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博覽者,不聞古今,不見事類,不知然否,猶目盲、耳聾、鼻癰者也。
王充 《論衡·卷十三·別通篇》名句出處
摘自《論衡·卷十三·別通篇》
解釋:人不博覽群書,不了解古今情況,不能識別世間事物,不知道是與非,就像瞎子,聾子和鼻子長癰的人一樣啊。
原文摘要:
通人積文,十篋以上,圣人之言,賢者之語,上自黃帝,下至秦、漢,治國肥家之術(shù),刺世譏俗之言,備矣。使人通明博見,其為可榮,非徒縑布絲〔帛〕也。蕭何入秦,收拾文書,漢所以能制九州者,文書之力也。以文書御天下,天下之富,孰與家人之財(cái)?人目不見青黃曰盲,耳不聞宮商曰聾,鼻不知香臭曰癰。癰聾與盲,不成人者也。人不博覽者,不聞古今,不見事類,不知然否,猶目盲、耳聾、鼻癰者也。儒生不覽,猶為閉暗,況庸人無篇章之業(yè),不知是非,其為閉暗,甚矣!此則土木之人,耳目俱足,無聞見也。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察魚鱉,其尤甚者觀蛟龍。足行跡殊,故所見之物異也。入道淺深,其猶此也,淺者則見傳記諧文,深者入圣室觀秘書。故入道彌深,所見彌大。人之游也,必欲入都,都多奇觀也。入都必欲見市,市多異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博覽
廣泛閱覽
博覽群書
古今
古代和現(xiàn)代
古今差異
不見事
猶言不曉事?!度龂尽の褐尽は暮钚鳌贰芭R斬東市,顏色不變” 裴松之 注引《魏氏春秋》:“ 玄 難曰:‘ 士宗 ,卿何不見事乎?此人猶能以通家年少遇我, 子元 、 子上 不吾容也?!薄顿Y治通鑒·魏高貴鄉(xiāng)公正元元年》載此事, 胡三省 注云:“不見事,猶今人言不曉事也?!?/p>
不知
是指對于某種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然否
亦作“ 然不 ”。是與非,是與不是?!盾髯印そ獗巍罚骸拔釕]不清,則未可定然否也?!薄盾髯印ぐЧ罚骸扒樾哉撸岳砣徊?、取舍也?!?王先謙 集解:“然不,猶‘然否’,與‘取舍’對文?!薄妒酚洝だ献禹n非列傳》:“或曰:‘ 儋 即 老子 ?!蛟唬骸且病!滥淙环瘛!?漢 王充 《論衡·定賢》:“文麗而務(wù)巨,言眇而趨深,然而不能處定是非,辨然否之實(shí)?!?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論說》:“原夫論之為體,所以辨正然否?!?/p>
耳聾
聽不見聲音
王充名句,論衡·卷十三·別通篇名句


猜你喜歡:
- 西風(fēng)亂葉溪橋樹。秋在黃花羞澀處。
-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鳥鳴。
- 圣人不能為時,時至而弗失。劉向《戰(zhàn)國策·秦三·秦客卿造謂穰侯》
- 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
- 布谷飛飛勸早耕,舂鋤撲撲趁春睛。姚鼐《山行·布谷飛飛勸早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