琚[琚、璩、蘧,讀音作qú(ㄑㄩˊ),不可讀作jù(ㄐㄩˋ)]一.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wèi)國上大夫蘧伯玉,屬于以先祖名字簡筆為氏。
蘧公伯玉,名姬瑗,今河南長坦縣伯玉村人,生卒待考,曾輔佐衛(wèi)國三公(衛(wèi)獻公姬衎、衛(wèi)襄公姬惡、衛(wèi)靈公姬元),因賢德而聞名于各諸侯國。史籍《淮南子·泰族訓》里稱姬瑗為:“故臧武仲以其智存魯,而天下莫能亡也;璩伯玉以其仁寧衛(wèi),而天下莫能危也?!?。
蘧伯玉賢名聞于遐邇,人們十分敬重他。衛(wèi)國大夫史魚深知蘧伯玉的才能與人品,多次向衛(wèi)靈公舉薦,但衛(wèi)靈公不聽。史魚臨死采用“尸諫”的辦法力薦蘧伯玉。他告訴兒子:“我在朝不能舉薦蘧伯玉,是我活不能正君,死無以成禮。我死后,你不必將我的尸體‘治喪正堂’,可以置于窗下,等靈公問起來,再將實情告訴他”(古人稱這種方法為“尸諫”)。史魚的兒子按照父親的遺言去辦。衛(wèi)靈公前來吊唁,對尸體置于窗下非常奇怪,史魚的兒子就將父親的話轉告給衛(wèi)靈公。衛(wèi)靈公醒悟道:“是寡人之過也?!庇谑菃⒂昧宿静?。
孔子聽到這件事,對史魚和蘧伯玉都很贊賞。他說:“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币馑际钦f:史魚真正直啊!國家有道,他的言行像射出的箭一樣剛正;國家無道,也像箭一樣剛直。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啊,國家有道時,出來做官;國家無道時,把正確主張收起來辭官隱居。
蘧伯玉當政后,仍舊十分謙虛。一次,衛(wèi)靈公與夫人南子在宮中夜坐,先聽到轔轔的車聲,可車聲到宮門時卻消失了,過了宮門后又響起來。南子說:“這一定是蘧伯玉的車隊從此而過。”衛(wèi)靈公問道:“你怎么知道?”南子說:“君子非常注意自己的生活細節(jié)。車走到宮門口時,沒了聲音,那是車的主人讓車夫下車,用手扶著車轅慢行,怕車聲打擾國君。我聽說蘧伯玉是一位很有道德操行的君子,所以我才敢斷定過去的是蘧伯玉。”衛(wèi)靈公事后派人打聽,果然是蘧伯玉。
蘧伯玉積極協助衛(wèi)靈公,把衛(wèi)國治理得日益強大起來。當年晉國大將軍趙簡子原想討伐衛(wèi)國,派人到衛(wèi)國探視。探視的人返回后告訴趙簡子:“蘧伯在衛(wèi)國當政,國正人和,無法加兵?!壁w簡子遂馬上取消了進攻衛(wèi)國的計劃。
蘧伯玉謙虛謹慎,他經常反思自己,“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彼纸洺?a href="/cd/b/biance329.htm">鞭策自己,典籍《莊子?則陽篇》中記載:“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币馑际钦f他年已六十歲還能與日俱新,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蘧公伯玉的后裔傳二十七世至姬璦,曾任唐朝的光祿大夫,居豫章(今江西南昌),后在唐朝天寶年間蒙冤遭參,為避禍將其全家分三姓各自逃亡,三姓即為“蘧(璩)”、“瞿”和“渠”,音同字異,仍為一家。
“璩”字是“蘧”字去草頭,去走之,意在愿后人不做官、不坐車,做布衣平民,耕讀傳家;加玉旁,意為不忘先祖“伯玉”。因此“璩”姓雖為小姓,亦不失源遠流長。北宋錢塘儒生編撰的《百家姓》,最初所載只有四百十一姓,第三百零六姓即為“璩”姓。
“琚”即為“璩”的簡筆字,族稱琚氏,即蘧氏、亦即璩氏。得姓始祖:蘧伯玉。
璩氏的先祖為春秋戰(zhàn)國時衛(wèi)國大夫蘧伯玉,河南長坦縣伯玉村人,傳二十七世至“璦”,曾任唐光祿大夫,居豫章(今江西南昌),于唐朝天寶年間蒙冤遭參,為避禍將其全家分三姓各自逃亡,即易”蘧”氏為“璩”、“瞿”和“渠”,音同字異,仍為一家。而“璩”字是“蘧”字去草頭、去走之、加玉旁,意為不忘先祖“伯玉”,愿后人不做官、不坐車,做布衣平民,耕讀傳家。因此“璩”氏雖為小姓,亦不失源遠流長。
二.琚氏分布:
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南、安徽、福建、山西、湖北、浙江、河北、山東、江西、浙江、江蘇等等省。璩氏的望族多出自黎陽,也就是今天江北淮南一帶。河南焦作孟縣有璩溝,幾乎全為琚姓。
北京密云縣大城子鎮(zhèn)墻子路村有琚姓。
山西陽城琚姓較多。
浙江常山常山縣何家鄉(xiāng)琚家村。
湖北棗陽市琚灣鎮(zhèn)的琚家族比較多。
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琚姓,有二百余人。
安徽桐城琚姓很多。
江西廬山琚姓有八百余人。
山晉城西現在好多地方都有琚姓。
河南唐河源潭琚莊,琚姓有四百來人。
浙江衢州江西南昌琚姓較多。
湖南益陽有個琚家村。
河南省鶴壁市石林鄉(xiāng)有個南唐宋村,多數村民姓琚,琚姓占大數
浙江衢州五縣一區(qū),琚姓族人有三千余,分布在各個不同的區(qū)縣,最早的在宋朝時期就遷至衢州了,隨后又向各區(qū)縣間的搬遷。
浙江江山琚豐村有一琚源寺,該寺始建于五代后晉天福七年(公元942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吳越王錢弘佐賜額琚源善政保安禪寺?,F在琚源寺廟堂依然,龍湫泉潭如故,可為特開發(fā)的旅游勝地之一。江山現有幾百琚姓后人。
