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楠原文
六代喬楠二百齡,分柯中有異枝生。孤根自合藏幽處,瑞子何期應(yīng)太平。
詩詞問答
問:石楠的作者是誰?答:張舜民
問:石楠寫于哪個(gè)朝代?答:宋代
問:張舜民的名句有哪些?答:張舜民名句大全
張舜民石楠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六代
(1).指 黃帝 、 唐 、 虞 、 夏 、 殷 、 周 ?!稌x書·樂志上》:“ 周 始二《南》,《風(fēng)》兼六代。昔 黃帝 作《云門》, 堯 作《咸池》, 舜 作《大韶》, 禹 作《大夏》, 殷 作《大濩》, 周 作《大武》,所謂因前王之禮,設(shè)俯仰之容,和順積中,英華發(fā)外?!?南朝 梁 任昉 《天監(jiān)三年策秀才文》之一:“因六代之樂,宮判始辨?!?章炳麟 《文學(xué)說例》:“雖然,六代之樂,今盡崩阤。”
(2).指 唐 、 虞 、 夏 、 殷 、 周 、 漢 ?!顿Y治通鑒·魏明帝景初元年》:“然歷六代而考績之法不著,關(guān)七圣而課試之文不垂?!?胡三省 注:“六代, 唐 、 虞 、 夏 、 商 、 周 、 漢 。”
(3).指 夏 、 殷 、 周 、 秦 、 漢 、 魏 。 三國 魏 曹冏 有《六代論》,論 夏 、 殷 、 周 、 秦 、 漢 、 魏 興衰之由。文見《三國志·魏志·武文世王公傳論》 裴松之 注引《魏氏春秋》?!赌淆R書·高祖十二王傳論》:“若夫六代之興亡, 曹冏 論之當(dāng)矣?!?/p>
(4).指 三國 吳 、 東晉 和 南朝 之 宋 、 齊 、 梁 、 陳 。 唐 李白 《留別金陵諸公》詩:“六代更霸王,遺跡見都城?!?宋 賀鑄 《水調(diào)歌頭·臺(tái)城游》詞:“南國本蕭灑,六代浸豪奢。” 清 顧炎武 《贈(zèng)鄔處士繼思》詩:“筇穿 北固 雪,艇迷 京口 煙。六代江山好,愁來恣搜討?!?魯迅 《無題》詩之一:“六代綺羅成舊夢(mèng), 石頭城 上月如鉤。”
百齡
猶百年。指長久的歲月。亦指人的一生。 漢 蔡邕 《翠鳥詩》:“馴心託君素,雌雄保百齡。”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徵圣》:“百齡影徂,千載心在。” 唐 王勃 《秋日登洪州府滕王閣餞別序》:“捨簪笏於百齡,奉晨昏於萬里?!?唐 李德裕 《寄題惠林李侍郎舊館》詩:“百齡惟待盡,一世樂長貧。”
中有
即中陰?!毒闵嵴摗し謩e世品》:“死生二有中,五藴名中有;未至應(yīng)至處,故中有非生。”《大乘義章》卷八:“兩身之間,所受陰形,名為中有。” 呂澂 《中國佛學(xué)源流略講》第四講:“ 犢子 主張有‘中有’(‘生有’與‘死有’之間的狀態(tài)),此論也有‘中間涅槃’即在中有中入滅的說法?!痹敗?中陰 ”。
孤根
(1).獨(dú)生的根。謂孤獨(dú)無依或孤獨(dú)無依者。 唐 張九齡 《敘懷》詩:“孤根亦何賴?感激此為鄰?!?唐 張九齡 《出為豫章郡途次廬山東巖下》詩:“孤根自靡託,量力況不任?!?宋 范仲淹 《依韻酬府判龐醇之見寄》:“直節(jié)羨君如指佞,孤根憐我異凌霄?!?柳亞子 《三月廿一夜聽羅邁部長報(bào)告時(shí)事有作》詩:“披肝瀝膽談團(tuán)結(jié),贏得孤根淚似麻?!?/p>
(2).獨(dú)立的根基;獨(dú)特的根底。 唐 杜甫 《滟滪》詩:“ 灧澦 既沒孤根深,西來水多愁太陰。” 宋 王安石 《金山寺》詩之三:“滄江見底應(yīng)無日,萬丈孤根世不知?!?金一 《文學(xué)觀》:“ 杜 之《典》, 馬 之《考》,尤掌故海也。 鄭樵 孤根,前無古人。”
自合
(1).自應(yīng);本該。 宋 陸游 《落梅》詩之二:“過時(shí)自合飄零去,恥向東君更乞憐?!?明 劉基 《孤兒行》:“人生一世為弟兄,同根自合同枯榮。” 清 張佩綸 《論閨秀》詩之四:“ 倢伃 怨較 昭君 怨,自合清才讓 令嫻 ?!?/p>
(2).自然契合。 三國 魏 李康 《運(yùn)命論》:“圣明之君,必有忠賢之臣,其所以相遇也,不求而自合,其所以相親也,不介而自親?!?/p>
何期
猶言豈料。表示沒有想到。 南朝 梁 陶弘景 《周氏冥通記》卷二:“凡庸 * ,少樂 * ,幸藉緣會(huì),得在山宅,何期真圣,曲垂啟降?!?明太祖 《御賜歸老青田詔書》:“何期禍生於有隙,致使不安?!薄缎咽篮阊浴ゑR當(dāng)神風(fēng)送滕王閣》:“千里獨(dú)行,方悲寂寞,何期旅邸,得遇故人?!?魯迅 《悼楊銓》詩:“何期淚灑 江 南雨,又為斯民哭健兒?!?/p>
太平
社會(huì)安定
安于太平之樂。——宋· 蘇軾《教戰(zhàn)守》


精彩推薦:
- 退之昔負(fù)天下才,掃掩眾說猶除埃。張籍盧仝斗新怪,最稱東野為奇瑰。當(dāng)時(shí)辭人固不少,漫費(fèi)紙?jiān)ニ擅?。歐陽今與韓相似,海水浩浩山嵬嵬。石君蘇君比盧籍,以我擬郊嗟困摧。公之此心實(shí)扶助,更后有力誰論哉。禁林晚入接俊彥,一出古紙還相哀。曼卿子美人不識(shí),昔嘗吟唱同樽罍。因之作詩答原甫,文字駃穩(wěn)如刀裁。怪其有紙不寄我,如此出語亦善詼。往年公贈(zèng)兩大軸,於今愛惜不輒開。是時(shí)有詩述本末,值公再入居蘭臺(tái)。崇文庫書作總目,未暇綴韻酬草萊。前者京師競分買,罄竭舊府歸鄒枚。自慚把筆粗成字,安可遠(yuǎn)與鍾王陪。文墨高妙公第一,宜用此紙傳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