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帝紀(jì)第八
《周書》 作者:令狐德棻等
◎靜帝
靜皇帝諱衍,后改為闡,宣帝長子也。母曰朱皇后。建德二年六月,生于東
宮。大象元年正月癸卯,封魯王。戊午,立為皇太子。二月辛巳,宣帝于鄴宮傳
位授帝,居正陽宮。
二年夏五月乙未,宣帝寢疾,詔帝入宿于露門學(xué)。己酉,宣帝崩。帝入居天
臺(tái),廢正陽宮。大赦天下,停洛陽宮作。庚戌,上天元上皇太后尊號(hào)為太皇太后。
天元圣皇太后李氏為太帝太后,天元大皇后楊氏為皇太后,天大皇后朱氏為帝太
后。其天中大皇后陳氏、天右大皇后元氏、天左大皇后尉遲氏并出俗為尼。柱國、
漢王贊為上柱國、右大丞相,上柱國、揚(yáng)州總管、隨國公楊堅(jiān)為假黃鉞、左大丞
相,柱國、秦王贄為上柱國。帝居諒闇,百官總己以聽于左大丞相。壬子,以上
柱國、鄖國公韋孝寬為相州總管。罷入市稅錢。六月戊午,以柱國許國公宇文善、
神武公竇毅、修武公侯莫陳瓊、大安公閻慶并為上柱國。趙王招、陳王純、越王
盛、代王達(dá)、滕王逌來朝。庚申,復(fù)行佛、道二教。舊沙門、道士精誠自守者,
簡(jiǎn)令入道。辛酉,以柱國杞國公椿、燕國公于實(shí)、郜國公賀拔伏恩并為上柱國。
甲子,相州總管尉遲迥舉兵不受代。詔發(fā)關(guān)中兵,即以孝寬為行軍元帥,率軍討
之。上柱國、畢王賢以謀執(zhí)政,被誅。以上柱國秦王贄為大冢宰,杞國公椿為大
司徒。己巳,詔南定、北光、衡、巴四州民為宇文亮抑為奴婢者,并免為民,復(fù)
其本業(yè)。甲戌,有赤氣起西方,漸東行,遍天。庚辰,罷諸魚池及山澤公禁者,
與百姓共之。以柱國、蔣國公梁睿為益州總管。秋七月甲申,突厥送齊范陽王高
紹義。庚寅,申州刺史李慧起兵。辛卯,月掩氐東南星。甲午,月掩南斗第六星。
庚子,詔趙、陳、越、代、滕五王入朝不趨,劍履上殿。滎州刺史、邵國公宇文
胄舉兵。遣大將軍、清河公楊素討之。青州總管尉遲勤舉兵。丁未,隨國公楊堅(jiān)
為都督內(nèi)外諸軍事。己酉,云阝州總管司馬消難舉兵,以柱國、楊國公王誼為行
軍元帥,率軍討之。壬子,歲星與太白合于張,有流星大如斗,出五車,東北流,
光明燭地。趙王招、越王盛以謀執(zhí)政被誅。癸丑,封皇弟術(shù)為萊王,衎為郢王。
是月,豫州、荊州、襄州三總管內(nèi)諸蠻,各率種落反,焚燒村驛,攻亂郡縣。
八月庚申,益州總管王謙舉兵不受代,即以梁睿為行軍元帥,率軍討之。丁
卯,封上柱國、枹罕公辛威為宿國公,開府怡昂為鄯國公。庚午,韋孝寬破尉遲
迥于鄴城,迥zi6*殺,相州平。移相州于安陽。其鄴城及邑居皆毀廢之。分相州陽
平郡置毛州,昌樂郡置魏州。丙子,以漢王贊為太師,上柱國并州總管申國公李
穆為太傅,宋王實(shí)為大前疑,秦王贄為大右弼,燕國公于實(shí)為大左輔。己卯,詔
曰:
朕祗承洪業(yè),二載于茲。藉祖考之休,憑宰輔之力,經(jīng)天緯地,四海晏如。
逆賊尉遲迥,才質(zhì)凡庸,志懷奸慝,因緣戚屬,位冠朝倫。屬上天降禍,先皇晏
駕,萬國深鼎湖之痛,四海窮遏密之悲。獨(dú)幸天災(zāi),欣然放命,稱兵擁眾,便懷
問鼎。乃詔六師,肅茲九伐。而兇徒孔熾,充原蔽野。諸將肆雷霆之威,壯士縱