浙江金華蘭溪水亭圣山的琚氏據說是從山東移民來的,在浙江慈溪衢州常山龍游有個琚村,村民都是琚姓。
吉林省省四平市有部分琚氏家族成員。
明朝“燕王掃北”以后,琚姓有人遷徙到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居住,主要集中在一個村落,大約有人口六百人左右,是琚氏后人的集中地。
湖北武昌鬧市有一“琚瘋子”燒烤店。
山東省諸城市有一村那里三分之二都姓璩,璩和琚通用。
東章丘縣木廠澗村蘧姓。二.郡望堂號:
1.郡望:
黎陽郡:西漢高祖年間設黎陽縣,屬冀州魏郡,這是??h設縣之始,治所在大伾山東北。王莽時改名黎蒸,東漢恢復黎陽縣名。東晉朝永和七年辛亥(公元351年)置黎陽郡,轄黎陽縣。東晉朝太元十四年己丑(公元3 * )屬黎陽郡,黎陽縣屬汲郡。北魏朝孝昌年間(公元523~528年)分汲郡置黎陽郡,轄黎陽縣。東魏朝天平元年~武定八年(公元534~550年)間置黎州,轄黎陽郡。北齊廢黎州,北周朝宣政元年戊戌(公元578年)復置黎州,轄黎陽郡。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黎州、黎陽郡并廢,黎陽縣屬衛(wèi)州。隋朝開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置黎州,轄黎陽縣。隋朝大業(yè)二年丙寅(公元606年)廢黎州,黎陽縣屬汲郡。唐朝武德二年己卯(公元619年)置黎州總管府,轄殷、衛(wèi)、澶、洹四州。唐朝武德六年癸未(公元623年)置總管府,黎州屬相州都督府。唐貞觀十七年癸卯(公元643年)廢黎州,黎陽縣屬衛(wèi)州。北宋朝端拱元年戊子(公元988年),置通利軍,治所在今大伾山與紫金山之間,轄黎陽縣。北宋朝天圣元年癸亥(公元1023年)改安利軍,治所遷至浮丘山西。北宋朝熙寧三年庚戌(公元1070年)廢軍,黎陽縣屬衛(wèi)州。北宋朝元祐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復置通利軍,轄黎陽縣。北宋朝政和五年乙未(公元1115年)軍升為浚州,治所在浮丘山巔,轄黎陽縣。金國皇統八年戊辰(公元1148年)改浚州為通州。金天德三年辛未(公元1151年)復名浚州。明朝洪武三年庚戌(公元1370年)農歷4月,降州為縣,始稱??h,治所遷至浮丘山東北平坡。清朝順治元年甲申(公元1644年)浚縣屬大名府,清朝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改屬衛(wèi)輝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3月,廢府設道,??h屬河北道。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廢道改行署。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改屬第十三行署。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秋,??h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屬冀魯豫邊區(qū)行署。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民國??h政府改屬第四行署。民國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5月,??h全境解放。1949年己丑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共浚縣民主政府改為??h人民政府,屬平原省安陽專區(qū)。1952年壬辰11月15日撤銷平原省。12月1日,??h改屬河南省安陽專署。1958年戊戌4月18日,撤銷安陽專區(qū),??h劃歸新鄉(xiāng)專區(qū)。1961年辛丑12月19日,恢復安陽專屬,??h歸安陽專署。1970年庚戌安陽專區(qū)改為安陽地區(qū)。1983年癸亥10月撤銷安陽地區(qū),改設安陽、濮陽兩個市???h屬安陽市。1986年丙寅1月18日,國務院批準將??h劃歸鶴壁市。1986年丙寅,??h轄10鄉(xiāng)1鎮(zhèn),即城關鄉(xiāng)、善堂鄉(xiāng)、王莊鄉(xiāng)、屯子鄉(xiāng)、白寺鄉(xiāng)、鉅橋鄉(xiāng)、大賚店鄉(xiāng)、衛(wèi)賢鄉(xiāng)、小河鄉(xiāng)、新鎮(zhèn)鄉(xiāng)和城關鎮(zhèn)。1992年壬申4月24日,河南省民政廳批復,撤銷善堂鄉(xiāng)、大賚店鄉(xiāng),設立善堂鎮(zhèn)、大賚店鎮(zhèn),實行鎮(zhèn)管村體制,原轄行政區(qū)域不變。1995年乙亥6月12日,省民政廳批復,同意撤銷新鎮(zhèn)鄉(xiāng)、小河鄉(xiāng),設立新鎮(zhèn)鎮(zhèn)、小河鎮(zhèn)。1997年丁丑7月15日,省政府批準,將??h大賚店鎮(zhèn)劃入鶴壁市郊區(qū)。1997年丁丑12月29日,屯子鄉(xiāng)撤鄉(xiāng)建鎮(zhèn)。1998年戊寅10月8日,鉅橋鄉(xiāng)撤鄉(xiāng)建鎮(zhèn)。2000年庚辰末,浚縣轄六鎮(zhèn)四鄉(xiāng),即城關鎮(zhèn)、善堂鎮(zhèn)、屯子鎮(zhèn)、鉅橋鎮(zhèn)、新鎮(zhèn)鎮(zhèn)、小河鎮(zhèn)和城關鄉(xiāng)、王莊鄉(xiāng)、白寺鄉(xiāng)、衛(wèi)賢鄉(xiāng)。
