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吳郎豐度。邂逅春城暮。
暖日晴云花滿樹。
恰似故人詩句。
坐中翔鳳飛霞。
來尋弄玉仙家。
說與江州司馬。
淚痕只為琵琶。
詩詞問答
問:《清平樂 題桐花道人吳國良卷》的作者是誰?答:石巖
問:該詩寫于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該詩是什么體裁?答:詞
問:石巖的名句有哪些?答:石巖名句大全
參考注釋
豐度
優(yōu)美的舉止神態(tài)。 元 石民瞻 《清平樂·題桐花道人吳國良卷》詞:“ 吳郎 豐度,邂逅春城暮?!薄抖膛陌阁@奇》卷十一:“ 滿生 儀容俊雅,豐度超羣,語言倜儻?!?老舍 《老張的哲學(xué)》第二七:“﹝ 藍小山 ﹞長長的頭發(fā),直披到項部,和西洋的詩哲有同樣的豐度?!?/p>
邂逅
不期而遇
今夕何夕,見此邂逅。——《詩·唐風(fēng)·綢繆》
邂逅發(fā)露,禍及知親。——《后漢書·杜根傳》
邂逅迷惑。——《三國志·管寧傳》
云花
(1).云朵;云片。 南朝 齊 王融 《永明樂》詩之六:“香風(fēng)流梵琯,澤雨散云花。”《藝文類聚》卷七七引 南朝 陳 徐陵 《報德寺剎下銘》:“梵妓宵唱,云花晝飜?!?元 袁桷 《善之攜酒招游西湖值雷雨分韻得杯字》:“南山樹影糊輕煤,北山云花玉崔嵬。” 馮金堂 《挖塘》:“這時天上沒有半點云花,月色格外分明?!?/p>
(2).云狀花紋。《新唐書·儀衛(wèi)志上》:“左右衛(wèi)黃氅,黃地云花襖、冒?!?/p>
恰似
正如;恰如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恰似水蓮花一朵。——徐志摩《沙揚那拉》
故人
(1) 舊交,老朋友
足下待故人如此,便告退。——《三國演義》
(2) 古稱前妻或前夫
悵然遙相望,知是故人(指前夫)來。——《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3) 又
新人從門入,故人(指前妻)從閣去。
(4) 已死的人
昔年在南昌蒙尊公骨肉之誼,今不想已作故人。——《儒林外史》
(5) 對門生故吏既親切又客氣的謙稱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后漢書·楊震傳》
詩句
詩的句子。亦泛指詩。 唐 韓愈 《和侯協(xié)律詠筍》:“ 侯生 來慰我,詩句讀驚魂。” 元 薩都剌 《登北固山無傳上人小樓》詩:“百年詩句里, 三國 酒杯間?!?郭小川 《把家鄉(xiāng)建成天堂》詩:“我的詩句是戰(zhàn)鼓。要永遠永遠催動你們前進?!?/p>
坐中
(1).座席之中?!妒酚洝しB滕灌列傳》:“ 項羽 既饗軍士,中酒, 亞父 謀欲殺 沛公 ,令 項莊 拔劍舞坐中,欲擊 沛公 , 項伯 常屏蔽之。”
(2).舊時京劇班社在演出進行中,后臺設(shè)有“帳桌”,由“文武總管”坐守桌旁,指揮全班業(yè)務(wù),叫做“坐中”。目前劇團管理后臺工作已不采取此種形式。
翔鳳
即鳳凰。 漢 班固 《幽通賦》:“翔鳳哀鳴集其上,清水泌流注其前。” 晉 潘尼 《迎大駕》詩:“翔鳳嬰籠檻,騏驥見維縶?!?/p>
弄玉
人名,相傳為 春秋 秦穆公 女,嫁善 * 之蕭 史 ,日就 蕭史 學(xué)簫作鳳鳴, 穆公 為作 鳳臺 以居之。后夫妻乘鳳飛天仙去。事見 漢 劉向 《列仙傳》。 北周 庾信 《蕩子賦》:“ 羅敷 總髮, 弄玉 初笄?!?唐 李白 《鳳臺曲》:“曲在身不返,空餘 弄玉 名?!?清 鈕琇 《觚賸·延平女子》:“﹝ 延平 女子題壁詩﹞序云……二八結(jié)褵,新婦獲參軍之配,何異 莫愁 南國,得嫁 阿侯 ;庶幾 弄玉 秦 樓,相逢 蕭史 ?!眳⒁姟?蕭史 ”。
仙家
(1).仙人所住之處。《海內(nèi)十洲記·元洲》:“ 元洲 在北海中,地方三千里,去南岸十萬里,上有五芝玄澗……亦多仙家?!?唐 牟融 《天臺》詩:“洞里無塵通客境,人間有路入仙家?!?/p>
(2).指仙人。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三:“癸卯春,余游 黃山 ,見絶壁之上,刻‘ 江麗田先生 彈琴處’,疑是古之仙家者流?!薄独蠚堄斡洝返诰呕兀骸斑@屏上詩是何人做的?看來只怕是個仙家罷?” 葉圣陶 《記金華的兩個巖洞》:“其次是些石鐘乳和石筍,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據(jù)形狀想象成仙家、動物以及宮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p>
(3).舊時迷信,用以稱狐仙。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三》:“渠畏怖不出,我亦實不忍火攻。茍無大罪,乞仙家捨之?!痹ⅲ骸袄锼缀艉幌杉?。”
江州司馬
(1). 唐 代詩人 白居易 曾被貶為 江州 司馬,其詩《琵琶引》云:“就中泣下誰最多? 江州 司馬青衫濕!”后因以“江州司馬”代稱 白居易 。 元 無名氏 《貨郎旦》第一折:“你比著 東晉 謝安 才藝淺,比著 江州司馬 淚痕多。”
(2).借指失意的文人。 郁達夫 《屯溪夜泊記》:“可惜我們中間的那位‘江州司馬’沒有同來,否則倒又有一篇《琵琶行》好做了?!?/p>
淚痕
眼淚留下的痕跡
滿臉淚痕
琵琶
中國的一種四弦樂器,彈奏如吉他,其主要部分大如詩琴,頸部有琴柱12個以上,伸入主體部分的琵琶,是在西漢“裁箏筑”的基礎(chǔ)上逐步發(fā)展起來的。它從西漢試制,歷東漢、魏晉、至隋唐,基本定型。它在漢末魏初始獲“枇杷”名。魏晉時,因“枇杷”二字音,改名“琵琶”

