻亡子幼,生計日窘,曾一度隨同書生到浙江謀生,并在諸暨娶妻生子,再成家業(yè),歷時達10余年之久。后又返丹陽,擇大英山彭家村定居。嘉麟生三子:嗣方、嗣椿、嗣祐。嘉鳳生一子:嗣正。

    137、嘉麟之長子酈嗣方,字爾端,堅守舊廬;次子酈嗣椿徙居云陽荊村,三子酈嗣祐徙居王德莊;酈嘉鳳之子酈嗣正落戶柳茹。嗣方生二子:志龍、志鳳。

    138、酈志龍,生子大俊。酈志鳳,生子大偉。

    139、酈大偉,生二子:茂方、茂正。

    140、酈茂正,生三子:士松、士柏、士昌。

    141、酈士松,生六子一女:永仁、永義、永禮、永智、永信、永道、女兒。

    142、酈永道,字爾徹,生五子一女:紹恭、紹寬、紹性、紹敏、紹惠、女兒。



    143、酈紹惠,字致祥,生于乾隆五十四年己酉七月初八日申時(17 * 8月28日下午)。配尹氏,生一子二女:長女、邦福、次女;繼束氏,生四子二女:邦祿、三女、邦壽、邦麒、 * 、邦高。卒于道光十七年丁酉十一月十一日寅時(1837年12月8日黎明),終年四十九歲。

    144、酈邦祿,字可爵,生于嘉慶二十四年己卯八月廿五日辰時(1819年10月13日上午)。配束氏,生二子一女:明升、女兒、明旺。卒于同治四年乙丑十月初十日午時(1865年11月27日中午),終年四十七歲。

    145、酈明升,字發(fā)庚,生于道光廿四年甲辰七月十六日子時(1844年8月29日凌晨)。配眭氏,卒于光緒三十三年丁未四月三十日辰時(1907年6月10日上午),享年六十四歲。
    酈明旺,字發(fā)高,生于道光廿八年戊申十月初一日未時(1848年10月27日午后)。配周氏,生一子一女:世圣、女兒。卒于民國十五年丙寅十月廿四日午時(1926年11月28日中午),享年七十九歲。

    146、酈世圣,字書孝,生于光緒四年戊寅七月初七日酉時(1878年8月5日傍晚)。配張氏,生四子四女:傳忠、長女、傳恕、次女、傳仁、三女、傳義、 * 。

    147、酈傳忠,字金成,生于光緒二十四年戊戌前三月初四日申時(1898年3月25日下午)。配倪氏,生二子:以廣、以淵。
    酈傳恕,字金川,生于光緒三十一年乙巳九月廿四日丑時(1905年10月22日凌晨),配貢氏,生二子:以誠、以允。
    酈傳仁,生于宣統(tǒng)元年己酉八月初四日酉時(1909年9月17日傍晚)。卒于宣統(tǒng)三年辛亥十月十二日辰時(1911年12月2日上午),時年三歲。
    酈傳義,字金富,生于民國十一年壬戌四月十二日巳時(1922年5月8日晌午)。子以宣、以和。

    148、酈以廣,字云鵬,生于民國七年戊午十一月二十日亥時(1918年12月22日深夜)。子毓瑚、毓璉。
    酈以淵,子毓瑾、毓瑜。
    酈以誠,子毓璐、毓瑛。
    酈以允,子毓璜、毓瑞。
    酈以宣,子毓瓊、毓瑤。
    酈以和,子毓琨、毓璨。

    至民國十六年(1927年)最后一次宗譜記載,丹陽酈氏已歷28世。

    至今,陵口的趙巷、邵巷酈姓為多。此外尚有荊林的酈巷,胡橋的大英山、行宮的舊縣、九里.延陵的柳茹、云陽鎮(zhèn)的寶塔灣酈家等地居住著眾多酈氏宗人。



    現(xiàn)存酈氏宗譜簡介:

