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黃庭堅的《知命弟觀音贊》
全文:
普陀巖大圣,應(yīng)身三十二。
慈悲視眾生,八萬四千眼。
救一切苦難,八萬四千聲。
依歸觀世音,是先得道者。
南無黃居士,具足神通力。
亦具智方便,何不自觀音。
瞿唐風(fēng)浪中,歸命施無畏。
一人自歸依,諸人皆解脫。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普陀
中國 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梵語 補陀落迦 (Potalaka)的省音譯。在今 浙江省 普陀縣 ,屬 舟山群島 。古稱 梅岑山 ,傳說 漢 方士 梅福 在此煉丹。 五代后梁 時, 日 僧 慧鍔 從 五臺山 請 觀音 圣像回國,為大風(fēng)所阻,于此山建“不肯去觀音院”,是為“觀音道場”之始。后人又據(jù)《華嚴(yán)經(jīng)·入法界品》,附會為 善才 參訪 觀音菩薩 的 補陀落迦山 。《四溟詩話》卷四引 唐 安慶王 《西池送月泉上人歸南?!吩姡骸疤扉_ 達摩 井,云護 普陀 巖?!薄抖昴慷弥脂F(xiàn)狀》第七八回:“等到六月里,那位 蒯老太太 照例是要帶了合家人等到 普陀 燒香的?!眳㈤啞斗g名義集·眾山》。
大圣
(1).古謂道德最完善、智能最超絕、通曉萬物之道的人。《荀子·哀公》:“ 孔子 曰:‘人有五儀: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賢人,有大圣……所謂大圣者,知通乎大道,應(yīng)變而不窮,辨乎萬物之情性者也?!?漢 揚雄 《法言·吾子》:“委大圣而好乎諸子者,惡覩其識道也。” 明 李贄 《題孔子像于芝佛院》:“人皆以 孔子 為大圣,吾亦以為大圣。”
(2).稱帝王?!秴问洗呵铩ぞ亍罚骸按笫o事,而千官盡能?!薄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jì)》:“大圣作治,建定法度,顯著綱紀(jì)?!?宋 彭乘 《墨客揮犀》卷一:“帝曰:‘忠鯁之言固苦口而逆耳,蓋有所益也。設(shè)或無益亦無所害,又何必拒而責(zé)之?’大圣之度,慈厚若此?!?/p>
(3).佛教稱佛、菩薩。《法華經(jīng)·方便品》:“今慧日大圣尊久乃説是法。”《無量壽經(jīng)》卷上:“一切大圣,神通已達?!?/p>
(4).謂極有神通。 晉 干寶 《搜神記》卷十六:“我女大圣,死經(jīng)二十三年,猶能與生人交往?!?/p>
(5).指小說《西游記》中的 孫悟空 。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齊天大圣》:“客言大圣靈著,將禱諸祠……入殿瞻仰,神猴首人身,蓋 齊天大圣 孫悟空 云?!?/p>
應(yīng)身
佛教語。指佛、菩薩為度化眾生,隨宜顯現(xiàn)各種形象不同的化身。 南朝 梁簡文帝 《與僧正教》:“蓋所以仰傳應(yīng)身,遠注靈覺,羨龍瓶之始晨,迫鵠林之餘慕。”參閱《合部金光明經(jīng)·三身分別品》。
十二
(1).十分之二。《史記·高祖本紀(jì)》:“地方二千里,持戟百萬,縣隔千里之外, 齊 得十二焉?!?裴骃 集解引 蘇林 曰:“十二,得十中之二?!?/p>
(2).特指稅率或利率十分之二?!吨芏Y·地官·載師》:“凡任地……甸稍縣都,皆無過十二?!?賈公彥 疏:“皆無過十二者……皆無過十而稅二?!薄稘h書·貢禹傳》:“商賈求利,東西南北各用智巧,好衣美食,歲有十二之利,而不出租稅?!?顏師古 注:“若有萬錢為賈,則獲二千之利?!?/p>
(3).形容數(shù)量多或程度深。 南朝 齊 王融 《望成行》:“金城十二重,云氣出表里。”參見“十二分?!?/p>
黃庭堅名句,知命弟觀音贊名句


猜你喜歡:
- 更落盡梨花,飛盡楊花,春也成憔悴。
- 清娥畫扇中,春樹郁金紅。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道旁苦李,為人所棄。程登吉《幼學(xué)瓊林·卷四·花木》
-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lián)Q新天。
- 能脫身牢籠外,便是大英雄。王永彬《圍爐夜話·第二八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