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姓在新百家姓排名:第293位和 舊百家姓排名:第97位
一、姓氏源流和(Hé)姓源出有三:
1、以官職為姓。源自祝融氏重黎的后代。唐堯時,重黎原后人羲和為掌管天地四時的官。其后人以祖上職官為榮,即以首任此官的祖先羲和的名字命姓,遂成和氏?!锻ㄖ尽な献迓浴份d:“羲和,堯時掌時天地之字,和仲、和叔因以為氏?!?br />2、起源于卞氏,源自春秋時期的楚國。當時有人名卞和,是一個有名的玉工,他曾以在荊山得璞玉聞名,后來,卞的支庶子孫有的以祖先的名字命姓,成為和姓的一支。
3、由他姓改為和姓。起源于后魏。《通志·氏族略》載:“后魏有素和氏,改為和氏?!彼睾褪希緸榇睆托?,鮮卑族檀石槐的支裔,以其本為白部,故號素和氏。據(jù)《魏書·官氏記》載,在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的貴族素和氏隨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陽。也改姓“和”,和姓后來在代郡發(fā)展成望族,世稱代郡望。
二、遷徙分布
和姓在大陸與臺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和姓起源古老。傳說遠古時期,帝堯時有掌管天文立法的官吏和仲,和叔。在農業(yè)社會里,四季氣候是很重要的,因此“和”是一種很重要的官職,地位很高,家族也很昌盛,他們的后代遂以其官職中的“和”為姓。因此“和姓”是以官名為姓。又有一支和姓的來源是這樣的,春秋楚國人卞和發(fā)現(xiàn)了和氏璧,于是卞和的后人都以此為榮,于是都以“和” 為姓。另據(jù)魏書官氏志記載,在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的貴族素和氏隨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陽,也改姓漢姓“和”。和姓后來在代郡發(fā)展成望族,世稱代郡望。通志氏族略:羲和,堯時掌天地之官;和仲和叔,因以為氏;晉有和徂父,漢有和武;又后魏有和素氏,改為和氏,五代有和凝。
三、歷史名人
和 仲、和叔:上古人物。傳說堯有四大諸侯,分別主管東南西北四方,史書稱為四岳。東岳名叫羲仲;南岳名叫羲叔;西岳名叫和仲;北岳名叫和叔。四岳各自分管四方,又是堯的最重要的臣僚。凡是有重大決策,堯都要與四岳一起商量。
和 嶠:字長輿,晉朝西平人。少年時就有盛名。晉武帝時為黃門侍郎,遷中書令。
和 峴:字晦仁,北宋浚義(今河南省開封市)人。后唐長興四年(公元933年),出生于官宦世家。他自幼博覽群書,喜音樂,好依聲填詞,是宋初著名詞人,16歲登朝為著作郎。曾任太常博士、東京轉運史、主客郎中、大常丞。他的詞作被收錄在《全宋詞》中的有《開寶元年南郊鼓吹歌曲》三首。其主題是歌頌開國皇帝宋太祖“道高堯舜垂衣治,日月并文明”的功德和“九士樂生平”的盛世。
和 洽:字陽士。三國時魏官吏,為官清貧廉潔有操守,最后以售田宅自給,封西陵鄉(xiāng)侯。
和 凝:字成績,鄆州須昌(今山東省東平)人。少好學,年19,登進士第。初仕后唐,繼為后晉宰相。凝生平為文章,長于短歌艷曲,有“曲子相公”之稱。有集百卷。其長短名句《紅葉稿》,又名《香奩集》。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汝南郡: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相當于今天河南省上蔡縣至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qū)。
代 郡:戰(zhàn)國趙武靈王始置。秦漢代郡治代縣,在今蔚縣西南。北魏置代郡,治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
西陵郡:三國時,吳皇武元年(公元222年),改夷陵為西陵郡,也稱宜都郡。治所宜昌(今湖北省宜昌市)
2、堂號(缺)
【和姓宗祠通用聯(lián)】
〖和姓宗祠四言通用聯(lián)〗
源自唐堯;
望出汝南。
——佚名撰和姓宗祠通用聯(lián)
全聯(lián)典出和姓的源流和郡望。
棟梁攸寄;
律呂克諧。
——佚名撰和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西晉西平人和嶠,少有盛名,太傅庾顗見了他曾感嘆:“和嶠森森(高聳的樣子)和千丈松,把他用在大廈上,必為棟梁之才?!蔽涞蹠r,歷官黃門侍郎、中書令?;莸蹠r,官至太子太傅、加散騎常侍。下聯(lián)典指北宋浚儀人和峴,字晦仁,精通音樂。太祖時任太常博士,曾用王樸律校準洛陽司天臺影表(測日影的儀器)的石尺,制作律呂(樂律)。太宗時官主客郎中、兗州知州、太常丞。著有《奉常集》、《秘閣集》。
系承仲叔;
璧重連城。
——佚名撰和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堯時和仲,為和叔之后。下聯(lián)典指“和氏璧”價值連城。
磥砢多節(jié);
衣缽相傳。
——佚名撰和姓宗祠通用聯(lián)
全聯(lián)典指晉·和嶠。宋范質登進士,居十三名,與五代后梁·和凝同,時人有詩云:“登庸衣缽亦相傳。”
〖和姓宗祠五言通用聯(lián)〗
嶺南無珍貨;
汝西有棟梁。