    【江蘇丹陽】云陽酈氏宗譜,十六卷,(民國)酈毓亮重修,民國二年(1913)注經(jīng)堂木刻本,四十四冊,保存于河北大學(xué)圖書館。注:封面、版心作《酈氏家乘》。

    【浙江紹興】會稽酈氏宗譜,不分卷,(清)酈秉仁、酈昌祁等重修,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長揖堂木活字本,保存于日本東京、美國猶他州。

    【浙江諸暨】浣江酈氏家譜,(民國)酈纘緒等纂修,民國三十七年(1948)永思堂鉛印本,六十一冊(全套完整),保存于北京市國家圖書館分館;電話:010—66126165;聯(lián)系人:石老師。

    【浙江義烏】義烏酈氏宗譜,(清)酈茂才纂,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木活字本,浙江衢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存卷1、2、5-7)。

    【浙江紹興】會稽酈氏宗譜,二卷,長揖堂木活字本,保存于上海圖書館;電話:021—64455555轉(zhuǎn)家譜閱覽室,聯(lián)系人:陳老師。

    【浙江諸暨】浣江酈氏家譜,(民國)酈銘訓(xùn)等纂修,民國二十三年(1934)永思堂木活字本,九十一冊,現(xiàn)存八十四卷,保存于上海圖書館;電話:021—64455555轉(zhuǎn)家譜閱覽室,聯(lián)系人:陳老師。

    【浙江諸暨】浣江酈氏家譜,(民國)酈纘緒等纂修,民國三十七年(1948)永思堂鉛印本,六十一冊,現(xiàn)存二十九卷,保存于上海圖書館;電話:021—64455555轉(zhuǎn)家譜閱覽室,聯(lián)系人:陳老師。

    【浙江諸暨馬酈村】浣江酈氏藍社家譜,(共和國)酈仲棟纂修,民國五十六年(2005)永思堂電腦排本,二冊,保存于浙江省諸暨市浬浦鎮(zhèn)馬酈村;電話:0575—87941340,聯(lián)系人:酈云景。



    《浣江酈氏宗譜》歷次修編大事概要:

    第一次:是在南宋慶元六年庚申(公元1200年)開始修編的,主編酈嵩溪(臺州),有序。

    第二次:在嘉定二年己巳(公元1209年)續(xù)編(相隔九年),主編酈昉(會稽),有序。

    第三次:拖到元代至正二十二年壬寅(公元1362年)續(xù)編(相隔一個半世紀(jì)了),到至正二十七年丁未(公元1367年)完成,主編酈再稷(巽塢),始修和完成也分別作序。

    第四次:拖到明代景泰三年壬申(公元1452年)續(xù)編(相隔九十年),主編酈規(guī)(巽塢),無序。

    第五次:拖到明代正德十三年戊寅(公元1518年)續(xù)編(相隔六十六年),主編酈瓚(巽塢),有序。

    第六次:是在嘉靖四十年辛酉(公元1561年)續(xù)編的(相隔四十三年),主編酈希尚(縣城后街),有序。

    第七次:是在萬歷二十五年丁酉(公元1597年)續(xù)編的(只隔三十六年),主編酈昺(巽塢),有序。

    第八次:是在清代順治十三年丙申(公元1656年)續(xù)編的(相隔一個花甲),主編酈禹源、酈心培,有序。

    第九次:是在康熙二十九年庚午(公元1690年)續(xù)編的(只隔三十余年),到康熙三十二年癸酉(公元1693年)完成,主編酈之森、酈承宗、酈珥宗等,始修和完成之時分別作序。

    第十次:是在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續(xù)編的(只隔三十余年),主編酈晉卿、酈嗣德、酈麟祥等,有序。

