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袁黃 《了凡四訓·立命之學》名句出處
摘自《了凡四訓·立命之學》
解釋:世間的一切功德福報其實都離不開自己的內(nèi)心,只有凈化我們的內(nèi)心,斷惡修善,在內(nèi)心中找到真正的善念,就沒有什么事不能想通的了。
原文摘要:
然則數(shù)可逃乎?”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為明訓。我教典中說:『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环蛲Z乃釋迦大戒,諸佛菩薩,豈誑語欺人?”余進曰:“孟子言:『求則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義可以力求;功名富貴,如何求得?”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錯,汝自錯解耳。汝不見六祖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nèi)外雙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內(nèi)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nèi)外雙失,故無益?!币騿枺骸翱坠闳杲K身若何?”余以實告。云谷曰:“汝自揣應(yīng)得科第否?應(yīng)生子否?”余追省良久,曰:“不應(yīng)也。科第中人,類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積功累行,以基厚福;兼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一切
所有
一切不事事。——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豈可一切拘以定月哉?——宋·沈括《夢溪筆談》
常覺一切事。——清·梁啟超《譚嗣同傳》
福田
佛教語。佛教以為供養(yǎng)布施,行善修德,能受福報,猶如播種田畝,有秋收之利,故稱。 晉 道恒 《釋駁論》:“是以知三尊為眾生福田供養(yǎng),自修己之功德耳?!?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上》:“誠愿大王福田為意,於諸 印度 建立伽藍,既旌圣跡,又擅高名,福資先王,恩及后嗣?!?元 本 高明 《琵琶記·牛小姐規(guī)勸侍婢》:“便是我,也千不合萬不合前生不曾種得福田,把我這里做丫頭,苦如何説得?”
不離
(1).不失;不失為?!肚f子·馬蹄》:“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樸素?!薄抖Y記·曲禮上》:“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
(2).不離開;不離去。 漢 焦贛 《易林·鼎之需》:“容民畜眾,不離其居?!?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小翠》:“一物大於貓,來伏身下,展轉(zhuǎn)不離。”
(3).差不多;還不錯?!都t樓夢》第一○八回:“ 湘云 道:‘別人還不離,獨有 璉二嫂子 ,連模樣兒都改了,説話不伶俐了?!?老舍 《駱駝祥子》四:“老頭子看了車一眼,點了點頭:‘不離!’”
方寸
(1) 一寸的平方大小
方寸之地起波瀾
(2) 一平方寸
(3) ∶心神。語出《三國志》:徐庶母親被曹操抓去,徐指著胸口對劉備說:“方寸亂矣!”
從心
(1).順從意愿。 唐 顧況 《大茅嶺東新居憶亡子從真》詩:“真靜一時變,坐起唯從心?!?/p>
(2).見“ 從心所欲 ”。
(3).由衷;發(fā)自內(nèi)心。 夏衍 《上海屋檐下》第三幕:“始終憂郁和苦悶著的他,此時方從心的發(fā)出了爽朗的笑聲?!?應(yīng)修人 《歡愉引》:“有些人會剛象我所要地幫助我,也會從心地、不禁地顧我而美笑?!?/p>
任心?!读凶印钪臁罚骸疤胖?,知生之暫來,知死之暫往,故從心而動,不違自然所好。” 楊伯峻 集釋引 殷敬順 釋文云:“從音縱,下同?!?/p>
無不
沒有不;全是?!抖Y記·中庸》:“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唐 韓愈 《元和圣德詩》序:“風雨晦明,無不從順?!?金 王若虛 《<論語辨惑>序》:“凡六經(jīng) 孔子 之書,無不牽合其論,而上下其詞也?!?魯迅 《朝花夕拾·<狗·貓·鼠>》:“ 日耳曼 人走出森林雖然還不很久,學術(shù)文藝卻已經(jīng)很可觀,便是書籍的裝潢,玩具的工致,也無不令人心愛?!?/p>
袁黃名句,了凡四訓·立命之學名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