——佚名撰和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宋代指揮使和斌,字勝之,鄄城人。為德順軍指揮使,從狄青南征。斌老于為將,以忠信得邊心。嶺南珍貨,一無所蓄。邊吏欲邀功,謀報啟釁,斌破其奸謀,故所至無事,吏民稱之。下聯(lián)典指晉代中書令和嶠,字長輿,汝南西人。少有盛名。人稱其“森森如千丈松,施之大廈,必有棟梁之用?!蔽涞蹠r為黃門侍郎,遷中書令?;莸蹠r拜太子太傅,加散騎常侍。
明號真孝廉;
清封果勇侯。
——佚名撰和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明代舉人和承芳,平定人。歷唐山知縣,有惠政。以父喪還籍,斬衰竹杖,徙行千里,居喪哀毀。世稱為真孝廉。下聯(lián)典指清代名將和隆武,滿洲鑲藍旗人。因功封三等果勇侯,授吉林將軍。卒謚壯毅。
〖和姓宗祠六言通用聯(lián)〗
廣記三州大事;
巧描二帝真容。
——佚名撰和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清代乾隆進士和映,蒙古鑲黃旗人。原名和寧。奉使衛(wèi)藏及西域,前后凡十二年。著有《讀易匯參》、《三州紀略)等書。下聯(lián)典指元代畫家和禮霍孫,蒙古人。至元時,仕為承旨,善寫真,嘗奉召寫太祖御容及太宗御容。見《元史祭祀志》。
〖和姓宗祠七言通用聯(lián)〗
存齋琴譜十八卷;
香奩華章百余集。
——佚名撰和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清代內閣侍讀學士和素,字存齋,滿洲人。《有琴譜合璧》十八卷,取明代揚掄《太古遺音》,譯以清書。明人舊笈,轉賴此帙以傳。下聯(lián)典指后周太子太傅和凝,字成績,須昌人。梁時舉進士,歷仕晉漢,官至左仆射,太子太傅,封魯國公。嘗知貢舉,所舉皆一時之秀。為文章以多為富,有百余卷,嘗作香奩集。
定八音,雅樂律呂;
職二帝,時官秋冬。
——佚名撰和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宋代太常博士和峴,字晦仁,凌儀人。善音樂,他以補律準較洛陽司天臺影表石尺制律呂,于是八音始和暢。下聯(lián)典指堯時治西、朔方之官和仲、和叔二人。和仲掌秋天之政,和叔掌冬天之政。
〖和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lián)〗
挺秀干霄,隱具棟梁大用;
開門撤棘,毫無關節(jié)潛通。
——佚名撰和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晉代中書令和嶠,字長輿,汝南西人。下聯(lián)典指后周太子太傅和凝,字成績,須昌人。
【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姓當代將軍生平簡介】
和志光少將
和志光(1946-——),藏族,云南省維西僳僳族自治縣人。1964年8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66年1月加入中國 * 黨。中專文化。
1964年8月至1969年11月,在昆明軍區(qū)步兵第13團一連當戰(zhàn)士。
1969年11月至1970年6月,任陸軍第11軍32師95團一連副排長。
1970年6月至1970年12月,任云南省軍區(qū)獨立第9團一連排長。
1970年12月至1974年4月,任云南省軍區(qū)獨立第9團一連副政治指導員。
1974年4月至1979年1月,任云南省軍區(qū)獨立第9團一連連長。
1979年1月至1982年2月,任云南省軍區(qū)邊防第7團一營營長。
1982年2月至1983年2月。任云南省軍區(qū)邊防第15團副團長。
1983年2月至1986年8月,任云南省軍區(qū)邊防第15團團長。
1986年8月至1993年3月,任云南省軍區(qū)迪慶軍分區(qū)參謀長。
1993年3月至1995年3月,任云南省軍區(qū)迪慶軍分區(qū)司令員。
1995年3月至1998年5月,任西藏軍區(qū)副司令員(少將軍銜)(其間:1995年3月至1996年1月在**合成指揮專業(yè)學習)?,F(xiàn)任云南省軍區(qū)副司令員。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
《韓非子》
和氏第十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蓖跻院蜑檎N,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
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和雖獻璞而未美,未為王之害也,然猶兩足斬而寶乃論,論寶若此其難也。今人主之于法術也,未必和璧之急也;而禁群臣士民之私邪。然則有道者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獻耳。主用術,則大臣不得擅斷,近習不敢賣重;官行法,則浮萌趨于耕農,而游士危于戰(zhàn)陳。則法術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禍也。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議,越民萌之誹,獨周乎道言也,則法術之士雖至死亡,道必不論矣。
