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姓在新百家姓排名:第45位蔣 舊百家姓排名:第13位

蔣(Jiǎng )姓源漢比較純正,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周公姬旦的第三個兒子叫伯齡之后,以國名命氏。據(jù)《左傳》、《唐書·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所載,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第三個兒子叫伯齡,被封在蔣,建立蔣國,是周朝的一個小國。后來蔣國被楚國所滅,伯齡的后代子孫就以原國名命姓,稱蔣姓?!对托兆搿分?a href="/cd/j/jizai24444.htm">記載:“周公第三子伯齡封蔣,子孫氏焉,國在汝南期思縣?!逼谒伎h因期思公復遂而得名,治所即今河南淮濱縣城東南13公里得期思集,北鄰死河,系春秋時楚滅蔣后所置,屬于汝南郡,魏、晉時改屬弋陽郡。因此,蔣姓祖根在今河南省淮濱。
2、出自其他少數(shù)民族中有蔣姓。如滿、蒙古、回、拉祜、保安、布朗、苗、瑤、傣、土家、壯、羌及苦聰人有此姓。2、得姓始祖
蔣伯齡。據(jù)《元和姓纂》中記載,將氏出自姬姓,乃周公旦第三子伯齡之后,以國名為氏。周武王姬發(fā)滅掉荒淫無道的商紂王之后,建立周王朝,在位不久即撒手人寰,由周成王繼位,因成王年幼,便由周公旦攝政,周公旦助成王平息了商紂王之子武庚和東方夷族的叛亂,確定宗法制,創(chuàng)立了典章制度,并不斷分封同姓諸侯,其中將自己第三子伯齡封于蔣地(今河南省固始東北蔣集,一說今河南省光山縣西),世稱蔣伯。公元前617年,蔣國被楚國所滅,其后子孫便以國名為姓,稱為蔣氏,并尊蔣伯齡為蔣姓的得姓始祖。3、遷徙分布
河南為蔣姓的最初發(fā)祥地,楚滅蔣后,蔣姓除部分留居河南外,大部外遷。秦漢之際,有蔣姓西遷入陜西,東遷入山東,其中在山東博興、壽光的蔣姓繁衍的最為旺盛,故蔣姓世代有以“樂安”為堂號的習俗。蔣姓南遷較一般姓氏都早,始于漢代,東漢建武年間,逡道侯蔣橫遭讒害,其九子避難四方,光武帝醒悟后,九子皆隨地封侯,即:公華侯潁、會稽侯鄭、臨蘇侯浙、臨湖侯曜、浦亭侯巡、臨江(今重慶忠縣)侯川、九江(今屬江西?。┖铒⒃脐枺ń耜兾魇〈净┖钅?、函亭(今江蘇省宜興)侯澄??梢?,自蔣橫以后,其子孫多數(shù)散居于我國南方的江蘇、江西、浙江、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并且成為當?shù)氐拈_基始祖。如此反而使蔣姓活動范圍大大增加。東漢末年,有一支從河南遷往山東東萊郡,三國時曹魏的蔣濟即其后裔。此期有蔣休(西漢名臣蔣翊之十世孫)自樂安遷義陽羨縣(今江蘇宜興),其子孫有遷浙江奉化之三嶺。據(jù)考證,天下無二蔣,蔣姓中國人本出自于一家。漢代以后的蔣姓,大都出自江蘇的宜興,其始祖為函亭侯蔣澄,后來中國的蔣姓人家,絕大部分都是從宜興繁衍出來的。唐初,陳元光入閩開漳,有蔣姓將佐隨往,此期有浙江天臺之蔣姓移居浙江奉化。五代時,蔣翊的后人蔣顯,出任四明監(jiān)鹽官,住在寧波城內(nèi)的采蓮橋,其后代文人蔚起,成為甬上望族。宋以后,福建、廣東蔣姓已盛,元季,仕杰公(宋神宗金紫光祿大夫蔣浚明之裔)始遷奉化武嶺禽孝鄉(xiāng)(即今溪口鎮(zhèn)),此即蔣介石之先祖。明清之季,有閩粵蔣姓移居海外。一九四九年,蔣介石敗居臺灣,蔣姓族人大批隨往。如今,蔣姓已廣布天下,尤以四川、江蘇、湖南、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蔣姓約占全國漢族蔣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蔣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四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七。4、歷史名人 蔣伯齡:據(jù)《元和姓纂》等史書記載,西周初年,武王不久便云逝,成王繼位,但因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名旦,因采邑在周,故稱周公)攝政。其弟兄們不服,聯(lián)合武庚和東方夷族反叛,周公出師東征,平定了叛亂。此后,周公確立宗法制,創(chuàng)立典章制度,并不斷分封諸侯,其中將自己的第三個兒子伯齡封于蔣地(今河南固始縣)建立諸侯國。春秋時(公元前617年)蔣國被楚國所滅,其后子孫便以國為氏,稱蔣氏。