    第十一次:是在乾隆二十一年丙子(公元1756年)續(xù)編的(只隔三十一年),主編酈恩錫、酈士錦、酈登涵等,有序。

    第十二次:是在乾隆五十一年丙午(公元1786年)續(xù)編的(只隔三十年),主編酈毓珣、酈宗熙,有序。

    第十三次:是在嘉慶十五年庚午(公元1810年)續(xù)編的(只隔二十四年),主編酈衡陽、酈毓珣等,有序。

    第十四次:是在道光四年甲申(公元1824年)續(xù)編的(只隔十四年),主編酈肇雍、酈世俊、酈國泰等,有序。

    第十五次:是在道光二十九年己酉(公元1849年)續(xù)編的(只隔二十五年),主編酈國泰等,有序。

    第十六次:是在同治十二年癸酉(公元1873年)續(xù)編的(相隔二十四年),主編酈琮、酈麟等,有序。

    第十七次:是在光緒二十一年乙未(公元1895年)續(xù)編的(只隔二十二年),主編酈琮等,有序。

    第十八次:是在宣統(tǒng)二年庚戌(公元1910年)續(xù)編的(只隔十五年),主編酈琮等,有序。

    第十九次,是在民國十三年甲子(1924年)續(xù)編的(只隔十四年),主編酈銘訓(xùn)等,有序。

    第二十次:是在民國二十三年甲戌(公元1934年)續(xù)編的(只隔十年),主編酈銘訓(xùn)等,有序。

    第二十一次:是在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續(xù)編的(只隔十四年),主編酈纘緒等,有序。

    第二十二次:是在共和國五十六年乙酉(公元2005年)開始續(xù)編(相隔五十余年),至共和國五十九年戊子(公元2008年)尚未完成,由各村分別續(xù)編,主編酈仲棟(藍社—臺北)、酈林春(大馬塢—城關(guān))等,有序。



    騰訊QQ·中華酈氏群:

    各位宗親,大家好!

    為了增進大家的交往,在下特開設(shè)中華酈氏群,及時接納各地酈氏后人,及時發(fā)布酈氏宗親最新消息,希望大家積極參與!
    中華酈氏群的號碼:15781998 我的個人QQ:437244960
    目前已有宗親72人參加,本群空間尚有28個位子等待您的加盟!



    酈氏源流以及發(fā)展:
    根據(jù)《浣江酈氏宗譜》記載:

    新石器時代,軒轅黃帝娶炎帝之女彤魚氏為三妃,生二子:揮(張姓始祖)、夷彭,夷彭居酉山(今湖南沅陵),生左人,姓酉。

    夏朝初年,大禹封黃帝后裔酉涓于酈邑(今河南內(nèi)鄉(xiāng)),改稱酈涓,酈氏得姓于此。

    春秋前期,酈龐被周惠王封為陳留侯,定居陳留(今河南開封)。

    秋末年,酈蟠忠君死節(jié),一門尚義。

    西漢年間,酈食其輔佐漢高帝開國,子孫封侯拜將。

    東漢后期,一代文豪酈炎遷居涿郡(今河北涿州)。

    北魏年間,酈紹世代身居高位;酈道元執(zhí)法反貪,威震朝野,一部《水經(jīng)注》名垂青史。

    唐朝初年,酈昶跟隨唐太宗征戰(zhàn)四方,任職揚州,家譜世系綿延不絕。

    北宋初年,酈文孫、酈斌孫兄弟跟隨宋太祖西征,屢立戰(zhàn)功。

    南宋初年,金兵侵犯中原,酈文紹護衛(wèi)宋室南渡,長子酈嵩定居會稽,次子酈坊遷居蘭溪,三子酈元亨遷居諸暨,四子酈道亨遷居天臺。

    南宋中期,酈景輔定居諸暨縣城浣江之西,制定歷代字第。

    元朝中期,酈政遷居諸暨縣城西隅之后街。

    清朝康熙末年,酈弈從諸暨縣城遷居十都大馬塢,至今已有十三世。

    如今,文紹公四位兒子的后世遷居全國各地:

    紹興(包括會稽、山陰、上虞等縣)另有字第;