豫章郡:原為春秋時期的洪州之地,戰(zhàn)國時期秦國置為九江郡。楚、漢之際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陳時包有今江西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歷陵、彭澤、柴桑等十八縣和兩個候國,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區(qū)。唐朝以后又改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為鐘陵縣,再后又改為南昌。
汲 郡:西晉朝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汲縣(今河南汲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汲縣,不久即廢。宋朝時期轄地在今河南省衛(wèi)輝縣。2.堂號:
君子堂:源自春秋戰(zhàn)國時衛(wèi)國大夫蘧伯玉。唐朝開元三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追封蘧伯玉為“衛(wèi)伯”,公元1000年宋真宗又追封其為“內黃侯”,并在河南省長垣縣縣城東南五公里的伯玉村建祠對他進行祭祀。
及圣堂:同上。
石波堂:明朝進士璩光岳,任兵部職方司員外郎,后升吏部,著有《石波館集》。
西川堂:唐朝良吏璩瑗,官光祿大夫,封為西川侯。
琚景云、琚天貴:(生卒年待考),山西陽城人。著名抗日戰(zhàn)爭英烈、英雄。
山西省陽城縣出西門,沿著彎彎曲曲的盤山公路北行二十五里,就到了一個枕山帶水的村落大寧村。這是一個普通的北方農村,和太行山上星羅棋布的大小村莊沒什么兩樣,在地圖上都很難找到它。
抗日戰(zhàn)爭時期,這么一個不起眼的小山村,卻有過一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它是中 * 在陽城建立的第一塊紅色堡壘,是日寇占領陽城后四圍白色恐怖中一個堅不可摧的革命根據地。在長期的革命戰(zhàn)爭年代里,大寧村人民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不畏 * ,英勇奮斗,出生入死,前赴后繼,為中國革命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在黨領導的人民革命斗爭歷史上寫下了壯麗篇章??谷?a href="/cd/c/cunzhang16971.htm">村長琚景云,區(qū)干部琚天貴被叛徒出賣,遭日寇抓起來殘酷拷打審問,妄圖獲取我黨機密。
兩人大義凜然,堅貞不屈,日寇毫無辦法,決定將他們殺害。在押赴刑場的路上,琚景云、琚天貴突然分頭逃跑?;靵y中,琚景云遭敵亂槍所擊,英勇犧牲。琚天貴則乘機刑場脫險(解放后任陽城五大區(qū)之一的劉村區(qū)區(qū)長)。
三.名人
琚立銘:(公元1945~今),河南濟源人。著名地方公務員。
1965年7月參加工作,1969年8月加入中國 * 黨,華南師范大學函授中文專業(yè)。
廣東省政協副秘書長兼辦公廳主任,八屆省政協常委。琚存旭:(生卒年待考),著名律師。
律師乾坤律師事務所主任,法學碩士,北京市十佳律師,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委員、北京市律師協會理事,北京市政府推薦的涉臺業(yè)務律師。琚清林:(公元1938~今),河南濟源人。
1961年畢業(yè)于武漢音樂學院聲樂系,分配至海軍南海艦隊文工團,任演員兼聲樂教員。1973年轉業(yè)到河南大學藝術系。曾任河南大學傳統音樂教研室主任暨民族聲樂研究室副主任,聲樂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社會兼職有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聲樂學會副秘書長,中國伎音樂學會理事,河南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河南省聲樂教育學會會長等。琚行松:(公元1972~今),湖北黃梅人。著名化學專家。
2000年7月畢業(yè)于南京化工大學化工學院。應聘唐山師范學院,創(chuàng)立了“唐山師范學院化工新材料與技術研究所”,并擔任所長。琚成林:(生卒年待考),河南省老年攝影學會常務副會長。琚平和:(生卒年待考),人民日報社人事局局長。琚少文:(公元1940~今),安徽桐城人。高級經濟師。
1966畢業(yè)于安徽財貿學院,任馬鞍山五交化公司總經理助理兼金百大廈書記。
《預測》雜志社預測網絡成員。國家兵工部統計協會會員,市經濟協會、商經協會理事,省儲運協會常務理事,省《物流與安全》雜志編委。
主要從事工、商企業(yè)管理工作。琚建英:(公元1954~今),山西壺關人。著名基礎教育家。
山西省壺關縣固村鄉(xiāng)因村小學中心校長,小學一級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她始終將把愛心獻給每個學生,用愛心感化每個差生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所帶班學習成績平均分達到83,7分,進入全區(qū)雙優(yōu)班集體。琚貽桐:(公元1956~今),女;北京人。著名基礎教育家。
