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記第二十五
《文心雕龍》 作者:劉勰
大舜云:“書用識哉!”所以記時事也。蓋圣賢言辭,總為之書,書之為體,
主言者也。揚雄曰:“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惫?br>書者,舒也。舒布其言,陳之簡牘,取象于夬,貴在明決而已。
三代政暇,文翰頗疏。春秋聘繁,書介彌盛。繞朝贈士會以策,子家與趙宣
以書,巫臣之遺子反,子產(chǎn)之諫范宣,詳觀四書,辭若對面。又子叔敬叔進(jìn)吊書
于滕君,固知行人挈辭,多被翰墨矣。及七國獻(xiàn)書,詭麗輻輳;漢來筆札,辭氣
紛紜。觀史遷之《報任安》,東方之《難公孫》,楊惲之《酬會宗》,子云之
《答劉歆》,志氣槃桓,各含殊采;并杼軸乎尺素,抑揚乎寸心。逮后漢書記,
則崔瑗尤善。魏之元瑜,號稱翩翩;文舉屬章,半簡必錄;休璉好事,留意詞翰,
抑其次也。嵇康《絕交》,實志高而文偉矣;趙至敘離,乃少年之激切也。至如
陳遵占辭,百封各意;彌衡代書,親疏得宜:斯又尺牘之偏才也。
詳總書體,本在盡言,言所以散郁陶,托風(fēng)采,故宜條暢以任氣,優(yōu)柔以懌
懷;文明從容,亦心聲之獻(xiàn)酬也。若夫尊貴差序,則肅以節(jié)文。戰(zhàn)國以前,君臣
同書,秦漢立儀,始有表奏,王公國內(nèi),亦稱奏書,張敞奏書于膠后,其義美矣。
迄至后漢,稍有名品,公府奏記,而郡將奏箋。記之言志,進(jìn)己志也。箋者,表
也,表識其情也。崔寔奏記于公府,則崇讓之德音矣;黃香奏箋于江夏,亦肅恭
之遺式矣。公幹箋記,麗而規(guī)益,子桓弗論,故世所共遺。若略名取實,則有美
于為詩矣。劉廙謝恩,喻切以至,陸機自理,情周而巧,箋之為美者也。原箋記
之為式,既上窺乎表,亦下睨乎書,使敬而不懾,簡而無傲,清美以惠其才,彪
蔚以文其響,蓋箋記之分也。
夫書記廣大,衣被事體,筆札雜名,古今多品。是以總領(lǐng)黎庶,則有譜籍簿
錄;醫(yī)歷星筮,則有方術(shù)占試;申憲述兵,則有律令法制;朝市征信,則有符契
券疏;百官詢事,則有關(guān)刺解牒;萬民達(dá)志,則有狀列辭諺:并述理于心,著言
于翰,雖藝文之末品,而政事之先務(wù)也。
故謂譜者,普也。注序世統(tǒng),事資周普,鄭氏譜《詩》,蓋取乎此。
籍者,借也。歲借民力,條之于版,春秋司籍,即其事也。
簿者,圃也。草木區(qū)別,文書類聚,張湯、李廣,為吏所簿,別情偽也。
錄者,領(lǐng)也。古史《世本》,編以簡策,領(lǐng)其名數(shù),故曰錄也。
方者,隅也。醫(yī)藥攻病,各有所主,專精一隅,故藥術(shù)稱方。
術(shù)者,路也。算歷極數(shù),見路乃明,《九章》積微,故以為術(shù),《淮南》、
《萬畢》,皆其類也。
占者,覘也。星辰飛伏,伺候乃見,精觀書云,故曰占也。
式者,則也。陰陽盈虛,五行消息,變雖不常,而稽之有則也。
律者,中也。黃鐘調(diào)起,五音以正,法律馭民,八刑克平,以律為名,取中
正也。
令者,命也。出命申禁,有若自天,管仲下命如流水,使民從也。
法者,象也。兵謀無方,而奇正有象,故曰法也。
制者,裁也。上行于下,如匠之制器也。
符者,孚也。征召防偽,事資中孚。三代玉瑞,漢世金竹,末代從省,易以
書翰矣。
契者,結(jié)也。上古純質(zhì),結(jié)繩執(zhí)契,今羌胡征數(shù),負(fù)販記緡,其遺風(fēng)歟!