    山陰遷居湖北恩施一支,又自定字第。

    蘭溪一支,散居金華各縣,而義烏一支則由諸暨遷入。

    諸暨一支分為一百五十余村,除去絕嗣者,今有一百四十村,人口繁多,全國酈氏宗族以浙江諸暨人數(shù)居冠。

    天臺一支,散居臺州各縣。

    諸暨遷往江蘇丹陽一支,人丁興旺,已經(jīng)發(fā)展到無錫、蘇州、上海、常州、鎮(zhèn)江、南京、南通,自有字第。

    如今,全國酈氏宗親,北至黑龍江,南至廣東,冬至臺灣,西至新疆,在不同地區(qū)艱苦創(chuàng)業(yè),為酈氏宗族增光添彩。
    我等不忘前輩光榮傳統(tǒng),加強宗親友好交往,引導(dǎo)后世繼往開來,堅信未來前程似錦!



    一、姓氏源流
    酈(Lì 酈)姓源出有二:
    1、酈姓出自軒轅氏,是黃帝的后裔,以國名為氏。據(jù)《元和姓纂》記載,夏朝建立后,夏王禹追封先代遺民,封黃帝后人于酈邑(今河南省內(nèi)鄉(xiāng)東北),建立酈國。酈后來滅國,其君主族人,以原國名命姓,稱為酈姓。是今天酈姓的最早起源。
    2、酈與麗、驪三字相通,驪山氏之后亦有改為酈氏者。
    酈姓始祖:酈商。酈姓是個古老的家族,是黃帝的后裔。距今4000多年以前,夏禹封黃帝的一支后裔于“酈”,他們以后就“以地為氏”,稱為酈氏。酈氏是古老的姓氏,他們的發(fā)祥地是中原地區(qū)?!搬B”指的就是現(xiàn)在河南省內(nèi)鄉(xiāng)縣東北。根據(jù)《元和姓纂》記載,酈姓是黃帝之后,子孫食采于酈,因地為氏。史記上的酈食其,是陳留高陽人。酈氏家族,不但是黃帝的子孫,而且是一個古老的家族。望族居于新蔡郡,即現(xiàn)在的河南固始縣東。酈氏后人奉酈食其為酈姓的始祖。

    二、遷徙分布
    酈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大禹建立了夏朝以后,敬重上古世代的偉人黃帝,就將黃帝的后人封在酈這個地方(今河南省內(nèi)鄉(xiāng)縣東北),讓他們建立了酈國。酈國王族的后代就以封地名作為姓氏,世代相傳,稱為酈氏,是今天酈姓的最早起源。
    楚漢爭霸之際,有酈食其,陳留(河南開封東南)人,本為里監(jiān)門吏。因獻計克陳留著功,被封為廣野君。食其常為說客,出使于諸侯之間。后說齊,憑舌下齊七十二城,及韓信襲齊,齊以食其賣己,遂烹之。
    后魏人酈道元,喜文好學(xué),歷覽奇書,撰《水經(jīng)注》四十卷?!侗局尽肥?,又為《七聘》及諸文,皆行于世。古人稱其兩人為:“學(xué)擅縱橫,集成水注”。
    南宋末年,酈洪,字正大,任殿前都領(lǐng),其子酈倫,字天敘,時任紹興郡守,驚聞老父身殉國難,便將家眷安頓在浙江諸暨縣太平村,自己帶子德一和德二,千里追尋老父尸骸到丹陽,其間因悲憂致疾,身亡于丹陽古寧寺。德一、德二兄弟倆將祖父和父親葬于運河南邊的馬莊村。之后,酈洪被誥贈為龍虎上輔軍護國將軍,并尊奉為丹陽酈氏的始祖。德一、德二為守祖墓,祭先靈,便定居在陵口基莊。從此,酈氏在丹陽繁衍生息,人丁興旺。酈洪之11世孫酈鎬生濂、湘、溪三子,子孫世居陵口東蔡村。
    明末,酈洪之14代傳人嘉麟、嘉鳳(東蔡分)昆仲倆在大運河邊的永濟庵擺攤謀生。時值嚴(yán)冬,滴水成冰,河面封凍,船只受阻,忽見一書生衣單食乏,受困于此。問后方知他也姓酈,浙江諸暨人。兄弟倆念其同族一脈,便邀至家中款待數(shù)日,臨別時又以川資相助。時隔三年后,兄弟倆妻亡子幼,生計日窘,曾一度隨同書生到浙江謀生,并在諸暨娶妻生子,再成家業(yè),歷時達10余年之久。后又返丹陽,擇大英山彭家村定居,嘉麟之長子酈嗣方堅守舊廬,次子酈嗣椿徙居云陽,三子酈嗣祐徙居王德莊,酈嘉鳳之子嗣正落戶柳茹。
    至民國十六年(1927年)最后一次宗譜載,丹陽酈氏已歷27世。至今,陵口的趙巷、邵巷酈姓為多。此外尚有荊林的酈巷,胡橋的大英山、行宮的舊縣、延陵的柳茹、云陽鎮(zhèn)的寶塔灣酈家等地居住著眾多酈氏宗人(余略)。