北京市西城區(qū)教研中心幼教研究室任主任,曾任北京市第八、九、十屆人民代表,北京市第十屆人大常委會教科委員會委員。
1983年被評為北京市教育系統先進個人1984年被評為北京市勞動模范、三八紅旗手。1991年被評為北京市特級教師。琚建華:(公元1956~今),云南昆明人。著名氣象學專家。
教授,博士。1978年2月~1982年1月,在云南大學讀本科。
1982年2月~1984年12月,在中山大學天氣讀碩士研究生;1984年12月~1998年4月,云南大學地球科學系任教;1993年2月~1994年2月,英國里丁大學氣象系訪問學者;1998年4月~2002年4月,云南大學理學院院長。
1996年8月~1999年9月,在中科院大氣所在職攻讀博士學位;1999年10月~2001年2月,美國海軍學院氣象系博士后;2002年4月至今,云南大學資源環(huán)境與地球科學學院院長。琚春華:(公元1962~今),著名教育家。
博士生導師、教授,現任浙江工商大學科技處處長。
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中國商業(yè)自動化標準化委員會委員,浙江省計算機學會常務理事,杭州市計算機學會副理事長。琚宣文:(公元1963~今),安徽桐城人。著名地礦專家。
畢業(yè)于中國礦業(yè)大學。碩士。高級工程師。兼任淮北市烈山區(qū)政協常委,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特約研究員。主要工作在煤炭生產、科研第一線。
十五年來,對研究礦井地質、構造地質、煤層氣質及技術經濟等相關課題有獨到見解,特別是在復雜條件下通過礦井地質工作,獲得斷層與層滑構造組合形式,層滑構造微觀形成機制及層滑構造是引起煤層流變的主因等認識,并取得系列發(fā)展。
處理過多項煤礦安全生產實際問題。參加兩項省部級科研項目,已通過鑒定,均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完成的《海孜煤礦斷層層滑構造發(fā)育規(guī)律分析及其技術經濟效果》獲安徽省地質學會、煤炭學會專委會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提出的《加強構造復雜塊儲量分析,提高采區(qū)回采率》等四項技術改進項目獲市局以上等級獎,其中一項還獲得安徽省十萬元以上的濟效果榮譽證書。
根據煤礦生產實踐提出了一套處理、預報地質構造的方法——復雜構造整體分解綜合法、地質規(guī)律遞進預測法和地質工作循環(huán)反饋法。上述成果和方法已在實踐中產生直接經濟效益五百余萬元,并為礦井生產勘探資料合理解釋提供依據。1997、1998年分獲淮北礦區(qū)首批專業(yè)技術拔尖人才和優(yōu)秀知識分子等稱號。
先后在國家有關刊物及會議上發(fā)表學術論文多篇,其中《地質規(guī)律遞進預測是礦經濟增長的有效途徑》等三篇論文入選《中國新時期社會科學成果薈萃》及《中國知識經濟文選》等書。個人辭條入選《中國當代科技專家大典》等辭書。琚紅征:(公元1965~今),浙江蘭溪人。著名攝影家、畫家。
蘭溪日報編輯、記者,浙江省攝影家協會會員,金華市美協會員,國畫以山水見長。琚宜太:(公元1971~今),著名地質學專家。
工程師、博士。第十九次南極科考隊隕石獵人隊隊長,現任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二局第二地質勘查院(福州)副院長。
單一淵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wèi)國上大夫蘧伯玉,屬于以先祖名字簡筆為氏。
蘧公伯玉,名姬瑗,今河南長坦縣伯玉村人,生卒待考,曾輔佐衛(wèi)國三公(衛(wèi)獻公姬衎、衛(wèi)襄公姬惡、衛(wèi)靈公姬元),因賢德而聞名于各諸侯國。史籍《淮南子·泰族訓》里稱姬瑗為:“故臧武仲以其智存魯,而天下莫能亡也;璩伯玉以其仁寧衛(wèi),而天下莫能危也?!?。
蘧伯玉賢名聞于遐邇,人們十分敬重他。衛(wèi)國大夫史魚深知蘧伯玉的才能與人品,多次向衛(wèi)靈公舉薦,但衛(wèi)靈公不聽。史魚臨死采用“尸諫”的辦法力薦蘧伯玉。他告訴兒子:“我在朝不能舉薦蘧伯玉,是我活不能正君,死無以成禮。我死后,你不必將我的尸體‘治喪正堂’,可以置于窗下,等靈公問起來,再將實情告訴他”(古人稱這種方法為“尸諫”)。史魚的兒子按照父親的遺言去辦。衛(wèi)靈公前來吊唁,對尸體置于窗下非常奇怪,史魚的兒子就將父親的話轉告給衛(wèi)靈公。衛(wèi)靈公醒悟道:“是寡人之過也?!庇谑菃⒂昧宿静?。
孔子聽到這件事,對史魚和蘧伯玉都很贊賞。他說:“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币馑际钦f:史魚真正直啊!國家有道,他的言行像射出的箭一樣剛正;國家無道,也像箭一樣剛直。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啊,國家有道時,出來做官;國家無道時,把正確主張收起來辭官隱居。
