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陽枋的《回陸主簿賀生日詩》
全文:
南華眇夸靈椿樹,八千為秋八千春。
要是循名須責(zé)實,人生三萬六千日。
世間修短皆自然,造化到底難為言。
一十二萬九千歲,更加五百乾之兌。
安樂老仙窮象數(shù),三哥笑言譏淺露。
只如三百六十五,天運從來周一度。
太羹玄酒渾渾餓,何人於中羅八珍。
八珍向里有真味,未可以天而廢人。
神數(shù)自一而至十,萬物生成由此出。
坤兌無首乾無終,陰陽為用常弄虛。
顏子聞一以知十,清明稟不茍麻畀。
六德六行惟俱全,只向綱常窮所止。
人能陋巷樂簞瓢,踐行好是奇男子。
看盡古今為圣賢,度事有經(jīng)還有權(quán)。
紛紜雜擾語不盡,匠斤扁斬惟心傳。
道至無言而止矣,此外如何別有旨。
萬靈昭灼會分雨,須使愛之若桐梓。
朅來城市辭山林,蕭蕭兩鬢雪山侵。
感甚秋高華晚節(jié),搜枯聊作寒蛩吟。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世間
人世間;世界上?!栋儆鹘?jīng)·觀作瓶喻》:“諸佛大龍出,雷音徧世間?!?晉 陶潛 《飲酒》詩之三:“有飲不肯飲,但顧世間名?!?唐 裴铏 《崑崙奴》:“其警如神,其猛如虎,即 曹州 孟海 之犬也。世間非老奴不能斃此犬耳?!?宋 陸游 《高枕》詩:“高枕閑看古篆香,世間萬事本茫茫?!?明 袁宏道 《寄散木》:“凡藝到極精處,皆可成名,強如世間浮泛詩文百倍?!?楊朔 《滇池邊上》:“自古以來,人們常有個夢想,但愿世間花不謝,葉不落,一年到頭永遠(yuǎn)是春天。”
修短
(1).長短。指物的長度。 晉 葛洪 《抱樸子·清鑒》:“此為絲線既經(jīng)於銓衡,布帛已歷於丈尺,徐乃説其斤兩之輕重,端匹之修短。” 唐 劉知幾 《史通·暗惑》:“故窊隆異等,修短殊姿,皆稟之自然,得諸造化?!?/p>
(2).長短。指人的壽命。《漢書·谷永傳》:“加以功德有厚薄,期質(zhì)有修短,時世有中季,天道有盛衰?!?唐 杜甫 《寄薛三郎中據(jù)》:“余今委修短,豈得恨命屯。” 明 鄭若庸 《玉玦記·夢神》:“念修短榮枯皆已定,要成仁取義,鴻毛視死何輕。”
(3).長短。長處與短處。 晉 葛洪 《抱樸子·疾謬》:“指玷修短,評論美丑?!?/p>
自然
(1) 宇宙萬物;宇宙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總和,即整個物質(zhì)世界,自然界
改造自然
自然之理也。——宋· 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
擇于自然。——赫胥黎著、 嚴(yán)復(fù)譯《天演論》
近于自然。——蔡元培《圖畫》
(2)
(3) 屬于或關(guān)于自然界的、存在于或產(chǎn)生于自然界的、非人為的
自然現(xiàn)象
自然之驗。——《史記·貨殖列傳》
(4) 不勉強,不拘束,不呆板
他的動作很自然
復(fù)得返自然。(指無拘無束的田園生活)。——晉· 陶淵明《歸園田居》
自然蛾眉。——唐· 李朝威《柳毅傳》
(5) 不經(jīng)人力干預(yù)而自由發(fā)展
聽其自然
(6) 當(dāng)然
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魯迅《朝花夕拾》
造化
(1) 福分;好運氣
子女都這么孝敬,你可真有造化
(2) 自然界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杜甫《望岳》
信造化之尤物。——宋· 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
與造化抗衡
到底
(1) 用于疑問句,表示進(jìn)一步追究;究竟
你到底去不去?!
(2) 表示經(jīng)過較長過程最后出現(xiàn)某種結(jié)果
經(jīng)過一番曲折,事情到底成功了
(3) 強調(diào)原因或特點;畢竟
到底是南方,四月就插秧了
到底是小孩,這些道理他還不大懂
你到底為什么不走進(jìn)那間屋子
(4) 一直到完畢、結(jié)束或完成
貫徹到底
(5) 表示感嘆的語氣
到底還是女人心細(xì)
為言
(1).與之說話;與之交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豈寡人不足為言邪?何故哉?” 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汾水》:“ 辛 貌丑,妻不為言。”
(2).猶為意。《史記·管晏列傳》:“ 管仲 貧困,常欺 鮑叔 , 鮑叔 終善遇之,不以為言?!?/p>
詐偽之言。為,通“ 偽 ”。《詩·唐風(fēng)·采苓》:“人之為言,茍亦無信?!薄对姟ぬ骑L(fēng)·采苓》:“人之為言,胡得焉?!?孔穎達(dá) 疏:“人之詐偽之言?!?陳奐 傳疏:“古‘為、偽、譌’三字同?!睹姟繁咀鳌疄椤?,讀作‘偽’也。為言即讒言,所謂小行無徵之言也?!?/p>
陽枋名句,回陸主簿賀生日詩名句


猜你喜歡:
-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 夜雨連明春水生,嬌云濃暖弄陰晴。蘇舜欽《初晴游滄浪亭》
-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白居易《憶江南詞三首》
- 不剪春衫愁意態(tài),過收燈、有些寒在史達(dá)祖《夜行船·正月十八日聞賣杏花有感》
-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 寄韓子云二首吳芾〔宋代〕
- 惜秋華(夾鐘商重九)吳文英〔宋代〕
- 和汪君徐元杰〔宋代〕
- 苦雨吟十首呈同官諸丈吳潛〔宋代〕
- 仲春躬祭社稷壇乾隆〔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