貔貅之勢(shì),芟夷剪拂,所在如莽,直指漳濱,擒斬元惡,群丑喪魄,咸集鼓下。
順高秋之氣,就上天之誅,兩河妖孽,一朝清蕩。自朝及野,喜抃相趨。昔上皇
之時(shí),不言為治,圣人宰物,有教而已。未戢干戈,實(shí)深慚德。思弘寬簡(jiǎn)之政,
用副億兆之心,可大赦天下。其共迥元謀,執(zhí)迷不悟,及迥子侄,逆人司馬消難、
王謙等,不在赦例。
庚辰,司馬消難擁其眾以魯山、甑山二鎮(zhèn)奔陳。遣大將軍、宋安公元景山率
眾追擊,俘斬五百余人,云阝州平。沙州氐帥、開府楊永安聚眾應(yīng)王謙。遣大將
軍、成安公達(dá)奚儒討之。楊素破宇文胄于滎州,斬胄于石濟(jì)。以上柱國、神武公
竇毅為大司馬,齊國公于智為大司空。廢相、青、荊、金、晉、梁六州總管。九
月甲申,熒惑與歲星合于翼。丙戌,廢河陽總管為鎮(zhèn),隸洛州。以小宗伯、竟陵
公楊慧為大宗伯。壬辰,廢皇后司馬氏為庶人。甲午,熒惑入太微。戊戌,以柱
國、楊國公王誼為上柱國。辛丑,分潼州管內(nèi)新、遂、普、合及瀘州管內(nèi)瀘、戎
六州并隸信州總管府。乙酉,熒惑犯左執(zhí)法。庚戌,以柱國常山公于翼、化政公
宇文忻并為上柱國。進(jìn)封翼為任國公,忻為英國公。壬子,丞相去左右之號(hào),隨
公楊堅(jiān)為大丞相。冬十月甲寅,日有蝕之。乙卯,有流星大如五斗,出張,南流,
光明燭地。壬戌,陳王純以怨執(zhí)政,被誅。大丞相、隨國公楊堅(jiān)加大冢宰,五府
總于天官。戊寅,梁睿破王謙于劍南,追斬之,傳首京師。益州平。十一月甲辰,
達(dá)奚儒破楊永安于沙州。沙州平。乙巳,歲星守太微。丁未,上柱國、鄖國公韋
孝寬薨。十二月壬子,以柱國、蔣國公梁睿為上柱國。癸丑,熒惑入氐。丁巳,
以柱國邘國公楊雄、普安公賀蘭謨、郕國公梁士彥、上大將軍新寧公叱列長
叉、武鄉(xiāng)公崔弘度、大將軍中山公宇文恩、濮陽公宇文述、渭原公和干子、任城
公王景、漁陽公楊銳、上開府廣宗公李崇、隴西公李詢并為上柱國。庚申,以柱
國、楚國公豆盧勣為上柱國。癸亥,詔曰:“《詩》稱‘不如同姓’,《傳》曰
‘異姓為后’。蓋明辯親疏,皎然不雜。太祖受命,龍德猶潛。箓表革代之文,
星垂除舊之象,三分天下,志扶魏室,多所改作,冀允上玄。文武群官,賜姓者
眾,本殊國邑,實(shí)乖胙土。不歆非類,異骨肉而共丞嘗;不愛其親,在行路而敘
昭穆。且神征革姓,本為歷數(shù)有歸;天命在人,推讓終而弗獲。故君臨區(qū)宇,累
世于茲。不可仍遵謙挹之旨,久行權(quán)宜之制。諸改姓者,悉宜復(fù)舊。”甲子,大
丞相、隨國公楊堅(jiān)進(jìn)爵為王,以十郡為國。辛未,代王達(dá)、滕王逌并以謀執(zhí)政,
被誅。壬申,以大將軍、長寧公楊勇為上柱國、大司馬,小冢宰、始平公元孝矩
為大司寇。
大定元年春正月壬午,詔曰:“朕以不天,夙遭極罰。光陰遄速,遽及此辰。
窮慕chan6*綿,言增號(hào)絕。逾祀革號(hào),憲章前典??筛拇笙笕隇榇蠖ㄔ辍!币矣?,
歲星逆行,守右執(zhí)法;熒惑掩房北第一星。丙戌,詔曰:“帝王設(shè)官,惟才是務(wù);
人臣報(bào)國,薦賢為重。去歲已來,屢有妖寇,宰臣英算,咸得清蕩。逆亂之后,
兵車始朅,遐邇勞役,生民未康。居官之徒,致治者寡。斯故上失其道,以至于