券者,束也。明白約束,以備情偽,字形半分,故周稱判書。古有鐵券,以
堅信誓;王褒髯奴,則券之諧也。
疏者,布也。布置物類,撮題近意,故小券短書,號為疏也。
關(guān)者,閉也。出入由門,關(guān)閉當(dāng)審;庶務(wù)在政,通塞應(yīng)詳。韓非云:“孫亶
回,圣相也,而關(guān)于州部?!鄙w謂此也。
刺者,達(dá)也。詩人諷刺,周禮三刺,事敘相達(dá),若針之通結(jié)矣。
解者,釋也。解釋結(jié)滯,征事以對也。
牒者,葉也。短簡編牒,如葉在枝,溫舒截蒲,即其事也。議政未定,故短
牒咨謀。牒之尤密,謂之為簽。簽者,纖密者也。
狀者,貌也。體貌本原,取其事實,先賢表謚,并有行狀,狀之大者也。
列者,陳也。陳列事情,昭然可見也。
辭者,舌端之文,通己于人。子產(chǎn)有辭,諸侯所賴,不可已也。
諺者,直語也。喪言亦不及文,故吊亦稱諺。廛路淺言,有實無華。
鄒穆公云“囊滿儲中”,皆其類也。《太誓》曰:“古人有言,牝雞無晨?!?br>《大雅》云“人亦有言”、“惟憂用老”,并上古遺諺,《詩》、《書》可引者
也。至于陳琳諫辭,稱“掩目捕雀”,潘岳哀辭,稱“掌珠”、“伉儷”,并引
俗說而為文辭者也。夫文辭鄙俚,莫過于諺,而圣賢《詩》、《書》,采以為談,
況逾于此,豈可忽哉!
觀此四條,并書記所總:或事本相通,而文意各異,或全任質(zhì)素,或雜用文
綺,隨事立體,貴乎精要;意少一字則義闕,句長一言則辭妨,并有司之實務(wù),
而浮藻之所忽也。然才冠鴻筆,多疏尺牘,譬九方堙之識駿足,而不知毛色牝牡
也。言既身文,信亦邦瑞,翰林之士,思理實焉。
贊曰:文藻條流,托在筆札。既馳金相,亦運木訥。
萬古聲薦,千里應(yīng)拔。庶務(wù)紛綸,因書乃察。
主言者也。揚雄曰:“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惫?br>書者,舒也。舒布其言,陳之簡牘,取象于夬,貴在明決而已。
三代政暇,文翰頗疏。春秋聘繁,書介彌盛。繞朝贈士會以策,子家與趙宣
以書,巫臣之遺子反,子產(chǎn)之諫范宣,詳觀四書,辭若對面。又子叔敬叔進(jìn)吊書
于滕君,固知行人挈辭,多被翰墨矣。及七國獻(xiàn)書,詭麗輻輳;漢來筆札,辭氣
紛紜。觀史遷之《報任安》,東方之《難公孫》,楊惲之《酬會宗》,子云之
《答劉歆》,志氣槃桓,各含殊采;并杼軸乎尺素,抑揚乎寸心。逮后漢書記,
則崔瑗尤善。魏之元瑜,號稱翩翩;文舉屬章,半簡必錄;休璉好事,留意詞翰,
抑其次也。嵇康《絕交》,實志高而文偉矣;趙至敘離,乃少年之激切也。至如
陳遵占辭,百封各意;彌衡代書,親疏得宜:斯又尺牘之偏才也。
詳總書體,本在盡言,言所以散郁陶,托風(fēng)采,故宜條暢以任氣,優(yōu)柔以懌
懷;文明從容,亦心聲之獻(xiàn)酬也。若夫尊貴差序,則肅以節(jié)文。戰(zhàn)國以前,君臣
同書,秦漢立儀,始有表奏,王公國內(nèi),亦稱奏書,張敞奏書于膠后,其義美矣。
迄至后漢,稍有名品,公府奏記,而郡將奏箋。記之言志,進(jìn)己志也。箋者,表
也,表識其情也。崔寔奏記于公府,則崇讓之德音矣;黃香奏箋于江夏,亦肅恭
之遺式矣。公幹箋記,麗而規(guī)益,子桓弗論,故世所共遺。若略名取實,則有美
于為詩矣。劉廙謝恩,喻切以至,陸機自理,情周而巧,箋之為美者也。原箋記
之為式,既上窺乎表,亦下睨乎書,使敬而不懾,簡而無傲,清美以惠其才,彪
蔚以文其響,蓋箋記之分也。
夫書記廣大,衣被事體,筆札雜名,古今多品。是以總領(lǐng)黎庶,則有譜籍簿
錄;醫(yī)歷星筮,則有方術(shù)占試;申憲述兵,則有律令法制;朝市征信,則有符契