蘧伯玉當政后,仍舊十分謙虛。一次,衛(wèi)靈公與夫人南子在宮中夜坐,先聽到轔轔的車聲,可車聲到宮門時卻消失了,過了宮門后又響起來。南子說:“這一定是蘧伯玉的車隊從此而過。”衛(wèi)靈公問道:“你怎么知道?”南子說:“君子非常注意自己的生活細節(jié)。車走到宮門口時,沒了聲音,那是車的主人讓車夫下車,用手扶著車轅慢行,怕車聲打擾國君。我聽說蘧伯玉是一位很有道德操行的君子,所以我才敢斷定過去的是蘧伯玉。”衛(wèi)靈公事后派人打聽,果然是蘧伯玉。
蘧伯玉積極協助衛(wèi)靈公,把衛(wèi)國治理得日益強大起來。當年晉國大將軍趙簡子原想討伐衛(wèi)國,派人到衛(wèi)國探視。探視的人返回后告訴趙簡子:“蘧伯在衛(wèi)國當政,國正人和,無法加兵?!壁w簡子遂馬上取消了進攻衛(wèi)國的計劃。
蘧伯玉謙虛謹慎,他經常反思自己,“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彼纸洺?a href="/cd/b/biance329.htm">鞭策自己,典籍《莊子?則陽篇》中記載:“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币馑际钦f他年已六十歲還能與日俱新,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蘧公伯玉的后裔傳二十七世至姬璦,曾任唐朝的光祿大夫,居豫章(今江西南昌),后在唐朝天寶年間蒙冤遭參,為避禍將其全家分三姓各自逃亡,三姓即為“蘧(璩)”、“瞿”和“渠”,音同字異,仍為一家。
“璩”字是“蘧”字去草頭,去走之,意在愿后人不做官、不坐車,做布衣平民,耕讀傳家;加玉旁,意為不忘先祖“伯玉”。因此“璩”姓雖為小姓,亦不失源遠流長。北宋錢塘儒生編撰的《百家姓》,最初所載只有四百十一姓,第三百零六姓即為“璩”姓。
“琚”即為“璩”的簡筆字,族稱琚氏,即蘧氏、亦即璩氏。得姓始祖:蘧伯玉。
璩氏的先祖為春秋戰(zhàn)國時衛(wèi)國大夫蘧伯玉,河南長坦縣伯玉村人,傳二十七世至“璦”,曾任唐光祿大夫,居豫章(今江西南昌),于唐朝天寶年間蒙冤遭參,為避禍將其全家分三姓各自逃亡,即易”蘧”氏為“璩”、“瞿”和“渠”,音同字異,仍為一家。而“璩”字是“蘧”字去草頭、去走之、加玉旁,意為不忘先祖“伯玉”,愿后人不做官、不坐車,做布衣平民,耕讀傳家。因此“璩”氏雖為小姓,亦不失源遠流長。
二.琚氏分布:
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南、安徽、福建、山西、湖北、浙江、河北、山東、江西、浙江、江蘇等等省。璩氏的望族多出自黎陽,也就是今天江北淮南一帶。河南焦作孟縣有璩溝,幾乎全為琚姓。
北京密云縣大城子鎮(zhèn)墻子路村有琚姓。
山西陽城琚姓較多。
浙江常山常山縣何家鄉(xiāng)琚家村。
湖北棗陽市琚灣鎮(zhèn)的琚家族比較多。
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琚姓,有二百余人。
安徽桐城琚姓很多。
江西廬山琚姓有八百余人。
山晉城西現在好多地方都有琚姓。
河南唐河源潭琚莊,琚姓有四百來人。
浙江衢州江西南昌琚姓較多。
湖南益陽有個琚家村。
河南省鶴壁市石林鄉(xiāng)有個南唐宋村,多數村民姓琚,琚姓占大數
浙江衢州五縣一區(qū),琚姓族人有三千余,分布在各個不同的區(qū)縣,最早的在宋朝時期就遷至衢州了,隨后又向各區(qū)縣間的搬遷。
浙江江山琚豐村有一琚源寺,該寺始建于五代后晉天福七年(公元942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吳越王錢弘佐賜額琚源善政保安禪寺?,F在琚源寺廟堂依然,龍湫泉潭如故,可為特開發(fā)的旅游勝地之一。江山現有幾百琚姓后人。
浙江金華蘭溪水亭圣山的琚氏據說是從山東移民來的,在浙江慈溪衢州常山龍游有個琚村,村民都是琚姓。
吉林省省四平市有部分琚氏家族成員。
明朝“燕王掃北”以后,琚姓有人遷徙到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居住,主要集中在一個村落,大約有人口六百人左右,是琚氏后人的集中地。
湖北武昌鬧市有一“琚瘋子”燒烤店。
山東省諸城市有一村那里三分之二都姓璩,璩和琚通用。
東章丘縣木廠澗村蘧姓。二.郡望堂號:
1.郡望:
黎陽郡:西漢高祖年間設黎陽縣,屬冀州魏郡,這是??h設縣之始,治所在大伾山東北。王莽時改名黎蒸,東漢恢復黎陽縣名。東晉朝永和七年辛亥(公元351年)置黎陽郡,轄黎陽縣。東晉朝太元十四年己丑(公元3 * )屬黎陽郡,黎陽縣屬汲郡。北魏朝孝昌年間(公元523~528年)分汲郡置黎陽郡,轄黎陽縣。東魏朝天平元年~武定八年(公元534~550年)間置黎州,轄黎陽郡。北齊廢黎州,北周朝宣政元年戊戌(公元578年)復置黎州,轄黎陽郡。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黎州、黎陽郡并廢,黎陽縣屬衛(wèi)州。隋朝開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置黎州,轄黎陽縣。隋朝大業(yè)二年丙寅(公元606年)廢黎州,黎陽縣屬汲郡。唐朝武德二年己卯(公元619年)置黎州總管府,轄殷、衛(wèi)、澶、洹四州。唐朝武德六年癸未(公元623年)置總管府,黎州屬相州都督府。唐貞觀十七年癸卯(公元643年)廢黎州,黎陽縣屬衛(wèi)州。北宋朝端拱元年戊子(公元988年),置通利軍,治所在今大伾山與紫金山之間,轄黎陽縣。北宋朝天圣元年癸亥(公元1023年)改安利軍,治所遷至浮丘山西。北宋朝熙寧三年庚戌(公元1070年)廢軍,黎陽縣屬衛(wèi)州。