茲,亦由下有幽人,未展其力。今四海寧一,八表無塵,元輔執(zhí)鈞,垂風(fēng)揚(yáng)化。
若使天下英杰,盡升于朝,銓衡陟降,量才而處,垂拱無為,庶幾可至。”于是
遣戎秩上開府以上,職事下大夫以上,外官刺史以上,各舉清平勤干者三人。被
舉之人,居官三年有功過者,所舉之人,隨加賞罰。以大司馬、長寧公楊勇為洛
州總管。二月庚申,大丞相、隨王楊堅(jiān)為相國,總百揆,更封十郡,通前二十郡,
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備九錫之禮,加璽、鉞、遠(yuǎn)游冠,相國印綠纟
戾綬,位在諸王上。又加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乘金根車,駕六
馬,備五時(shí)副車,置旄頭云罕,樂舞八佾,設(shè)鍾虡宮懸。王后、王子爵命之號(hào),
并依魏晉故事。甲子,隨王楊堅(jiān)稱尊號(hào),帝遜于別宮。
隋氏奉帝為介國公,邑萬戶。車服禮樂一如周制,上書不為表,答表不稱詔。
有其文,事竟不行。開皇元年五月壬申,崩,時(shí)年九歲,隋志也。謚曰靜皇帝,
葬恭陵。
史臣曰:靜帝越自幼沖,紹茲衰緒。內(nèi)相挾孫、劉之詐,戚藩無齊、代之強(qiáng)。
隋氏因之,遂遷龜鼎。雖復(fù)岷峨投袂,翻成陵奪之威;漳滏勤王,無救宗周之殞。
嗚呼,以太祖之經(jīng)啟鴻基,高祖之克隆景業(yè),未逾二紀(jì),不祀忽諸。斯蓋宣帝之
余殃,非孺子之罪戾也。
靜皇帝諱衍,后改為闡,宣帝長子也。母曰朱皇后。建德二年六月,生于東
宮。大象元年正月癸卯,封魯王。戊午,立為皇太子。二月辛巳,宣帝于鄴宮傳
位授帝,居正陽宮。
二年夏五月乙未,宣帝寢疾,詔帝入宿于露門學(xué)。己酉,宣帝崩。帝入居天
臺(tái),廢正陽宮。大赦天下,停洛陽宮作。庚戌,上天元上皇太后尊號(hào)為太皇太后。
天元圣皇太后李氏為太帝太后,天元大皇后楊氏為皇太后,天大皇后朱氏為帝太
后。其天中大皇后陳氏、天右大皇后元氏、天左大皇后尉遲氏并出俗為尼。柱國、
漢王贊為上柱國、右大丞相,上柱國、揚(yáng)州總管、隨國公楊堅(jiān)為假黃鉞、左大丞
相,柱國、秦王贄為上柱國。帝居諒闇,百官總己以聽于左大丞相。壬子,以上
柱國、鄖國公韋孝寬為相州總管。罷入市稅錢。六月戊午,以柱國許國公宇文善、
神武公竇毅、修武公侯莫陳瓊、大安公閻慶并為上柱國。趙王招、陳王純、越王
盛、代王達(dá)、滕王逌來朝。庚申,復(fù)行佛、道二教。舊沙門、道士精誠自守者,
簡(jiǎn)令入道。辛酉,以柱國杞國公椿、燕國公于實(shí)、郜國公賀拔伏恩并為上柱國。
甲子,相州總管尉遲迥舉兵不受代。詔發(fā)關(guān)中兵,即以孝寬為行軍元帥,率軍討
之。上柱國、畢王賢以謀執(zhí)政,被誅。以上柱國秦王贄為大冢宰,杞國公椿為大
司徒。己巳,詔南定、北光、衡、巴四州民為宇文亮抑為奴婢者,并免為民,復(fù)
其本業(yè)。甲戌,有赤氣起西方,漸東行,遍天。庚辰,罷諸魚池及山澤公禁者,
與百姓共之。以柱國、蔣國公梁睿為益州總管。秋七月甲申,突厥送齊范陽王高
紹義。庚寅,申州刺史李慧起兵。辛卯,月掩氐東南星。甲午,月掩南斗第六星。
庚子,詔趙、陳、越、代、滕五王入朝不趨,劍履上殿。滎州刺史、邵國公宇文