蔣翊:漢杜陵(今陜西省西安)人,以廉直名,王莽執(zhí)政,告病返鄉(xiāng),終身不出。他庭院中有三條小路,只與羊仲、求仲二位隱士來往。后來人們把“三徑”作為隱士住所的代稱。
蔣琬:三國時蜀漢著名大將軍。初隨劉備入蜀,后為諸葛亮所重,任丞相長史。諸葛亮攻魏時,他主持兵源糧餉的供應。諸葛亮稱他為“社稷之器”,諸葛亮死后,他曾代諸葛亮執(zhí)政,任大將軍、錄尚書事等職。
蔣顯:三國時蜀漢著名大將軍蔣琬之子,蔣斌之弟。蜀漢降魏時,傳達停戰(zhàn)消息給守在劍閣的姜維,翌年,在鐘會發(fā)動叛變后,死在亂軍中。
蔣干:字子翼,九江人,早年效力于曹操手下。后來曹操聽說周瑜年輕有為,便讓蔣干去勸降周瑜。據(jù)史書記載,蔣干“以才辯見稱,獨步江淮之間,莫與為對”,所以有那么大的名聲也是不足為奇的。周瑜迎接蔣干時,直接道破了他的目的:“子翼遠來,為曹氏作說客乎?”蔣干聽了,就不再多說什么了。周瑜又留蔣干在營中住了三天,讓他觀看糧草兵卒,周瑜說的那段“大丈夫處事”也就是在這時說出來的。而蔣干聽了以后,也只是笑,不再提游說的事。蔣干回去后,就對曹操說道:“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間?!?br />蔣防:義興(今江蘇省宜興)人,唐代文學家、翰林學士。有傳奇小說《霍小玉傳》為其代表作。蔣捿陽羨(今節(jié),來隱晦曲折地表達其愛國思想,清人劉熙載對其推崇備至,譽之為“長短句之長城”。
蔣植:清代戲曲作家、文學家,曾任翰林院編修。作有雜劇、傳奇16種。詩文負盛名,與袁枚、袁翼并稱“江右三大家”。
蔣伊:江蘇省常熟人,清代書畫家、詩人,性孝友,負才略,工詩文,善繪事,康熙十二年進士及第,有《莘田詩文集》傳世。
蔣仁:清代篆刻、書法家。名泰,字階平,后因于揚州平山堂的“蔣仁”古銅印而改名仁,字山堂,號吉羅居士、女床山民,浙江省杭州人。其篆刻以丁敬為宗而能自出新意、別具情趣,因性情耿介,不輕易為人奏刀,流傳作品不多。被譽為“西泠八家”之一。
蔣子文:三國時廣陵 (今揚州)人,漢末為秣陵尉,追逐強盜至鐘山腳下,戰(zhàn)死。東吳初年,有官員看見蔣子文在大道上乘坐白馬、手執(zhí)白羽扇、侍從左 右跟隨身旁,和生前一模一樣,皇帝于是為蔣子文立廟堂,并將鐘山改名蔣山。白馬村、蔣王廟遺跡留作為地名,就保存至今。
蔣士行:明代畫家,浙江省長興縣人。善圖繪,新畫的真武像尤為獨絕,與《上庵圖像》、《瀑布龍口圣像》合稱三絕。
蔣士銓:字心余,一字苕生,號清容,又號藏園,晚號定甫,或自署離垢居士。鉛山(今屬江西?。┤?。清代詩人、文學家、戲曲作家。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進士,官翰林院編修。他與袁枚、袁翼并稱“江右三大家”。著有《忠雅堂集》等。
蔣廷錫:江蘇省常熟人,清康熙文華殿大學士,進士出身。工詩善畫,尤精花卉,多用逸筆寫生,點綴坡石,無不超絕。曾奉雍正皇帝命核定“古今圖書集成”共一萬卷。還撰有《青桐軒》、《秋風》、《片云》等。
蔣翊武:湖南省澧縣人,近代民主革命者,武昌起義后,曾代黃興任戰(zhàn)時總司令,固守武昌。袁世凱竊取政權后,他參加討袁戰(zhàn)爭,失敗后被殺,時年28歲。
蔣先云:湖南省新田人,早期 * 黨員,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后參加北伐,1927年5月,在河南省臨潁與奉系軍閥主力決戰(zhàn)中英勇犧牲。年僅25歲。
蔣百里:名方震,號澹寧,浙江省寧海人,軍事理論家,陸軍上將。一生精心研究軍事理論及世界軍事狀況,著述宏富。軍事著作有《國防論》等,有《蔣百里全集》傳世。
