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蘇軾的《驪山三絕句》
全文:
功成惟欲善持盈,可嘆前王恃太平。
辛苦驪山山下土,阿房才廢又華清。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辛苦
原指味道辛辣而苦,比喻艱難困苦
辛苦遭逢。——宋· 文天祥《過零丁洋》
驪山
在 陜西省 臨潼縣 東南,因古 驪戎 居此得名。是著名的游覽、休養(yǎng)勝地。又名 酈山 ?!稘h書·劉向傳》:“ 秦始皇 葬於 驪山 之阿,下錮三泉,上崇山墳,其高五十餘丈,周回五里有餘?!?唐 張說 《應(yīng)制奉和》:“ 漢 家行樹直 新豐 , 秦 地 驪山 抱溫谷?!?清 陳維崧 《滿庭芳·距汝州四十里山有溫泉相傳為唐武后幸洛時(shí)浴處》詞:“凄然也, 驪山 浴館,一樣野花稠?!?/p>
下土
(1).大地。《詩(shī)·小雅·小明》:“明明上天,照臨下土?!?唐 張喬 《試月中桂》詩(shī):“根非生下土,葉不墜秋風(fēng)。” 明 何景明 《九詠》:“下土幽暗而嶮巇兮,需光澤之照臨?!?/p>
(2).四方;天下?!稌に吹洹罚骸暗坩嵪峦?,方設(shè)居方?!?孔 傳:“言 舜 理四方,諸侯各設(shè)其官居其方?!薄秶?guó)語(yǔ)·吳語(yǔ)》:“余心豈忘憂恤,不惟下土之康靖?!?韋昭 注:“不但憂四方,乃憂王室也。”《后漢書·仲長(zhǎng)統(tǒng)傳》:“故下土無壅滯之土,國(guó)朝無專貴之人?!?宋 曾鞏 《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札子》:“其淵謀遠(yuǎn)略,必中事幾,善訓(xùn)嘉謨,可為世則者,傳聞下土,雖僅得其一二,已足以度越眾慮,非可闚測(cè),可謂有君人之德大?!?魯迅 《無題》詩(shī):“下土惟 秦 醉,中流輟 越 吟。”
(3).指人間。《詩(shī)·小雅·小旻》:“旻天疾威,敷于下土?!?晉 陶潛 《搜神后記》卷五:“ 豫章 人 劉廣 ,年少未婚,至田舍,見一女子,云:‘我是 何參軍 女,年十四而夭,為 西王母 所養(yǎng),使與下土人交?!?廣 與之纏*綿?!?前蜀 貫休 《陽(yáng)春曲》:“何不卻辭上帝下下土,忍見蒼生苦苦苦!” 清 魏源 《雜詩(shī)》之四:“維帝高冥冥,安聞下土怨。”
(4).偏遠(yuǎn)的地方?!稘h書·劉輔傳》:“臣等愚,以為 輔 幸得託公族之親,在諫臣之列,新從下土來,未知朝廷體,獨(dú)觸忌諱,不足深過?!?漢 王符 《潛夫論·三式》:“細(xì)民冤結(jié),無所控告,下土邊遠(yuǎn),能詣闕者,萬無數(shù)人,其得省治,不能百一。”《魏書·朱長(zhǎng)生傳》:“ 高車 主 阿伏至羅 責(zé) 長(zhǎng)生 等拜, 長(zhǎng)生 拒之曰:‘我天子使,安肯拜下土諸侯!’”
(5).低洼之地。《書·禹貢》:“厥土惟壤,下土墳壚?!?孔 傳:“高者壤,下者壚。”一說,下等土地。 孫星衍 注引 馬融 曰:“ 豫州 地有三等,下者墳壚也?!?/p>
猶入土。指埋葬。 宋之的 《故鄉(xiāng)》:“老的下土的時(shí)候,使了財(cái)主五吊錢,幾年沒還上,咱祖上留下來的這幾間破草房跟西河沿那八分菜田地,都出給財(cái)主了?!?/p>
阿房
指 阿房宮 。 漢 班固 《東都賦》:“子徒習(xí) 秦 阿房 之造天,而不知 京洛 之有制也?!?晉 葛洪 《抱樸子·君道》:“鑒 章華 之召災(zāi),悟 阿房 之速禍?!?宋 康與之 《訴衷情令·長(zhǎng)安懷古》詞:“ 阿房 廢址 漢 荒丘,孤兔又羣游?!?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第二章:“ 項(xiàng)羽 之燒 阿房 ,赤眉之燒 長(zhǎng)安 , 董卓 之燒 河陽(yáng) ,火延三月不止,民為之盡?!?/p>
梵語(yǔ)。地獄中鬼卒名?!短圃?shī)紀(jì)事》卷六六引 唐 鄭愚 《大溈靈祐師銘》:“牛阿房,鬼王通。專覷捕,見西東?!眳⒁姟?阿旁 ”。
華清
(1).指 華清池 。 清 洪昇 《長(zhǎng)生殿·傳概》:“自 華清 賜浴,初承恩澤; 長(zhǎng)生 乞巧,永訂盟香?!?郭沫若 《念奴嬌·小湯山》詞:“ 華清 何似?令人高下難説?!眳⒁姟?華清池 ”。
(2).指 華清宮 。 唐 薛能 《折楊柳》詞之一:“ 華清 高樹出離宮,南陌柔條帶暖風(fēng)?!?宋 蘇軾 《驪山絕句》之一:“辛苦 驪山 山下土, 阿房 纔廢又 華清 。” 明 敖英 《輞川謁王右丞祠》詩(shī):“ 華清 風(fēng)雨蕭蕭夜,愁絶 江 南 庾子山 ?!眳⒁姟?華清宮 ”。
(3).猶太清。指太空。 明 陳所聞 《念奴嬌序·云住閣為歐陽(yáng)平林青林長(zhǎng)林題》套曲:“驀地云開,皎然月出,恍疑騎鶴上華清?!?/p>
蘇軾名句,驪山三絕句名句


猜你喜歡:
- 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
-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 貴富而不知道,適足以為患,不如貧賤。呂不韋《呂氏春秋·紀(jì)·孟春紀(jì)》
- 綠槐煙柳長(zhǎng)亭路,恨匆忙分離去。惠洪《青玉案·綠槐煙柳長(zhǎng)亭路》
- 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 山居雜詩(shī)九十首曹勛〔宋代〕
- 憶江南李煜〔五代〕
- 自西海泛舟至青龍橋乾隆〔清代〕
- 寄張子直·其二彭汝礪〔宋代〕
- 黟山汪孟和以其祖居棲碧樓作圖求賦為題之時(shí)為府吏朱同〔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