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姓在新百家姓排名:第29位鄧 舊百家姓排名:第161位
〖鄧姓宗祠五言通用聯(lián)〗
南陽承世澤;
東漢啟功名。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屏山鄧氏宗祠聯(lián)(1)。遷徙于香港屏山的鄧氏,有較為詳細(xì)的宗親歷史考證.據(jù)載,屏山的鄧姓人,其先祖的遷播路線,是由鄧州至新野,或經(jīng)江西,或經(jīng)福建而遷入廣東,而后入香港的。屏山鄧氏宗祠距今有700年的歷史。上聯(lián)典出鄧姓宗族源自南陽鄧州。下聯(lián)典出鄧姓先祖望族歷史啟自東漢之末。為鄧姓南陽堂的通用聯(lián)。
月斜詩夢瘦;
風(fēng)散墨花香。
——明·鄧子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明代抗倭將領(lǐng)鄧子龍(1523-1598)自題書心聯(lián)。鄧子龍,字武橋,豐城(修江西豐城)人。公元1598年,明軍授朝抗倭,他以故官領(lǐng)水軍。從陳璘赴朝。時倭軍將泫海逃遁,他即偕朝鮮統(tǒng)制使李舜巨督水軍為前峰,邀擊于釜山南海,英勇奮擊,殺敵無算;因舟中起火,為敵所乘遂戰(zhàn)死。舜臣赴救,亦死。
清操歷冰雪;
赤手捕長蛇。
——鄧中夏撰鄧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鄧中夏(1894-1933)自題聯(lián)。鄧中夏,原名鄧康,號鐘懈,湖南宜章人。
憂樂關(guān)天下;
安危系一身。
——潘力生撰鄧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潘力生贈 * 聯(lián)。
東漢家聲遠(yuǎn);
南陽世澤長。
——佚名撰廣東省南雄縣梅嶺山珠璣巷鄧氏宗祠聯(lián)
〖鄧姓宗祠六言通用聯(lián)〗
平叔常能下士;
伯道胡為無兒。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lián)
禁煙功勛卓著;
抗日史冊留芳。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清代名將鄧延楨,字懈筠,江寧(今南京市)人。歷任兩文總督、閩浙等。1839年與林則徐,協(xié)力整頓海防,查禁鴉片。同年調(diào)任閩總指揮總督,加強(qiáng)海防,率軍擊退進(jìn)犯廈門的英國艦隊。后受投降派誣陷,與林則徐同時被革職。下聯(lián)典指清代海軍名將鄧世昌事典。
鄧曼智能料事;
太后夙本好書。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春秋·楚武王夫人鄧曼機(jī)智過人,料事必中。下聯(lián)典指晉·鄧訓(xùn)之女幼好讀書,后貴為太后。
〖鄧姓宗祠七言通用聯(lián)〗
平天下更云臺首列;
小寰球曾諫院廣聞。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云臺首列”,典出自東漢鄧禹佐光武帝平定天下,后列云臺之首(云臺乃東漢之八寶山也)。下聯(lián)“諫院廣聞”,典出自宋鄧潤甫任諫院翰林,以直言聞名。
瑞應(yīng)星辰,云臺拔萃;
樹稱杞梓,鄧林毓奇。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lián)
全聯(lián)典指東漢大司徒鄧禹事典,東漢大司徒鄧禹子十三人,時稱“鄧林材木”。
世長勢短,宜忘勢而處世;
人多仁少,須擇仁以交人。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lián)(3)。全聯(lián)勸誡族中子孫如何處世、如何交人。
尊祖敬宗,登斯堂可無愧否?
