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山居好十首原文
秋日山居好,星河頂上懸。聊隨兒女戲,也設(shè)果瓜筵。
欹枕看星渡,開窗抱月眠。
溪田六十日,接闕到紅鮮。
詩詞問答
問:秋日山居好十首的作者是誰?答:舒岳祥
問:秋日山居好十首寫于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舒岳祥的名句有哪些?答:舒岳祥名句大全
舒岳祥秋日山居好十首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秋日
(1).秋天。 漢 劉楨 《贈五官中郎將》詩之三:“秋日多悲懷,感慨以長嘆?!?晉 潘岳 《秋興賦》:“嗟秋日之可哀兮,諒無愁而不盡?!?唐 王維 《出塞作》詩:“暮云空磧時驅(qū)馬,秋日平原好射鵰?!?/p>
(2).秋天的太陽。 南朝 宋 鮑照 《園葵賦》:“春風夕來,秋日晨映,獨酌南軒,擁琴孤聽?!?南朝 梁 江淹 《望荊山》詩:“寒郊無留影,秋日懸清光?!?唐 杜甫 《雨》詩之一:“秋日新霑影,寒江舊落聲?!?/p>
(3).秋季的白晝。 唐 韓愈 《秋懷》詩之六:“秋夜不可晨,秋日苦易暗?!?/p>
山居
(1).居住于山中?!稇?zhàn)國策·韓策一》:“ 韓 地險惡,山居,五穀所生,非麥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p>
(2).山中的住所?!抖膛陌阁@奇》卷十八:“貧道也要老丈到我山居中,尋幾味野蔬,少少酬答厚意一番?!?清 姚鼐 《登泰山道里記序》:“比有 岱宗 之游,過訪 聶君 山居,迺索其書讀之。”
星河
指銀河
頂上
(1).頂頭,高處。指山巔。 唐 林寬 《送僧游太白峰》詩:“頂上多靈跡,塵中少客知。” 唐 黃滔 《壺公山》詩:“數(shù)人游頂上,滄海見東邊?!?/p>
(2).頂禮拜上。極表尊敬。 明 陳洪謨 《繼世紀聞》卷一:“公差出外及回京者,朝見畢,皆赴 瑾 ( 劉瑾 )宅見辭。用涴紅箋紙寫官銜,稱‘頂上’字樣以為常禮?!?明 陳洪謨 《繼世紀聞》:“凡拜帖寫‘頂上’,不敢云‘拜上’,‘頂上’之稱自此起。”《 * 詞話》第七一回:“ 夏公 又留下了一個雙紅拜帖兒,説道:‘多頂上老公公,拜遲,恕罪?!薄度辶滞馐贰返诹兀骸?* 奶頂上大老爹,知道大老爹來家了,熱孝在身,不好過來拜見?!?/p>
兒女
(1) 兒子和女兒,子女
兒女成群
(2) 青年男女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兒女淚,君休滴
果瓜
供果用的甜瓜。 元 王禎 《農(nóng)書》卷八:“為種不一而其用有二:供果為果瓜,供菜為菜瓜。菜瓜則胡瓜、越瓜是也;果瓜品類甚多,不可枚舉?!?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果五·甜瓜》:“﹝釋名﹞:甘瓜,果瓜……《禮記》為天子削瓜及瓜祭,皆指果瓜也?!?/p>
十日
(1).古代神話傳說天本有十日, 堯 命 后羿 射落九日?!渡胶=?jīng)·海外東經(jīng)》:“ 湯谷 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 黑齒 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薄痘茨献印椥斡枴罚骸叭裟驹诮疚鳎┯惺?,其華照下地?!?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諸子》:“按《歸藏》之經(jīng),大明迂怪,乃稱 羿 斃十日, 嫦娥 奔月?!?唐 韓愈 《月蝕詩效玉川子作》:“ 堯 呼大水浸十日,不惜萬國赤子魚頭生。女於此時若食日,雖食八九無饞名?!眳⒁姟?十日并出 ”。
(2).十干所表示的日子。《周禮·春官·馮相氏》:“ 馮相氏 掌十有二歲、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敘事,以會天位?!薄蹲髠鳌ふ压吣辍罚骸疤煊惺?,人有十等?!?杜預(yù) 注:“甲至癸。” 唐 韓愈 《送幽州李端公序》:“國家失太平,於今六十年矣,夫十日十二子相配,數(shù)窮六十,其將復(fù)平,平必自 幽州 始。”《新五代史·司天考一》:“周天一藏,四時,二十四氣,七十二候,行十日十二辰,以為歷?!?/p>
紅鮮
(1).紅米;紅稻。 唐 杜甫 《行官張望補稻畦水歸》詩:“玉粒足晨炊,紅鮮任霞散?!?仇兆鰲 注:“ 江 浙 人謂紅米曰紅鮮?!?唐 杜甫 《茅堂檢校收稻》詩之一:“紅鮮終日有,玉粒吾未慳?!?仇兆鰲 注:“稻有紅白二種,紅鮮,紅稻種名?!?/p>
(2).指魚。 晉 潘岳 《西征賦》:“紅鮮紛其初載,賓旅竦而遲御?!?唐 張松齡 《漁父》詞:“釣得紅鮮劈水開,錦鱗如畫逐鉤來?!?元 張斛 《寓中江縣樓》詩之七:“松薪炊白粲,水蔓繫紅鮮?!?/p>
(3).色紅而鮮艷。 唐 張祜 《江南雜題》詩:“碧瘦三稜草,紅鮮百葉桃?!?前蜀 牛希濟 《臨江仙》詞之七:“橘林霜重更紅鮮。 羅浮山 下,有路暗相連?!?/p>


精彩推薦:
- 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是皆有以參天地之化,關(guān)盛衰之運,其生也有自來,其逝也有所為。故申、呂自岳降,傅說為列星,古今所傳,不可誣也。孟子曰:“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笔菤庖?,寓于尋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間。卒然遇之,則王公失其貴,晉、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賁、育失其勇,儀、秦失其辯。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者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岳,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fù)為人。此理之常,無足怪者。 自東漢以來,道喪文弊,異端并起,歷唐貞觀、開元之盛,輔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獨韓文公起布衣,談笑而麾之,天下靡然從公,復(fù)歸于正,蓋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