蔣介石:名中正。早年入保定軍校學習,后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時,依附滬軍都督陳其美。后在上海經(jīng)營交易所失敗,投靠孫中山。1924年,孫中山確定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nóng)工三大政策,改組國民黨,蔣介石表示擁護,得到孫中山信任派去原蘇聯(lián)學習?;貒?,任黃埔軍校校長,兼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1926年制造了中山艦事件和整頓黨務案,排斥 * 黨人,乘機取得國民黨中央常委會主席、組織部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等職。1927年在上海發(fā)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在南京建立國民黨政府,任軍委會委員長、中央政治局會議主席,掌握了軍政大權。1948年他召開國大會議,通過憲法,他被推選為總統(tǒng)。1949年冬,他率領國民擋部分高級官員和殘余部隊退至臺灣。1975年4月5日,在臺北病逝,終年88歲。
蔣經(jīng)國:又名建豐,俄語名字叫尼古拉,浙江奉化人,蔣介石長子,早年留學蘇聯(lián),1949年去臺,1975年任國民黨中央主席,1978年任“總統(tǒng)”。1988年1月在臺北病逝。蔣經(jīng)國病逝以后,我國領導人對蔣經(jīng)國的不幸逝世深表哀悼,并在1月14日發(fā)表了談話,肯定了蔣經(jīng)國先生堅持一個中國,反對“ * ”,主張國家統(tǒng)一,表示要向歷史作出交待,并為兩岸關系的緩和作出一定的努力這一系列行動。中共中央以及有關人士和蔣經(jīng)國在大陸的親屬都向臺北發(fā)去了唁電。
蔣光鼐:廣東省東莞人,國民黨高級愛國將領,“一·二八”事變后,率十九路軍英勇抗日,一九三三年發(fā)動反蔣政變,旋即失敗,建國后,任職于中共。
蔣筑英:浙江省杭州人,光學科學家,全國勞動模范,畢業(yè)于北大物理系,他業(yè)務上精益求精,工作上勤勤懇懇,為“四化”建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被奉為新時期知識分子的楷模,死時年僅43歲。
蔣氏:明代女醫(yī)生。歙縣(今屬安徽)人。其夫程邦賢精兒科,蔣氏深得其夫醫(yī)學之精粹,且能施外科手術。有一初生七日小兒,糞門( * )無孔,腹脹危殆。詢知出生時尚能飲乳,故診為臟腑無隔,唯谷道未分。遂于 * 準確位置以手術刀穿刺,胎屎隨出。又用綿紗條蘸蜂蜜時時通暢潤滑以防復閉,乃得痊愈。次子程相、媳方氏均精醫(yī)術。5、郡望堂號
1、郡望
東萊郡:東萊郡始建于西漢高祖時,治所在掖縣(今山東省萊州市),東漢時移治黃縣(今山東省龍口市東)。后改為國,唐朝時曾改為萊州。
樂安郡:東漢永元十年(公元96年)改千乘郡置國,治所在臨濟(今山東省青縣高苑鎮(zhèn)西北)。相當于現(xiàn)在山東省博興高青、桓臺、廣饒、壽光縣等地區(qū)。三國魏時改為郡,治所移至高苑(今山東省博興西南)。
2、堂號
樂安堂:蔣姓出自姬姓,是周王朝的后代。周公旦的第三個兒子伯齡,被封在蔣地(今河南省固始東北蔣集,一說今河南省光山縣西),建立了蔣國。春秋時蔣遭楚滅,伯齡的子孫即以國名為姓,稱蔣氏。后來子孫中有人遷在樂安(今山東省鄒平),并在那里發(fā)展為望族。
鐘山堂:后漢時有秣陵尉蔣子文在山中剿匪時犧牲了。他生前說過“我的骨頭輕,死后一定成神”。到了三國時代,吳國孫權在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建了國都。一天,孫權到鐘山堂游覽,果然看到了死去好久的秣陵尉蔣子文,騎著白馬,拿著鵝毛扇子,孫權于是就在鐘山上給他蓋了廟,專門派人奉祀他。蔣氏因以“鐘山”為號。
九侯堂:西漢時蔣詡忠于漢室,王莽篡漢后要他做臣子,他堅決不干,就被王莽殺害了。光武帝中興漢室后,蔣詡已死,光武帝就把他的九個兒子都封為侯。蔣氏因以“九侯”為號。