北宋朝元祐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復置通利軍,轄黎陽縣。北宋朝政和五年乙未(公元1115年)軍升為浚州,治所在浮丘山巔,轄黎陽縣。金國皇統八年戊辰(公元1148年)改浚州為通州。金天德三年辛未(公元1151年)復名浚州。明朝洪武三年庚戌(公元1370年)農歷4月,降州為縣,始稱??h,治所遷至浮丘山東北平坡。清朝順治元年甲申(公元1644年)浚縣屬大名府,清朝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改屬衛(wèi)輝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3月,廢府設道,??h屬河北道。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廢道改行署。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改屬第十三行署。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秋,??h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屬冀魯豫邊區(qū)行署。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民國??h政府改屬第四行署。民國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5月,??h全境解放。1949年己丑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共浚縣民主政府改為??h人民政府,屬平原省安陽專區(qū)。1952年壬辰11月15日撤銷平原省。12月1日,??h改屬河南省安陽專署。1958年戊戌4月18日,撤銷安陽專區(qū),??h劃歸新鄉(xiāng)專區(qū)。1961年辛丑12月19日,恢復安陽專屬,??h歸安陽專署。1970年庚戌安陽專區(qū)改為安陽地區(qū)。1983年癸亥10月撤銷安陽地區(qū),改設安陽、濮陽兩個市???h屬安陽市。1986年丙寅1月18日,國務院批準將??h劃歸鶴壁市。1986年丙寅,??h轄10鄉(xiāng)1鎮(zhèn),即城關鄉(xiāng)、善堂鄉(xiāng)、王莊鄉(xiāng)、屯子鄉(xiāng)、白寺鄉(xiāng)、鉅橋鄉(xiāng)、大賚店鄉(xiāng)、衛(wèi)賢鄉(xiāng)、小河鄉(xiāng)、新鎮(zhèn)鄉(xiāng)和城關鎮(zhèn)。1992年壬申4月24日,河南省民政廳批復,撤銷善堂鄉(xiāng)、大賚店鄉(xiāng),設立善堂鎮(zhèn)、大賚店鎮(zhèn),實行鎮(zhèn)管村體制,原轄行政區(qū)域不變。1995年乙亥6月12日,省民政廳批復,同意撤銷新鎮(zhèn)鄉(xiāng)、小河鄉(xiāng),設立新鎮(zhèn)鎮(zhèn)、小河鎮(zhèn)。1997年丁丑7月15日,省政府批準,將??h大賚店鎮(zhèn)劃入鶴壁市郊區(qū)。1997年丁丑12月29日,屯子鄉(xiāng)撤鄉(xiāng)建鎮(zhèn)。1998年戊寅10月8日,鉅橋鄉(xiāng)撤鄉(xiāng)建鎮(zhèn)。2000年庚辰末,浚縣轄六鎮(zhèn)四鄉(xiāng),即城關鎮(zhèn)、善堂鎮(zhèn)、屯子鎮(zhèn)、鉅橋鎮(zhèn)、新鎮(zhèn)鎮(zhèn)、小河鎮(zhèn)和城關鄉(xiāng)、王莊鄉(xiāng)、白寺鄉(xiāng)、衛(wèi)賢鄉(xiāng)。
豫章郡:原為春秋時期的洪州之地,戰(zhàn)國時期秦國置為九江郡。楚、漢之際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陳時包有今江西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歷陵、彭澤、柴桑等十八縣和兩個候國,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區(qū)。唐朝以后又改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為鐘陵縣,再后又改為南昌。
汲 郡:西晉朝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汲縣(今河南汲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汲縣,不久即廢。宋朝時期轄地在今河南省衛(wèi)輝縣。2.堂號:
君子堂:源自春秋戰(zhàn)國時衛(wèi)國大夫蘧伯玉。唐朝開元三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追封蘧伯玉為“衛(wèi)伯”,公元1000年宋真宗又追封其為“內黃侯”,并在河南省長垣縣縣城東南五公里的伯玉村建祠對他進行祭祀。
及圣堂:同上。
石波堂:明朝進士璩光岳,任兵部職方司員外郎,后升吏部,著有《石波館集》。
西川堂:唐朝良吏璩瑗,官光祿大夫,封為西川侯。
琚景云、琚天貴:(生卒年待考),山西陽城人。著名抗日戰(zhàn)爭英烈、英雄。
山西省陽城縣出西門,沿著彎彎曲曲的盤山公路北行二十五里,就到了一個枕山帶水的村落大寧村。這是一個普通的北方農村,和太行山上星羅棋布的大小村莊沒什么兩樣,在地圖上都很難找到它。