    三、歷史名人

    酈食其:西漢幫助劉邦統(tǒng)一天下的功臣之一。陳留高陽人,家庭貧寒,卻喜好讀書。為了維持生計,他外出當(dāng)了監(jiān)門一吏,卻時時有些獨特思想行為,人們不理解,說他是狂生。一次,尚為沛公的劉邦準(zhǔn)備攻打陳留,住進了高陽傳舍,酈食其去拜訪,一進房間,正看到劉邦靠在床頭由兩名女子幫助洗腳。見此情景,酈食其不僅不長輯下拜,反而大模 大樣地說:“足下必欲誅無道秦,不宜據(jù)見長者!”劉邦聽罷此言,很是不悅,但一想正是用人之際,馬上不洗腳了,旋即起身更衣,將酈食其引入上座,兩人談得十分投機,并定下了攻克陳留之計。

    酈 商:高陽人,陳勝起時,酈商聚少年東西略人,得數(shù)千。沛公略地至陳留,酈商以將卒四千人屬沛公于歧。項羽立沛公為漢王。漢王賜酈商爵信成君,以將軍為隴西都尉,賜食邑武成。漢王為帝,遷為右丞相,賜爵列侯,與諸侯剖符,世世勿絕,食邑涿,號曰涿侯,更食曲周,封稱曲周侯。凡別破軍三,降定郡六、縣七十三,得丞相、守、相、大將各一人、小將二人、二千石已下至六百石十九人。商卒,謚為景侯。

    酈 炎:東漢詩人、學(xué)者,河北省范陽人。字文勝(150-178 ),西漢謀士酈食其之后,有文才,精音律。言論給捷,多服其能理,性至孝,靈帝時州郡辟命,皆不就,有志氣聞名。后風(fēng)病,妻始產(chǎn)而驚死。妻家訟之,熹平六年死獄中,享年28歲。有集二卷,著有《遺令書》等。

    酈道元:北魏地理學(xué)家、散文家,范陽涿縣(今河省北涿縣)人。漢代人桑欽著《水經(jīng)注》,記錄了中國河流水道130余條,酈道元作注的《水經(jīng)注》40卷,增加了1250余條,是原書的十倍,詳細記載了中國河流水道的地理變遷沿革,使《水經(jīng)注》成為中國古代地理名著之一。對歷史地理學(xué)有重要貢獻,在文學(xué)史上也很價值

    此外,酈姓名人還有:西漢還有大將軍酈商,東漢有詩人酈炎,初唐揚州刺史酈昶,南宋諸暨學(xué)正酈元亨,金代有詩人酈權(quán),明代有學(xué)者酈光祖,清代有詩人酈滋德,中原和華東野戰(zhàn)軍機要聯(lián)絡(luò)員酈偉仁……等。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酈姓望族居新蔡(今河南省固始縣東)。
    新蔡郡:晉惠帝將汝陰郡分出新蔡郡。在今河南省新蔡縣一帶。