券疏;百官詢事,則有關(guān)刺解牒;萬民達(dá)志,則有狀列辭諺:并述理于心,著言
于翰,雖藝文之末品,而政事之先務(wù)也。
故謂譜者,普也。注序世統(tǒng),事資周普,鄭氏譜《詩》,蓋取乎此。
籍者,借也。歲借民力,條之于版,春秋司籍,即其事也。
簿者,圃也。草木區(qū)別,文書類聚,張湯、李廣,為吏所簿,別情偽也。
錄者,領(lǐng)也。古史《世本》,編以簡策,領(lǐng)其名數(shù),故曰錄也。
方者,隅也。醫(yī)藥攻病,各有所主,專精一隅,故藥術(shù)稱方。
術(shù)者,路也。算歷極數(shù),見路乃明,《九章》積微,故以為術(shù),《淮南》、
《萬畢》,皆其類也。
占者,覘也。星辰飛伏,伺候乃見,精觀書云,故曰占也。
式者,則也。陰陽盈虛,五行消息,變雖不常,而稽之有則也。
律者,中也。黃鐘調(diào)起,五音以正,法律馭民,八刑克平,以律為名,取中
正也。
令者,命也。出命申禁,有若自天,管仲下命如流水,使民從也。
法者,象也。兵謀無方,而奇正有象,故曰法也。
制者,裁也。上行于下,如匠之制器也。
符者,孚也。征召防偽,事資中孚。三代玉瑞,漢世金竹,末代從省,易以
書翰矣。
契者,結(jié)也。上古純質(zhì),結(jié)繩執(zhí)契,今羌胡征數(shù),負(fù)販記緡,其遺風(fēng)歟!
券者,束也。明白約束,以備情偽,字形半分,故周稱判書。古有鐵券,以
堅信誓;王褒髯奴,則券之諧也。
疏者,布也。布置物類,撮題近意,故小券短書,號為疏也。
關(guān)者,閉也。出入由門,關(guān)閉當(dāng)審;庶務(wù)在政,通塞應(yīng)詳。韓非云:“孫亶
回,圣相也,而關(guān)于州部?!鄙w謂此也。
刺者,達(dá)也。詩人諷刺,周禮三刺,事敘相達(dá),若針之通結(jié)矣。
解者,釋也。解釋結(jié)滯,征事以對也。
牒者,葉也。短簡編牒,如葉在枝,溫舒截蒲,即其事也。議政未定,故短
牒咨謀。牒之尤密,謂之為簽。簽者,纖密者也。
狀者,貌也。體貌本原,取其事實,先賢表謚,并有行狀,狀之大者也。
列者,陳也。陳列事情,昭然可見也。
辭者,舌端之文,通己于人。子產(chǎn)有辭,諸侯所賴,不可已也。
諺者,直語也。喪言亦不及文,故吊亦稱諺。廛路淺言,有實無華。
鄒穆公云“囊滿儲中”,皆其類也。《太誓》曰:“古人有言,牝雞無晨?!?br>《大雅》云“人亦有言”、“惟憂用老”,并上古遺諺,《詩》、《書》可引者
也。至于陳琳諫辭,稱“掩目捕雀”,潘岳哀辭,稱“掌珠”、“伉儷”,并引
俗說而為文辭者也。夫文辭鄙俚,莫過于諺,而圣賢《詩》、《書》,采以為談,
況逾于此,豈可忽哉!
觀此四條,并書記所總:或事本相通,而文意各異,或全任質(zhì)素,或雜用文
綺,隨事立體,貴乎精要;意少一字則義闕,句長一言則辭妨,并有司之實務(wù),
而浮藻之所忽也。然才冠鴻筆,多疏尺牘,譬九方堙之識駿足,而不知毛色牝牡
也。言既身文,信亦邦瑞,翰林之士,思理實焉。
贊曰:文藻條流,托在筆札。既馳金相,亦運木訥。
萬古聲薦,千里應(yīng)拔。庶務(wù)紛綸,因書乃察。

猜你喜歡:
- 《隋書》 ◎滕穆王瓚嗣王綸 膝穆王瓚,字恒生,一名慧,高祖母弟也。周世以太祖軍功封竟陵郡公,尚武帝妹順陽公主,自右中侍上士遷御伯中大夫。
- 《白癡》 "先生們,你們中間的任何一位,我都沒有料到會光臨寒舍,"公爵開口道,"昨
- 《論衡》 【題解】 本篇中王充駁斥了把打雷說成
- 《朱子語類》 ◎冠昏喪 △總論 冠禮、昏禮,不知起於何時。如禮記疏說得恁地,不知如何未暇辨得?!擦x剛〕 問:"冠、昏、喪、祭,何書可用?"
