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呂陶的《說學送句輔元赴普慈》
全文:
六經(jīng)圣人心,言以寓微意。
著示萬世教,大略歸簡易。
先儒事研覃,傳注發(fā)奧秘。
其間豈無失,十數(shù)才一二。
沿波而討源,自可見極致。
學者不務此,紛紛競非是。
所得方一毫,已謂盡千里。
譬如就寸管,窺覘九清位。
又如持小蠡,測度巨浸水。
近年經(jīng)術興,眾說尤鼎沸。
或沿老佛解,或取鬼神議。
或以對偶求,或用點畫治。
往往勤萬言,區(qū)區(qū)釋數(shù)字。
茫昧超洪荒,高闊等天地。
幽欲根死生,明欲混愚智。
五常孰為常,百氏孰為氏。
古今名家學,一旦盡委棄。
老生分退縮,鉗口深有畏。
晚輩互馳騁,銳力不少避。
茲事系風化,賢者慎措置。
吾鄉(xiāng)句夫子,天稟最純粹。
事親存至行,執(zhí)卷考精理。
平生耽道腴,大嚼得鼎味。
使之典胄席,琢玉成貴器。
不爾坐泮宮,好音變惡類。
頭白顏已蒼,猶從一麾寄。
普慈實名郡,良俗先禮義。
斯文久磨淬,浮筆恥誦記。
有心欲聞韶,作樂慮惉懘。
有道欲適遠,驅車患軒輊。
茲焉遇儒師,于學有統(tǒng)帥。
公若舜權舉,明若軒鑒視。
珍若太羹飽,快若醇酎醉。
詩書文翁治,教育孟軻志。
雖則憩甘棠,清風似槐市。
參考注釋
茫昧
模糊不清?!稘h武故事》:“神道茫昧,不宜為法。” 唐 韓愈 《南山詩》:“山經(jīng)及地志,茫昧非受授?!?明 劉基 《題群龍圖》詩:“世間萬類皆可覩,茫昧獨有鬼與龍?!?葉圣陶 《線下·潘先生在難中》:“兩個孩子都懷著失望的心情,茫昧地覺得這樣的 上海 ,沒有平時父親嘴里說的 上海 來得好玩而有味?!?/p>
洪荒
混沌蒙昧的狀態(tài),指遠古時代
詳觀記牒,洪荒莫傳。——謝靈運《三月三日侍宴西池》
遠及洪荒。——赫胥黎著、 嚴復譯《天演論》
天地
(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會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天地之聞。——清· 黃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動天地。——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2) 比喻人們活動的范圍
(3) 指天地之間,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呂氏春秋·慎行論》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調(diào)劑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養(yǎng)人也。
呂陶名句,說學送句輔元赴普慈名句


猜你喜歡:
- 新人雖言好,未若故人姝。佚名《上山采蘼蕪》
- 故古之能致功名者,眾人助之以力,近者結之以成,遠者譽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韓非及后人《韓非子·功名》
- 一半黃梅雜雨晴,虛嵐浮翠帶湖明,閑云高鳥共身輕。鄭文焯《浣溪沙·從石樓石壁往來鄧尉山中》
- 愛向竹欄騎竹馬,懶于金地聚金沙。金地藏《送童子下山》
- 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