此外,蔣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居易堂”、“亦政堂”、“慎樞堂”、“樂安堂”等。6、宗族特征
1、天下無二蔣,蔣姓來源比較純正。
2、蔣姓源于北,而盛于南,是比較典型的南方姓氏。
3、歷史上蔣姓人材濟濟,若星漢燦爛。
4、字行輩份斷則有續(xù)。如據(jù)《灰湯蔣氏支譜》載,湖南寧邑蔣姓一支字行為:“際忠成源河海兆,永朝世立國泰民,安湘啟祖?zhèn)魉脧V,英賢恒守應昌榮。”續(xù)修派語字行為:“原泉資必達,深造得常盈,孝友承先業(yè),詩書建大名?!?br />
【蔣姓宗祠通用對聯(lián)】
〖蔣姓宗祠四言通用聯(lián)〗
九侯世澤;
三徑家聲。
——佚名撰蔣姓宗祠通用聯(lián)
全聯(lián)典指漢·蔣詡,隱居故里。庭中辟三徑,閉門謝客,唯與高逸之士求仲、羊仲來往。
山亭世澤;
玉渚名流。
——佚名撰蔣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西周·蔣伯齡受封之地蔣國,古有山亭。下聯(lián)典指宋代文學家蔣煜等名流。
為社稷器;
具文武才。
——佚名撰蔣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出三國·蔣琬隨劉備入蜀,諸葛亮稱其為“社稷器,非百里才”。亮卒后,代為丞相。下聯(lián)典指三國·蔣濟,有文武之才。
鐘山留祀;
竹徑初賓。
——佚名撰蔣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出東漢·蔣子文,孫權為其立廟,封蔣侯。下聯(lián)典出漢·蔣詡歸鄉(xiāng)里,于院中辟三徑,足不出戶,唯求仲、羊仲從之游。
銅符鼎峙;
玉筍聯(lián)班。
——佚名撰蔣姓宗祠通用聯(lián)
全聯(lián)典指漢·蔣滿,與其子蔣萬同詔征見。宣帝曰:“父子宣同日剖符?!奔聪略t以蔣滿為淮南相,以蔣萬為弘農(nóng)守。
〖蔣姓宗祠五言通用聯(lián)〗
山亭綿世澤;
荊渚頌名流。
——佚名撰蔣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蔣伯齡受封之地蔣國,古有山亭。下聯(lián)典指宋代文學家蔣煜等名流。
四封花色麗;
三徑竹陰清。
——佚名撰蔣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唐·蔣沇。下聯(lián)典指漢·蔣詡。
維新渾祖烈;
有谷裕孫良。
——蔣祥墀撰蔣姓宗祠通用聯(lián)
采用蔣祥墀撰湖北省天門市蔣氏宗祠聯(lián)。
〖蔣姓宗祠六言通用聯(lián)〗
雅言詩書執(zhí)禮;
益友直諒多聞。
——蔣衡撰蔣姓宗祠通用聯(lián)
采用清代書法家蔣衡撰書聯(lián)。蔣衡,金壇人。
〖蔣姓宗祠七言通用聯(lián)〗
花色遍四封之麗;
竹陰留三徑之清。
——佚名撰蔣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唐·蔣沇,兄弟四人均為才吏。下聯(lián)典指漢·蔣詡。
賦秋河而得麗女;
過清溪又訪小姑。
——佚名撰蔣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唐·蔣防。下聯(lián)典指東漢·蔣子文妹。
邦顯碧巖三絕畫;
廷錫集成萬卷書。
——佚名撰蔣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出明代畫家蔣時行,字邦顯,嘗筑憩神樓于碧巖,三年不下,所繪《真武像》與《上庵圖像》、《瀑布龍口圣像》合稱三絕。下聯(lián)典出清康熙文華殿大學士蔣廷錫,欽命核定“古今圖書集成”萬卷。
松竹猶存三徑菊;
公琰自非百里才。
——佚名撰蔣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漢·蔣詡。下聯(lián)典指三國蜀大司馬蔣琬,字公琰,孔明稱他有社稷之才,非百里才。
蜀中曾繼如龍相;
湘上今傳伏虎名。
——佚名撰蔣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蔣琬祠聯(lián),祠祀蜀漢名臣蔣琬。