    2、堂號
    “廣野堂”(河南陳留)、“永思堂”(浙江諸暨)、“長揖堂”(浙江紹興)、“注經(jīng)堂”(江蘇丹陽)。

    五、酈姓宗祠通用對聯(lián)

    〖酈姓宗祠四言通用聯(lián)〗

    望出新蔡;
    源自酈國。
    ——佚名撰酈姓宗祠通用聯(lián)
    全聯(lián)典指酈姓的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著水經(jīng)注;
    封廣野君。
    ——佚名撰酈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南北朝時北魏地理學(xué)家、散文家酈道元,字善長,范陽涿縣人。曾官御史中尉,執(zhí)法嚴(yán)峻,官至關(guān)右大使。好學(xué)而博覽,文筆深峭,到各地“訪瀆搜渠”,留心考察水道變遷和城邑興廢等地理現(xiàn)象,著《水經(jīng)注》四十卷,是公元六世紀(jì)前我國最全面而系統(tǒng)的綜合性地理巨著,文筆絢麗,具有較高的文學(xué)價值。下聯(lián)典指秦漢之際陳留高陽人酈食其(Yì jī 音義基),家貧而好讀書,初為里監(jiān)門吏。秦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中歸附劉邦,獻計攻克陳留,封為廣野君。楚漢戰(zhàn)爭時,說服齊王田廣歸漢,韓信率軍襲擊齊國,田廣以為是他出賣了自己,便把他烹死。

    計紿產(chǎn)祿;
    威振山蠻。
    ——佚名撰酈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漢·酈寄,與呂祿友善,高后崩,大臣欲誅諸呂。太尉周勃劫酈寄父,令酈寄紿呂祿、呂產(chǎn)與出游,周勃乃得入據(jù)北軍。下聯(lián)典指后魏·酈道,太和中由尚書主客郎累遷東荊州刺史,威猛為治,蠻民詣闕訟其刻峻,坐免官。

    集成水注;
    學(xué)擅縱橫。
    ——佚名撰酈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后魏·酈道元,好學(xué),歷覽奇書,撰《水經(jīng)注》40卷、《本志》13篇,又為《七聘》及諸文,皆行于世。下聯(lián)典指漢·酈食其,好讀書,為劉邦定計下陳留。酈食基常為說客,使諸侯,后說齊,憑軾下齊70余城,及韓信襲齊,齊以酈食其賣己,遂被烹之。

    清簡為治;
    懿行可風(fēng)。
    ——佚名撰酈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后魏·酈道約,字善禮,任魯陽太守,政簡刑清,民以安居。下聯(lián)典指酈氏女酈仲隱為宋氏婦,姻族皆稱其婦德。

    著水經(jīng)注;
    封曲周侯。
    ——佚名撰酈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后魏·酈道元撰《水經(jīng)注》40卷。下聯(lián)典指漢·酈商以功封曲周侯。



    〖酈姓宗祠六言通用聯(lián)〗

    北魏關(guān)右大使;
    東漢音律專家。
    ——佚名撰酈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北魏地理學(xué)家酈道元,歷官安南尹、河南將軍、關(guān)右大使等。下聯(lián)典指東漢學(xué)者酈炎,范陽人。字文勝,有文才,精音律。性至孝,靈帝時州郡辟命皆不就。



    〖酈姓宗祠七言通用聯(lián)〗

    善禮以清儉為治;
    仲隱則懿行可風(fēng)。
    ——佚名撰酈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后魏·酈道約,字善禮,任魯陽太守,政簡刑清,民以安居。下聯(lián)典指酈氏女酈仲隱為宋氏婦,姻族皆稱其婦德。



    〖酈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lián)〗

    服儒者衣冠,洵是漢家三??;
    興魯陽學(xué)校,嘗注水經(jīng)一書。
    ——佚名撰酈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漢代謀士酈食其事典。下聯(lián)典指北魏地理學(xué)家酈道元,字善長,涿縣人。漢代人桑欽著《水經(jīng)注》,記中國河流水道137條,酈道元作注,增至1250余條,增加十倍于原書。成為中國古代地理名著之一。
    0
    糾錯