抗日戰(zhàn)爭時期,這么一個不起眼的小山村,卻有過一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它是中 * 在陽城建立的第一塊紅色堡壘,是日寇占領陽城后四圍白色恐怖中一個堅不可摧的革命根據地。在長期的革命戰(zhàn)爭年代里,大寧村人民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不畏 * ,英勇奮斗,出生入死,前赴后繼,為中國革命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在黨領導的人民革命斗爭歷史上寫下了壯麗篇章??谷?a href="/cd/c/cunzhang16971.htm">村長琚景云,區(qū)干部琚天貴被叛徒出賣,遭日寇抓起來殘酷拷打審問,妄圖獲取我黨機密。
兩人大義凜然,堅貞不屈,日寇毫無辦法,決定將他們殺害。在押赴刑場的路上,琚景云、琚天貴突然分頭逃跑?;靵y中,琚景云遭敵亂槍所擊,英勇犧牲。琚天貴則乘機刑場脫險(解放后任陽城五大區(qū)之一的劉村區(qū)區(qū)長)。
三.名人
琚立銘:(公元1945~今),河南濟源人。著名地方公務員。
1965年7月參加工作,1969年8月加入中國 * 黨,華南師范大學函授中文專業(yè)。
廣東省政協副秘書長兼辦公廳主任,八屆省政協常委。琚存旭:(生卒年待考),著名律師。
律師乾坤律師事務所主任,法學碩士,北京市十佳律師,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委員、北京市律師協會理事,北京市政府推薦的涉臺業(yè)務律師。琚清林:(公元1938~今),河南濟源人。
1961年畢業(yè)于武漢音樂學院聲樂系,分配至海軍南海艦隊文工團,任演員兼聲樂教員。1973年轉業(yè)到河南大學藝術系。曾任河南大學傳統音樂教研室主任暨民族聲樂研究室副主任,聲樂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社會兼職有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聲樂學會副秘書長,中國伎音樂學會理事,河南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河南省聲樂教育學會會長等。琚行松:(公元1972~今),湖北黃梅人。著名化學專家。
2000年7月畢業(yè)于南京化工大學化工學院。應聘唐山師范學院,創(chuàng)立了“唐山師范學院化工新材料與技術研究所”,并擔任所長。琚成林:(生卒年待考),河南省老年攝影學會常務副會長。琚平和:(生卒年待考),人民日報社人事局局長。琚少文:(公元1940~今),安徽桐城人。高級經濟師。
1966畢業(yè)于安徽財貿學院,任馬鞍山五交化公司總經理助理兼金百大廈書記。
《預測》雜志社預測網絡成員。國家兵工部統計協會會員,市經濟協會、商經協會理事,省儲運協會常務理事,省《物流與安全》雜志編委。
主要從事工、商企業(yè)管理工作。琚建英:(公元1954~今),山西壺關人。著名基礎教育家。
山西省壺關縣固村鄉(xiāng)因村小學中心校長,小學一級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她始終將把愛心獻給每個學生,用愛心感化每個差生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所帶班學習成績平均分達到83,7分,進入全區(qū)雙優(yōu)班集體。琚貽桐:(公元1956~今),女;北京人。著名基礎教育家。
北京市西城區(qū)教研中心幼教研究室任主任,曾任北京市第八、九、十屆人民代表,北京市第十屆人大常委會教科委員會委員。
1983年被評為北京市教育系統先進個人1984年被評為北京市勞動模范、三八紅旗手。1991年被評為北京市特級教師。琚建華:(公元1956~今),云南昆明人。著名氣象學專家。
教授,博士。1978年2月~1982年1月,在云南大學讀本科。
1982年2月~1984年12月,在中山大學天氣讀碩士研究生;1984年12月~1998年4月,云南大學地球科學系任教;1993年2月~1994年2月,英國里丁大學氣象系訪問學者;1998年4月~2002年4月,云南大學理學院院長。
1996年8月~1999年9月,在中科院大氣所在職攻讀博士學位;1999年10月~2001年2月,美國海軍學院氣象系博士后;2002年4月至今,云南大學資源環(huán)境與地球科學學院院長。琚春華:(公元1962~今),著名教育家。
博士生導師、教授,現任浙江工商大學科技處處長。
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中國商業(yè)自動化標準化委員會委員,浙江省計算機學會常務理事,杭州市計算機學會副理事長。琚宣文:(公元1963~今),安徽桐城人。著名地礦專家。
畢業(yè)于中國礦業(yè)大學。碩士。高級工程師。兼任淮北市烈山區(qū)政協常委,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特約研究員。主要工作在煤炭生產、科研第一線。
十五年來,對研究礦井地質、構造地質、煤層氣質及技術經濟等相關課題有獨到見解,特別是在復雜條件下通過礦井地質工作,獲得斷層與層滑構造組合形式,層滑構造微觀形成機制及層滑構造是引起煤層流變的主因等認識,并取得系列發(fā)展。