胄舉兵。遣大將軍、清河公楊素討之。青州總管尉遲勤舉兵。丁未,隨國公楊堅(jiān)
為都督內(nèi)外諸軍事。己酉,云阝州總管司馬消難舉兵,以柱國、楊國公王誼為行
軍元帥,率軍討之。壬子,歲星與太白合于張,有流星大如斗,出五車,東北流,
光明燭地。趙王招、越王盛以謀執(zhí)政被誅。癸丑,封皇弟術(shù)為萊王,衎為郢王。
是月,豫州、荊州、襄州三總管內(nèi)諸蠻,各率種落反,焚燒村驛,攻亂郡縣。
八月庚申,益州總管王謙舉兵不受代,即以梁睿為行軍元帥,率軍討之。丁
卯,封上柱國、枹罕公辛威為宿國公,開府怡昂為鄯國公。庚午,韋孝寬破尉遲
迥于鄴城,迥zi6*殺,相州平。移相州于安陽。其鄴城及邑居皆毀廢之。分相州陽
平郡置毛州,昌樂郡置魏州。丙子,以漢王贊為太師,上柱國并州總管申國公李
穆為太傅,宋王實(shí)為大前疑,秦王贄為大右弼,燕國公于實(shí)為大左輔。己卯,詔
曰:
朕祗承洪業(yè),二載于茲。藉祖考之休,憑宰輔之力,經(jīng)天緯地,四海晏如。
逆賊尉遲迥,才質(zhì)凡庸,志懷奸慝,因緣戚屬,位冠朝倫。屬上天降禍,先皇晏
駕,萬國深鼎湖之痛,四海窮遏密之悲。獨(dú)幸天災(zāi),欣然放命,稱兵擁眾,便懷
問鼎。乃詔六師,肅茲九伐。而兇徒孔熾,充原蔽野。諸將肆雷霆之威,壯士縱
貔貅之勢(shì),芟夷剪拂,所在如莽,直指漳濱,擒斬元惡,群丑喪魄,咸集鼓下。
順高秋之氣,就上天之誅,兩河妖孽,一朝清蕩。自朝及野,喜抃相趨。昔上皇
之時(shí),不言為治,圣人宰物,有教而已。未戢干戈,實(shí)深慚德。思弘寬簡(jiǎn)之政,
用副億兆之心,可大赦天下。其共迥元謀,執(zhí)迷不悟,及迥子侄,逆人司馬消難、
王謙等,不在赦例。
庚辰,司馬消難擁其眾以魯山、甑山二鎮(zhèn)奔陳。遣大將軍、宋安公元景山率
眾追擊,俘斬五百余人,云阝州平。沙州氐帥、開府楊永安聚眾應(yīng)王謙。遣大將
軍、成安公達(dá)奚儒討之。楊素破宇文胄于滎州,斬胄于石濟(jì)。以上柱國、神武公
竇毅為大司馬,齊國公于智為大司空。廢相、青、荊、金、晉、梁六州總管。九
月甲申,熒惑與歲星合于翼。丙戌,廢河陽總管為鎮(zhèn),隸洛州。以小宗伯、竟陵
公楊慧為大宗伯。壬辰,廢皇后司馬氏為庶人。甲午,熒惑入太微。戊戌,以柱
國、楊國公王誼為上柱國。辛丑,分潼州管內(nèi)新、遂、普、合及瀘州管內(nèi)瀘、戎
六州并隸信州總管府。乙酉,熒惑犯左執(zhí)法。庚戌,以柱國常山公于翼、化政公
宇文忻并為上柱國。進(jìn)封翼為任國公,忻為英國公。壬子,丞相去左右之號(hào),隨
公楊堅(jiān)為大丞相。冬十月甲寅,日有蝕之。乙卯,有流星大如五斗,出張,南流,
光明燭地。壬戌,陳王純以怨執(zhí)政,被誅。大丞相、隨國公楊堅(jiān)加大冢宰,五府
總于天官。戊寅,梁睿破王謙于劍南,追斬之,傳首京師。益州平。十一月甲辰,
達(dá)奚儒破楊永安于沙州。沙州平。乙巳,歲星守太微。丁未,上柱國、鄖國公韋
孝寬薨。十二月壬子,以柱國、蔣國公梁睿為上柱國。癸丑,熒惑入氐。丁巳,
以柱國邘國公楊雄、普安公賀蘭謨、郕國公梁士彥、上大將軍新寧公叱列長
叉、武鄉(xiāng)公崔弘度、大將軍中山公宇文恩、濮陽公宇文述、渭原公和干子、任城