祖德綿長肇東漢;
宗功久遠靖西陲。
——佚名撰蔣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安徽省碭山縣蔣祠村蔣家祠堂聯(lián)。
高潔天然飛石鶴;
鐘靈毓秀潛元龍。
——佚名撰蔣姓宗祠通用聯(lián)
全聯(lián)典指東周春秋時蔣國國君蔣子涵。
〖蔣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lián)〗
玉筍民班,豐姿可愛;
瓊花直諫,赤膽堪嘉。
——佚名撰蔣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唐代咸通進士蔣凝,風姿美,號水月觀音。下聯(lián)典指明代御史蔣瑤。
廷詔待頒,文經(jīng)武緯;
宗祧克肖,子孝孫賢。
——佚名撰蔣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福建省華安縣仙都鎮(zhèn)蔣氏宗祠廷宗堂聯(lián)(1)。
廷材建樂安,萬古詩書銘美;
宗功耀大地,千秋俎豆增光。
——佚名撰蔣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福建省華安縣仙都鎮(zhèn)蔣氏宗祠廷宗堂聯(lián)(2)。
紹祿游泰和以開嚴莊,名揚吳郡;
仲南還湘鄉(xiāng)而歸曲靖,德盛楚邦。
——佚名撰蔣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湖南省沙溪蔣氏宗祠聯(lián)。
【中國人民解放軍蔣姓開國將軍生平簡介】 蔣克誠少將
蔣克誠(1916-1992),原名蔣開誠,四川省閬中縣人。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同年加入中國 * 主義青年團,并轉(zhuǎn)入中國 * 黨。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任少共赤北縣委宣傳部部長、組織部部長。1934年任少共陜南、南江、巴中、巴州縣委書記,參加陜南保衛(wèi)戰(zhàn)。長征途中,擔任少共茂州、彰明、崇化、松潘縣委書記。1936年入中央黨校學習。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八路軍總政治部青年科從事青年工作,被派往山西戰(zhàn)地總動員委員會工作,以八路軍軍事教官身份,在太原師范學校的集訓班講授我黨抗日主張、革命斗爭史和游擊戰(zhàn)戰(zhàn)略戰(zhàn)術。1938年任太行軍區(qū)獨立支隊3大隊政委、隊長。1940年任太行軍區(qū)獨立支隊司令部作戰(zhàn)科科長。1940年任八路軍129師新10旅29團參謀長,在百團大戰(zhàn)中,指揮部隊消 * 軍200余人。1941年任新10旅參謀長,在護送炮兵團去延安的戰(zhàn)斗中身負重傷,仍堅持指揮戰(zhàn)斗。1942年任太行軍區(qū)第5軍分區(qū)副司令員。1943年精兵簡政,任34團團長,參加了林南戰(zhàn)役,組織了西夏城戰(zhàn)斗,殲敵一個團大部。在水冶城戰(zhàn)役重中,34團作為突擊隊,解放了水冶城,率部解放了魯縣。在上黨戰(zhàn)役中,34團是太行縱隊的主力團。
解放戰(zhàn)爭時期,1945年率領由太行軍區(qū)干部組成的干部團到達本溪,后進入吉林市,任吉林分區(qū)副司令員,部隊擴大為一個旅。1946年吉林分區(qū)改編為東北民主聯(lián)軍24旅,任副旅長,參加四平保衛(wèi)戰(zhàn)。年底任10縱29師副師長。1947年,他指揮部隊在五爾漢堡子同時在兩個方向作戰(zhàn),一方面阻擊援敵,一方面堵?lián)敉粐當场?948年,率領29師參加黑山阻擊戰(zhàn),阻擊敵人7天7夜,由阻擊戰(zhàn)改為追擊戰(zhàn)后,殲敵第62師。遼沈戰(zhàn)役后,任第四野戰(zhàn)軍第47軍140師副師長、代師長,率部殲敵一個團后,搶占金鐘河鐵橋殲守敵一個師大部,在新河鎮(zhèn)又殲敵1000余人。