- 《史記》 平原君趙勝者,趙之諸公子也。諸子中勝最賢,喜賓客,賓客蓋至者數(shù)千人。平原君相趙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復(fù)位,封於東武城。 平
- 《新五代史》 ○廢帝皇后劉氏 廢帝皇后劉氏,父茂威,應(yīng)州渾元人也。后為人強悍,廢帝素憚之。初封沛國夫人,廢帝即位,立為皇后。其弟延皓,少事廢
- 《陳書》 ◎侯瑱 歐陽頠 子紇 吳明徹 裴子烈 侯瑱,字伯玉,巴西充國人也。父弘遠(yuǎn),世為西蜀酋豪。蜀賊張文萼據(jù)白崖山,有眾萬人,
- 《舊五代史》 天成三年春正月戊申朔,帝御崇元殿受朝賀,仗衛(wèi)如式。辛亥,前河陽節(jié)度使、檢校太傅、兼侍中孔勍以太子太師致仕。癸丑,詔取今月十七日幸鄴都
- 《東京夢華錄》 ○軍頭司 軍頭司每旬休按閱內(nèi)等子、相撲手、劍棒手格斗。諸軍營殿前指揮使直,在禁中有左右班、內(nèi)殿直、散員、散都頭、散直、散指揮。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雜史類 《雜史》之目,肇於《隋書》。蓋載籍既繁,難於條析。義取乎兼包眾體,宏括殊名。故王嘉《拾遺記》、《汲?,嵳Z》得與《魏尚
- 《安娜·卡列尼娜》 基蒂特別高興有機會能和她丈夫單獨呆在一起,因為她注意到在他走進(jìn)涼臺,問她們在說什么,卻沒有得到回答的時
- 《后漢書》 李恂字叔英,安定臨涇人也。少習(xí)《韓詩》,教授諸生常數(shù)百人。太守潁川李鴻請署功曹,未及到,而州辟為從事。會鴻卒,恂不應(yīng)州命,而送鴻喪還
- 《新唐書》 ◎藩鎮(zhèn)宣武彰義澤潞 劉玄佐,滑州匡城人。少倜蕩,不自業(yè),為縣捕盜,犯法,吏笞辱幾死,乃亡命從永平軍,稍為牙將。大歷中,李靈耀據(jù)
- 《上尉的女兒》 親愛的麗莎: 你下鄉(xiāng)去了,你該知道我是如何地驚訝!那天我只見到奧爾
- 《明史》 ◎功臣世表二 (略)
- 《宋史》 ○吳昌裔 汪綱 陳宓 王霆 吳昌裔,字季永,中江人。蚤孤,與兄泳痛自植立,不肯逐時好,得程頤、張載、朱熹諸書,輒研繹不倦
- 《柳宗元集》 ○萬年縣丞柳君墓志(并序。《史·表》載:虬,后周中書侍郎美陽孝公,與志稍戾,豈史誤耶?萬年公,貞元十二年卒,是年葬,志是時作。)
- 《晉書》 ◎五行下 《傳》曰:“聽之不聰,是謂不謀,厥咎急,厥罰恒寒,厥極貧。時則有鼓妖,時則有魚孽,時則有豕禍,時則有耳痾,時則有黑眚
- 《隋書》 ◎禮儀一 唐、虞之時,祭天之屬為天禮,祭地之屬為地禮,祭宗廟之屬為人禮。故《書》云命伯夷典朕三禮,所以彌綸天地,經(jīng)緯陰陽,辨幽
- 《南史》 廢帝郁林王,諱昭業(yè),字元尚,小字法身,文惠太子長子也。高帝為相王,鎮(zhèn)東府,時年五歲,床前戲。高帝方令左右拔白發(fā),問之曰:“兒言我誰耶
評論
發(fā)表評論
- 平沙芳草渡頭村。綠遍去年痕。洪咨夔《眼兒媚·平沙芳草渡頭村》
- 天秋日正中,水碧無塵埃。
- 多少天涯未歸客,盡借籬落看秋風(fēng)。
-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
- 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fù)營齋。
- 江帶峨眉雪,川橫三峽流。
- 惡人自有惡人磨。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十回》
- 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王安石《桂枝香·登臨送目》
- 奸不容細(xì),私告任坐使然也。韓非及后人《韓非子·制分》
- 貨有高低三等價,客無遠(yuǎn)近一般看吳承恩《西游記·第八十四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