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倚云樓戲題八解》
全文:
云倚樓為實,樓倚云為虛。
二義相假借,誰能與分疏。
云惟虛不定,樓以實可居。
實有象恒若,虛無形幻如。
云樓與虛實,害不視厥初。
厥初定名時,倒置試思諸。
四字果孰真,五言聊戲書。
楞嚴(yán)八辨見,同異其然歟。
參考注釋
二義
(1).猶言次等、二流。 明 李贄 《雜說》:“由此觀之,畫工雖巧,已落二義矣。文章之事,寸心千古,可悲也夫!”
(2).指另外的意義。 清 俞樾 《古書疑義舉例·文具于前而略于后例》:“凡雙聲疊韻之字,皆無二義?!?/p>
假借
(1) 利用某種名義、力量等來達到目的
假借于藏書之家。——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假借外力
(2) 六書之一。指借用已有的形近、音同的字,表示不同意義的詞
合蓋隆起形似酒尊。尊通樽。——《后漢書·張衡傳》
(3) 又如借水名的“油”作“油脂”的“油”
(4) 容忍
(5) 寬容
大王少假借之。——《戰(zhàn)國策·燕策》
分疏
亦作“ 分疎 ”。1.辯白;訴說?!侗饼R書·祖珽傳》:“ 珽 自分疏,并云與 元海 素相嫌,必是 元海 譖臣。” 唐 張鷟 《游仙窟》:“娘子莫分疎。”《朱子語類》卷六六:“信也得,不信也得,無許多氣力分疎?!?魯迅 《墳·說胡須》:“然而接著就招了改革家的反感,這也是應(yīng)該的。我于是又分疏,一回,兩回,以至許多回?!?/p>
(2).指一樣一樣講清楚?!缎咽篮阊浴煽h令競義婚孤女》:“來到 賈 家,把這兩項銀子交付與 賈婆 ,分疏得明明白白?!?/p>
(3).疏遠?!侗饼R書·神武帝紀(jì)下》:“本望君臣一體,若合符契,不圖今日分疏到此。”
乾隆名句,倚云樓戲題八解名句


猜你喜歡:
- 知不知,上矣。過者之患,不知而自以為知。呂不韋《呂氏春秋·論·似順論》
- 圓行方止,器之異也;金剛水柔,性之別也。姚察、姚思廉《梁書·列傳·卷二十一》
- 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guān)山難。
- 石卵不敵。蛇龍不斗。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九》
- 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孔子弟子《論語·為政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