昔者吳起教楚悼王以楚國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眾。若此,則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貧國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絕滅(陳奇猷曰“絕滅”即“裁減”之形訛)百吏之祿秩,損不急之枝官,以奉選練之士。”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吳起枝解于楚。商君教秦孝公以連什伍,設告坐之過,燔詩書而明法令,塞私門之請而遂公家之勞,禁游宦之民而顯耕戰(zhàn)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國以富強,八年而薨,商君車裂于秦。楚不用吳起而削亂,秦行商君法而富強。二子之言也已當矣,然而枝解吳起而車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細民惡治也。當今之世,大臣貪重,細民安亂,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無悼王、孝公之聽,則法術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術哉?此世所亂無霸王也。


猜你喜歡:
- 一、姓氏源流澹臺(Tán tái 澹臺)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出自春秋時魯國孔子弟子滅明的后代,以地名為氏。春秋時有魯國孔子的弟子,字子羽,
- 一、姓氏源流宿(Sù)源出有四:1、出自風姓,是上古伏羲氏的后代,以國名為氏。據(jù)《元和姓纂》、《左傳》的記載,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后,追封前代
- 矯[矯、蟜,讀音作jiǎo(ㄐㄧㄠˇ)]一.姓氏淵源:單一淵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矯父之后,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據(jù)史籍《風俗通義
- 一、姓氏源流爾朱(ěr zhū)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出自古代小數(shù)民族契胡部落酋帥,以地名為氏。爾朱氏起源于北魏時,其先祖為契胡部落酋長,世
- 莽[莽,讀音作mǎng(ㄇㄤˇ)]一.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源于古國,出自西周時期西域古莽之國,屬于以國名為氏。據(jù)史籍《列子·周穆王篇》記載
- 剛[剛,讀音作gāng(ㄍㄤ)]一.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源于地名,出自戰(zhàn)國時期齊國剛邑,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史籍《姓氏考略》中記載:“剛氏
- 玉【源】①相傳顓頊之后有玉氏。②春秋時楚國有掌玉璽之官,稱玉尹,因以為氏。③漢武帝時公玉帶(齊南人)之后,改公玉氏為玉氏。④西域人姓。元時翰
- (圖:姬姓的緣由)■姬姓綜述在華人的數(shù)以千計的姓氏當中,最古老的是姬姓。姬姓的族人可以說是黃帝的嫡系后裔,這個姓氏具有將近5000年的悠久歷
- 皮[pi] 【姓氏源流】 皮姓起源有二: ?、佟⒃闯黾?,出自樊姓,周天子卿士樊仲皮之后,以祖字為氏。據(jù)《風俗通義》及《元和姓纂》所載,
- 芝是一個新興的姓氏,居住在甘肅省永靖縣峴塬鄉(xiāng)峴塬村
- 邛 姓氏由來:路史:周大夫邛叔食邑,因以為氏。按,邛,古地名,在今山東省境。 郡望堂號:蜀郡 歷史名人:邛叔, 邛華熙
- 如始祖子如 春秋鄭國公之子
- 一、姓氏源流戚(Qī)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出自姬姓,為春秋時衛(wèi)國大夫孫林父之后,以封邑名為氏。據(jù)《姓譜》、《萬姓統(tǒng)譜》、《世本·氏姓篇》、
- 怕怕進步 男,1952年7月生,湖南城步人。中共城步縣委組織部主任。
- 涪苗族姓氏
- 粘:(nian)祖籍河北省武邑縣,請問粘姓的由來,粘鎖柱。在臺灣彰化鹿港附近有個頂粘村及廈粘村,其族譜第一代為金朝之開國大將完顏粘翰,爾後其
- 一、姓氏源流乜(Niè)源出有三:1、出自姬姓,以地為氏。春秋時衛(wèi)國大夫食采于乜城,以地名為姓。2、出自蕃姓,蒙古族后代。據(jù)《通志̶
- 叔光姓氏急就篇:后漢有叔光雄。
- 點新聞聯(lián)播曾介紹江蘇省南京市有一家庭生一男沒有跟父母姓,而取父母都有的筆劃另姓點。
- 姓氏:淳于祖宗:淳于公分類:復姓姓氏起源:出自姜姓,以國名命姓,是炎帝的后代。周武王滅商后,把原夏朝斟灌國姜姓封在州邑(今山東安丘縣),建立
評論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