平津戰(zhàn)役后任140師師長,率部解放安陽和新鄉(xiāng)。1949年指揮部隊在宜昌強渡長江,在三斗坪殲敵一個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參加了任湘西剿匪,任湖南軍區(qū)會同軍分區(qū)司令員。1950年任第47軍副參謀長。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zhàn),任中國人民志愿軍第47軍副參謀長、參謀長,負責搶修空軍戰(zhàn)斗機場。隨后組織部隊在天德山、月夜山防御,第47軍140師在天德山圍殲美騎兵1師一個
大隊。1952年任志愿軍50軍參謀長。1953年回國,1956年任吉林省軍區(qū)副司令員,分管訓練和民兵工作。1961年入高等軍事學院學習,1962年畢業(yè),任吉林省軍區(qū)副司令員,吉林省革命委員會生產(chǎn)指揮部主任。1970年任沈陽軍區(qū)后勤部副部長。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 * 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勛章、一級自由獨立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2年2月10日因病逝世,終年76歲。著有《 * 元帥研究》、《革命回憶錄選輯》、《紅軍在鎮(zhèn)巴》等。
蔣潤觀少將
蔣潤觀(1916-1990),江西省廣豐縣人。1938年入延安抗大學習,同年加入中國 * 黨。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3大隊干事、隊副政治指導員,第3團2大隊特派員,抗大五分校政治處組織股股長,新四軍3師特務團政治處主任。
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中共肇州縣委書記,西滿軍區(qū)獨立3師1團政治委員,東北野戰(zhàn)軍7縱21師政治部副主任,第四野戰(zhàn)軍第44軍132師政治部主任。參加了遼沈、平津、廣東等戰(zhàn)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4軍130師政治委員,第54軍130師政治委員。1952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zhàn),任中國人民志愿軍第54軍130師師長兼政治委員,率部參加1953年春季反登陸戰(zhàn)役準備、夏季進攻戰(zhàn)役和金城戰(zhàn)役。在金城戰(zhàn)役中,130師編在西集團,攻占424.2高地后,未能迅速肅清坑道內(nèi)之敵,延緩了向烽火山的攻擊。在朝鮮升任第54軍政治部主任,1957年畢業(yè)于蘇聯(lián)伏羅希洛夫軍事學院?;貒?,歷任高等軍事學院戰(zhàn)史教授會主任、戰(zhàn)略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總政治部保衛(wèi)部部長,1975年到1979年任福建省軍區(qū)政委,后任軍事學院副教育長、訓練部副部長。是《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戰(zhàn)爭、戰(zhàn)略分冊》主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勛榮譽章。1990年3月5日因病逝世,終年74歲。
【中國人民解放軍蔣姓當代將軍生平簡介】
蔣順學中將
蔣順學(1926-——),直隸深縣(今河北省深州市)西康莊人。1938年參加八路軍。1941年加入中國 * 黨。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任冀魯豫軍區(qū)南進支隊特務員,陜甘寧副總理綏聯(lián)防軍教導1旅警衛(wèi)排排長。
