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李彌遜的《和學士秋懷一十五首》
全文:
便面南臺繚繞山,晚云歸盡遠空閑。
晴嵐遍染參差玉,若比蒿陽季孟間。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便面
古代用以遮面的扇狀物?!稘h書·張敞傳》:“然 敞 無威儀,時罷朝會,過走馬 章臺街 ,使御吏驅,自以便面拊馬?!?顏師古 注:“便面,所以障面,蓋扇之類也。不欲見人,以此自障面則得其便,故曰便面,亦曰屏面。今之沙門所持竹扇,上袤平而下圜,即古之便面也?!焙蠓Q團扇、折扇為便面。 宋 楊萬里 《誠齋荊溪集序》:“自此,每過午,吏散庭空,即攜一便面,步后園,登古城。” 金 黨懷英 《上皇書扇后》詩:“便面團圝字點鴉,天風吹墮委塵沙?!?清 孔尚任 《桃花扇·寄扇》:“便面小,血心腸一萬條;手帕兒包,頭繩兒繞,抵過錦字書多少?!?/p>
南臺
(1). 十六國 夏 主 赫連勃勃 取 長安 后,稱 長安 曰 南臺 ?!稌x書·地理志上》:“ 勃勃 僭號於 統(tǒng)萬 ,是為 夏 。置 幽州 牧於 大城 ,又平 劉義真 於 長安 ,遣子 璝 鎮(zhèn)焉。號曰 南臺 。”
(2).御史臺。以在宮闕西南,故稱。 南朝 梁元帝 《薦鮑幾表》:“前宰 東邑 ,實有二 魯 之風;近處 南臺 ,欲尊兩 鮑 之則?!薄锻ǖ洹ぢ毠倭罚骸?后漢 以來謂之御史臺,亦謂之蘭臺寺。 梁 及 后魏 北齊 ,或謂之 南臺 。 后魏 之制,有公事百官朝會名簿,自尚書令僕以下,悉送 南臺 ?!?清 王士禛 《喜羨門閣學卜鄰之作》詩:“東閣從容多密札, 南臺 潦倒恕彈文?!庇?元 代指由 揚州 徙至 建康 的行御史臺。 清 李慈銘 《越縵堂讀書記·札記》:“又 至元 十四年初立行御史臺於 揚州 ……二十七年,徙 揚州 行臺於 建康 ,專涖 江南 之地,號 南臺 ?!?/p>
(3).臺名。即 戲馬臺 。在 江蘇省 銅山縣 南。 晉 義熙 中, 劉裕 嘗大會群僚賦詩于此。 南朝 宋 元嘉 時, 魏 主南侵至 彭城 ,亦嘗登此?!端?jīng)注》謂即 項羽 掠馬臺 ,其下有玉鉤斜道。 宋 蘇軾 《次韻呂梁重屯田》:“待君筆力追 靈運 ,莫負 南臺 九日期?!?王文誥 輯注:“ 縯 曰:‘ 劉裕 為 宋 公,在 彭城 ,九月九日,出游 戲馬臺 ,送 孔靖 辭位歸鄉(xiāng)。 謝靈運 、 宣遠 等,并從作詩?!?宋 蘇軾 《臺頭寺送宋希元》詩:“相從傾蓋只今年,送別 南臺 便黯然。” 查慎行 注:“ 南臺 即 戲馬臺 ,以在 徐州 城南,故名?!?/p>
(4).臺名。 瀛臺 的舊稱。在 北京 。 清 吳偉業(yè) 《即事》詩之三:“從游 西苑 花初放,侍宴 南臺 酒半醒。” 清 高士奇 《金鰲退食筆記》卷上:“ 瀛臺 ,舊為 南臺 ,一曰 趯臺坡 。本朝 順治 年間,別建宮室,為避暑之處?!?/p>
(5).山名。即 釣臺山 。在 福建省 福州市 南 閩江 中,故亦曰 南臺山 。 宋 陸游 《度浮橋至南臺》詩:“客中多病廢登臨,聞説 南臺 試一尋。” 錢鍾書 注:“ 南臺 ,一稱 釣臺山 ,在 閩江 中。”《明史·湯和傳》:“尋拜征南將軍……遂與副將軍 廖永忠 伐 陳友定 ,自 明州 由海道乘風抵 福州 之 五虎門 ,駐師 南臺 ,使人諭降?!?/p>
(6).山名。在 廣州 香山縣 (今 中山縣 )南五十里,兩山相對如臺,故名。參閱《明一統(tǒng)志》。
繚繞
(1) 一圈圈向上飄起
炊煙繚繞
(2) 事情結束后延續(xù)存在
余音繚繞
云歸
乘云歸去。謂仙逝。 宋 蘇軾 《過永樂文長老已卒》詩:“初驚鶴瘦不可識,旋覺云歸無處尋?!?/p>
空閑
(1).閑暇。《呂氏春秋·仲冬》“命之曰暢月” 漢 高誘 注:“陰氣在上,民人空閑,無所事作,故命之曰暢月也?!薄缎咽篮阊浴煽h令競義婚孤女》:“養(yǎng)娘常叫出外邊雜差雜使,不容他一刻空閒?!?清 李漁 《慎鸞交·癡盼》:“説不拘那一日,但有空閒,就請過去?!?冰心 《寄小讀者》十一:“我縱欲修心養(yǎng)性,哪得此半年空閑,幕天席地的日子?”
(2).閑置?!度龂尽侵尽O登傳》:“至所頓息,又擇空閑之地?!?宋 郭彖 《睽車志》卷一:“偶見此樓空閑,故暫寄此?!?元 高栻 《集賢賓·怨別》套曲:“空閑了翡翠幃,消疎了鶯燕期?!?/p>
(3).空虛;匱乏?!镀邍呵锲皆挕肪碇校骸皫觳?a href="/cd/k/kongxian13781.htm" target="_self">空閑,人民殘毀。”
見“ 空閑 ”。
李彌遜名句,和學士秋懷一十五首名句


猜你喜歡:
- 非意相干,可以理遣。房玄齡《晉書·列傳·第六章》
- 綠杯紅袖趁重陽。人情似故鄉(xiāng)。晏幾道《阮郎歸·天邊金掌露成霜》
- 天涯靜處無征戰(zhàn),兵氣銷為日月光。
- 嵩云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
-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