處理過多項煤礦安全生產實際問題。參加兩項省部級科研項目,已通過鑒定,均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完成的《海孜煤礦斷層層滑構造發(fā)育規(guī)律分析及其技術經濟效果》獲安徽省地質學會、煤炭學會專委會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提出的《加強構造復雜塊儲量分析,提高采區(qū)回采率》等四項技術改進項目獲市局以上等級獎,其中一項還獲得安徽省十萬元以上的濟效果榮譽證書。
根據煤礦生產實踐提出了一套處理、預報地質構造的方法——復雜構造整體分解綜合法、地質規(guī)律遞進預測法和地質工作循環(huán)反饋法。上述成果和方法已在實踐中產生直接經濟效益五百余萬元,并為礦井生產勘探資料合理解釋提供依據。1997、1998年分獲淮北礦區(qū)首批專業(yè)技術拔尖人才和優(yōu)秀知識分子等稱號。
先后在國家有關刊物及會議上發(fā)表學術論文多篇,其中《地質規(guī)律遞進預測是礦經濟增長的有效途徑》等三篇論文入選《中國新時期社會科學成果薈萃》及《中國知識經濟文選》等書。個人辭條入選《中國當代科技專家大典》等辭書。琚紅征:(公元1965~今),浙江蘭溪人。著名攝影家、畫家。
蘭溪日報編輯、記者,浙江省攝影家協會會員,金華市美協會員,國畫以山水見長。琚宜太:(公元1971~今),著名地質學專家。
工程師、博士。第十九次南極科考隊隕石獵人隊隊長,現任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二局第二地質勘查院(福州)副院長。


猜你喜歡:
- 一、姓氏源流祖(Zǔ)姓源出有三:1、出自子姓,為商代王族之后裔。商朝的開國君王叫“湯”,所以后世提到商朝的時候也多稱商湯。湯的六代孫有祖甲
- 青>:齊太公之后有青氏。或云:青陽氏之后。按,明有青文勝,洪武時為龍陽典史。
- 一、姓氏源流鄂(è)姓源出有六:1、出自姞姓,以國名為姓。黃帝的姞姓子孫封在鄂國(今河南省南陽市北),夏商時為諸侯國。商末,鄂侯在朝中為大臣
- 姓氏源流臧姓起源有三。一是以邑名為氏。春秋時魯國國君魯孝公的兒子名彄(kōu)”,字子臧,被封在臧地(在今山東省境內郯城西南),建立“臧”國
- 姓氏源流鄒(Zōu 鄒)姓源出有五:1、出自姒姓,為越王勾踐騶氏之后所改。據《史記·東越傳》所載,閩越王無諸及越東海王搖,皆為越王勾踐之后,
- 一、姓氏源流益(Yì)姓源出有三:1、出自州名,以地名為氏。漢朝的時候,四川省廣漢屬于益州管轄,在這個地方居住的人,后來有的以州名為姓,成為
- 佀(si)姓簡介 佀氏是華夏八大古姓之一,是>所載佀氏得姓由來已久,據>記載,黃帝有子二十五得姓者為十二人,分別以國名.地名.官職名等取姓,
- 蹇[蹇、謇、褰、搴、𧝱、䙭、𧛓,讀音作jiǎn(ㄐㄧㄢˇ)]←有的古體字顯示不出來一.姓氏淵源
- 肩吾晉,《袁宏集》有北海太守肩吾民。見《通志》及《水甫先生復姓志》。
- 蒼[蒼,讀音作cāng(ㄘㄤ)]一.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源于姬姓,出自黃帝史官倉頡,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倉頡,為黃帝時期的史官,復姓侯剛,
- 戶根據古代取姓和分姓的原則, 戶姓的一大部分應由其它字形字音相近的姓氏,因為避禍或避戰(zhàn)亂而轉來,其中有一部分應是從房姓改成。
- 一、姓氏源流鮮于(Xiān yú 鮮于)姓源出有二:1、出自子姓,以國名、邑名合并為氏。商朝末君紂王有叔箕子封于箕(今山西省太谷縣),官為太
- 相里相里(xiang li) 出自"理"氏,商末有理徵孫仲師,遭難改為"里"氏,至晉國大夫里克,被惠公所殺,其妻攜小兒子季連逃居相城,以
- 邦[邦,讀音作bāng(ㄅㄤ)]一.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源于子姓,出自殷商時期的上大夫邦伯,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據典籍《尚書·盤庚》中記載
- 姓氏源流康(Kāng)姓源出有五:1、出自姬姓,為康叔后裔,以祖上謚號(或曰封邑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周武王少弟康叔謚號“康”,
- 一、姓氏源流祭(Zhài)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出自姬姓,為周朝同公旦的兒子祭伯的后人,以國名為氏。據《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載:“凡、蔣、邢
- 姓氏源流韋(Wéi 韋)姓源出有五:1、出自彭姓,為顓頊高陽氏大彭之后裔,以國名為氏。據《姓纂》記載:“出自顓頊大彭之后,夏封于豕韋,苗裔以
- 欣①姓解:力摘切。 ①姓氏辯登:姓苑曰,魯人
- 一、姓氏源流戎(Róng)姓源出有四:1、出自姜姓,以封國國名為氏。周朝時有戎國,為齊國附庸。戎國滅亡之后,其公族后裔以國名為姓,遂為戎氏。
- 魴①路史;罟士魴之后,望出東平。 ②姓氏考略:以邑為氏,穆天子傳,穆王里圃田之路,東至于房,郭注,房,于國,紀年作魴,即高邑之地。
評論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