光前裕后,履此地能勿思乎。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lián)(4)。
溯賜姓于殷商,鄧國之衣冠如昨;
紀(jì)封侯于東漢,云臺之軍令尤新。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香港特別行政區(qū)鄧氏宗親會會徽兩側(cè)的對聯(lián)。
公道言不妨侃侃而談,何計勢力;
孝順事正當(dāng)人人自盡,焉論富貧。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lián)(5)。
大小行事執(zhí)快心,東平云為善最樂;
古今義禮歸何處,朱子曰讀書更高。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lián)(6)。全聯(lián)勸誡族中子孫為善、讀書。
宗祠聚祖考之精神,群昭群穆,真覺有嚴(yán)有翼;
祀典表子孫之愛敬,我將我享,惟期來格來臨。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lián)(7)。
派分河北,由汀州而潮州、惠州、袁州,一脈流傳愈盛;
祭舉冬至,自始祖迄高祖、曾祖、顯祖,千秋陟降攸臨。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lián)(8)。上聯(lián)尋跟,寫出了鄧氏的源流及其曲折的遷徙路線、支脈分布情況。下聯(lián)典問祖,記載了各個時期率族人遷徙的祖先。商武丁封叔父于伊河北為鄧侯,即為此支鄧氏之始祖。
屏翰仰閩候,紹南陽之世胄,今朝派衍支蕃,不督衣冠隆祀典;
山河開萬里,承高密之家風(fēng),此日蘋馨藻潔,聊將俎豆報宗功。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屏山鄧氏宗祠聯(lián)(2)。上聯(lián)典出并歌頌的“閩候”,乃是建祠人福建方伯(又稱閩候,宋末元初人)鄧馮遜。下聯(lián)典出并所頌的“萬里”,乃屏山的立村祖先鄧萬里?!案呙堋?即今高密市(在山東?。青囆赵缙跒楣龠w徙并形成望郡之地。
我族自殷商賜姓以來,國建西周、侯封東漢,后裔承蔭,須念宗功祖德;
此地是昭穆憑依之所,門環(huán)綠水、戶擁青峰,先靈降鑒,好看山色湖光。
——鄧賓谷撰鄧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湖北省鄂州廟嶺鄧氏宗祠聯(lián)。上聯(lián)典指鄧氏起源及東漢時的極盛。下聯(lián)道出宗祠所處的地理形勝。


猜你喜歡:
- 顏起源于黃帝后裔,相傳黃帝孫顓頊有玄孫陸終,陸終第五子名晏安。晏安的后代在西周初被周武王封于邾(今山東鄒縣東),史稱邾武公。其原名叫曹挾
- 目錄·教姓起源·教姓各支始祖·教姓遷徙分布·教姓郡望堂號·教姓家乘譜牒·教姓字輩排行·教姓楹聯(lián)典故·教姓歷史名人·補(bǔ)充一.教姓淵源:單一淵源
- 卓氏,生卒年不詳。原為趙國邯鄲(今河北邯鄲)人。其祖父輩經(jīng)營冶煉鐵礦致富,后來秦國打敗趙國,流放富豪,卓氏也在其中。趙國被擄獲的人中,只有卓
- 一、姓氏源流鮮于(Xiān yú 鮮于)姓源出有二:1、出自子姓,以國名、邑名合并為氏。商朝末君紂王有叔箕子封于箕(今山西省太谷縣),官為太
- 一、姓氏源流靳(Jìn)姓原出有二:1、出自羋姓,以邑名為氏。戰(zhàn)國時候,楚國有個大夫叫作“尚”,為人隨和,很得楚懷王和王后的寵愛。后來尚被分
- 佟佳[佟佳,讀音作tóng jiā(ㄊㄨㄥˊ ㄐㄧㄚ),滿語為Tongjia Hala]一.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國時期女
- 來[來、徠、郲、逨、賚,讀音作lái(ㄌㄞˊ)]一.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源于虞姓,出自古代舜帝的后代遏父,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舜帝本名虞重
- ①名賢氏族言行類稿:卑耳國人之后,或云,鮮卑族之后。漢有北平太守卑躬;後漢有北平太尉卑整。②魏志:卑術(shù),公孫度將。三國志:卑衍(遼國大將軍、
- 一、姓氏源流抗(Kàng)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出自春秋時衛(wèi)國大夫三伉的后人,以伉、抗為氏。據(jù)《元和姓纂》云:“三伉氏,春秋時衛(wèi)邑也??故?,
- 尚未添加歸海姓資料
- 巨毋以地為氏。漢代有巨毋霸
- 一、姓氏源流夔(Kuí)姓源出有二:1、以人名命姓。相傳堯帝和舜帝時,有個叫夔的樂正?!秴问洗呵铩飞嫌小百缫蛔恪钡挠涊d。魯國國君向孔子請教,
- 姓氏起源——卿姓姓氏起源卿姓來源于虞姓,是遠(yuǎn)古舜帝的后代。傳到了戰(zhàn)國趙國的虞卿,他的兩個兒子,大兒子沿襲了虞姓,小兒子則以他的職位上卿為姓,
- 歷史來源① 源出于祁姓。相傳帝堯姓伊祁,他的子孫有一支以祁為姓,被封在劉國(河北唐縣),后代稱劉氏。② 源出于杜姓。杜伯的孫子士會在晉國任士
- 吾姓氏考略:春秋時楚有吾氏,三國時吳有吾粲。路史云:系出己姓,夏昆吾之后。 郡望堂號:濮陽郡 歷史名人:吾粲, 吾渭
- 一、姓氏源流言(Yán)姓源出有二:1、出自春秋時言偃之后,以祖名為氏。據(jù)《姓纂》載:“孔子弟子言偃之后。”春秋時期,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名言
- 北唐北唐 通志氏族略:春秘時晉有高人越,隱伏於北唐,因氏。漢時有北唐于真治京氏易。
- 姓氏源流于(Yú)姓源出有四:1、出自姬姓,為周武王姬發(fā)的后代,以國名為氏。據(jù)《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周武王克商后,大舉分封諸侯,其第二
- 魂魂炳杰 教授。男,1941年出生。河北人。民革黨員。畢業(yè)于中國醫(yī)科大學(xué)。現(xiàn)任錦州醫(yī)學(xué)院附屬第一醫(yī)院主任教授,民革中央委員,遼寧省副主任
- 一、姓氏源流融(Róng)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融姓起源于上古,是顓頊帝高陽氏的后代。顓頊的后代有祝融氏,帝嚳為部落首領(lǐng)時,祝融為五行神之一
評論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