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lián)軍連、營長,第四野戰(zhàn)軍第49軍147師441團副參謀長。參加了遼沈、平津、衡寶等戰(zhàn)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南軍區(qū)某團參謀長、副團長, * 部隊團長。1958年畢業(yè)于軍事學院基本系。后歷任軍事科學院戰(zhàn)術部研究員、研究室副主任、戰(zhàn)爭理論研究部副部長、計劃組織部部長,1990年4月-1992年10月任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副院長、院長。是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校官軍銜。榮獲 * 解放勛章。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
蔣成光少將
蔣成光(1943-——),藏族,云南省德欽縣人。1950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
蔣成光出生在云南省德欽縣一個靠殺牛為生的藏族家庭。舊社會,藏族“宰牲”者是被瞧不起的,于是家里給他取了一個漢名,以免遭人歧視。
蔣成光1950年解放軍進軍西藏時入伍,在昌都,他憑著自己的苦干和才干,從戰(zhàn)士一步步走上軍分區(qū)政委的位置。曾先后6次立功、多次受到嘉獎。1990年6月任西藏軍區(qū)副政治委員。
1990年7月被授予少將軍銜。


猜你喜歡:
- 一、姓氏源流顏(Yán)姓源出有三:1、源于西周,出自曹姓,陸終之后。據(jù)《陳留風俗傳》、《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載,黃帝之孫叫顓頊
- 審西漢有辟陰侯審食其
- 狼狼氏,春秋時有晉國大夫狼譚,齊國人狼蓬。
- 【一、姓氏源流】惠(xi)姓源出有三:1、源于黃帝的后代,以祖字為氏。遠古時,黃帝之孫叫顓頊,顓頊之孫叫吳回,吳回有個兒子叫陸終,陸終的第二
- 一、姓氏源流富(Fù)姓源出有三:1、出自姬姓,黃帝、炎帝之后各一支,以人名為氏。據(jù)《通志·氏族略》載,春秋時期,周襄王時有姬姓大夫名富辰,
- 腰罕見姓氏
- 襄春秋時有齊大夫襄尹,東漢未有相士襄楷。
- 公文始祖公文氏 春秋鄭國共叔之后
- 帥[shuai] 【姓氏源流】 帥姓源流純正,起源主要有一: 出自師姓,為春秋時師昺之后,為避晉景帝司馬師的名諱而改姓帥?!皫洝备皫?/div>大叔始祖叔儀 春秋鄭國鄭穆公孫伶舟萬姓統(tǒng)譜:左傳周伶州舟鳩之后。甯此姓音讀去聲,今簡化作寧(仍讀去聲)。故讀去聲的寧姓(其繁體字為寶蓋頭下面加心用)與讀陽平的寧姓(其繁體字為寶蓋頭下面加心皿丁)是不同郁氏在宋版百家姓一書中列為第一百八十一姓。一、尋根溯祖1、西陵嫘祖之后:三峽地區(qū)的諸多姓氏如與歐陽氏同源血親的氏族有夏姚22家,如夏氏、姚氏一、姓氏源流和(Hé)姓源出有三:1、以官職為姓。源自祝融氏重黎的后代。唐堯時,重黎原后人羲和為掌管天地四時的官。其后人以祖上職官為榮,即以博罕岱蒙古族姓氏,漢姓為楊氏。於陵①萬性統(tǒng)譜:姜姓。 ②風俗通:陳仲子居於陵,因氏。 ③荊州府志:周有於陵子。兆昆蒙古姓氏,現(xiàn)為兆姓一、姓氏源流樂正(Yuè zhèng 樂正)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出自周代世襲樂正官之后,以職官職為氏。周朝時有管理樂隊的官職叫樂正,司掌音空桑古姓,后改單姓空對丹麗 1963年6月生,女。湖北武漢人。中 * 員。一級演員。1988年畢業(yè)于湖北省藝術學校并分配到湖北省范劇團任演員。湖北省戲劇家協(xié)會會員
評論
發(fā)表評論

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

下載詞典網(wǎng)APP
用手機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