公王景、漁陽公楊銳、上開府廣宗公李崇、隴西公李詢并為上柱國。庚申,以柱
國、楚國公豆盧勣為上柱國。癸亥,詔曰:“《詩》稱‘不如同姓’,《傳》曰
‘異姓為后’。蓋明辯親疏,皎然不雜。太祖受命,龍德猶潛。箓表革代之文,
星垂除舊之象,三分天下,志扶魏室,多所改作,冀允上玄。文武群官,賜姓者
眾,本殊國邑,實(shí)乖胙土。不歆非類,異骨肉而共丞嘗;不愛其親,在行路而敘
昭穆。且神征革姓,本為歷數(shù)有歸;天命在人,推讓終而弗獲。故君臨區(qū)宇,累
世于茲。不可仍遵謙挹之旨,久行權(quán)宜之制。諸改姓者,悉宜復(fù)舊。”甲子,大
丞相、隨國公楊堅(jiān)進(jìn)爵為王,以十郡為國。辛未,代王達(dá)、滕王逌并以謀執(zhí)政,
被誅。壬申,以大將軍、長寧公楊勇為上柱國、大司馬,小冢宰、始平公元孝矩
為大司寇。
大定元年春正月壬午,詔曰:“朕以不天,夙遭極罰。光陰遄速,遽及此辰。
窮慕chan6*綿,言增號(hào)絕。逾祀革號(hào),憲章前典??筛拇笙笕隇榇蠖ㄔ辍!币矣?,
歲星逆行,守右執(zhí)法;熒惑掩房北第一星。丙戌,詔曰:“帝王設(shè)官,惟才是務(wù);
人臣報(bào)國,薦賢為重。去歲已來,屢有妖寇,宰臣英算,咸得清蕩。逆亂之后,
兵車始朅,遐邇勞役,生民未康。居官之徒,致治者寡。斯故上失其道,以至于
茲,亦由下有幽人,未展其力。今四海寧一,八表無塵,元輔執(zhí)鈞,垂風(fēng)揚(yáng)化。
若使天下英杰,盡升于朝,銓衡陟降,量才而處,垂拱無為,庶幾可至。”于是
遣戎秩上開府以上,職事下大夫以上,外官刺史以上,各舉清平勤干者三人。被
舉之人,居官三年有功過者,所舉之人,隨加賞罰。以大司馬、長寧公楊勇為洛
州總管。二月庚申,大丞相、隨王楊堅(jiān)為相國,總百揆,更封十郡,通前二十郡,
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備九錫之禮,加璽、鉞、遠(yuǎn)游冠,相國印綠纟
戾綬,位在諸王上。又加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乘金根車,駕六
馬,備五時(shí)副車,置旄頭云罕,樂舞八佾,設(shè)鍾虡宮懸。王后、王子爵命之號(hào),
并依魏晉故事。甲子,隨王楊堅(jiān)稱尊號(hào),帝遜于別宮。
隋氏奉帝為介國公,邑萬戶。車服禮樂一如周制,上書不為表,答表不稱詔。
有其文,事竟不行。開皇元年五月壬申,崩,時(shí)年九歲,隋志也。謚曰靜皇帝,
葬恭陵。
史臣曰:靜帝越自幼沖,紹茲衰緒。內(nèi)相挾孫、劉之詐,戚藩無齊、代之強(qiáng)。
隋氏因之,遂遷龜鼎。雖復(fù)岷峨投袂,翻成陵奪之威;漳滏勤王,無救宗周之殞。
嗚呼,以太祖之經(jīng)啟鴻基,高祖之克隆景業(yè),未逾二紀(jì),不祀忽諸。斯蓋宣帝之
余殃,非孺子之罪戾也。

猜你喜歡:
- 《菜根譚》 本來眼前事,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總出世
- 《文心雕龍》 《詩》文宏奧,包韞六義;毛公述《傳》,獨(dú)標(biāo)“興體”,豈不以“風(fēng)”通而“賦”同,“比”顯而“興”隱哉?故比者,附也;興者,起也。附理者