    猜你喜歡:

    • 琚[琚、璩、蘧,讀音作qú(ㄑㄩˊ),不可讀作jù(ㄐㄩˋ)]一.姓氏淵源:單一淵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wèi)國上大夫蘧伯玉,屬于以先祖名字
    • 蠆春秋時鄭公孫蠆之后
    • 肇來自愛新覺羅氏
    • 詭 ①左傳莊十六年:晉武公伐夷,執(zhí)夷詭諸,注,詭諸,周大夫,夷,采地名。 ②千家姓:河南族
    • 奎奎紹富 男,1938年3月出生,云南通海人。民盟盟員。
    • 効氏起源不祥。目前已知効姓人在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qū)寧遠鎮(zhèn)、李家堡鎮(zhèn)及張灣鄉(xiāng)聚集,寧遠鎮(zhèn)和李家堡鎮(zhèn)各有一村,名為“効家川”,應(yīng)為甘肅境內(nèi)効氏
    • 雋分布在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qū),臨沂市蘭山區(qū)、沂南縣、蒼山縣、莒南縣等地。讀音為三聲。主要聚住地為臨沂市蘭山區(qū)半程鎮(zhèn)王莊子村。
    • 閥閥 政 高級工程師。男,1952年12月出生,山西晉城人。中 * 員。1978年畢業(yè)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yī)大學(xué)藥學(xué)系。歷任中國人民解放
    • 一、姓氏源流滑(Huá)姓源流較純正,源出有一: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據(jù)《英賢傳》載,“同公族后有滑氏。”據(jù)《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載,西
    • 襄春秋時有齊大夫襄尹,東漢未有相士襄楷。
    • 斛[斛,讀音作hú(ㄏㄨˊ)]一.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源于敕勒族,出自古敕勒族斛律部族,屬于以部族名稱漢化為氏。據(jù)史籍《姓氏考略》記載:斛
    • 謬[謬、繆、嘐,讀音作miào(ㄇㄧㄠˋ),亦可讀作lù(ㄌㄧㄡˋ),但不可讀miù(ㄇㄧㄡˋ)]一.姓氏淵源:單一淵源:源于嬴姓,出自春秋
    • 一、姓氏源流 長孫(Zhǎng sūn 長孫)姓源出有二:1、出自北魏皇室沙莫雄,為拓跋氏所改。長孫復(fù)姓本為拓跋氏,為后魏獻文帝第三兄拓跋嵩
    • 勒根據(jù)家譜介紹;勒姓有毓姓演變而來,在漢代,有位叫毓秀的從山東逃難到江西永修歷陽山下,由于官兵追來,躲在一片長有勒刺的灌木林里,官兵追到
    • 一、姓氏源流汲(Jí)姓源出有二:1、出自姬姓,為黃帝之后,文王姬昌的后裔,以地名為姓。春秋時,周文王之后康叔被封于衛(wèi),其后代有衛(wèi)宣公,太子
    • 佀(si)姓簡介 佀氏是華夏八大古姓之一,是>所載佀氏得姓由來已久,據(jù)>記載,黃帝有子二十五得姓者為十二人,分別以國名.地名.官職名等取姓,
    • 萬忸于鮮卑古姓
    • 爨古滇人的姓氏
    • 九(玖)[玖,讀音作jiǔ(ㄐㄧㄡˇ)]【來源】第一個淵源:源于風(fēng)姓,出自遠古帝王人皇氏,屬于以先祖名號為氏。傳說,遠古時代有盤古氏,開天辟
    • 猻河南三門峽有此姓。

    評論

    發(fā)表評論
    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
    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
    詞典網(wǎng)app
    下載詞典網(wǎng)APP
    用手機掃一掃
    手機版 百家姓 詞典網(wǎng) 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