- 《明史》 ○陶成(子魯) 陳敏 丁瑄 王得仁(子一夔) 葉禎 伍驥 毛吉林錦 郭緒 姜昂(子龍) 陶成,字孔思,郁林人。
- 《舊五代史》 廣順元年春二月癸巳朔,以樞密副使、尚書戶部侍郎范質(zhì)為兵部侍郎,依前充職;以陳州刺史、判三司李穀為戶部侍郎,判三司;以右金吾大將軍、充
- 《后漢書》 袁紹字本初,汝南陽人,司徒湯之孫。父成,五官中郎將,壯健好交結(jié),大將軍梁冀以下莫不善之。 紹少為郎,除濮陽長,遭母憂去官。三年
- 《史記》 太史公曰:余每讀虞書,至於君臣相敕,維是幾安,而股肱不良,萬事墮壞,未嘗不流涕也。成王作頌,推己懲艾,悲彼家難,可不謂戰(zhàn)戰(zhàn)恐懼,善守
- 《宋史》 ◎職官六 ○殿前司 侍衛(wèi)親軍 環(huán)衛(wèi)官 皇城司 三衛(wèi)官 客省引進(jìn) 四方館 東西上閣門 帶御器械 人內(nèi)內(nèi)侍省
- 《元史》 ○速哥 速哥,蒙古人。父忽魯忽兒,國王木華黎麾下卒也。后更隸塔海、帖哥軍。以善馳馬,有口辯,慎重不泄,令佩銀符,常居軍中。奏白
- 《白癡》 將軍夫人對(duì)自己的出身很自豪,不允許別人說三道四.當(dāng)她突如其來地聽說,而且是毫無思想準(zhǔn)備地聽說,她族中的
- 《六朝文絜》 龍沙雁塞甲應(yīng)寒,天山月沒客衣單。燈前桁衣疑不亮,月下穿針覺最難。刺取燈花持桂燭,還卻燈檠下獨(dú)盤。鑄鳳銜蓮,圖龍并眠。燼高疑數(shù)剪,心濕
- 《樂府雜錄》 太宗定中原時(shí)所乘戰(zhàn)馬也。后征遼,馬斃,上嘆惜,乃命樂工撰此曲。
- 《金史》 ◎交聘表下
- 《清史稿》 ○常青 藍(lán)元枚 蔡攀龍(梁朝桂 普吉保) 丁朝雄 鄂輝 舒亮 常青,佟佳氏,滿洲正藍(lán)旗人。父安圖,官至江西巡撫。常
- 《儒林外史》 話說僧官正在蕭金鉉三人房里閑坐,道人慌忙來報(bào)
- 《三國演義》 且說曹操當(dāng)日對(duì)何進(jìn)曰:“宦官之禍,古今皆有;但世主不當(dāng)假之權(quán)寵,使至于此。若欲治罪,當(dāng)除元惡,但付一獄吏足矣,何必紛紛召外兵乎?欲盡
- 《蘇軾集》 ◎奏議六首 【杭州乞度牒開西湖狀】 元祐五年四月二十九日,龍圖閣學(xué)士左朝奉郎知杭州蘇軾狀奏。右臣聞天下所在陂湖河渠之利,
- 《舊唐書》 ○陸贄 陸贄,字敬輿,蘇州嘉興人。父侃,溧陽令,以贄貴,贈(zèng)禮部尚書。贄少孤,特立不群,頗勤儒學(xué)。年十八登進(jìn)士第,以博學(xué)宏詞登科
- 《顏氏家訓(xùn)》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jié)之。
- 《列夫托爾斯泰》 在他周圍,托爾斯泰的精神革命并沒博得多少同情;它使他的家庭非常難堪.  
- 《呂氏春秋》 ○先識(shí) 一曰:凡國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一也。地從於城,城從於民,民從於賢。故賢主得賢者而民得,民得而城得,城得而地得。夫
評(píng)論
發(fā)表評(píng)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